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画入书见意态——孙其峰书法创作浅见
1
作者 路洪明 路潇濛 《大学书法》 2024年第3期30-35,共6页
孙其峰作为中国当代著名的美术教育家、书画艺术大家,对于他的书法成就,研究者已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剖析得比较透彻,社会上也有“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的定论。因此,笔者将从书画同源着手,循着他书画创作实践的轨迹,站在以画入书... 孙其峰作为中国当代著名的美术教育家、书画艺术大家,对于他的书法成就,研究者已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剖析得比较透彻,社会上也有“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的定论。因此,笔者将从书画同源着手,循着他书画创作实践的轨迹,站在以画入书的角度,剖析他书法创作中对画法与字态的独特认识,从而探寻孙其峰先生书法结字的生动之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其峰 艺术 以画入书 书法创作 终身成就奖 书法成就 结字 美术教育家
下载PDF
行迹之外:明末清初文士以画治生的职业性问题再探
2
作者 王丁 《艺术学研究》 2024年第2期124-132,共9页
明末清初文士多有以画治生之举,即以绘画来维持生计。在具体治生状态中,既有不受索画人影响的自由创作,也有受索画人限制较多的徇人之作。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根据文士卖画的行迹本身而将其界定为“职业画家”,一些相关讨论体现出这一思... 明末清初文士多有以画治生之举,即以绘画来维持生计。在具体治生状态中,既有不受索画人影响的自由创作,也有受索画人限制较多的徇人之作。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根据文士卖画的行迹本身而将其界定为“职业画家”,一些相关讨论体现出这一思路的扁平化和单向度。“隐于画”的思路和非本质视角或可提供理解此现象的新路径。“隐于画”的思路可发掘文士售画行迹之外的其他维度,还原一个“多向度”的文士;非本质视角则提醒我们注意文士身份的流动性,以免执着于本质身份而有削足适履之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画治生 职业性 文人 龚贤 隐于
下载PDF
“以画入学”的小学书法美育研究
3
作者 薛莹 《文理导航》 2024年第8期79-81,共3页
书法是国粹,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书法教育中将“书”与“画”融合起来,让学生在书法实践中感知其艺术魅力,在书法技法练习中增长审美素养。本文探讨了书法与中国画的技法共性,强调“以画入学”的重要性,从审美素养视角,重构书... 书法是国粹,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书法教育中将“书”与“画”融合起来,让学生在书法实践中感知其艺术魅力,在书法技法练习中增长审美素养。本文探讨了书法与中国画的技法共性,强调“以画入学”的重要性,从审美素养视角,重构书法教育路径,结合实践教学,归纳出图像识读、视觉表现、审美判断、文化体认、创意实践教学模式,让学生走进书法学习大门,在书法艺术中感受美、创造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法教学 以画入学” 审美能力 提升策略
下载PDF
以画促写,做一个会想象的小诗人
4
作者 王倩莹 《文理导航》 2024年第31期70-72,共3页
本文将以《彩色的梦》作为教学案例,探究读写结合的课堂形式。
关键词 以画促写 小诗人 想象
下载PDF
“闲写青山卖”与“不使造业钱”:唐寅以画治生的意义言说及其后世接受——以《言志》诗为中心
5
作者 王丁 《晋阳学刊》 2023年第4期72-80,共9页
《言志》诗是唐寅影响甚广的作品,也是其关于以画治生意义的典型言说。此诗在后世文人的言说中反复出现,虽态度不一,但基本与以画治生的相关问题紧密相关,或以其诗句指代以画为生的治生路径,或借此对以画治生的意义予以申说。对于唐寅... 《言志》诗是唐寅影响甚广的作品,也是其关于以画治生意义的典型言说。此诗在后世文人的言说中反复出现,虽态度不一,但基本与以画治生的相关问题紧密相关,或以其诗句指代以画为生的治生路径,或借此对以画治生的意义予以申说。对于唐寅此诗的不断接受和回应,彰显了后世文士的心理需求,唐寅此诗作为一种历史言说资源,进入了后人对以画治生合理性的塑造之中;同时,此诗被广泛接受也反映了文士价值观念的转移,选取适当方式维持生计、自食其力逐渐成为合乎文士立身之道的生存常态。将此诗置于文士治生文化史的视域中,或有助于发现文本之下的深层意义,发掘出言说症候式辐射背后文士以画治生及生存状态的历史风气之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志》 唐寅 以画治生 接受
下载PDF
“笔耕”与“砚田”:明清文士以画治生的传统追溯与合理性言说
6
作者 王丁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3年第6期55-63,共9页
明清文士以画为生者数量显著增加,规模进一步扩大,形成了值得关注的现象。在他们的言说中,往往以“笔耕”“砚田”来指涉以画治生活动。经由这一言说,绘画进入文士“本业”治生体系,成为与诗文书法并列的治生方式之一,其合理性也借助“... 明清文士以画为生者数量显著增加,规模进一步扩大,形成了值得关注的现象。在他们的言说中,往往以“笔耕”“砚田”来指涉以画治生活动。经由这一言说,绘画进入文士“本业”治生体系,成为与诗文书法并列的治生方式之一,其合理性也借助“笔耕”“砚田”的农耕色彩得到建构和凸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画治生 笔耕 砚田 言说
下载PDF
以画学诗——中职语文古诗词新教学方式初探
7
作者 冯菊莉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科研》 2023年第5期68-70,共3页
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深化,中职学校在进行学科教学时,也愈加注重教学质量的提升,要求教师可以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结合中职学生有关人才培养的相关目标,积极进行教学方式上的优化创新,从而真正将学生塑造成高质... 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深化,中职学校在进行学科教学时,也愈加注重教学质量的提升,要求教师可以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结合中职学生有关人才培养的相关目标,积极进行教学方式上的优化创新,从而真正将学生塑造成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语文学科作为中职教学中的基础性学科,从当前发展的现实情况来看,大多数学校并不注重该学科的教学,教师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这就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佳。古诗词作为整个学科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更是受到限制,无法真正借助教学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在这一背景下,教师必须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可以采用以画学诗的教学手段,从而全面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促进教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画学诗 中职语文 古诗词 教学质量 教学方式
下载PDF
试论“以画入园”在中国古代文人写意山水园中的体现 被引量:7
8
作者 刘晓陶 黄丹麾 《中国园林》 2007年第3期60-64,共5页
通过对中国古代文人写意园中绘画与园林两种艺术形式的密切联系之叙述,揭示出古典文人写意园所具有的“以画入园”这一美学规律,进而说明古典文人山水园与绘画是相互补充、相互借鉴的共生关系,中国古代的山水园强调与绘画的互渗与交融,... 通过对中国古代文人写意园中绘画与园林两种艺术形式的密切联系之叙述,揭示出古典文人写意园所具有的“以画入园”这一美学规律,进而说明古典文人山水园与绘画是相互补充、相互借鉴的共生关系,中国古代的山水园强调与绘画的互渗与交融,将绘画原则转借到园林的建造上,使园林艺术与山水画艺术有机地统一起来,二者互为依存,携手并进,形成一种有机互动之结构,从而创造出独特的中国园林意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文人写意山水园 研究 以画入园“ 艺术境界
下载PDF
移山入园与以画代园——以兔柴为引 被引量:2
9
作者 鞠培泉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28-132,共5页
兔柴是晚明重臣张延登的山中别业,董其昌为作《兔柴记》.通过对文献、绘画等相关材料分析,认为随着城市的繁荣,晚明文人大多选择城市便利,但又不愿舍弃山林,获取山林意境因此成为造园目标;董其昌延续中唐以来文人园精神.却轻视具体做法... 兔柴是晚明重臣张延登的山中别业,董其昌为作《兔柴记》.通过对文献、绘画等相关材料分析,认为随着城市的繁荣,晚明文人大多选择城市便利,但又不愿舍弃山林,获取山林意境因此成为造园目标;董其昌延续中唐以来文人园精神.却轻视具体做法,选择以画代园;张延登则在城中移山入园,试图使小黄山成为兔柴的替代与补偿,但其后的石峰改筑显然不知画脉,且偏离移山主题.董、张的不同选择显示晚明文人园林思想与做法的纷扰,但也预示、孕育出一种可能:移山与画意的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张延登 移山入园 董其昌 以画代园
下载PDF
以画为寄:晚明文人画美学的基本特征 被引量:1
10
作者 华枫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99-102,共4页
晚明文人画美学思想的基本特征是 :以画为寄。它要求绘画超越其物质依赖性 ,而转向表现自我内心。这一美学理想包含“真情说”和“自适论”两个方面的具体内涵 。
关键词 以画为寄 真情 自适 徐渭 董其昌
下载PDF
从“以史带画”到“以画带史”——高校美术史教学思路与方法探讨 被引量:7
11
作者 张建林 《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2期130-132,共3页
中外美术史课是高校美术专业教学中的必修课。了解中外美术的发展演变史况 ,了解不同风格艺术流派 ,提高艺术修养及审美鉴赏能力等是中外美术史课的主要教学任务。要真正完成这些任务或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必须在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上... 中外美术史课是高校美术专业教学中的必修课。了解中外美术的发展演变史况 ,了解不同风格艺术流派 ,提高艺术修养及审美鉴赏能力等是中外美术史课的主要教学任务。要真正完成这些任务或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必须在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上进行研究与反思。文章就“以史带画”和“以画带史”两种不同教学思路和方法进行探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术史 教学 以史带 以画带史
下载PDF
以画入书——周韶华书法艺术发展第四个时期的新思考
12
作者 杨豪良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86-90,共5页
周韶华"以画入书"的观念由来已久,2002年出版的《周韶华书法艺术》是其"以画入书"观念的第一次综合体现。2012年《天人交响——周韶华书法艺术展》及相关活动的整体推出,宣告了周韶华书法艺术进入第四个时期。此期... 周韶华"以画入书"的观念由来已久,2002年出版的《周韶华书法艺术》是其"以画入书"观念的第一次综合体现。2012年《天人交响——周韶华书法艺术展》及相关活动的整体推出,宣告了周韶华书法艺术进入第四个时期。此期,周韶华高调抛出"以画入书"的书法创作观,则是一种新的信号,也提出了新问题,引发了新论争,并给世人带来若干认知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画入书 周韶华书法艺术 新思考
下载PDF
以画补史:饶宗颐艺术史论管窥
13
作者 郭景华 《怀化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77-79,共3页
针对当前大陆学界对饶宗颐学术认识和研究尚不够全面、深入的现状,从以画补史的角度,对饶宗颐上古艺术史论研究作了初步的引介,并作了自己一定的理解和阐释。
关键词 饶宗颐 以画补史 列传
下载PDF
传统蜀锦以画入匹方法在面料设计中的探索 被引量:3
14
作者 林莎莎 乔洪 胡光俊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62-69,共8页
在新丝绸之路的时代背景下,蜀锦产品的类型需求日趋多样化。文章以宽幅的二方连续蜀锦面料为研究对象,探讨蜀锦织画技艺融入蜀锦织匹方式的可行性。通过分析两大传统蜀锦品类的技术背景,构思以题材和布局为切入点的设计路线,采用实践验... 在新丝绸之路的时代背景下,蜀锦产品的类型需求日趋多样化。文章以宽幅的二方连续蜀锦面料为研究对象,探讨蜀锦织画技艺融入蜀锦织匹方式的可行性。通过分析两大传统蜀锦品类的技术背景,构思以题材和布局为切入点的设计路线,采用实践验证的研究方式探索设色技巧,组织设计与质感的关系,实现了蜀锦面料《山石百合》的工艺探索。最后从织物应用角度提出针对产品消费需求进行织物设计定位,利用材质组合体现质感优势,根据纸样排版检验布局合理性等观点,为蜀锦面料品种设计做出进一步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蜀锦 以画入匹 宽幅二方连续 面料设计 设色技巧 《山石百合》
下载PDF
名望与消费:晚明逐“名”风气与文士以画治生活动之展开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丁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2-48,共7页
晚明文士多有以绘画维持生计之举,其治生活动与晚明逐“名”风气有紧密联系,“名”与“利”直接相关,文士群体中“名士”频出,大众亦追逐名士的文化产品,以消费的形式共享着“名”。此种绘画消费体现为一种“耳食之风”,而由于文士身份... 晚明文士多有以绘画维持生计之举,其治生活动与晚明逐“名”风气有紧密联系,“名”与“利”直接相关,文士群体中“名士”频出,大众亦追逐名士的文化产品,以消费的形式共享着“名”。此种绘画消费体现为一种“耳食之风”,而由于文士身份及“名”的特殊性,逐名世风中文士的以画治生活动呈现出了复杂样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画治生 晚明 文士 名望 消费
下载PDF
以画解文实践样态的学科审视与理论诠释 被引量:2
16
作者 杜二敏 《教学与管理》 2021年第36期71-75,共5页
文与画不分家,画与文相融合,以画可解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以画解文具有看画解文、说画解文、听画解文、辩画解文、写画解文、创画解文、演画解文七种实践样态。从语文学科角度审视,以画解文是一种富有创意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贯穿在整... 文与画不分家,画与文相融合,以画可解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以画解文具有看画解文、说画解文、听画解文、辩画解文、写画解文、创画解文、演画解文七种实践样态。从语文学科角度审视,以画解文是一种富有创意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贯穿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适用于各个年龄段的学生,具有广泛的文体适用性。从教育心理学视角来看,以画解文是一种多感官协同学习,一种具身学习,体现了双重编码的优势,需要高阶思维的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意 以画解文 实践样态 学科审视 理论诠释
下载PDF
易代之际的文士生计:徐枋以画治生的特殊形态
17
作者 王丁 《晋阳学刊》 CSSCI 2020年第2期66-71,共6页
徐枋为明末清初著名遗民隐士,以苦节著称于世,其绘画颇有可称道者,亦是其治生方式之一。然而其严格的隐居避世状态却与以画治生通常所要求的交接、应酬形成了结构性矛盾。不过,徐枋亦有相应的治生思路以解决此种冲突,他将绘画视为与席... 徐枋为明末清初著名遗民隐士,以苦节著称于世,其绘画颇有可称道者,亦是其治生方式之一。然而其严格的隐居避世状态却与以画治生通常所要求的交接、应酬形成了结构性矛盾。不过,徐枋亦有相应的治生思路以解决此种冲突,他将绘画视为与席、履无差别的劳动产品,流传甚广的“高士驴”的故事,以及他例不书款的做法都是此种努力的典型体现。这种与晚明文士以画治生惯例迥然相异的治生行为背后,是他对于“士”价值观的认同。身处易代之际,在忠与孝的合力之下,徐枋选择了终身深隐,以画治生实为迫不得已的应急行为,故呈现出独具一格的治生状态,成为明清之际士人以画治生值得关注的个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枋 以画治生 遗民 隐士
下载PDF
以画入诗品诗味,浓妆淡浓总相宜
18
作者 项佳佳 《语文学刊》 2016年第11期40-40,73,共2页
中国古典诗歌因其"以言造象,立象尽意"的表情达意方式,使得诗歌具有形象性、美观性、情感性。古诗词教学应立足这个特点,走一条既能遵循古诗词特点又能提高学生鉴赏能力的教学之路。笔者以此为基础,展开"以画入诗品诗味... 中国古典诗歌因其"以言造象,立象尽意"的表情达意方式,使得诗歌具有形象性、美观性、情感性。古诗词教学应立足这个特点,走一条既能遵循古诗词特点又能提高学生鉴赏能力的教学之路。笔者以此为基础,展开"以画入诗品诗味,浓妆淡浓总相宜"的教学活动,将诗歌中学生感悟的意象、情感、心境,转化为可见可感的线条、形状、色彩,提高了学生诗歌感悟能力与鉴赏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诗歌 以画入诗 诗境 诗情 诗法
下载PDF
想见东坡居士 挥毫百斛泻明珠——苏轼以诗晓画以画入诗探寻(上)
19
作者 胡俊林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1997年第3期39-45,共7页
本文论述了苏轼诗画结合的外在条件、主观努力和创作历程。
关键词 苏轼 结合 以诗晓 以画入诗
下载PDF
以画之美解诗之境——浅谈小学古诗教学中“以画解诗”教学方法
20
作者 胡金凤 《儿童大世界(教学研究)》 2018年第9期86-86,共1页
古诗是我国最要的文化瑰宝,经过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作为小学生,学生中华民族如此高深的文学知识存在一定的困难性,“以画解诗”教学方式在古诗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很好地调动起学生地学习兴趣,让古诗地学生不再枯燥无味,为古诗的意境... 古诗是我国最要的文化瑰宝,经过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作为小学生,学生中华民族如此高深的文学知识存在一定的困难性,“以画解诗”教学方式在古诗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很好地调动起学生地学习兴趣,让古诗地学生不再枯燥无味,为古诗的意境画上绚丽的色彩。同时也让学生更加期待学习古诗,对古诗的理解也可以更加的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画解诗 想象 意境 兴趣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