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InSAR及其差分技术获取仲巴地震的同震形变场 被引量:7
1
作者 许小兰 李斐 《测绘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9-21,共3页
本文简要介绍了InSAR及其差分技术的基本原理,并以仲巴地震为例,采用已知DEM的二路差分法获取了仲巴地震的同震形变场。结果表明:仲巴地震为是一个以倾滑为主的浅源正断层型地震,断层面走向近乎南北方向。
关键词 INSAR D-INSAR 仲巴地震 同震形变场
下载PDF
InSAR及其差分技术在仲巴地震中的应用 被引量:4
2
作者 许小兰 李斐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727-729,共3页
介绍了InSAR及其差分技术的基本原理,并以发生在2004年7月12日西藏日喀则地区仲巴县与阿里地区之间(北纬30.5°,东经83.4°)的里氏6.7级(中国台网测定)仲巴地震为例,采用已知DEM的二路差分法获取了仲巴地震的同震形变场。采用Ok... 介绍了InSAR及其差分技术的基本原理,并以发生在2004年7月12日西藏日喀则地区仲巴县与阿里地区之间(北纬30.5°,东经83.4°)的里氏6.7级(中国台网测定)仲巴地震为例,采用已知DEM的二路差分法获取了仲巴地震的同震形变场。采用Okada弹性半空间位错模型反演了该地震的震源参数,得到了震源机制解。结果表明,仲巴地震为以倾滑为主的右旋正断层型地震,断层面走向近乎南北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AR D-INSAR 仲巴地震
下载PDF
2008年仲巴地震形变及其揭示的构造运动 被引量:6
3
作者 邱江涛 刘雷 +1 位作者 刘传金 王金烁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81-498,共18页
2008年8月25日拉萨块体中部的仲巴县发生了MW6. 7地震,之后发生了MW6. 0余震。然而,针对此次地震,不同机构给出的震源位置和发震断层参数存在一定差异,同时对其所揭示的构造意义也需要更深刻的认识。文中利用不同波长、不同入射倾角的... 2008年8月25日拉萨块体中部的仲巴县发生了MW6. 7地震,之后发生了MW6. 0余震。然而,针对此次地震,不同机构给出的震源位置和发震断层参数存在一定差异,同时对其所揭示的构造意义也需要更深刻的认识。文中利用不同波长、不同入射倾角的升降轨ENVISAT ASAR和ALOS PALSAR卫星数据,基于In SAR技术获取了该地震的8幅同震形变场图像,得到此次地震引起的地表形变长约50km,且分为南、北2瓣。为了更好地反演主震的破裂滑动分布,在数据降采样过程中,设置近场区域的采样间隔远小于远场区域,以保证主要形变区域的观测数据特征和采样密度,并且扣除了余震形变的影响。基于Okada均匀弹性半空间位错模型和SDM方法反演的结果表明,此次地震的发震断层为E倾的帕龙错断裂,破裂滑动主要为正断倾滑兼部分左旋走滑性质,南段最大滑动量为1. 15m,北段最大滑动量为0. 52m。为了进一步理解此次地震的构造背景,文中利用SBAS-In SAR技术获得了震后仲巴地区2008—2010年的形变时间序列,发现形变主要是由剥蚀导致的沉降区堆积所引起的,而在断裂两侧并不明显。结合1991—2015年的GPS数据分析,认为拉萨块体内部EW向的伸展作用是明显且不均匀的,地堑附近伸展量逐渐减小。正断型地震在高原隆升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8年仲巴地震 INSAR 地震形变 震源机制 震后形变
下载PDF
稀疏台网的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反演研究——以2017年1月4日西藏仲巴4.7级地震为例 被引量:7
4
作者 梁姗姗 徐志国 +3 位作者 刘杰 黄志斌 邹立晔 陈楠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3-64,共12页
本文应用ISOLA近震全波形方法,以2017年1月4日西藏仲巴4.7级地震为例,反演稀疏台网记录的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该地震反演所得最佳双偶机制参数为:节面Ⅰ的走向109°/倾角85°/滑动角-177°,节面Ⅱ的走向19°/倾角88... 本文应用ISOLA近震全波形方法,以2017年1月4日西藏仲巴4.7级地震为例,反演稀疏台网记录的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该地震反演所得最佳双偶机制参数为:节面Ⅰ的走向109°/倾角85°/滑动角-177°,节面Ⅱ的走向19°/倾角88°/滑动角-4°,最佳矩心位置为30.590°N、83.784°E,最佳质心深度为6km,矩震级M_W4.6。震源机制反演结果表明此次地震是一次走滑型为主的事件,其与震源区域附近历史地震震源机制解具有相同性质。本文还应用CSPS初动扫描法,利用P波初动资料和近震波形联合约束反演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并与ISOLA近震全波形反演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联合少量台站的的三分量波形数据,能够定量地判断最佳震源机制解,降低了P波初动反演结果的非唯一性,同时也约束了由于少量台站参与全波形反演引起的解的不稳定性。本文研究为中小地震震源参数测定提供了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仲巴地震 震源机制解 全波形反演 P波初动 约束反演
下载PDF
基于SRTM DEM的二路差分获取仲巴地震的地震形变信息
5
作者 许小兰 李斐 《测绘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8-20,共3页
本文简要介绍了已知DEM的二路差分的基本原理,并以西藏2004年7月12日仲巴地震为例,获取了仲巴地震的同震形变场。采用Okada弹性半空间位错模型反演了该地震的震源参数,得到了最佳震源机制解。结果表明:仲巴地震是以倾滑为主的右旋正断... 本文简要介绍了已知DEM的二路差分的基本原理,并以西藏2004年7月12日仲巴地震为例,获取了仲巴地震的同震形变场。采用Okada弹性半空间位错模型反演了该地震的震源参数,得到了最佳震源机制解。结果表明:仲巴地震是以倾滑为主的右旋正断层型地震,断层面走向近乎南北方向(179°),倾角43,°深度13Km,三个方向的位移矢量分别为:-200mm、700mm和0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路差分 仲巴地震 同震形变场 震源机制解
原文传递
仲巴2004年Ms6.7和2005年Ms6.5地震的InSAR观测及形变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杜志彪 沈强 +1 位作者 何婵军 乔学军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2-18,共7页
利用欧洲Envisat雷达遥感图像,获取了2004年7月12日和2005年4月8日西藏仲巴Ms6.7和Ms6.5地震的InSAR同震形变场。结果显示这两次地震造成震中区20km×20km范围内近EW向升降变形,最大变形分别为19.0cm和30.5cm。根据均匀弹性半空间模... 利用欧洲Envisat雷达遥感图像,获取了2004年7月12日和2005年4月8日西藏仲巴Ms6.7和Ms6.5地震的InSAR同震形变场。结果显示这两次地震造成震中区20km×20km范围内近EW向升降变形,最大变形分别为19.0cm和30.5cm。根据均匀弹性半空间模型,推断这两次地震是以正断为主的破裂过程,震中位于83.71°E,30.70°N,震级Mw6.1和83.72°E,30.52°N,震级Mw6.2,其最大倾滑量分别为1m和1.4m,两次地震均发生在NW向的雅鲁藏布江断裂带和近NS向的帕龙错-仓木错断裂的交汇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仲巴地震 INSAR 同震形变 位错模型 青藏高原
下载PDF
西藏仲巴县6.8级地震的启示 被引量:4
7
作者 文升梁 陶晓莉 《高原地震》 2008年第3期51-52,共2页
分析了仲巴县6.8级地震后的灾害特征,并提出了今后有效预防震灾、减轻灾害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 仲巴6.8级地震 地震灾害 对策
下载PDF
西藏当雄6.6级地震与仲巴6.8级地震震害特征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巴桑次仁 郭春明 +2 位作者 邓桂英 金春 司金罗布 《高原地震》 2009年第3期64-69,共6页
2008年8月25日日喀则地区仲巴县发生了6.8级地震之后,10月6日当雄县发生了6.6级地震。对比分析了这2次地震的震害特征,探讨了两地灾害损失不同的主要原因,为今后开展防震减灾工作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 当雄6.6级地震 仲巴6.8级地震 震害特征 地震考察
下载PDF
模拟退火法在反演地震断层参数中的运用 被引量:2
9
作者 齐浪 翁辉辉 +5 位作者 魏代云 王九洋 王亮 文雯 邓晓华 杨峰 《山西地震》 2011年第3期33-36,共4页
在地震断层参数的反演中,选取合适的反演方法,对于反演的结果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模拟退火法是一种非线性的反演方法,为了验证此方法在地震断层反演中的准确性,以2004年的仲巴6.7级地震为研究对象,采用模拟退火的方法,通过调用Rongjiang... 在地震断层参数的反演中,选取合适的反演方法,对于反演的结果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模拟退火法是一种非线性的反演方法,为了验证此方法在地震断层反演中的准确性,以2004年的仲巴6.7级地震为研究对象,采用模拟退火的方法,通过调用Rongjiang Wang的Okada程序,对用四叉数方法处理过的INSAR地震数据进行反演,从而得到该次地震的断层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退火法 四叉数法 仲巴地震 断层参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