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本焕长老的佛教教育理论与实践
1
作者 崔玉卿 《五台山研究》 CSSCI 2022年第4期3-7,共5页
本焕长老是我国佛教界著名高僧、禅门尊宿。一生身体力行,倡导佛教中国化。从朝拜五台山、刺血写经,到深圳弘法寺的修正《汉传佛教丛林仪轨及唱念规范》,创办本焕学院,教育佛弟子爱国爱教,做慈善,救助灾民,积极地走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 本焕长老是我国佛教界著名高僧、禅门尊宿。一生身体力行,倡导佛教中国化。从朝拜五台山、刺血写经,到深圳弘法寺的修正《汉传佛教丛林仪轨及唱念规范》,创办本焕学院,教育佛弟子爱国爱教,做慈善,救助灾民,积极地走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印顺法师继承和发扬了本焕长老的佛教教育思想,创办南海佛学院,举办南海佛教深圳圆桌会议、博鳌论坛宗教分论坛等等,推动了中国佛教走向世界,培养了高质量的佛教人才队伍,为促进世界和平,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重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焕 五台山 《汉传佛教丛林仪轨及唱念规范》 本焕学院 印顺
下载PDF
汉魏两晋南北朝的佛教音乐
2
作者 代宏 《歌海》 2014年第2期24-30,共7页
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呗赞、转读、唱导等梵唱形式开始确立,佛教音乐在社会各阶层传播,一批乐器经由佛教传入中国,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的佛教仪轨活动基本成型。佛教音乐经过与中土文化的初步调适,开始在中国社会生活领域发生影响,预示了... 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呗赞、转读、唱导等梵唱形式开始确立,佛教音乐在社会各阶层传播,一批乐器经由佛教传入中国,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的佛教仪轨活动基本成型。佛教音乐经过与中土文化的初步调适,开始在中国社会生活领域发生影响,预示了隋唐佛教音乐繁荣时代的到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魏两晋南北朝 佛曲 梵唱 乐器 佛教仪轨
下载PDF
西夏语《持<金刚经>仪轨》初探 被引量:1
3
作者 索罗宁 《西夏学》 2021年第2期158-168,共11页
文章主要讨论新见西夏汉传佛教文献《持<金刚经>仪轨》,内容与西夏广为流传的梁傅大士《夹颂金刚经》的本子大致相同;文献现存部分为持诵《金刚经》前仪,包括偈颂以及真言的解释,部分内容和词汇显露出藏传佛教的影响,可视为西夏... 文章主要讨论新见西夏汉传佛教文献《持<金刚经>仪轨》,内容与西夏广为流传的梁傅大士《夹颂金刚经》的本子大致相同;文献现存部分为持诵《金刚经》前仪,包括偈颂以及真言的解释,部分内容和词汇显露出藏传佛教的影响,可视为西夏本土著作;文中所谓八金刚四菩萨的坛城在其他汉文材料中尚未发现,为该文献独特内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夏 金刚经 汉藏佛教 梁傅大士 佛教仪轨
下载PDF
谈《刘师礼文》的后代变种
4
作者 方广锠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9-30,169,共12页
现知《刘师礼文》最早见于敦煌遗书的南北朝写卷,据传是东晋僧人刘萨诃所倡导的一种礼拜法。通过收集敦煌遗书乃至现代流传本《刘师礼文》及其后代变种16种,梳理其异本,探讨其演化,可以看出由《刘师礼文》体现的与时俱进并演变为种种形... 现知《刘师礼文》最早见于敦煌遗书的南北朝写卷,据传是东晋僧人刘萨诃所倡导的一种礼拜法。通过收集敦煌遗书乃至现代流传本《刘师礼文》及其后代变种16种,梳理其异本,探讨其演化,可以看出由《刘师礼文》体现的与时俱进并演变为种种形态的特征、将自己装饰为民众喜闻乐见形式的特征、以及它所具有的多种文化混杂的特征,进而成为我们研究仪轨佛教演化的观察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师礼文》 信仰层面佛教 仪轨佛教 文化混杂
下载PDF
莫高窟礼佛仪式的左旋与右旋 被引量:8
5
作者 刘艳燕 吴军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7-53,共7页
旋绕礼拜是古印度历史悠久的传统仪式,后来成为佛教的礼佛形式。文章对学者们所关注的敦煌莫高窟古代佛教信徒礼佛所遵循的旋绕礼佛方式进行了探讨。通过对莫高窟不同时代、不同形制的典型洞窟中塑像和壁画内容进行调查,结合莫高窟第23... 旋绕礼拜是古印度历史悠久的传统仪式,后来成为佛教的礼佛形式。文章对学者们所关注的敦煌莫高窟古代佛教信徒礼佛所遵循的旋绕礼佛方式进行了探讨。通过对莫高窟不同时代、不同形制的典型洞窟中塑像和壁画内容进行调查,结合莫高窟第23窟绕塔礼佛壁画中的图像资料及佛教典籍关于佛教信徒礼佛所遵循的规范进行综合分析,笔者认为古代佛教信徒旋绕礼佛遵循了以主尊佛为准的右旋礼佛仪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高窟 礼佛窟 佛教仪轨 右旋绕
下载PDF
敦煌曹氏归义军时期石窟四角天王图像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米德昉 《敦煌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83-92,共10页
曹氏归义军时期,敦煌开窟之风依然盛行。其间曹氏家族及其族属在莫高窟开凿了诸多大型佛窟,所不同的是,部分新建洞窟窟顶四角出现四天王图像,其样式独特,在之前敦煌石窟未见类似案例。四角天王图像的产生,一方面是受西域于阗佛教思想影... 曹氏归义军时期,敦煌开窟之风依然盛行。其间曹氏家族及其族属在莫高窟开凿了诸多大型佛窟,所不同的是,部分新建洞窟窟顶四角出现四天王图像,其样式独特,在之前敦煌石窟未见类似案例。四角天王图像的产生,一方面是受西域于阗佛教思想影响的结果;另一方面与当时曹氏内忧外患的政治格局密切相关。其特殊形制既表达了一定的宗教思想,也隐含了某种社会世俗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氏归义军 四角天王 于阗天王 图像渊源 佛教仪轨
下载PDF
普庵信仰的宗教定位及特色 被引量:1
7
作者 杨永俊 《宜春学院学报》 2013年第5期44-50,共7页
从祖庭、教主、经卷的拥有,普庵教信徒在客家区域的较广泛分布,可以对普庵教的现实存在做较肯定的回答。普庵教是一种以南宋初临济宗杨岐支系下第6世禅宗高僧普庵禅师为教主、以赣西北宜春市袁州区慈化寺为祖庭、以法事仪轨为主要特征... 从祖庭、教主、经卷的拥有,普庵教信徒在客家区域的较广泛分布,可以对普庵教的现实存在做较肯定的回答。普庵教是一种以南宋初临济宗杨岐支系下第6世禅宗高僧普庵禅师为教主、以赣西北宜春市袁州区慈化寺为祖庭、以法事仪轨为主要特征的民间宗教。普庵教的4大宗教特征是:糅合佛教禅宗、密宗、道教灵宝、民间巫教因素;突出普庵符与普庵咒的作用;强化法事仪轨的仪式表演特色;现实中与客家有着密切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庵教 佛教仪轨 客家
下载PDF
社会意识与菩萨造像的演变 被引量:1
8
作者 高瑛石 《雕塑》 2000年第3期11-13,共3页
佛教起源于印度。印度佛教雕塑起源于佛陀在世时代。犍陀罗艺术的兴起一方面打破了印度早期佛教雕刻只能以法轮、足迹、菩提树、宝座等象征符号暗示佛陀存在的成规;另一方面,菩萨像的创造是它又一重大贡献,突破了佛像囿于佛仪轨的千佛... 佛教起源于印度。印度佛教雕塑起源于佛陀在世时代。犍陀罗艺术的兴起一方面打破了印度早期佛教雕刻只能以法轮、足迹、菩提树、宝座等象征符号暗示佛陀存在的成规;另一方面,菩萨像的创造是它又一重大贡献,突破了佛像囿于佛仪轨的千佛一面的程式,呈现较为生动多样的姿态。据《悲华经》记载,不眴太子和厄摩是转轮圣王的两位王子,见到自己的父亲修行了阿弥陀佛,是主持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于是,两位王子也发誓愿,要修行菩萨道,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协侍阿弥陀佛,普渡众生前往西方净土。后来不眴太子就成了观世音菩萨,尼摩太子就成了大势至菩萨。以像设教的佛教自西汉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传入中国时,菩萨是作为侍奉者出现的,那么他是如何从造像仪轨中逐步脱离出来,以至于清代时达到“户户有观音”的呢? 下面,我以时代的变化为序探究菩萨造像演变的规律。 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权更迭频繁,先是农民起义,后是民族大混战,人民居无定所,漂泊四方,大批汉族被迫南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菩萨 千手千眼 仆提萨垛 佛教造像 佛教仪轨
原文传递
佛在客家:梅州的“梵音海潮音”
9
作者 王馗 《中华文化画报》 2014年第4期62-67,共6页
十多年前的一天,广东《梅州日报》登载了一则讣告,讣告中的逝者是一位侨居印度尼西亚并且皈信基督教的钟姓华人,她的陈姓丈夫和子孙们准备三天后的上午十点,在殡仪馆"依基督教仪式举行告别礼",将她安葬于苏高(雷)佐(SUKOREJO... 十多年前的一天,广东《梅州日报》登载了一则讣告,讣告中的逝者是一位侨居印度尼西亚并且皈信基督教的钟姓华人,她的陈姓丈夫和子孙们准备三天后的上午十点,在殡仪馆"依基督教仪式举行告别礼",将她安葬于苏高(雷)佐(SUKOREJO)华人坟场。在这份采用浅近文言写给"教世友戚族"的讣告中,"蒙主恩召"、"安息主怀"等基督教色彩颇重的词汇错杂其间。事实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家传统 佛教仪轨 佛教音乐 海潮音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