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12篇文章
< 1 2 6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统一视角下的古巴比伦国王汉穆腊比以法治国研究——以《汉穆腊比法典》、书信和铭文为依据
1
作者 陈艳丽 李海峰 《史学集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4-97,共14页
经过30余年的外交斡旋和军事征服,古巴比伦国王汉穆腊比于公元前1755年重建了两河流域的统一王权,结束了该地区200余年的政治分裂局面。而文化传统、习俗和法律的多样性,宗教信仰的复杂性,以及公民的身份认同等问题,对新兴的巴比伦帝国... 经过30余年的外交斡旋和军事征服,古巴比伦国王汉穆腊比于公元前1755年重建了两河流域的统一王权,结束了该地区200余年的政治分裂局面。而文化传统、习俗和法律的多样性,宗教信仰的复杂性,以及公民的身份认同等问题,对新兴的巴比伦帝国的治理提出了挑战。《汉穆腊比法典》、铭文和书信等出土文献表明,他承继了两河流域原有的国家治理传统,以“王权神授”的理念宣扬其统治的合法性,在建立社会公平与正义的法治精神的指导下,以法确立和维护巴比伦的社会秩序,保护其臣民的财产权利和生命安全。汉穆腊比以法治国的理念和举措,为考察古代两河流域国家的治理理念和传统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巴比伦王国 汉穆腊比 统一王权 以法治国
下载PDF
“以德以法”:孔子“为政在人”思想再解读 被引量:1
2
作者 陈以凤 《武陵学刊》 2023年第2期12-20,共9页
“为政在人”思想是孔子基于春秋时期兴起的人文主义思潮提出的,意在凸显人在政治中的重要作用,核心要旨在于修身与选贤,一方面强调为政者要以德修身,正己正人;另一方面倡导为政者要重视人才,选贤举能。“君子以人治人”体现了儒家对被... “为政在人”思想是孔子基于春秋时期兴起的人文主义思潮提出的,意在凸显人在政治中的重要作用,核心要旨在于修身与选贤,一方面强调为政者要以德修身,正己正人;另一方面倡导为政者要重视人才,选贤举能。“君子以人治人”体现了儒家对被治理者的关注,是为政在人的重要补充。孔子主张的“为政在人”具有综合性,并不排斥法与刑,也不是“一人之治”,内蕴着“以德以法”的理念,要求为政者德法并重、宽猛相济。“为政在人”思想启示我们要重视选贤举能,德法相协,关注立法、司法和守法中“人”的特殊作用,对当下建设法治国家有重要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德以法 孔子 为政在人 以人治人 修身
下载PDF
文明之恶及其救赎:试析卢梭的《以法莲山的利未人》
3
作者 朱明远 《圣经文学研究》 2023年第2期239-264,共26页
卢梭的《以法莲山的利未人》表面上是对《士师记》未三章的改写,而实际上却是一则历史哲学寓言,借由它,读者能够一窥卢梭思想体系的全貌。以往对《以法莲山的利未人》的解读由于过分注重作者的个人心理,而使得思想有被传记掩盖的危险。... 卢梭的《以法莲山的利未人》表面上是对《士师记》未三章的改写,而实际上却是一则历史哲学寓言,借由它,读者能够一窥卢梭思想体系的全貌。以往对《以法莲山的利未人》的解读由于过分注重作者的个人心理,而使得思想有被传记掩盖的危险。从思想层面看,《以法莲山的利未人》讲述的是一则文明从初兴到败坏再到最终救赎的历史故事。亦即说,卢梭其实是以一种寓言的方式阐发了文明之恶的发生与发展的历史,并就文明的出路给出了自己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卢梭 以法莲山的利未人》 文明 罪恶 救赎
下载PDF
以法育人 奠基未来——“适合教育”理念下中学进阶式法治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4
作者 李敏 米岚昕 《现代教学》 2023年第6期18-21,共4页
20世纪90年代初,上海市桃浦中学基于复杂的社区环境和特殊的生源情况,把法治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突破口。30多年来,学校法治教育历经了法的普及化、法的实践化和“以法育人”的体系化三个阶段,逐步走出了一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适合学生... 20世纪90年代初,上海市桃浦中学基于复杂的社区环境和特殊的生源情况,把法治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突破口。30多年来,学校法治教育历经了法的普及化、法的实践化和“以法育人”的体系化三个阶段,逐步走出了一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适合学生成长需求的德育品牌建设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中 适合教育 法治教育 以法育人
下载PDF
试论管子以法治国的思想
5
作者 丘立才 《岭南学刊》 1997年第6期83-86,共4页
关键词 以法治国 以法治官 法度 治理方法 强制性 人们行为 基本特征 仁义礼乐 强制手段 权衡得失
下载PDF
“以法为治”与近世儒家的治道传统 被引量:11
6
作者 任锋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5-64,共10页
近世儒家把握到了政治社会演变的强烈法度化特征,提出"以法为治"的典型概括。他们熟用的"法"、"法度"等概念涵盖了礼乐政刑、纪纲法度。法被视为基于天理人情的体现公共实践理性的规则集群,并依据文明演... 近世儒家把握到了政治社会演变的强烈法度化特征,提出"以法为治"的典型概括。他们熟用的"法"、"法度"等概念涵盖了礼乐政刑、纪纲法度。法被视为基于天理人情的体现公共实践理性的规则集群,并依据文明演进经验衍生出了一套法史观,以三代之法与后世之法的张力显示出传统根基上的因承损益机理。而基于礼与政刑的辨析,叶适等人为礼乐优先的儒家法传统强化了社会理论的阐释维度,推进了社会秩序与政刑之治的反思。依据治人与治法的关系,近世儒家还更新了对于政治类型的理论概括,承认"以法为治"、"以法为定"的客观性,从礼法与共治双重主体意义上强调治人的积极性,警惕"任法"模式的偏颇。这种法度中心、礼法本位的儒家治道论,追求一种优良的法治型态,为我们重新理解中华法系的法治资源提供了重要视角,也有益于清理现代国人片面理解法治而产生的迷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法为治" 纪纲法度 近世儒家 治道 "任法"
下载PDF
秦“以吏为师、以法为教”的渊源与流变 被引量:10
7
作者 臧知非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2008年第4期124-130,共7页
"以吏为师、以法为教"是商鞅在总结六国变法的历史实践和学者制度设计的基础上推行的治国方针,并非秦制独然,秦始皇"焚书"又把这个传统推向极端。汉代继续了秦"以吏为师、以法为教"的政治传统,张家山汉... "以吏为师、以法为教"是商鞅在总结六国变法的历史实践和学者制度设计的基础上推行的治国方针,并非秦制独然,秦始皇"焚书"又把这个传统推向极端。汉代继续了秦"以吏为师、以法为教"的政治传统,张家山汉简《史律》更丰富了对这一传统的认识。二者的差异在于,汉朝的教育是官、私并举,儒法互通,从而奠定了中国政治传统的教育和思想的基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吏为师” 以法为教” 史律 史书 儒法互通
下载PDF
通过以法类方探析万全调理脾胃理论 被引量:1
8
作者 陈炜 王力宁 杨岩 《江苏中医药》 CAS 2011年第7期9-11,共3页
明代儿科医家万全倡导小儿"以脾胃为本",运用补、消、温、清、下、祛湿诸法补偏救弊,调理小儿脾胃,务使脾胃回复中和之性。在治疗过程中时刻注意不矫枉过正,运用补法善用甘平之药,运用消法兼护脾胃,运用下法用丸剂以防伤正,... 明代儿科医家万全倡导小儿"以脾胃为本",运用补、消、温、清、下、祛湿诸法补偏救弊,调理小儿脾胃,务使脾胃回复中和之性。在治疗过程中时刻注意不矫枉过正,运用补法善用甘平之药,运用消法兼护脾胃,运用下法用丸剂以防伤正,温法清法以平为期而不太过。处处体现了调理脾胃"和为贵"的学术思想,为后世儿科脾胃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法类方 调理脾胃 中医儿科学 万全
下载PDF
以礼为治或抑以法为治:兼评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功能 被引量:1
9
作者 赵大鹏 孔兆政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49-51,共3页
古代中国是以礼为治的社会,调节人与社会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核心规范体系是礼,而不是法。中国古代是在刑罚的意义上理解"法",传统的法只是儒家伦理精神制约下的辅助之物,缺少自己的独立品格。我国现代社会治理需要确立法的... 古代中国是以礼为治的社会,调节人与社会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核心规范体系是礼,而不是法。中国古代是在刑罚的意义上理解"法",传统的法只是儒家伦理精神制约下的辅助之物,缺少自己的独立品格。我国现代社会治理需要确立法的形式正当性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礼为治 以法为治 形式正当性 治理模式
下载PDF
先秦法家对《周礼》的继承发展——兼论连坐法和法家“以吏为师,以法为教”文化专制的形成 被引量:4
10
作者 杨玲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61-65,共5页
连坐法是先秦法家严刑重刑的标志,“以吏为师,以法为教”是其文化专制的标志,它们的形成与《周礼》关系密切。《周礼》的乡遂制度为连坐法的形成提供了模式,而担负着国家政令传播职责的吏师制度则是法家“以吏为师,以法为教”文化专制... 连坐法是先秦法家严刑重刑的标志,“以吏为师,以法为教”是其文化专制的标志,它们的形成与《周礼》关系密切。《周礼》的乡遂制度为连坐法的形成提供了模式,而担负着国家政令传播职责的吏师制度则是法家“以吏为师,以法为教”文化专制的蓝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家 《周礼》 连坐法 乡遂制度 “以吏为师 以法为教” 吏师制度
下载PDF
“以文析法”“以法习文”:教读课和自读课的路径 被引量:6
11
作者 陈建源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8-31,45,共5页
统编教材实施几年来,课型不分、定位不清、教法不明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用"以文析法""以法习文"作为教读课、自读课的课型区别和设计路径,代表教学的两种不同思维,体现方法的两种不同呈现,适应阅读的两个不同阶段... 统编教材实施几年来,课型不分、定位不清、教法不明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用"以文析法""以法习文"作为教读课、自读课的课型区别和设计路径,代表教学的两种不同思维,体现方法的两种不同呈现,适应阅读的两个不同阶段,有利于从课堂教学结构上整体地区分教读课和自读课两种课型,符合人们认知事物的客观规律,能够很好地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文析法 以法习文 教读课 自读课
下载PDF
居正以法治国思想探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周振新 刘传红 《理论月刊》 2008年第10期132-135,共4页
居正认为中国作为一个追求现代的国家,必须实行以法治国,礼教对国家而言虽然不可或缺,但只能作为法律的辅助。居正的以法治国有特定的内涵,那就是三民主义的法治,据此,他要求司法党化,特别是司法党义化。居正认为必须树立法律的权威才... 居正认为中国作为一个追求现代的国家,必须实行以法治国,礼教对国家而言虽然不可或缺,但只能作为法律的辅助。居正的以法治国有特定的内涵,那就是三民主义的法治,据此,他要求司法党化,特别是司法党义化。居正认为必须树立法律的权威才能实现法治,树立法律权威的途径有:澄清法治、严格执法和加强五院之间的合作。对民国时期的法治不彰,居正进行了反思,认为政府没有担当起行法应负的责任、文化心理的影响和社会处于转型期等因素是法治不能实现预期目标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正 以法治国 三民主义 司法党化 法律权威
下载PDF
“以法治党”的提法不妥 被引量:7
13
作者 李茂管 《学术交流》 1987年第1期64-65,共2页
《学术交流》今年第3期刊登的“以法治党”一文,主旨是论述严肃党纪,加强党的纪律建设,但文章套用“以法治国”的提法,提出“以法治党”,文中多处使用了“党内立法”、“党内执法”、“党内法律”、“党内法律责任”、“党的法制建设”... 《学术交流》今年第3期刊登的“以法治党”一文,主旨是论述严肃党纪,加强党的纪律建设,但文章套用“以法治国”的提法,提出“以法治党”,文中多处使用了“党内立法”、“党内执法”、“党内法律”、“党内法律责任”、“党的法制建设”、“党内法制制度”等概念,我认为这是不妥当的,容易产生不好的影响和社会效果,现略陈管见,以与有关同志商榷。一个命题要正确,首先使用的概念要准确、科学。每个概念都有各自特定的含义和内容。党的纪律和法律是属于不同范畴的东西,不可混淆使用。虽然“以法治党”,一文在开始时,指出了“通常,我们称党章为党内根本大法,党的宪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法治党 法律责任 法制制度 法制建设 党内 国家法律 以法治国 纪律规范 概念 纪律建设
下载PDF
从“以法统治”到“以法主治”——略论中国传统法治精神及其现代转化问题
14
作者 杜德荣 林存光 《管子学刊》 2017年第1期73-77,共5页
中国法律思想传统中的基本法治理念是"以法统治",力图通过君臣上下的普遍守法来确立一种合乎理性与公道正义的稳定社会秩序,这种法治理念把法律作为专制君权的统治工具,因而不可能对君主、政府及其官员设置实质性的有效法律限... 中国法律思想传统中的基本法治理念是"以法统治",力图通过君臣上下的普遍守法来确立一种合乎理性与公道正义的稳定社会秩序,这种法治理念把法律作为专制君权的统治工具,因而不可能对君主、政府及其官员设置实质性的有效法律限制,也使其与"以法主治"的现代法治理念相异质。然而,"以法统治"的传统法治理念也包含一些与"以法主治"的现代法治理念相通的因素或精神,对于当下中国的法治建设来讲,仍然具有可资借鉴的基础性意义,我们深信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在吸取和借鉴这些因素或精神的基础上可以更好地走向"以法主治"的新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法统治 以法主治 法治 公正 传统
下载PDF
学习邓小平法制思想实施以法治国战略的思考 被引量:2
15
作者 孙维本 《科学社会主义》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10-13,共4页
学习邓小平法制思想实施以法治国战略的思考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孙维本以法治国是邓小平法制思想的核心,也是当前社会科学研究中亟待确立和解决的重大课题。深入研究和认真实践邓小平的法制思想,确定和实施我国以法治国的战略,对... 学习邓小平法制思想实施以法治国战略的思考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孙维本以法治国是邓小平法制思想的核心,也是当前社会科学研究中亟待确立和解决的重大课题。深入研究和认真实践邓小平的法制思想,确定和实施我国以法治国的战略,对于更好地坚持和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法治国 邓小平法制思想 法制建设 社会主义法制 法律监督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国家治理方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党的领导 战略
下载PDF
以法为教:塑造现代法观念的一条思路 被引量:1
16
作者 范忠信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1993年第5期77-79,共3页
中国上古时有“礼”、“刑”而无“法”,就是说只有一套评判人们言行是非的标准,没有第二套。出乎礼入乎刑,礼去刑取,便是最理想的境界。自李悝《法经》以后,“法”这一套新的评判标准从“礼”中分离出来,“刑”成为“法”的附设手段。... 中国上古时有“礼”、“刑”而无“法”,就是说只有一套评判人们言行是非的标准,没有第二套。出乎礼入乎刑,礼去刑取,便是最理想的境界。自李悝《法经》以后,“法”这一套新的评判标准从“礼”中分离出来,“刑”成为“法”的附设手段。这时便有了两套评判标准。“礼”和“法”的矛盾在春秋末及战国时期表现得异常激烈,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倾向仍主张“为国以礼”、“以礼为教”,竭力贬低“法”的作用;以法家为代表的激进倾向则竭力贬低礼教,主张“以法治国”、“以法为教”。结果是汉以后的儒法合流,外儒内法,霸王道杂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法观念 “法” 新道德 以法为教” 法律和道德 “礼” 传播道德 评判标准 儒法合流 礼法合一
下载PDF
《管子》中“以法治国”的法理之学 被引量:2
17
作者 胡家聪 《管子学刊》 1988年第3期20-26,共7页
《管子》一书以法家著作为主体,尤其是其中“以法治国”的理论系统,集中、丰富,值得深入探讨。笔者撰写的《从“经言”看田齐法家管理国家的学说》(见《管子研究》第一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82页)。已论证过《管子》中的法家学... 《管子》一书以法家著作为主体,尤其是其中“以法治国”的理论系统,集中、丰富,值得深入探讨。笔者撰写的《从“经言”看田齐法家管理国家的学说》(见《管子研究》第一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82页)。已论证过《管子》中的法家学说应是田齐变法改革的时代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法治国 法家 专制君主制 变法改革 管子 立法决策 法制建设 法律制度 法治理论 理论系统
下载PDF
《管子》“以法治国”思想辨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哲 《管子学刊》 CSSCI 2013年第4期5-8,共4页
《管子》的"以法治国"思想不是将法治绝对化,而是深刻认识到了法治与农业经济、德治以及法律实施的辩证关系,认为发展农业经济是法治的基础,主张"富民"是法治的前提;同时认为法治是实现德治的保证和手段,二者并不排... 《管子》的"以法治国"思想不是将法治绝对化,而是深刻认识到了法治与农业经济、德治以及法律实施的辩证关系,认为发展农业经济是法治的基础,主张"富民"是法治的前提;同时认为法治是实现德治的保证和手段,二者并不排斥;还强调公开、严格、公平地实施法律是实现法治的基础和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子》 以法治国 辩证关系
下载PDF
以法为教 以案说法——《生活中的法律常识》教学法治意识培养 被引量:2
19
作者 黄立杰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0-11,共2页
法治意识是人们对法律的认可、崇尚与遵从,是关于法治的思想、知识和态度,主要包括规则意识、程序意识和权利义务意识等。培养法治意识,就是引导和培养学生形成宪法至上、法律权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养成依法办事、依法维权、履... 法治意识是人们对法律的认可、崇尚与遵从,是关于法治的思想、知识和态度,主要包括规则意识、程序意识和权利义务意识等。培养法治意识,就是引导和培养学生形成宪法至上、法律权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养成依法办事、依法维权、履行法定义务的习惯;具有法治让社会更和谐、让生活更美好的认知和情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意识 以法为教 法律常识 宪法至上 法律权威 程序意识 身心发展规律 法定继承人 政治教师 诉讼时效
下载PDF
论秦朝“以法治国”的尝试 被引量:2
20
作者 梁宁森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75-77,共3页
秦代以法治国的策略,开创和奠定了中华民族的统一格局和统一思维,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里程碑,法律所起的重要作用决不可小视。同时,不可一世的秦帝国经两代而迅速分崩离析,使人惊叹又不解,其中,在法律实践上的没有经验和不成熟是一个重要... 秦代以法治国的策略,开创和奠定了中华民族的统一格局和统一思维,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里程碑,法律所起的重要作用决不可小视。同时,不可一世的秦帝国经两代而迅速分崩离析,使人惊叹又不解,其中,在法律实践上的没有经验和不成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秦朝法律在中国法制史上的历史地位不可忽视,秦代以法治国的历史经验教训更值得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朝 秦朝法律 以法治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