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7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中国大陆任剑辉研究综述(1980-2014年)
1
作者
徐燕琳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17-23,共7页
大陆的任剑辉研究从1980年以后才开始,起步较晚,发展很快。但内地学者对任剑辉的推崇和宣传始终不渝,是任剑辉研究的主要力量。任剑辉素来为家乡敬重热爱,随着内地与香港粤剧交流和相关研究的增加,涉及任剑辉的书刊文章越来越多。这些...
大陆的任剑辉研究从1980年以后才开始,起步较晚,发展很快。但内地学者对任剑辉的推崇和宣传始终不渝,是任剑辉研究的主要力量。任剑辉素来为家乡敬重热爱,随着内地与香港粤剧交流和相关研究的增加,涉及任剑辉的书刊文章越来越多。这些资料和研究包括:任剑辉在佛山、广州的早年生活;任剑辉作品在内地的传播;任剑辉对香港粤剧发展的贡献;任剑辉艺术渊源承传;任剑辉唱腔、表演研究;任剑辉名剧研究;以及"任剑辉研究计划"的介绍,任剑辉研究向全国戏曲界的推广等等。总的来说,任剑辉研究正日益向纵深发展,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任剑辉
任剑辉
研究计划
粤剧史
香港粤剧
岭南文化
研究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表演性与抒情性——任剑辉的戏梦人生
被引量:
2
2
作者
张春田
《美育学刊》
2013年第4期94-100,共7页
任剑辉把身体的"扮演"(acting)作为一个符号过程,在"把精神和身体这两个世界连成一体的那个过程"的意义上运用"体现"(embodiment),在戏剧舞台与日常生活场景中来回穿梭。从任剑辉在粤剧、电影以及大众传...
任剑辉把身体的"扮演"(acting)作为一个符号过程,在"把精神和身体这两个世界连成一体的那个过程"的意义上运用"体现"(embodiment),在戏剧舞台与日常生活场景中来回穿梭。从任剑辉在粤剧、电影以及大众传媒中的表现来看,任有意识地利用了"表演"的建构性,以形塑在戏剧与现实人生中的身份。同时,对"表演性"所可能带来的主体的危机高度警惕,巧妙化解。另一方面,任剑辉作品中的抒情性也特别值得关注。编剧唐涤生的文人化创作以及任剑辉的出色表演,表明了"中国抒情传统"在香港的一种延续与回归。在冷战的背景下,这种"抒情"的视域不仅寄托了家国幽怀,更彰显出文化上的离散与认同的复杂辩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任剑辉
身体
表演
粤剧
抒情传统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浅议任剑辉粤剧流派唱腔艺术
3
作者
仲立斌
《戏曲研究》
CSSCI
2013年第2期351-358,共8页
中国戏曲辉煌灿烂的发展历史,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艺术家的历史。众多艺术家的创造与革新,推动着戏曲艺术不断发展的脚步。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众多流派艺术的形成。代表性艺术家经过长期的实践与积淀,在唱腔、表演等方...
中国戏曲辉煌灿烂的发展历史,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艺术家的历史。众多艺术家的创造与革新,推动着戏曲艺术不断发展的脚步。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众多流派艺术的形成。代表性艺术家经过长期的实践与积淀,在唱腔、表演等方面独具特色,并积累一定数量的代表剧目,受到广大观众的认可,其后更延续有传承人群体,流派艺术也便形成了。某段时期戏曲流派艺术的繁荣,是戏曲艺术高度成熟发展的标志。中国戏曲的流派,其突出的标志是艺术家独特的艺术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任剑辉
流派唱腔
戏曲流派
中国戏曲
帝女花
《紫钗记》
白雪仙
红梅记
红线女
梁醒波
原文传递
任剑辉与戏曲“坤生”现象
4
作者
李小佳
《戏曲研究》
CSSCI
2013年第2期367-376,共10页
中国传统戏曲,由女子反串男性的"坤生"(各时代、各剧种称谓不一,文中统称"坤生")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这种魅力的发生源于戏曲艺人在封建制度中与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的博弈。女儿身描摹男儿态,实现了世间对理想男...
中国传统戏曲,由女子反串男性的"坤生"(各时代、各剧种称谓不一,文中统称"坤生")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这种魅力的发生源于戏曲艺人在封建制度中与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的博弈。女儿身描摹男儿态,实现了世间对理想男性的一切美好向往,构成戏曲舞台上独特的表演现象。因此,比之于"乾旦","坤生"承载的社会意义和舞台价值更加丰富。伴随戏曲艺术蓬勃发展和媒介记录的深入,"坤生"落人人们的视野并成为大家竞相讨论的对象,粤剧红伶任剑辉(1913-1989)便是其中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任剑辉
孟小冬
小叫天
言菊朋
白雪仙
孙菊仙
余叔岩
姚玉兰
谭派
梨园世家
原文传递
粤剧剧目、唱腔、传承:任剑辉女生角的传统
被引量:
1
5
作者
李少恩
《戏曲研究》
CSSCI
2013年第2期359-366,共8页
任剑辉(1913-1989),原名任丽初,又名任婉仪,广东南海西樵人氏,20世纪著名粤剧女文武生,有"戏迷情人"的美誉。她俊俏的男装扮相,配合独特的女平喉唱腔,不仅自1930至1960年代吸引了无数戏迷,更持续影响粤剧的发展至今。女生角,...
任剑辉(1913-1989),原名任丽初,又名任婉仪,广东南海西樵人氏,20世纪著名粤剧女文武生,有"戏迷情人"的美誉。她俊俏的男装扮相,配合独特的女平喉唱腔,不仅自1930至1960年代吸引了无数戏迷,更持续影响粤剧的发展至今。女生角,又称为坤生,即是由女性担演男角,这种性别易位的现象常见于中国戏曲,行内习惯称之为"反串"。粤剧出现女生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任剑辉
帝女花
婉仪
白雪仙
《紫钗记》
红梨记
次伯
红梅记
梁醒波
马师曾
原文传递
任剑辉唱腔艺术:以《紫钗记》为例
被引量:
1
6
作者
戴淑茵
《戏曲研究》
CSSCI
2013年第2期335-350,共16页
引言《紫钗记》是唐涤生(1917-1959)为"仙凤鸣剧团"~①第五届编写的新剧,据明朝汤显祖(1550-1616)同名剧作改编,于1957年8月30日在利舞台首演。此剧分别于1959年及1978年拍成电影,1959年由任剑辉(1913-1989)和白雪仙(1928-)主...
引言《紫钗记》是唐涤生(1917-1959)为"仙凤鸣剧团"~①第五届编写的新剧,据明朝汤显祖(1550-1616)同名剧作改编,于1957年8月30日在利舞台首演。此剧分别于1959年及1978年拍成电影,1959年由任剑辉(1913-1989)和白雪仙(1928-)主演,1979年由龙剑笙(1944-)及梅雪诗主演。1966年任剑辉和白雪仙等人于坚尼地道佑宁堂为此剧录制唱片,并于1968年在广东道和湾仔修顿球场重演。本研究试利用仙凤鸣剧团《紫钗记》现场舞台录音(196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任剑辉
《紫钗记》
白雪仙
仙凤
坚尼地道
反线
小玉
梁醒波
粤曲
十字句
原文传递
粤剧名伶任剑辉
7
作者
赵远
《戏友》
2016年第4期46-49,共4页
作为饮誉港澳甚至东南亚的粤剧知名演员任剑辉,在其离世后仍然被观众所记忆,影像被广为流传,可以说她是'香港二十世纪最重要、最独特的文化符号。'(1)谈到任剑辉艺术生涯的成功,大家都归结为个人天赋、勤奋努力等等因素,本文尝...
作为饮誉港澳甚至东南亚的粤剧知名演员任剑辉,在其离世后仍然被观众所记忆,影像被广为流传,可以说她是'香港二十世纪最重要、最独特的文化符号。'(1)谈到任剑辉艺术生涯的成功,大家都归结为个人天赋、勤奋努力等等因素,本文尝试以上世纪五十年代任剑辉拍摄的粤剧电影为研究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任剑辉
演员
文武
剧团
粤语
白话(语言)
汉语方言
粤剧
广东戏
粤剧电影
原文传递
惊艳一百年——纪念任剑辉女士百年诞辰粤剧艺术国际研讨会综述
8
作者
戴淑茵
《戏曲研究》
CSSCI
2013年第2期427-440,共14页
为推动粤剧及纪念一代粤剧名伶任剑辉(1913-1989)女士百年诞辰,由任剑辉研究计划(香港)主办,多个机构协办及支持的"纪念任剑辉女士百年诞辰粤剧艺术国际研讨会"于2013年1月12日及13日在香港理工大学举行,来自海外、内地及香...
为推动粤剧及纪念一代粤剧名伶任剑辉(1913-1989)女士百年诞辰,由任剑辉研究计划(香港)主办,多个机构协办及支持的"纪念任剑辉女士百年诞辰粤剧艺术国际研讨会"于2013年1月12日及13日在香港理工大学举行,来自海外、内地及香港地区的60位粤剧学者,超过一百多位嘉宾以及二百多位粤剧爱好者聚首一堂,藉纪念任剑辉女士百年诞辰的机会,探讨她的艺术及其他有关粤剧的课题。香港《大公报》、《文汇报》、《香港商报》、《明报》、《明报月刊》、《星岛日报》和《新报》等新闻媒体对这次第一个以任剑辉为主题的粤剧艺术国际研讨会都进行了专题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任剑辉
粤剧艺术
百年诞辰
帝女花
戏曲学
香港商报
香港《大公报》
粤曲
《紫钗记》
中国艺术研究
原文传递
唐涤生版《牡丹亭·惊梦》的岭南传播及戏曲史意义
被引量:
1
9
作者
徐燕琳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3期255-260,共6页
香港仙凤鸣剧团唐涤生改编的粤剧《牡丹亭·惊梦》,以忠实原著、服务演出、增加表演和戏剧性为主旨,在语言形式、剧作思想、人物形象等方面都富于岭南情趣,深具本土性民间性,广为观众喜爱。是剧为唐涤生改编的第一本明清传奇,也是...
香港仙凤鸣剧团唐涤生改编的粤剧《牡丹亭·惊梦》,以忠实原著、服务演出、增加表演和戏剧性为主旨,在语言形式、剧作思想、人物形象等方面都富于岭南情趣,深具本土性民间性,广为观众喜爱。是剧为唐涤生改编的第一本明清传奇,也是唐涤生和仙凤鸣班主白雪仙改革粤剧的重要一步,促进了香港粤剧新局面的开创和香港粤剧特色的形成,成为岭南戏曲和粤剧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同时,作为《牡丹亭》演出传播史的组成之一,粤剧《牡丹亭·惊梦》融合了多剧种多文化精华,是南北戏曲艺术在岭南的共同绽放,亦或对今天的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汤显祖
牡丹亭
唐涤生
任剑辉
白雪仙
岭南文化
戏曲史
戏曲传播
香港粤剧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粤剧红楼戏之研究综述
被引量:
2
10
作者
李虹
《曹雪芹研究》
2012年第2期221-232,共12页
粤剧红楼戏是小说文本的戏曲改编中数目较多的组成部分。较其他剧种而言,粤剧本身的发展受到很多外来因素的冲击,因而在《红楼梦》的粤剧改编中也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时代特色。本文以粤剧红楼戏为研究对象,对其发展历史与变革做一综述性...
粤剧红楼戏是小说文本的戏曲改编中数目较多的组成部分。较其他剧种而言,粤剧本身的发展受到很多外来因素的冲击,因而在《红楼梦》的粤剧改编中也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时代特色。本文以粤剧红楼戏为研究对象,对其发展历史与变革做一综述性梳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黛玉焚稿
粤曲
次伯
晴雯
潇湘馆
宝玉哭灵
任剑辉
昆弋腔
地方戏曲
真嗓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令人難忘的《帝女花》
11
作者
光琪
《今日中国》
1990年第7期71-72,共2页
一天,在布里斯本女兒的家裏,偶然翻閱到一册香港《清新週刊》(一九八九年四月二十六日出版),裏面有一篇署名阿旦的《阿旦眼中的鐳射電影》,文章說: “我的鐳射店內,有一張鐳射影碟,借出率之高,傲視同儕。這套電影並非史泰龍式的戰爭打鬥...
一天,在布里斯本女兒的家裏,偶然翻閱到一册香港《清新週刊》(一九八九年四月二十六日出版),裏面有一篇署名阿旦的《阿旦眼中的鐳射電影》,文章說: “我的鐳射店內,有一張鐳射影碟,借出率之高,傲視同儕。這套電影並非史泰龍式的戰爭打鬥,也不是最受歡迎的偶像歌手現場演唱會@套電影起碼有二十年歷史。這類電影將會(抑或已經?)失傳!所以無論這套電影的鐳射版多麼昂貴,我都願意掏腰包買一張作爲珍藏。它的名字叫:《帝女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帝女花
布里斯本
世颖
任剑辉
白雪仙
粤曲
一九
借出
编撰者
看新娘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互联网与戏曲传播
被引量:
20
12
作者
王廷信
《戏曲研究》
2004年第1期101-118,共18页
继以纸张为媒介的报刊、以电波为媒介的广播、以电视图像为媒介的电视之后,网络成为传播领域的第四媒体。戏曲艺术在每一种媒体时代,都得到相应的传播。就戏曲而言,其传播形式亦可划分为四个时代:第一,舞台传播时代;第二,印刷传播时代;...
继以纸张为媒介的报刊、以电波为媒介的广播、以电视图像为媒介的电视之后,网络成为传播领域的第四媒体。戏曲艺术在每一种媒体时代,都得到相应的传播。就戏曲而言,其传播形式亦可划分为四个时代:第一,舞台传播时代;第二,印刷传播时代;第三,广播影视传播时代;第四,网络传播时代。舞台传播是戏曲艺术的本位传播,受众可通过舞台面对面地欣赏戏曲艺术。这种传播方式自戏曲艺术产生之日起一直持续到现在,它是戏曲传播的主渠道。自印刷术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作品
传播时代
影视传播
媒体时代
四川戏剧
艺术传播
任剑辉
李多奎
电视图像
传播领域
原文传递
白雪仙、李安及广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13
作者
黎熙元
《当代港澳研究》
2004年第1期41-44,共4页
从报上得悉,香港粤剧界的名伶白雪仙于今年三月获香港大学颁授名誉文学博士名衔。白雪仙生于粤剧世家,十二岁起师从粤剧名角薛觉先学艺。20世纪50年代与演员薛觉先、任剑辉、编剧唐涤生一起改革香港粤剧,编写雅致的剧本,以西方戏剧的舞...
从报上得悉,香港粤剧界的名伶白雪仙于今年三月获香港大学颁授名誉文学博士名衔。白雪仙生于粤剧世家,十二岁起师从粤剧名角薛觉先学艺。20世纪50年代与演员薛觉先、任剑辉、编剧唐涤生一起改革香港粤剧,编写雅致的剧本,以西方戏剧的舞台设计改进粤剧舞台设计,学习京剧精致的唱、做艺术,力求精演人物角色,力图使一向沦于乡间庸俗表演的粤剧走向高雅艺术,并尝试把粤剧搬上银幕,先后拍摄了《白蛇新传》、《李后主》等享有盛誉的粤剧喜剧片,使粤剧成为当时香港城市居民所喜爱的主要娱乐形式,被文艺界称许为"创造了香港战后的粤剧传奇"。又悉,台湾导演李安凭《卧虎藏龙》使西方电影界对中国电影刮目相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雪仙
《卧虎藏龙》
导演李安
中国电影
娱乐形式
舞台设计
任剑辉
人物角色
艺术创新
好莱坞电影
原文传递
挤爆玻璃的盛事
14
作者
韩多妮
于晓悠
+1 位作者
RAY
丁燕燕
《明日风尚》
2009年第7期185-185,共1页
香港书展是暑期的文化盛事,每年都吸引着数十万读者入场参观。因便捷的地理位置,香港汇聚了两岸三地以及海外的出版力量,中文、英文、法文、日文书应有尽有,也造就了香港书展多元化的魅力。今年书展已踏入第20届。
关键词
香港书展
文化盛事
入第
饶宗颐
任剑辉
梁羽生
丰子恺
古玉
日至
原文传递
这么近、那么远——怀念张国荣
15
作者
黄丽玲
《明日风尚》
2010年第4期183-192,182,共11页
Leslie是一个很需要被爱的人。如果你也喜欢他,请放胆说出来,在天国的他会很开心的。28岁的张国荣,攀上了事业的高峰,正在为他的第一个个人演唱会作准备,当时我问他:"打算在幕前做到什么时候?"他说:"还不知道,但肯定会...
Leslie是一个很需要被爱的人。如果你也喜欢他,请放胆说出来,在天国的他会很开心的。28岁的张国荣,攀上了事业的高峰,正在为他的第一个个人演唱会作准备,当时我问他:"打算在幕前做到什么时候?"他说:"还不知道,但肯定会急流勇退,绝不会做到阿叔阿伯模样仍然站在幕前。青春对我是很重要的,而上天在这方面特别优待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国荣
陈凯歌
周润发
男演员
黄百鸣
好评如潮
金像奖
任剑辉
红梅记
梅艳芳
原文传递
香江那一声“锣鼓响”
16
作者
张紫伶
《中华文化画报》
2016年第9期102-107,共6页
盛夏的香江,香港演艺学院戏曲学院的期末作品展演'锣鼓响',吸引了不少香港粤剧迷的目光——上演的剧目都是粤剧编剧一代宗师唐涤生的作品。唐涤生一生创作了逾四百出粤剧,其中,由粤剧名家任剑辉、白雪仙主演的经典剧目、被香港...
盛夏的香江,香港演艺学院戏曲学院的期末作品展演'锣鼓响',吸引了不少香港粤剧迷的目光——上演的剧目都是粤剧编剧一代宗师唐涤生的作品。唐涤生一生创作了逾四百出粤剧,其中,由粤剧名家任剑辉、白雪仙主演的经典剧目、被香港老一代戏迷称为'任白戏宝'的演出更是历久不衰,已成为香港粤剧的重要文化遗产。此次'锣鼓响'展演的《牡丹亭·游园惊梦》、《再世红梅记·脱穿救裴》、《紫钗记·花前遇侠》和《帝女花·上表、香夭》四出折子戏,由香港演艺学院青年粤剧团和戏曲学院的学生联袂演出。戏曲学院院长毛俊辉说,希望通过这次演出让戏曲学院学生与青年粤剧团团员切身感受到唐涤生艺术的独特之处,同时也为香港粤剧观众群吸引到更多年轻一代的粤剧戏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演艺学院
戏曲学
任剑辉
帝女花
游园惊梦
白雪仙
经典剧目
紫钗记
红梅记
牡丹亭
原文传递
《辛苦种成花锦绣》
17
《明日风尚》
2009年第7期179-179,共1页
主编:卢玮銮出版:三联书店(香港)无论对戏曲多么热爱,不少资深戏迷都是偏心于某些戏种,而露出对其他地方戏曲不屑的神情,动辄以历史之长短、细腻或粗糙等区分。粤剧是岭南地区的主要戏种,地位声誉也局限在这区域。
关键词
地方戏曲
一出戏
帝女花
岭南地区
任剑辉
三联书店
白雪仙
倚晴楼七种曲
阿依达
艺术生命
原文传递
题名
中国大陆任剑辉研究综述(1980-2014年)
1
作者
徐燕琳
机构
华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
华南师范大学岭南文化研究中心
出处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17-23,共7页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岭南戏曲与岭南文化生态研究"(12YJA760077)
广东高校特色创新项目"艺术中国的家土构建:岭南戏剧生成发展研究"(2014WTSCX015)
2015年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岭南戏曲海内外传播影响及发展研究>(15Y22)
文摘
大陆的任剑辉研究从1980年以后才开始,起步较晚,发展很快。但内地学者对任剑辉的推崇和宣传始终不渝,是任剑辉研究的主要力量。任剑辉素来为家乡敬重热爱,随着内地与香港粤剧交流和相关研究的增加,涉及任剑辉的书刊文章越来越多。这些资料和研究包括:任剑辉在佛山、广州的早年生活;任剑辉作品在内地的传播;任剑辉对香港粤剧发展的贡献;任剑辉艺术渊源承传;任剑辉唱腔、表演研究;任剑辉名剧研究;以及"任剑辉研究计划"的介绍,任剑辉研究向全国戏曲界的推广等等。总的来说,任剑辉研究正日益向纵深发展,前景广阔。
关键词
任剑辉
任剑辉
研究计划
粤剧史
香港粤剧
岭南文化
研究史
Keywords
Yam Kim-fei
research plan on Yam Kim-fei
history of Cantonese Opera
Hongkong Cantonese Opera
Lingnan Culture
history of study
分类号
J825 [艺术—戏剧戏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表演性与抒情性——任剑辉的戏梦人生
被引量:
2
2
作者
张春田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
出处
《美育学刊》
2013年第4期94-100,共7页
文摘
任剑辉把身体的"扮演"(acting)作为一个符号过程,在"把精神和身体这两个世界连成一体的那个过程"的意义上运用"体现"(embodiment),在戏剧舞台与日常生活场景中来回穿梭。从任剑辉在粤剧、电影以及大众传媒中的表现来看,任有意识地利用了"表演"的建构性,以形塑在戏剧与现实人生中的身份。同时,对"表演性"所可能带来的主体的危机高度警惕,巧妙化解。另一方面,任剑辉作品中的抒情性也特别值得关注。编剧唐涤生的文人化创作以及任剑辉的出色表演,表明了"中国抒情传统"在香港的一种延续与回归。在冷战的背景下,这种"抒情"的视域不仅寄托了家国幽怀,更彰显出文化上的离散与认同的复杂辩证。
关键词
任剑辉
身体
表演
粤剧
抒情传统
Keywords
Ren Jianhui
body
performance
Cantonese opera
lyrical tradition
分类号
J825 [艺术—戏剧戏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浅议任剑辉粤剧流派唱腔艺术
3
作者
仲立斌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出处
《戏曲研究》
CSSCI
2013年第2期351-358,共8页
文摘
中国戏曲辉煌灿烂的发展历史,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艺术家的历史。众多艺术家的创造与革新,推动着戏曲艺术不断发展的脚步。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众多流派艺术的形成。代表性艺术家经过长期的实践与积淀,在唱腔、表演等方面独具特色,并积累一定数量的代表剧目,受到广大观众的认可,其后更延续有传承人群体,流派艺术也便形成了。某段时期戏曲流派艺术的繁荣,是戏曲艺术高度成熟发展的标志。中国戏曲的流派,其突出的标志是艺术家独特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
任剑辉
流派唱腔
戏曲流派
中国戏曲
帝女花
《紫钗记》
白雪仙
红梅记
红线女
梁醒波
分类号
J825 [艺术—戏剧戏曲]
原文传递
题名
任剑辉与戏曲“坤生”现象
4
作者
李小佳
机构
中国艺术研究院
出处
《戏曲研究》
CSSCI
2013年第2期367-376,共10页
文摘
中国传统戏曲,由女子反串男性的"坤生"(各时代、各剧种称谓不一,文中统称"坤生")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这种魅力的发生源于戏曲艺人在封建制度中与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的博弈。女儿身描摹男儿态,实现了世间对理想男性的一切美好向往,构成戏曲舞台上独特的表演现象。因此,比之于"乾旦","坤生"承载的社会意义和舞台价值更加丰富。伴随戏曲艺术蓬勃发展和媒介记录的深入,"坤生"落人人们的视野并成为大家竞相讨论的对象,粤剧红伶任剑辉(1913-1989)便是其中之一。
关键词
任剑辉
孟小冬
小叫天
言菊朋
白雪仙
孙菊仙
余叔岩
姚玉兰
谭派
梨园世家
分类号
K825.78 [历史地理—历史学]
J805 [艺术—戏剧戏曲]
原文传递
题名
粤剧剧目、唱腔、传承:任剑辉女生角的传统
被引量:
1
5
作者
李少恩
出处
《戏曲研究》
CSSCI
2013年第2期359-366,共8页
文摘
任剑辉(1913-1989),原名任丽初,又名任婉仪,广东南海西樵人氏,20世纪著名粤剧女文武生,有"戏迷情人"的美誉。她俊俏的男装扮相,配合独特的女平喉唱腔,不仅自1930至1960年代吸引了无数戏迷,更持续影响粤剧的发展至今。女生角,又称为坤生,即是由女性担演男角,这种性别易位的现象常见于中国戏曲,行内习惯称之为"反串"。粤剧出现女生角。
关键词
任剑辉
帝女花
婉仪
白雪仙
《紫钗记》
红梨记
次伯
红梅记
梁醒波
马师曾
分类号
J825 [艺术—戏剧戏曲]
原文传递
题名
任剑辉唱腔艺术:以《紫钗记》为例
被引量:
1
6
作者
戴淑茵
机构
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
出处
《戏曲研究》
CSSCI
2013年第2期335-350,共16页
文摘
引言《紫钗记》是唐涤生(1917-1959)为"仙凤鸣剧团"~①第五届编写的新剧,据明朝汤显祖(1550-1616)同名剧作改编,于1957年8月30日在利舞台首演。此剧分别于1959年及1978年拍成电影,1959年由任剑辉(1913-1989)和白雪仙(1928-)主演,1979年由龙剑笙(1944-)及梅雪诗主演。1966年任剑辉和白雪仙等人于坚尼地道佑宁堂为此剧录制唱片,并于1968年在广东道和湾仔修顿球场重演。本研究试利用仙凤鸣剧团《紫钗记》现场舞台录音(1968)。
关键词
任剑辉
《紫钗记》
白雪仙
仙凤
坚尼地道
反线
小玉
梁醒波
粤曲
十字句
分类号
J805 [艺术—戏剧戏曲]
原文传递
题名
粤剧名伶任剑辉
7
作者
赵远
机构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
出处
《戏友》
2016年第4期46-49,共4页
文摘
作为饮誉港澳甚至东南亚的粤剧知名演员任剑辉,在其离世后仍然被观众所记忆,影像被广为流传,可以说她是'香港二十世纪最重要、最独特的文化符号。'(1)谈到任剑辉艺术生涯的成功,大家都归结为个人天赋、勤奋努力等等因素,本文尝试以上世纪五十年代任剑辉拍摄的粤剧电影为研究对象。
关键词
任剑辉
演员
文武
剧团
粤语
白话(语言)
汉语方言
粤剧
广东戏
粤剧电影
分类号
J825 [艺术—戏剧戏曲]
原文传递
题名
惊艳一百年——纪念任剑辉女士百年诞辰粤剧艺术国际研讨会综述
8
作者
戴淑茵
机构
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
出处
《戏曲研究》
CSSCI
2013年第2期427-440,共14页
文摘
为推动粤剧及纪念一代粤剧名伶任剑辉(1913-1989)女士百年诞辰,由任剑辉研究计划(香港)主办,多个机构协办及支持的"纪念任剑辉女士百年诞辰粤剧艺术国际研讨会"于2013年1月12日及13日在香港理工大学举行,来自海外、内地及香港地区的60位粤剧学者,超过一百多位嘉宾以及二百多位粤剧爱好者聚首一堂,藉纪念任剑辉女士百年诞辰的机会,探讨她的艺术及其他有关粤剧的课题。香港《大公报》、《文汇报》、《香港商报》、《明报》、《明报月刊》、《星岛日报》和《新报》等新闻媒体对这次第一个以任剑辉为主题的粤剧艺术国际研讨会都进行了专题报道。
关键词
任剑辉
粤剧艺术
百年诞辰
帝女花
戏曲学
香港商报
香港《大公报》
粤曲
《紫钗记》
中国艺术研究
分类号
J892 [艺术—戏剧戏曲]
原文传递
题名
唐涤生版《牡丹亭·惊梦》的岭南传播及戏曲史意义
被引量:
1
9
作者
徐燕琳
机构
华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
出处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3期255-260,共6页
基金
广州市哲学社科十二五规划项目"岭南戏曲海内外传播影响及发展研究"(15Y22)
广东高校创新强校工程特色创新项目"艺术中国的家土构建:岭南戏剧生成发展研究"(2014WTSCX015)
文摘
香港仙凤鸣剧团唐涤生改编的粤剧《牡丹亭·惊梦》,以忠实原著、服务演出、增加表演和戏剧性为主旨,在语言形式、剧作思想、人物形象等方面都富于岭南情趣,深具本土性民间性,广为观众喜爱。是剧为唐涤生改编的第一本明清传奇,也是唐涤生和仙凤鸣班主白雪仙改革粤剧的重要一步,促进了香港粤剧新局面的开创和香港粤剧特色的形成,成为岭南戏曲和粤剧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同时,作为《牡丹亭》演出传播史的组成之一,粤剧《牡丹亭·惊梦》融合了多剧种多文化精华,是南北戏曲艺术在岭南的共同绽放,亦或对今天的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有一定影响。
关键词
汤显祖
牡丹亭
唐涤生
任剑辉
白雪仙
岭南文化
戏曲史
戏曲传播
香港粤剧
Keywords
Tang Xianzu
the Peony Pavilion
Tang Disheng
Ren Jianhui
Bai Xuexian
Lingnan culture
thehistory of drama
the propagation of drama
Cantonese opera in HongKong
分类号
J805 [艺术—戏剧戏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粤剧红楼戏之研究综述
被引量:
2
10
作者
李虹
机构
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
出处
《曹雪芹研究》
2012年第2期221-232,共12页
文摘
粤剧红楼戏是小说文本的戏曲改编中数目较多的组成部分。较其他剧种而言,粤剧本身的发展受到很多外来因素的冲击,因而在《红楼梦》的粤剧改编中也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时代特色。本文以粤剧红楼戏为研究对象,对其发展历史与变革做一综述性梳理。
关键词
黛玉焚稿
粤曲
次伯
晴雯
潇湘馆
宝玉哭灵
任剑辉
昆弋腔
地方戏曲
真嗓
分类号
J825 [艺术—戏剧戏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令人難忘的《帝女花》
11
作者
光琪
出处
《今日中国》
1990年第7期71-72,共2页
文摘
一天,在布里斯本女兒的家裏,偶然翻閱到一册香港《清新週刊》(一九八九年四月二十六日出版),裏面有一篇署名阿旦的《阿旦眼中的鐳射電影》,文章說: “我的鐳射店內,有一張鐳射影碟,借出率之高,傲視同儕。這套電影並非史泰龍式的戰爭打鬥,也不是最受歡迎的偶像歌手現場演唱會@套電影起碼有二十年歷史。這類電影將會(抑或已經?)失傳!所以無論這套電影的鐳射版多麼昂貴,我都願意掏腰包買一張作爲珍藏。它的名字叫:《帝女花》。”
关键词
帝女花
布里斯本
世颖
任剑辉
白雪仙
粤曲
一九
借出
编撰者
看新娘
分类号
C [社会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互联网与戏曲传播
被引量:
20
12
作者
王廷信
机构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
出处
《戏曲研究》
2004年第1期101-118,共18页
文摘
继以纸张为媒介的报刊、以电波为媒介的广播、以电视图像为媒介的电视之后,网络成为传播领域的第四媒体。戏曲艺术在每一种媒体时代,都得到相应的传播。就戏曲而言,其传播形式亦可划分为四个时代:第一,舞台传播时代;第二,印刷传播时代;第三,广播影视传播时代;第四,网络传播时代。舞台传播是戏曲艺术的本位传播,受众可通过舞台面对面地欣赏戏曲艺术。这种传播方式自戏曲艺术产生之日起一直持续到现在,它是戏曲传播的主渠道。自印刷术产生。
关键词
戏曲作品
传播时代
影视传播
媒体时代
四川戏剧
艺术传播
任剑辉
李多奎
电视图像
传播领域
分类号
J80-05 [艺术—戏剧戏曲]
原文传递
题名
白雪仙、李安及广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13
作者
黎熙元
出处
《当代港澳研究》
2004年第1期41-44,共4页
文摘
从报上得悉,香港粤剧界的名伶白雪仙于今年三月获香港大学颁授名誉文学博士名衔。白雪仙生于粤剧世家,十二岁起师从粤剧名角薛觉先学艺。20世纪50年代与演员薛觉先、任剑辉、编剧唐涤生一起改革香港粤剧,编写雅致的剧本,以西方戏剧的舞台设计改进粤剧舞台设计,学习京剧精致的唱、做艺术,力求精演人物角色,力图使一向沦于乡间庸俗表演的粤剧走向高雅艺术,并尝试把粤剧搬上银幕,先后拍摄了《白蛇新传》、《李后主》等享有盛誉的粤剧喜剧片,使粤剧成为当时香港城市居民所喜爱的主要娱乐形式,被文艺界称许为"创造了香港战后的粤剧传奇"。又悉,台湾导演李安凭《卧虎藏龙》使西方电影界对中国电影刮目相看。
关键词
白雪仙
《卧虎藏龙》
导演李安
中国电影
娱乐形式
舞台设计
任剑辉
人物角色
艺术创新
好莱坞电影
分类号
J905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原文传递
题名
挤爆玻璃的盛事
14
作者
韩多妮
于晓悠
RAY
丁燕燕
出处
《明日风尚》
2009年第7期185-185,共1页
文摘
香港书展是暑期的文化盛事,每年都吸引着数十万读者入场参观。因便捷的地理位置,香港汇聚了两岸三地以及海外的出版力量,中文、英文、法文、日文书应有尽有,也造就了香港书展多元化的魅力。今年书展已踏入第20届。
关键词
香港书展
文化盛事
入第
饶宗颐
任剑辉
梁羽生
丰子恺
古玉
日至
分类号
G239.2 [文化科学]
原文传递
题名
这么近、那么远——怀念张国荣
15
作者
黄丽玲
机构
本刊资料室
出处
《明日风尚》
2010年第4期183-192,182,共11页
文摘
Leslie是一个很需要被爱的人。如果你也喜欢他,请放胆说出来,在天国的他会很开心的。28岁的张国荣,攀上了事业的高峰,正在为他的第一个个人演唱会作准备,当时我问他:"打算在幕前做到什么时候?"他说:"还不知道,但肯定会急流勇退,绝不会做到阿叔阿伯模样仍然站在幕前。青春对我是很重要的,而上天在这方面特别优待我。"
关键词
张国荣
陈凯歌
周润发
男演员
黄百鸣
好评如潮
金像奖
任剑辉
红梅记
梅艳芳
分类号
J905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原文传递
题名
香江那一声“锣鼓响”
16
作者
张紫伶
出处
《中华文化画报》
2016年第9期102-107,共6页
文摘
盛夏的香江,香港演艺学院戏曲学院的期末作品展演'锣鼓响',吸引了不少香港粤剧迷的目光——上演的剧目都是粤剧编剧一代宗师唐涤生的作品。唐涤生一生创作了逾四百出粤剧,其中,由粤剧名家任剑辉、白雪仙主演的经典剧目、被香港老一代戏迷称为'任白戏宝'的演出更是历久不衰,已成为香港粤剧的重要文化遗产。此次'锣鼓响'展演的《牡丹亭·游园惊梦》、《再世红梅记·脱穿救裴》、《紫钗记·花前遇侠》和《帝女花·上表、香夭》四出折子戏,由香港演艺学院青年粤剧团和戏曲学院的学生联袂演出。戏曲学院院长毛俊辉说,希望通过这次演出让戏曲学院学生与青年粤剧团团员切身感受到唐涤生艺术的独特之处,同时也为香港粤剧观众群吸引到更多年轻一代的粤剧戏迷。
关键词
香港演艺学院
戏曲学
任剑辉
帝女花
游园惊梦
白雪仙
经典剧目
紫钗记
红梅记
牡丹亭
分类号
J825 [艺术—戏剧戏曲]
原文传递
题名
《辛苦种成花锦绣》
17
出处
《明日风尚》
2009年第7期179-179,共1页
文摘
主编:卢玮銮出版:三联书店(香港)无论对戏曲多么热爱,不少资深戏迷都是偏心于某些戏种,而露出对其他地方戏曲不屑的神情,动辄以历史之长短、细腻或粗糙等区分。粤剧是岭南地区的主要戏种,地位声誉也局限在这区域。
关键词
地方戏曲
一出戏
帝女花
岭南地区
任剑辉
三联书店
白雪仙
倚晴楼七种曲
阿依达
艺术生命
分类号
J825 [艺术—戏剧戏曲]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中国大陆任剑辉研究综述(1980-2014年)
徐燕琳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表演性与抒情性——任剑辉的戏梦人生
张春田
《美育学刊》
2013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浅议任剑辉粤剧流派唱腔艺术
仲立斌
《戏曲研究》
CSSCI
2013
0
原文传递
4
任剑辉与戏曲“坤生”现象
李小佳
《戏曲研究》
CSSCI
2013
0
原文传递
5
粤剧剧目、唱腔、传承:任剑辉女生角的传统
李少恩
《戏曲研究》
CSSCI
2013
1
原文传递
6
任剑辉唱腔艺术:以《紫钗记》为例
戴淑茵
《戏曲研究》
CSSCI
2013
1
原文传递
7
粤剧名伶任剑辉
赵远
《戏友》
2016
0
原文传递
8
惊艳一百年——纪念任剑辉女士百年诞辰粤剧艺术国际研讨会综述
戴淑茵
《戏曲研究》
CSSCI
2013
0
原文传递
9
唐涤生版《牡丹亭·惊梦》的岭南传播及戏曲史意义
徐燕琳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粤剧红楼戏之研究综述
李虹
《曹雪芹研究》
2012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1
令人難忘的《帝女花》
光琪
《今日中国》
1990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2
互联网与戏曲传播
王廷信
《戏曲研究》
2004
20
原文传递
13
白雪仙、李安及广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黎熙元
《当代港澳研究》
2004
0
原文传递
14
挤爆玻璃的盛事
韩多妮
于晓悠
RAY
丁燕燕
《明日风尚》
2009
0
原文传递
15
这么近、那么远——怀念张国荣
黄丽玲
《明日风尚》
2010
0
原文传递
16
香江那一声“锣鼓响”
张紫伶
《中华文化画报》
2016
0
原文传递
17
《辛苦种成花锦绣》
《明日风尚》
2009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