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文取士”何以“知人之才”——宋神宗时期科举制度革废辩论之解析
1
作者 肖鹏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35-140,共6页
宋神宗熙宁二年展开了一场有关科举制度革废的大讨论,其结果是维护现行科举制度的观点占了上风。在"君相无知人之才,朝廷无责实之政"的客观实情之下,科举制度恰恰是相对比较优越的选官制度,当时各种革废科举制度的方案非但无... 宋神宗熙宁二年展开了一场有关科举制度革废的大讨论,其结果是维护现行科举制度的观点占了上风。在"君相无知人之才,朝廷无责实之政"的客观实情之下,科举制度恰恰是相对比较优越的选官制度,当时各种革废科举制度的方案非但无法解决科举制度存在的弊端,反而会导致更多、更严重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制度 《议学校贡举状》 以文取士 知人之才
下载PDF
论唐代取士中的“文”、“德”道路之争
2
作者 石玉秋 《广西社会科学》 2003年第8期158-160,共3页
唐代代宗宝应二年 ,科举制度出现了向孝廉举回归的现象。唐代孝廉举来源于汉代的孝廉举 ,在唐代还表现为制举的形式。唐代孝廉举的出现原因在于科举中的以文取士方向在中唐后受到士大夫的普遍怀疑 ,而以德取士方针被重新认可并融入具体... 唐代代宗宝应二年 ,科举制度出现了向孝廉举回归的现象。唐代孝廉举来源于汉代的孝廉举 ,在唐代还表现为制举的形式。唐代孝廉举的出现原因在于科举中的以文取士方向在中唐后受到士大夫的普遍怀疑 ,而以德取士方针被重新认可并融入具体操作方式中 ,但这必然是短暂的 ,从长远来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孝廉举 以文取士 以德取士
下载PDF
唐代国家取士制度系统表释(上) 被引量:2
3
作者 陈飞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1-128,共8页
本文题目的“取士”主要是指“以文取士”;以文取士,简明地说,就是将“文”作为重要准则和试项来选任所需之士的制度。这个“文”,相对狭义地说,是指考试所用的各种文章(体),也可延伸至相关学识和技能。以文取士的精神(包括意识、理念... 本文题目的“取士”主要是指“以文取士”;以文取士,简明地说,就是将“文”作为重要准则和试项来选任所需之士的制度。这个“文”,相对狭义地说,是指考试所用的各种文章(体),也可延伸至相关学识和技能。以文取士的精神(包括意识、理念、原则等)及活动,古已有之;其有史可据的制度性施行,最晚也可溯至汉初文帝的诏举贤良文学。相沿至于唐代,国家全面实行以文取士制度,形成庞大而严密的制度系统,并著为典章,载入文献,成为一代盛事,亦为后世所取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文取士 举贤良 取士制度
下载PDF
论唐代科举取士中儒家思想与非儒家思想之争 被引量:1
4
作者 石玉秋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21-124,共4页
唐科举中的"以文取士"在中唐后受到士大夫的普遍怀疑,也就是说出现了科举取士是"以文取士"还是"以德取士"之间的分歧,究其实质就是儒家思想与非儒家思想之争。从历史思想层面、阶级层面、社会文化层面对... 唐科举中的"以文取士"在中唐后受到士大夫的普遍怀疑,也就是说出现了科举取士是"以文取士"还是"以德取士"之间的分歧,究其实质就是儒家思想与非儒家思想之争。从历史思想层面、阶级层面、社会文化层面对这一论争进行分析可得出:这种争论必然是短暂的,从长远来看,以文取士与以德取士必将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文取士 以德取士 儒家思想 非儒家思想
下载PDF
隋代选官制度变迁下的审美风尚试析
5
作者 庞飞 滕春红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132-136,176,共6页
隋代审美风尚以质朴实用为主,但其中也不乏绮丽文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以隋代选官制度从九品中正、察举向科举转化带来的社会风气转变的角度,来探究这种审美风气转化背后的异质因子。
关键词 科举 审美风尚 以文取士
下载PDF
唐代国家取士制度系统表释
6
作者 陈飞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2020年第4期189-190,共2页
本文题目的“取士”主要是指“以文取士”。以文取士,简明地说,就是将“文”作为重要准则和试项来选任所需之士的制度。这个“文”,相对狭义地说,是指考试所用的各种文章(体),也可延伸至相关学识和技能。以文取士的精神(包括意识、理念... 本文题目的“取士”主要是指“以文取士”。以文取士,简明地说,就是将“文”作为重要准则和试项来选任所需之士的制度。这个“文”,相对狭义地说,是指考试所用的各种文章(体),也可延伸至相关学识和技能。以文取士的精神(包括意识、理念、原则等)及活动,古已有之。其有史可据的制度性施行,最晚也可溯至汉初文帝的诏举贤良文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文取士 举贤良 取士制度
原文传递
科举制定义再商榷 被引量:16
7
作者 祖慧 龚延明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31-44,共14页
学术界关于科举制的定义大致有四种意见 :“分科举人、考试进用”说 ,“以进士科设置起始为科举制起源”说 ,“一切以程文为去留”说 ,“投牒自举”说。这几种意见皆有道理 ,但不能完全涵盖科举制的内容。科举制作为一种取士制度 ,应作... 学术界关于科举制的定义大致有四种意见 :“分科举人、考试进用”说 ,“以进士科设置起始为科举制起源”说 ,“一切以程文为去留”说 ,“投牒自举”说。这几种意见皆有道理 ,但不能完全涵盖科举制的内容。科举制作为一种取士制度 ,应作如下界定 :设进士、明经、制科等科目招考 ,取士权归中央 ,由朝廷定专司、专官知贡举 ;招考面向全国开放 ,不限财产、门第 ,原则上允许平民或官员“投牒自举”报考 ;地方与中央定期、定点举行二级以上考试 ,命题统一 ,“以文取士”。据此可以判定隋朝已打开了通向科举制的大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制 以文取士 定义 中央集权 中国 考试制度
原文传递
唐代“射策”与“对策”辨略 被引量:6
8
作者 陈飞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39-143,共5页
试策是唐代"以文取士"最重要试项,名目种类繁多。"射策"与"对策"不仅是授(得)题方式的不同,还有更为重要、更具实质性的差别,诸如在应试者和问题的关系上,在与"科第"的联系上,在考试内容以及... 试策是唐代"以文取士"最重要试项,名目种类繁多。"射策"与"对策"不仅是授(得)题方式的不同,还有更为重要、更具实质性的差别,诸如在应试者和问题的关系上,在与"科第"的联系上,在考试内容以及所取人才类型上,等等。刘勰所说的"对策"应为"制举"试策,而唐代的"对策"实不限于制举。"对策"在唐人一般表述为"试策"、"答策",而唐人言"对策"往往是指对策"行为"及其所对之"文章"。"射策"形式在唐代官方正式考试中很少采用,但并不排除在某些特殊时期、场合下使用的可能;"射策"的内容在唐代主要由"帖经"和"问义"来承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以文取士 试策 射策 对策
原文传递
《春秋》与“谨严体”
9
作者 高建旺 《文史知识》 2020年第7期125-128,共4页
在以文取士的明代,因文而生的程文话语,其价值不容抹杀,惜因"附文""零散"之特性,故在相关的研究中,关注较少。本文仅就《春秋》与"谨严体"作初步探讨。依据龚延明主编的《明代科举录选刊》(宁波出版社,20... 在以文取士的明代,因文而生的程文话语,其价值不容抹杀,惜因"附文""零散"之特性,故在相关的研究中,关注较少。本文仅就《春秋》与"谨严体"作初步探讨。依据龚延明主编的《明代科举录选刊》(宁波出版社,2016),采用会试及顺天府乡试样本,对"《春秋》程文"所涉"谨严"话语作如下统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 明代科举 以文取士 顺天府乡试
原文传递
试论王廷相的政治思想 被引量:1
10
作者 葛荣晋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1985年第1期67-73,共7页
本文对明代著名学者王廷相的政治思想进行了探讨,具体分析了他在政治、经济、军事和用人诸方面的进步主张和实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作者指出,王廷相不仅是一位人所共知的哲学家,而且也是一位锐意改革的政治家。
关键词 王廷相 军士 政治思想 刑法 兵部 奏议 以文取士 御史 择将 词章
原文传递
李白·苏麟·自荐诗
11
作者 杨以来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报》 1994年第5期29-29,共1页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前无古人的巨大成就。然而,盛行以文取士的唐朝,这位“诗仙”的仕途却坎坷多舛,终身不得志。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李白由四川江油入楚已经好几年,并且与曾经做过宰相的许圉师的孙女结婚,做...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前无古人的巨大成就。然而,盛行以文取士的唐朝,这位“诗仙”的仕途却坎坷多舛,终身不得志。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李白由四川江油入楚已经好几年,并且与曾经做过宰相的许圉师的孙女结婚,做了上门女婿,安家在湖北安陆。这位一向放荡不羁,“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终于不甘寂寞,给做荆沙大都督府长史的韩朝宗一封信,开头即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白 诗歌创作 以文取士 四川江油 韩朝宗 唐玄宗 大都督府 诗仙 唐代 唐朝
原文传递
人生寻思与诗情表达——评田禾的诗
12
作者 郝雨 《黄河文学》 2009年第12期123-125,共3页
其实,所谓爱文学的人,说穿了,是原就有许多不同的爱法的。有的是纯粹将其看得过于神圣而膜拜,也有的只是为了在其中寻求一种游戏的快乐。当然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则是带着各自十分明显的功利目的,如有将其作为进身之阶的(古代的以文取士。
关键词 诗歌创作 人生感悟 人与人关系 诗情 表达 以文取士 人生问题 人生思考 作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