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透明之爱:社交媒体“晒恩爱”的仪式过程与新型亲密关系建构 被引量:2
1
作者 王淑华 何丽 姚晔 《未来传播》 2023年第2期95-105,共11页
在社交媒体“晒恩爱”成为当代青年日常生活的常态,其既是诉说浪漫关系和爱情故事的新实践,也是当代青年的一种成长仪式。本研究对16名青年进行深度访谈,试图从仪式实践切入,阐释“晒恩爱”在个体生命进程中的意义及其对新型亲密关系建... 在社交媒体“晒恩爱”成为当代青年日常生活的常态,其既是诉说浪漫关系和爱情故事的新实践,也是当代青年的一种成长仪式。本研究对16名青年进行深度访谈,试图从仪式实践切入,阐释“晒恩爱”在个体生命进程中的意义及其对新型亲密关系建构的影响。文章首先从官宣、热恋、紧张、分手等四个关键时刻出发,分析晒恩爱仪式的传播特征,其次分析晒恩爱仪式过程中显现出的人、物和结构的三重组合如何对个体生命历程及恋爱关系发挥作用,最后指出:这种新型亲密关系“透明之爱”对个人成长、亲密关系和爱情记忆等三方均呈现出数字化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晒恩爱 仪式过程 亲密关系 阈限 透明之爱
下载PDF
鼓藏节的仪式过程--以一个苗族村寨为考察对象
2
作者 方锐 《艺术科技》 2023年第5期168-170,共3页
鼓藏节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黔东南地区苗族社会中最隆重、最悠久、参与人数最多的节日之一。文章在以往鼓藏节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一个苗族村寨为具体对象,翔实记录鼓藏节仪式过程。鼓藏节仪式主要包括起鼓、转鼓、送鼓这三个过程... 鼓藏节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黔东南地区苗族社会中最隆重、最悠久、参与人数最多的节日之一。文章在以往鼓藏节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一个苗族村寨为具体对象,翔实记录鼓藏节仪式过程。鼓藏节仪式主要包括起鼓、转鼓、送鼓这三个过程,送鼓仪式后的“吃鼓藏肉”也是鼓藏节仪式的重要环节。在整个仪式过程中,鼓藏头扮演重要角色,苗族人对鼓藏头有极高的认同度,仪式在鼓藏头的带领下顺利展开。与此同时,鼓藏节中展现的苗族服饰、饮食、社会结构与禁忌等充分表现了苗族的社会文化结构。鼓藏节仪式有敬神娱人的作用,凸显苗族人对祖先的崇敬及苗族人紧密团结的精神,极大地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增强了苗族人之间的认同感,有力维系了苗族文化传统和社会现实。也就是说,鼓藏节是体现苗族历史与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对苗族鼓藏节仪式过程开展田野考察,从历史、经济、服饰、饮食、社会结构等方面全面呈现苗族文化,充分展现了苗族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特质。同时,鼓藏节作为联系民族情感的重要媒介,鼓藏头、舅家亲属以及祭祖仪式等将人们紧密联系在一起,鼓藏节仪式过程在维系苗族文化传统与现实社会关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鼓藏节 仪式过程 “吃鼓藏”
下载PDF
维克多·特纳与象征符号和仪式过程研究——写在《象征之林》中文版出版之际 被引量:36
3
作者 王建民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5-9,共5页
本文回顾了维克多.特纳学术思想发展的历程,分析了他在《象征之林》中关于象征符号和仪式过程研究的主要理论观点,并就其中可以展开讨论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讨论。
关键词 特纳 象征符号 仪式过程 《象征之林》
下载PDF
论“外出打工”的仪式过程与意义——基于桂西壮乡伏台的田野考察 被引量:10
4
作者 李虎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79-86,共8页
改革开放后,打工潮席卷整个壮族地区,各社区中围绕"外出打工"而产生了相应的观念、仪式和实践活动等,逐渐形成一种"打工文化"。这一文化渗透至社会成员生活的方方面面,演变为个体成长过程的必须经历,甚至成为村落... 改革开放后,打工潮席卷整个壮族地区,各社区中围绕"外出打工"而产生了相应的观念、仪式和实践活动等,逐渐形成一种"打工文化"。这一文化渗透至社会成员生活的方方面面,演变为个体成长过程的必须经历,甚至成为村落内不可或缺的文化模式和个人生命历程中的"通过礼仪"。对于务工者而言,外出打工是一种"神圣的旅程",呈现"世俗-神圣-世俗"的仪式过程,具有"结构-反结构-结构"的仪式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出打工 通过礼仪 仪式过程 结构 反结构
下载PDF
生死轮回中的转换——试析藏族丧葬习俗的仪式过程 被引量:5
5
作者 才旦曲珍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6期107-114,共8页
佛教的轮回思想、利他思想以及施舍精神贯穿于整个藏族丧葬习俗的仪式过程中,成为藏族丧葬习俗最根本的思想基础。藏族丧葬习俗主要包括卜算、施"颇瓦"法、送殡、天葬、吊祭等内容。文章指出藏族的丧葬习俗是在藏区地方性文... 佛教的轮回思想、利他思想以及施舍精神贯穿于整个藏族丧葬习俗的仪式过程中,成为藏族丧葬习俗最根本的思想基础。藏族丧葬习俗主要包括卜算、施"颇瓦"法、送殡、天葬、吊祭等内容。文章指出藏族的丧葬习俗是在藏区地方性文化的时空中,按仪式顺序依次展演分离-过渡-聚合的全部过程,充分反映了藏民族对待死亡的智慧,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在死亡打破平衡后,通过仪式的净化,得到新的平衡,使生者的生活能够继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族 丧葬习俗 仪式过程
下载PDF
“接姑娘客”与身份的转换——对特纳“仪式过程”理论的反思 被引量:4
6
作者 黄娟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56-59,共4页
通过对湖北农村"接姑娘客"仪式的描述和分析,反思英国人类学家维克多.特纳的仪式过程理论。笔者认为特纳的观点偏重人们在仪式过程中地位的变化,较少关注其中身份角色的转换。笔者在湖北农村观察到的"接姑娘客"仪式... 通过对湖北农村"接姑娘客"仪式的描述和分析,反思英国人类学家维克多.特纳的仪式过程理论。笔者认为特纳的观点偏重人们在仪式过程中地位的变化,较少关注其中身份角色的转换。笔者在湖北农村观察到的"接姑娘客"仪式中,仪式的主体——出嫁的姑娘经历了身份和角色的转换:从媳妇到姑娘,从主人到客人。因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身份角色并不是固定的,所以仪式过程中的交融状态的获得不一定以反结构的形式出现,而可能是将日常结构的某些方面放大或强调,以区别于日常生活,达到净化结构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仪式过程 接姑娘客 身份角色 交融
下载PDF
社会转型问题的一种回答——解读维克多·特纳的《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 被引量:2
7
作者 李银兵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07年第5期101-105,共5页
《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是一本研究仪式的理论专著。在该书中,维克多.特纳把仪式象征和现实社会结合起来,用一种独特的视角揭示了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问题,从而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为今天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人... 《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是一本研究仪式的理论专著。在该书中,维克多.特纳把仪式象征和现实社会结合起来,用一种独特的视角揭示了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问题,从而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为今天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人带来了许多的思考和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转型 仪式过程 结构 阈限 交融
下载PDF
仪式过程、社会戏剧与维克多·特纳的学术人生 被引量:6
8
作者 黄剑波 郑絮文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3期11-19,共9页
人们在阅读理论时,往往局限于理论本身,忽视理论背后的生产者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理解维克多·特纳及其理论需要摒弃那种将学术与生活截然二分的看法。他热爱诗歌,热爱戏剧和表演,在人群中总是那个被关注的焦点,在课堂上是受人爱戴... 人们在阅读理论时,往往局限于理论本身,忽视理论背后的生产者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理解维克多·特纳及其理论需要摒弃那种将学术与生活截然二分的看法。他热爱诗歌,热爱戏剧和表演,在人群中总是那个被关注的焦点,在课堂上是受人爱戴的幽默风趣的老师。他深受马克思主义和天主教信仰的影响,又经历过中年丧子之痛。生活中的种种经历和个人气质构成了他展开研究的问题意识来源,并滲透在其理论书写的字里行间,学术思想随着其人生历程而不断演进。在特纳的人生经历、社会场景及思想脉络中阅读特纳及其理论,可以展现一个更为立体的理论生成过程。仪式过程、社会戏剧这类学术概念的发展与特纳自身成为一位人类学家的学术人生互为映照、相生相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克多·特纳 仪式过程 社会戏剧 展演与体验
下载PDF
反思“仪式过程理论”的效度——以呼和浩特地区的两个仪式为例 被引量:3
9
作者 李旭东 丹珍央金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3期22-27,共6页
维克多·特纳的仪式过程理论在面对中国现代仪式时,其解释力是有限的。这是因为一方面在中国社会中,亲属称谓制度等是极其重要的社会关系构成元素。现代仪式不可能打破原有的亲属称谓和亲属关系,而进入到一种特纳所言的无区别的&qu... 维克多·特纳的仪式过程理论在面对中国现代仪式时,其解释力是有限的。这是因为一方面在中国社会中,亲属称谓制度等是极其重要的社会关系构成元素。现代仪式不可能打破原有的亲属称谓和亲属关系,而进入到一种特纳所言的无区别的"交融状态",其原有的社会关系仍然在仪式中存在,仪式主体并没有进行"结构性隐身",其地位、身份、等级、角色仍然未变。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国家政策的介入、市场资本的渗入、国家及地区之间互动程度的加深以及社会价值观念的更新等具有现代性意义因素的影响,现代仪式的性质和意义相较以前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仪式在形式、性质和意义上都发生了变迁。因此,我们应该结合中国社会的特性批判性地对待西方的理论知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仪式过程理论 过大年仪式 十二岁生日仪式 亲属称谓制度 现代仪式变迁
下载PDF
仪式过程与象征建构——鸡足山白族“平安头”祭祀仪式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珍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3期7-9,共3页
仪式过程中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而仪式象征意义的阐释与民族社会文化过程是分不开的。通过对鸡足山白族"平安头"祭祀仪式的研究,可以对我们深入探讨仪式过程与其象征意义的建构,民族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提供更为生动的实例。
关键词 仪式过程 白族 “平安头” 象征意义
下载PDF
京族哈节的仪式过程、象征意蕴及现实启示 被引量:2
11
作者 钟学进 刘宵 《广西地方志》 2019年第5期55-60,共6页
哈节是京族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带有特定地域的象征意义与功能价值,传递着人们的精神诉求和思想观念。通过采用深描与主客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京族哈节的传统仪式及文化象征内涵进行分析,可知京族哈节仪式过程是由... 哈节是京族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带有特定地域的象征意义与功能价值,传递着人们的精神诉求和思想观念。通过采用深描与主客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京族哈节的传统仪式及文化象征内涵进行分析,可知京族哈节仪式过程是由迎神、祭神、"坐蒙"、送神四个环节组成,表现出时空界定、组织主体、传承流布等表层文化,而京族哈节仪式过程中"神圣空间的塑造-仪式活动的维持-仪式圣境的强化-世俗常态的回归"与根内普和特纳笔下的"分隔-阈限-聚合"大致吻合,体现出深层文化所蕴含的象征意义。而对京族哈节的保护与传承,具有较大现实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族哈节 仪式过程 象征意蕴 文化启示
下载PDF
角色转换与结构多元:聚焦仪式过程中的帮助者
12
作者 马培红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22年第2期125-132,156,共9页
维克多·特纳(Victor Turner)通过对非洲恩丹布伊瑟玛仪式和双胞胎仪式的充分分析,提出仪式过程理论,深化了对仪式阈限阶段的研究,但对仪式过程中帮助仪式主体通过仪式的帮助者少有论述。仪式中的帮助者与日常生活分离,按照仪式角... 维克多·特纳(Victor Turner)通过对非洲恩丹布伊瑟玛仪式和双胞胎仪式的充分分析,提出仪式过程理论,深化了对仪式阈限阶段的研究,但对仪式过程中帮助仪式主体通过仪式的帮助者少有论述。仪式中的帮助者与日常生活分离,按照仪式角色行事,构成了关于帮助者的分类分层的结构体系。与日常生活中的社会结构不同的是,帮助者角色使该结构体系呈现强结构、弱结构、无结构的不同状态。从帮助者角度重新审视仪式过程,进而理解帮助者是如何推动仪式主体通过仪式以及帮助者的角色转换和结构变化,是对仪式过程理论的深入探讨和有益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仪式过程 帮助者 角色转换 结构变化
下载PDF
“两次葬礼”与“三次告别”:裕固族大头目部落火葬仪式过程及其社会功能探析
13
作者 安冬·萨娜 《河西学院学报》 2019年第4期8-16,共9页
裕固族大头目部落原驻址在今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康乐乡西牛毛、巴音、康丰、红石窝等地。历史上裕固族文化受到周围各民族影响,形成多元文化特点。裕固族大头目部落丧葬仪式独特,通过分类描述和火葬仪式分析,可以看出裕固族大头目... 裕固族大头目部落原驻址在今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康乐乡西牛毛、巴音、康丰、红石窝等地。历史上裕固族文化受到周围各民族影响,形成多元文化特点。裕固族大头目部落丧葬仪式独特,通过分类描述和火葬仪式分析,可以看出裕固族大头目部落火葬仪式过程由“三次告别”完成且存在“二次葬”文化现象。其火葬仪式具有原始信仰与宗教信仰相结合的复合特点,具有文化整合、继承发展、组织调节等社会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裕固族 火葬 仪式过程 社会功能
下载PDF
八里鱼灯制作工艺与仪式过程探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钱昀 董荪 《装饰》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14-115,共2页
"烧香打醮,抵不上红灯(鱼灯)一绕"是无为民间流传的俗语,无为鱼灯以其考究的制作工艺和独特的仪式习俗而久负盛名。然而随着当地文化生态的变化,鱼灯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日渐狭窄甚至濒临消亡。鉴于此,本文以八里鱼灯为个案研... "烧香打醮,抵不上红灯(鱼灯)一绕"是无为民间流传的俗语,无为鱼灯以其考究的制作工艺和独特的仪式习俗而久负盛名。然而随着当地文化生态的变化,鱼灯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日渐狭窄甚至濒临消亡。鉴于此,本文以八里鱼灯为个案研究,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制作工艺和仪式过程进行了详实记录与整理。在保护鱼灯文化遗产的同时,提供了一个鲜活的民俗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里鱼灯 制作工艺 仪式过程
原文传递
陡岗板龙灯仪式过程与本土精神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钱昀 董荪 《装饰》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04-106,共3页
本文与《陡岗板龙灯制作工艺与特色研究》(刊发于《装饰》)为姐妹篇。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着重剖析其仪式过程与本土精神,为民俗文化研究提供一个鲜活例案。
关键词 陡岗板龙灯 仪式过程 本土精神
原文传递
交融与结构的交替——中国穆斯林朝觐及圣人花园仪式过程的主体性实践 被引量:1
16
作者 马建福 张宇 《回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3-26,共4页
中国穆斯林远离家乡近40天的朝觐过程,并不是与日常生活的错位,而是严格按照伊斯兰教规定的程序进行时间安排、完成"五功"的日常化行为。本文通过对朝觐过程、朝觐归来的迎接、朝觐之后的生活以及圣人花园的仪式过程等文化事... 中国穆斯林远离家乡近40天的朝觐过程,并不是与日常生活的错位,而是严格按照伊斯兰教规定的程序进行时间安排、完成"五功"的日常化行为。本文通过对朝觐过程、朝觐归来的迎接、朝觐之后的生活以及圣人花园的仪式过程等文化事项进行分析,表明穆斯林朝觐的仪式过程是一种日常生活的秩序化体现,而不存在交融和阈限状态,也没有结构与反结构的意义象征,更没有脱离与回归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融与结构 圣人花园 仪式过程 主体性实践
原文传递
唱诵、仪式行动与仪式过程:以纳人达巴的“木卡布”仪式为例 被引量:2
17
作者 陈晋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6-23,共8页
"话语"(discourse)历来是人类学仪式研究的重点。然而就如何研究仪式话语,学界长期存在分歧。本文以田野调查为基础,从"唱诵"(enunciation)的角度入手,试图展现"作为动作的词语"(verba in loco actus)在... "话语"(discourse)历来是人类学仪式研究的重点。然而就如何研究仪式话语,学界长期存在分歧。本文以田野调查为基础,从"唱诵"(enunciation)的角度入手,试图展现"作为动作的词语"(verba in loco actus)在纳人达巴仪式中发挥的独特作用。通过对"木卡布"案例的描述和分析,我们发现仪式行动的分解与排列组合主要依靠唱诵表演的方式完成,唱诵构成了达巴仪式过程的核心。在此意义上,话语的实践方式理应成为仪式研究的重要面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人达巴仪式行动 仪式过程 唱诵
原文传递
“过程性写作”教学法刍议 被引量:1
18
作者 严程 《写作》 2023年第5期107-114,共8页
作为通识教育基石的通识写作课,不仅致力于提升学习者的写作素养,还关注写作产生的过程,即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并通过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运用将这一过程聚焦于学习者积极的自身经验,以期达到培养写作思维和习惯的目的。据此提出... 作为通识教育基石的通识写作课,不仅致力于提升学习者的写作素养,还关注写作产生的过程,即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并通过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运用将这一过程聚焦于学习者积极的自身经验,以期达到培养写作思维和习惯的目的。据此提出的“过程性写作”教学法,正是在总结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话国内外过程写作理念和前沿理论,尝试从教师角色、教学流程、干预手段和理论反思方面,建立全过程写作课独特的教学理念和育人路径,以期为以写作课为代表的学习者主体化课堂提供可能的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写作课 过程性写作 教学法 仪式过程
下载PDF
反排苗族木鼓舞的仪式过程与象征表述--以舞蹈人类学为视角 被引量:6
19
作者 陈正府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1-66,共6页
文章将反排木鼓舞的动作语汇置于仪式场景,对反排木鼓舞的四次展演情景进行了具体的阐释与分析,指出反排木鼓舞的仪式展演可视为一个结构与反结构相互转化的过程,只有结合具体的场景与象征意义,才能更深入地了解舞蹈与仪式在社会整合过... 文章将反排木鼓舞的动作语汇置于仪式场景,对反排木鼓舞的四次展演情景进行了具体的阐释与分析,指出反排木鼓舞的仪式展演可视为一个结构与反结构相互转化的过程,只有结合具体的场景与象征意义,才能更深入地了解舞蹈与仪式在社会整合过程中的功能与作用。以过程视角来看,仪式指导着人们的行动,并体现着社会的整合与延续,通过仪式展演与舞台表演,反排木鼓舞不仅强化着当地的祖先崇拜、历史记忆与集体认同,同时也是当地日常生活、社会秩序、人际关系与个体情感的一种交融体验与象征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排木鼓舞 仪式过程 象征仪式 舞蹈人类学
原文传递
一个民族社区的节事活动与仪式研究——基于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的田野调查 被引量:1
20
作者 朱雅雯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学报》 2023年第1期59-66,共8页
节庆与仪式研究是人类学学科重要的研究议题。甘南州夏河县位于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属于安多地区的地理范围,社区居民以藏族为主体,深受藏传佛教影响。毛兰木法会和萨噶达瓦节的案例,探讨了社区各类节事活动的仪式过程、参与体验与文化... 节庆与仪式研究是人类学学科重要的研究议题。甘南州夏河县位于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属于安多地区的地理范围,社区居民以藏族为主体,深受藏传佛教影响。毛兰木法会和萨噶达瓦节的案例,探讨了社区各类节事活动的仪式过程、参与体验与文化象征意义,进一步丰富仪式研究的相关理论。同时,该社区属于热门的旅游目的地,其具有民族文化特色和宗教色彩的文化产品吸引了大量游客观光游览,展现出仪式过程中看与被看的主客互动,以及现代性与仪式过程的互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仪式过程 旅游 现代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