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身欺罔与价值欺罔——舍勒现象学论域中的“欺罔”问题
1
作者 张任之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6-32,共7页
对"欺罔"("自身欺罔"和"价值欺罔")的现象学反省在舍勒整个现象学时期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与"自身被给予"相对,"欺罔"在本质上意味着一种不恰当的被给予方式,"自身欺罔"... 对"欺罔"("自身欺罔"和"价值欺罔")的现象学反省在舍勒整个现象学时期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与"自身被给予"相对,"欺罔"在本质上意味着一种不恰当的被给予方式,"自身欺罔"或"价值欺罔"则意味着一种不恰当的"自身"或"价值"的被给予方式。舍勒对这一问题的现象学反思与其现象学研究的诸多领域密切相关,他的最终目的是在各个问题领域内的"去-欺罔"。舍勒对"自身欺罔"和"价值欺罔"的批评,构成其认识论、交互主体性现象学、现象学伦理学以及他对现代资本主义道德的现象学批判分析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欺罔 自身欺罔 价值欺罔 舍勒 现象学
下载PDF
两种人格学说:对教育因何有价值的两种回答 被引量:2
2
作者 江峰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12,共10页
只有澄清价值关系、揭示价值秩序,多元价值观才是不仅可以坚持且能得到辩护的价值立场,也才能提出针对具体实践事务的评价标准。康德确立人格价值在目的王国中的绝对价值之地位,实际上是提供了一个认识价值秩序的制高点。但其方法是以... 只有澄清价值关系、揭示价值秩序,多元价值观才是不仅可以坚持且能得到辩护的价值立场,也才能提出针对具体实践事务的评价标准。康德确立人格价值在目的王国中的绝对价值之地位,实际上是提供了一个认识价值秩序的制高点。但其方法是以回避实质价值及其秩序问题为代价的,其人格学说要求在使人成人的意义上把自主和独立作为教育的先决条件和必经之路、把德行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来看待。舍勒用现象学方法透视价值秩序,也肯定了人格价值是绝对价值。其人格学说要求把人格理解为行为中枢、爱的中枢、理解为人的价值本质。这个学说也揭示了教育中的恶性竞争、价值欺罔、人格扭曲是如何发生的。它要求看到一切教育都建基于并始终伴随着价值感的培育,而价值感的形成过程正是人格的形成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价值 绝对价值 价值秩序 人格 价值 价值欺罔
下载PDF
舍勒情感现象分析中隐含的“工夫论”诉求
3
作者 黄晶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3-76,共4页
舍勒的有关情感现象的分析揭示:以考察、改进认识能力的方法论对于情感(感受)能力无能为力。由于情感能力对应着价值这个人类精神生活中至关重要的领域,方法论一家独大的局面必定导致人类对价值领域的扞格不入,那么以改善情感能力通达... 舍勒的有关情感现象的分析揭示:以考察、改进认识能力的方法论对于情感(感受)能力无能为力。由于情感能力对应着价值这个人类精神生活中至关重要的领域,方法论一家独大的局面必定导致人类对价值领域的扞格不入,那么以改善情感能力通达价值领域作为自己最高目的的"工夫论"就是必要的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舍勒 情感现象 感受 价值欺罔 工夫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