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简评《入殓师》的“以死为美” 被引量:5
1
作者 张晓红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4-105,共2页
2009年,在时隔54年后,日本电影界凭借泷田洋二郎导演的影片《入殓师》重获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影片直接将死亡作为艺术表现的崇高对象,用生动形象的影像语言阐述了日本民族"以死为美"的哲学观。诗意叙事覆盖了沉淀在心灵中的... 2009年,在时隔54年后,日本电影界凭借泷田洋二郎导演的影片《入殓师》重获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影片直接将死亡作为艺术表现的崇高对象,用生动形象的影像语言阐述了日本民族"以死为美"的哲学观。诗意叙事覆盖了沉淀在心灵中的死亡意象,集中显示了日本民族的深层精神结构。即以情感化"哀"、象征化"物"的方式把握世界和命运,引导人们从大众庸俗走向由死而生的自由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殓师》 亡意象 以死为美
下载PDF
从宫本辉的小说看日本人“以死为美”的死亡观 被引量:3
2
作者 李迟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1期44-47,共4页
響庭孝男在宫本辉《群星的悲哀》文春文库本的解说中写到:“作者在这七篇作品中,四篇都是以死的内在性来映射生命的方式进行描写的。也可以说,以《群星的悲哀》中那种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夭折的死为中心,在其它三篇里对死的描写,无一不透... 響庭孝男在宫本辉《群星的悲哀》文春文库本的解说中写到:“作者在这七篇作品中,四篇都是以死的内在性来映射生命的方式进行描写的。也可以说,以《群星的悲哀》中那种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夭折的死为中心,在其它三篇里对死的描写,无一不透露着对生的留恋与绝望。在这当中,死经常是通过静默而又具体的描绘被反映出来的。同时,对于死的认识又以其特有的方式显示着每个人物的性格。正如《群星的悲哀》中有吉这一人物所说,‘人位于猫和狗之下’。这种自觉,正是对于死能够加以承受的原因。”“作者一直都是使用冷静而又深刻的代表着生的光来表现这种内在的死的。从而也就提高了作品的纯度,正象清亮地闪烁着的星光一样,使读者必然地从中窥见到生的神秘,并为之所打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死为美 日本民族 亡哲学 亡观 意识 小说修辞 作家 主人公 效果 作品
下载PDF
对死亡文化的参悟——日本电影《入殓师》观后感 被引量:3
3
作者 郝春静 王晓琳 +1 位作者 马越 靳帆 《才智》 2011年第11期171-171,共1页
《入殓师》是2009年在美国奥斯卡电影节获奖的一部日本电影,这部电影中隐含了东西方文化的博弈和冲撞,既有对东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表现出西方文化的强力影响。影片中主人公坚持自己的理念,对抗社会和家人要他放弃工作的压力,坚持自己... 《入殓师》是2009年在美国奥斯卡电影节获奖的一部日本电影,这部电影中隐含了东西方文化的博弈和冲撞,既有对东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表现出西方文化的强力影响。影片中主人公坚持自己的理念,对抗社会和家人要他放弃工作的压力,坚持自己喜爱的入殓师工作。影片在观念的深层表现出了回归日本传统"家"文化的愿望,叙述了小林父子关系从紧张到和解的过程,对"家"文化中血缘亲情关系的保持和传承表现出了非常积极和乐观的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殓师 以死为美 人性 情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