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苏为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跳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 被引量:3
1
作者 丁石 《学术探索》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8-22,共5页
在苏联解体25周年的沉痛时刻,我们更应该深刻意识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存在错误认识是十分危险的。苏俄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阶段出现了严重的失误;以斯大林模式建设社会主义是走不通的封闭僵化之路;苏联后期的"改革"把苏联... 在苏联解体25周年的沉痛时刻,我们更应该深刻意识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存在错误认识是十分危险的。苏俄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阶段出现了严重的失误;以斯大林模式建设社会主义是走不通的封闭僵化之路;苏联后期的"改革"把苏联引上了资本主义私有化的邪路、死路,从而导致苏联解体。这些沉痛的教训从根本上都是由教条主义的理论认识——遵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所导致的。列宁领导推行的新经济政策是基本"跳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之后而找到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这也是极为重要的启示。我们务必以苏为鉴,特别是在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环境之下,要坚决纠正主张搞私有化的教条主义错误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苏为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 社会发展 理论逻辑
下载PDF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以苏为鉴之鉴 被引量:1
2
作者 陶文昭 《学习论坛》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5-8,共4页
以苏为鉴是《论十大关系》的一条主线。对以苏为鉴的探索具有启迪性意义,但是由于客观条件的不足、主观思想的不成熟以及国际关系的制约等因素,这个探索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在实践上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并且出现了较大的曲折。今天深刻地... 以苏为鉴是《论十大关系》的一条主线。对以苏为鉴的探索具有启迪性意义,但是由于客观条件的不足、主观思想的不成熟以及国际关系的制约等因素,这个探索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在实践上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并且出现了较大的曲折。今天深刻地反思以苏为鉴,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走自己的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苏为鉴 局限 原因
下载PDF
从以俄为师到以苏为鉴——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起点 被引量:2
3
作者 韩荣璋 《党史研究与教学》 1997年第4期1-5,共5页
以俄为师走俄国人的路和以苏为鉴走自己的路,都是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提出的。提法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从学习、照搬苏联的模式和经验,到开始认识到苏联经验的局限,进而在理论和实践上开创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 以俄为师走俄国人的路和以苏为鉴走自己的路,都是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提出的。提法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从学习、照搬苏联的模式和经验,到开始认识到苏联经验的局限,进而在理论和实践上开创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转变。 为什么在提法上会有这个变化?其理论和实践的根据是什么?又如何看待曾经提出并实行过的以俄为师的问题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毛泽东 以苏为鉴 社会主义改造 以俄为师 苏联模式 斯大林 苏联共产党 社会主义国家 《论十大关系》
下载PDF
“以苏为鉴”: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逻辑起点
4
作者 彭波 郑德荣 《天府新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89-93,共5页
苏联模式曾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产生过重大影响。而在1956年苏共二十大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却实现了从"以苏为师"到"以苏为鉴"的重大转变。在党的八大前夕,毛泽东在党的历史上首次提出了实现马克思... 苏联模式曾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产生过重大影响。而在1956年苏共二十大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却实现了从"以苏为师"到"以苏为鉴"的重大转变。在党的八大前夕,毛泽东在党的历史上首次提出了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第二次结合"的历史任务,并在此后带领全国人民对走出中国式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遗憾的是,由于1957年以后党的指导思想不断向"左"的方向发展,毛泽东提出"以苏为鉴"的目的并未根本达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在深刻总结改革开放前三十年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跳出了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桎梏,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可以认为,中国共产党"以苏为鉴"对中国式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实践,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苏为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历史逻辑起点
下载PDF
从“全面学习”到“以苏为鉴”——建国后毛泽东对苏联经验的学习和借鉴 被引量:1
5
作者 肖东波 《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1期32-36,共5页
自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从此,中国就与这个北方邻国发生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先进的中国人不断地从那里吸取对自己有益的经验,“以俄为师”一直持续了近半个世纪。 如果说在民主革命时期,对苏联的学习还主... 自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从此,中国就与这个北方邻国发生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先进的中国人不断地从那里吸取对自己有益的经验,“以俄为师”一直持续了近半个世纪。 如果说在民主革命时期,对苏联的学习还主要是接受革命的理论,以苏联社会主义为奋斗目标的话,那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苏联的学习就是接受社会主义建议的经验,以苏联为榜样建设自己的国家,这个学习更为直接和全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苏联经验 以苏为鉴 苏联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改造 全面学习 资本主义复辟 建国后 斯大林 社会主义国家
下载PDF
以苏为鉴,吸取教训——读高放《苏联兴亡通鉴》有感
6
作者 刘显忠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0-82,共3页
高放教授是享誉海内外的国际共运史和科学社会主义的著名专家,年届耄耋,仍不断钻研思考,笔耕不辍,经常提出一些引人深思的独到见解。近年来,高放先生陆续推出几种个人专题文集,《苏联兴亡通鉴——六十年跟踪研究评析》(人民出版... 高放教授是享誉海内外的国际共运史和科学社会主义的著名专家,年届耄耋,仍不断钻研思考,笔耕不辍,经常提出一些引人深思的独到见解。近年来,高放先生陆续推出几种个人专题文集,《苏联兴亡通鉴——六十年跟踪研究评析》(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就是其中的一种。该书近56万字,凝聚着高放教授60年跟踪研究苏联问题的心血。从书中可以看到他研究苏联问题的心路历程,也可以看到他对苏联兴亡之道的独到分析和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联兴亡 高放 以苏为鉴 科学社会主义 苏联问题 国际共运史 人民出版社 著名专家
下载PDF
20世纪中国共产党三次以苏为鉴及其终结
7
作者 王令金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5期50-54,共5页
在 2 0世纪里 ,中国共产党曾经三次以苏为鉴 :中国革命以苏为鉴 ,获得了成功 ;中国建设以苏为鉴 ,中国共产党已开始注意探索自己的路子 ;中国改革以苏为鉴 ,苏联由错误地反思历史到否定历史进而酿成解体垮台的失败结局为中国鸣响了警笛 ... 在 2 0世纪里 ,中国共产党曾经三次以苏为鉴 :中国革命以苏为鉴 ,获得了成功 ;中国建设以苏为鉴 ,中国共产党已开始注意探索自己的路子 ;中国改革以苏为鉴 ,苏联由错误地反思历史到否定历史进而酿成解体垮台的失败结局为中国鸣响了警笛 ,中国引以为戒 ,采取谨慎的态度 ,实行稳步的改革 ,最终取得了改革的重大胜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社会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建设 以苏为鉴
下载PDF
“以苏为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逻辑主线
8
作者 林建辉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22-27,共6页
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后,毛泽东明确提出"以苏为鉴",对苏联模式下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及建设经验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反思和批评,并开始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文革"结束以后,邓小... 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后,毛泽东明确提出"以苏为鉴",对苏联模式下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及建设经验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反思和批评,并开始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文革"结束以后,邓小平继续对苏联模式及我国长期照搬苏联模式的后果进行深入批判,并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在突破苏联模式的同时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苏为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逻辑主线,今天仍应予以坚持和发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苏为鉴 苏联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毛泽东 邓小平
下载PDF
“以苏为鉴”: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时期问题的探索
9
作者 孙秀林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5期51-55,共5页
中国共产党人夺取全国政权之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这是毛泽东等老一代革命家长期探索的问题。“以苏为鉴”的思想正是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今天,回顾这一思想的形成过程,探讨其形成的原因,学习和... 中国共产党人夺取全国政权之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这是毛泽东等老一代革命家长期探索的问题。“以苏为鉴”的思想正是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今天,回顾这一思想的形成过程,探讨其形成的原因,学习和研究其内容,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苏为鉴 毛泽东 社会主义探索
下载PDF
苏共20大与毛泽东“以苏为鉴”的一次“思想解放” 被引量:2
10
作者 黄铭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89-95,共7页
1956年2月召开的苏共20大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一个重大事件。当时的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在这次代表大会工作的总结报告及会议闭幕后作的揭露和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错误的“秘密报告”,对国际共运产生了重大和深远的影响。这一影响... 1956年2月召开的苏共20大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一个重大事件。当时的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在这次代表大会工作的总结报告及会议闭幕后作的揭露和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错误的“秘密报告”,对国际共运产生了重大和深远的影响。这一影响对中国共产党也十分强烈,十分重要,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领导层由此进行了一次重要的“以苏为鉴”的思想解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苏共20大 思想解放 斯大林 以苏为鉴 赫鲁晓夫 国际共运 个人崇拜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阶级斗争
下载PDF
继续以苏为鉴才能巩固理想信念——兼与周新城先生商榷
11
作者 林建辉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38-142,共5页
作为特定的体制机制,苏联模式并不代表科学社会主义本身。苏联模式存在重大弊病且日益僵化,最终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苏联模式的失败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主要根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以苏为鉴、改革创新的... 作为特定的体制机制,苏联模式并不代表科学社会主义本身。苏联模式存在重大弊病且日益僵化,最终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苏联模式的失败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主要根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以苏为鉴、改革创新的伟大成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巩固理想信念的要义在于:继续以苏为鉴,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联模式 理想信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以苏为鉴
下载PDF
以苏为鉴的历史动因、演进过程及现实启示 被引量:1
12
作者 郑永丰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2期16-21,共6页
反思历史,是为了理解现实、昭示未来。以苏为鉴,是中国共产党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弊端的反应,但这只是其直接动因,根本动因是社会主义实践的时空转换。毛泽东虽然提出了"以苏为鉴,走自己的路",但由于没有深刻认识其根本动因,... 反思历史,是为了理解现实、昭示未来。以苏为鉴,是中国共产党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弊端的反应,但这只是其直接动因,根本动因是社会主义实践的时空转换。毛泽东虽然提出了"以苏为鉴,走自己的路",但由于没有深刻认识其根本动因,结果走了本可避免的弯路;邓小平科学地以苏为鉴,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深刻认识以苏为鉴,尤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苏为鉴 历史动因 演进过程 现实启示
下载PDF
毛泽东以苏为鉴
13
作者 魏继昆 《毛泽东思想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144-145,共2页
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苏联共产党在列宁和斯大林领导下,他们不但会革命,也会建设。他们已经建立起来了一个伟大的光辉灿烂的社会主义国家。”在1957年苏联庆祝十日革命四十周年会议上。毛泽东盛赞:苏联的面貌在四十... 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苏联共产党在列宁和斯大林领导下,他们不但会革命,也会建设。他们已经建立起来了一个伟大的光辉灿烂的社会主义国家。”在1957年苏联庆祝十日革命四十周年会议上。毛泽东盛赞:苏联的面貌在四十年间完全改变了。全世界公认苏联两次发射人造卫星的成就,开辟了人类征服自然界的新纪元。这坚定了毛泽东在中国高速度地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苏联共产党 四十年 人造卫星 以苏为鉴 建设社会主义 领导 人民民主专政 斯大林 社会主义国家
下载PDF
国家治理体系关系社会主义成败——从“以俄为师”到“以苏为鉴” 被引量:2
14
作者 董瑛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115-121,共7页
国家治理体系关系到社会主义成败。苏共执政74年间,总体上看,构建和固守的是"权力过分集中"的畸形权力结构、"武大郎店铺"式的等级授职制用人体制、既得利益集团所形成的阻碍机制、高度固化的经济社会结构、工具性... 国家治理体系关系到社会主义成败。苏共执政74年间,总体上看,构建和固守的是"权力过分集中"的畸形权力结构、"武大郎店铺"式的等级授职制用人体制、既得利益集团所形成的阻碍机制、高度固化的经济社会结构、工具性的同体监督体制等。这些既是苏联国家治理体系的主要标志,也是苏共亡党亡国的制度性原因。新中国成立以来,毛泽东率先提出"以苏为鉴"的问题,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共党人则不仅从经济体制上而且从政治体制上不断推进从"以俄为师"到"以苏为鉴"的改革转型,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治理体系 苏共亡党 以苏为鉴
下载PDF
五十年代“以苏为鉴”的由来及其发展
15
作者 李桂荣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0年第2期44-46,共3页
建国初 ,由于当时国内、国际环境所限 ,照搬了苏联的模式 ,但很快在实践中发现了它的弊端。因此 ,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领导人就提出了“以苏为鉴”的思想 ,并指导于实践 ,这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 建国初 ,由于当时国内、国际环境所限 ,照搬了苏联的模式 ,但很快在实践中发现了它的弊端。因此 ,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领导人就提出了“以苏为鉴”的思想 ,并指导于实践 ,这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进行的艰苦、积极而又卓有成效的探索。他们这种探索精神 ,至今仍为我们今天的改革所应学习和继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联模式 以苏为鉴 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苦探索
下载PDF
毛泽东“以苏为鉴”思想缘起探幽
16
作者 张斌 杨勇 《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年第4期34-36,共3页
毛泽东 1 95 6年在其论作《论十大关系》中 ,旗帜鲜明地提出“以苏为鉴”的思想。该思想的提出有其深厚的历史、现实及思想根源 ,其中既包含历史的必然性 ,也有特定时期的偶然性 。
关键词 毛泽东 中国建设道路 苏联经验 以苏为鉴
下载PDF
“以苏为鉴”: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想方法
17
作者 李娟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第3期17-18,共2页
毛泽东提出的"以苏为鉴"是贯穿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过程始终的思想方法。"以苏为鉴"关键在于摒弃苏联模式的弊端,重点在于有选择地学习苏联等国的先进经验,主线是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毛泽东探索... 毛泽东提出的"以苏为鉴"是贯穿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过程始终的思想方法。"以苏为鉴"关键在于摒弃苏联模式的弊端,重点在于有选择地学习苏联等国的先进经验,主线是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苏为鉴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思想方法
下载PDF
“以苏为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8
作者 戴强 《景德镇高专学报》 2004年第3期7-9,共3页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善于总结和吸取历史经验的政党,借鉴与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重要线索。毛泽东提出“以苏为鉴”的历史课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的历史起点;邓小平实现了对苏联模式的根本突破,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善于总结和吸取历史经验的政党,借鉴与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重要线索。毛泽东提出“以苏为鉴”的历史课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的历史起点;邓小平实现了对苏联模式的根本突破,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江泽民全面总结苏东剧变的经验教训,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以苏为鉴 重要线索
下载PDF
“以苏为鉴”,深化改革
19
作者 《资料通讯》 2007年第7期88-89,共2页
陆南泉在《社会科学报》2007年6月21日撰文认为: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我们要“以苏为鉴,进一步深化改革,走自己的路。他说,斯大林模式是一个统一的完整体系。它包括的主要内容是:
关键词 以苏为鉴 改革 斯大林模式 苏联剧变 社会科 陆南泉
下载PDF
“以苏为鉴”: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发端
20
作者 徐南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z1期29-30,共2页
毛泽东在中共八大前后提出“以苏为鉴”这一重要指导思想,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发端,形成和发展了八大的正确路线与方针政策,在诸多方面开始酝酿突破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框架。
关键词 毛泽东 以苏为鉴 中国社会主义 建设道路 发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