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宋代集句诗“以词为诗”现象梳理及诗学意义 被引量:1
1
作者 张福清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2-57,共6页
吴致尧、陈造、闻人祥正、胡伟、史铸、陈毕万、李龏等集句诗人的集句诗中有"以词为诗"100余条,引用了晚唐五代花间词或本朝宋祁、二晏、张先、欧阳修、苏轼、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朱敦儒、李清照、张孝祥等著名词人... 吴致尧、陈造、闻人祥正、胡伟、史铸、陈毕万、李龏等集句诗人的集句诗中有"以词为诗"100余条,引用了晚唐五代花间词或本朝宋祁、二晏、张先、欧阳修、苏轼、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朱敦儒、李清照、张孝祥等著名词人的词句。将此现象纳入整个宋代文学,尤其是诗词创作视野来分析,"以词为诗"正好丰富了"以诗为词"的内涵,同时也看到词的地位不断提升,诗词渗透的倾向以及对宋代宫词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闻人祥正 胡伟 史铸 李龏 集句 以词为诗
下载PDF
论李商隐和朱淑真两位爱情诗人之以词为诗 被引量:1
2
作者 李静 唐颖菲 《咸宁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62-64,共3页
李商隐和朱淑真是中国文学史两位著名的爱情诗人,他们的诗歌以抒发柔婉细腻的感情为主,选取了纤细、感伤的意象,共同体现了浓郁的词体的特点,分别揭橥了晚唐词从诗分化出来,南宋初诗词合流的文学发展过程。
关键词 李商隐和朱淑真 以词为诗 分化 合流
下载PDF
论宋代“以词为诗”现象及其诗学意义
3
作者 张振谦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66-171,共6页
破体为文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普遍存在的现象。诗、词同属于韵文,故其间往往借资渗透、互相参用。"以词为诗"的理论命题虽然至明代才首次出现,但作为宋代的代表性文体,词对诗的影响在宋代已颇为突出,秦观可视为代表。北宋中后... 破体为文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普遍存在的现象。诗、词同属于韵文,故其间往往借资渗透、互相参用。"以词为诗"的理论命题虽然至明代才首次出现,但作为宋代的代表性文体,词对诗的影响在宋代已颇为突出,秦观可视为代表。北宋中后期以后,文学批评领域开始出现"诗如词"相关论述,"诗似词"也逐渐成为较为普遍的文学现象。宋代"以词为诗"具体表现在集词句为诗、翻词入诗、化词境为诗境三个方面。"以词为诗"赋予宋诗以柔情韵致,扩大了宋诗的题材内容,增强了宋诗的艺术表现力,并丰富了宋诗偏向感伤的情感基调。"以词为诗"与"以诗为词"是宋代诗词关系的双向互动,共同促进了宋代文学的发展与新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词为诗
下载PDF
文体正变与辨体破体:元好问的文体观念论析
4
作者 任竞泽 《民族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6-131,共16页
以《论诗三十首》为总纲,元好问的文体观念丰富而自成体系,包括不以绳墨自拘的文体正变观、文章以体制为先的辨体论及其以词为诗与以文为诗的破体论等。元好问的文体观念受到宋代苏轼、黄庭坚、朱熹等人的影响,并与金代王若虚、刘祁及... 以《论诗三十首》为总纲,元好问的文体观念丰富而自成体系,包括不以绳墨自拘的文体正变观、文章以体制为先的辨体论及其以词为诗与以文为诗的破体论等。元好问的文体观念受到宋代苏轼、黄庭坚、朱熹等人的影响,并与金代王若虚、刘祁及元代郝经、潘昂霄等人的文体观念有相通之处。这反映出宋金元文体观念的互相渗透,体现了多民族文化的交融与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好问 正体变体 以词为诗 以文为诗 遗山体
原文传递
论金元词的北宗风范 被引量:9
5
作者 赵维江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94-105,共12页
The Ci - poetry in Jin and Yuan Dynasties, long developing side by side with the Ci- poetry in southern Song Dynasty, directly inherited Su Dongpo’s Ci - poetical ideas, i. e. "writing Ci - poetry by way of poet... The Ci - poetry in Jin and Yuan Dynasties, long developing side by side with the Ci- poetry in southern Song Dynasty, directly inherited Su Dongpo’s Ci - poetical ideas, i. e. "writing Ci - poetry by way of poetry", thus forming a style of northern source, different from the mainstream of southern source in following aspects: 1. The former was more broad and forthright than the latter; 2. There was a tendency of seclusion and escapism in the northern source,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flowery style still presented in southern source; 3. The Ci - poetry of northern source revealed some traits similar to poetry and poetical drama (曲), while the Ci - poetry declined as a who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宋 “以 学观念 豪放 隐逸 文坛 北方文化 风范 避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