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仿生叶脉液冷通道的锂电池散热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员 高怀斌 +1 位作者 侯兴旺 马逾 《低温与超导》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2-110,共9页
针对方形磷酸铁锂电池生热特点及并行流道温度均匀性差的问题,设计了三种分别为Ⅰ型、Ⅱ型和Ⅲ型的仿生叶脉流道液冷板,建立仿真模型,对比Ⅰ型、Ⅱ型和Ⅲ型液冷板的冷却性能和进出口压降。研究Ⅲ型叶脉仿生液冷板在不同入口流量和通道... 针对方形磷酸铁锂电池生热特点及并行流道温度均匀性差的问题,设计了三种分别为Ⅰ型、Ⅱ型和Ⅲ型的仿生叶脉流道液冷板,建立仿真模型,对比Ⅰ型、Ⅱ型和Ⅲ型液冷板的冷却性能和进出口压降。研究Ⅲ型叶脉仿生液冷板在不同入口流量和通道角度下的冷却性能和压降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Ⅱ型叶脉液冷板结合Ⅰ型并行流道结构后,整个电池组最高温度分别下降了1.55 K和0.44 K,最大温差分别降低了1.5 K和0.5 K,Ⅲ型仿生叶脉冷板的冷却效果明显提高,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并行流道的问题;随着入口流量的增加,液冷板的冷却效果虽然增强,但相应的进出口压降也迅速增大;入口流速大于0.1 m/s时,入口流速增加所呈现的压降增大趋势远大于电池组温度变化及温差的降低趋势;冷板的冷却性能和出入口压降均随流道角度的增大而降低,流道角度从15°变化到45°时,进出口压降降低了3.72 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液冷 仿生叶脉 热管理
原文传递
叶脉仿生分形纹理化金刚石砂轮磨削氧化锆陶瓷试验评价
2
作者 张晓红 何田仲森 +3 位作者 温东东 李超 王卓然 龙翼翔 《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74-381,共8页
针对氧化锆陶瓷在传统砂轮磨削过程中存在的磨削力大、加工质量较差等问题,根据叶脉分形结构在减阻导流与散热传质方面的优异性能,建立叶脉分形角模型,设计30.0°、45.0°和60.0°3种不同分形角度的叶脉仿生分形纹理化金刚... 针对氧化锆陶瓷在传统砂轮磨削过程中存在的磨削力大、加工质量较差等问题,根据叶脉分形结构在减阻导流与散热传质方面的优异性能,建立叶脉分形角模型,设计30.0°、45.0°和60.0°3种不同分形角度的叶脉仿生分形纹理化金刚石砂轮,对比分析原始砂轮与3种仿生分形砂轮对氧化锆陶瓷磨削表面粗糙度Ra、磨削力和磨削力比的影响。结果表明:仿生分形砂轮比原始砂轮具有更好的磨削性能;与原始砂轮相比,仿生分形砂轮的法向磨削力降低了12.7%~55.8%,切向磨削力降低了8.1%~40.3%,且其对表面粗糙度Ra影响不明显;当分形角为30.0°时,获得的磨削力比最小值为1.4~3.0,表面粗糙度Ra最小值为1.824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脉仿生分形结构 分形角 激光纹理化 氧化锆陶瓷 磨削性能
下载PDF
叶脉形仿生织构化推力圆柱滚子轴承摩擦性能分析与试验
3
作者 龙日升 赵超 +1 位作者 张义民 王一冰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03-306,共4页
为了研究叶脉形仿生织构对推力圆柱滚子轴承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利用ANSYSWorkbench建立推力圆柱滚子轴承的有限元模型,对试验工况下未织构化和织构化推力圆柱滚子轴承的真实物理状态进行了瞬态动力学分析,并试验验证。利用激光表面织... 为了研究叶脉形仿生织构对推力圆柱滚子轴承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利用ANSYSWorkbench建立推力圆柱滚子轴承的有限元模型,对试验工况下未织构化和织构化推力圆柱滚子轴承的真实物理状态进行了瞬态动力学分析,并试验验证。利用激光表面织构化技术制备了叶脉形仿生织构试样,并使用MMW-1A立式万能摩擦磨损试验机进行了试验。仿真与试验结果表明:与未织构化轴承相比较,叶脉形仿生织构化轴承摩擦系数的上升拐点明显延长,轴圈、保持架和座圈的磨损率分别降低96.92%、96.74%和98.92%,显著提高了轴承的耐磨性能,与仿真结果一致。这为叶脉形仿生织构设计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脉仿生织构 推力圆柱滚子轴承 摩擦性能 有限元分析 试验验证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仿生叶脉流道冷板散热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李志强 孙广强 +1 位作者 巴义春 邓虹 《低温与超导》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69-75,共7页
为提高锂电池组液冷板性能,设计了一种仿生叶脉流道液冷板。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流道分支角度和入口流量对此冷板冷却性能和压降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仿生叶脉流道冷板压损较蛇形流道冷板平均下降66.7%且在流道分支角度42.5°... 为提高锂电池组液冷板性能,设计了一种仿生叶脉流道液冷板。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流道分支角度和入口流量对此冷板冷却性能和压降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仿生叶脉流道冷板压损较蛇形流道冷板平均下降66.7%且在流道分支角度42.5°时最小;仿生叶脉流道冷板冷却性能较蛇形流道冷板明显提高,且随入口流量、分支角度的增大而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池 热管理 仿生叶脉流道 动力锂电池 液冷
原文传递
仿生叶脉分形微结构表面的平板热管传热性能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赵雨亭 王长宏 +1 位作者 黄浩东 马瑞鑫 《热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71-475,共5页
基于植物叶片的蒸腾作用,以叶脉结构作为蓝本,设计了分形角度为50°、60°、70°、80°、90°的仿叶脉槽道结构,并将其应用于平板热管冷凝端。其中上一级槽道与下一级槽道的长度比、宽度比均为0.7,第一级槽道长度为... 基于植物叶片的蒸腾作用,以叶脉结构作为蓝本,设计了分形角度为50°、60°、70°、80°、90°的仿叶脉槽道结构,并将其应用于平板热管冷凝端。其中上一级槽道与下一级槽道的长度比、宽度比均为0.7,第一级槽道长度为16.0 mm、宽度为2.0 mm、深度为0.3 mm,并且设置一组未经表面处理的平板热管作为对照。实验结果表明:分形角为80°时性能最优,其冷凝热阻最小可达39.420℃/kW,相比未经表面处理平板热管的热阻降低了40.29%;相对于传统的直槽道结构,置于冷凝端的仿叶脉槽道结构能极大地降低工质流阻,有利于工质回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板热管 仿生叶脉 充液率 分形角度
原文传递
基于叶脉仿生的散热均热板性能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汪维伟 黄昕之 +4 位作者 赵福云 陈硕 王磊 蔡阳 赵月帅 《航天器环境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38-147,共10页
为了解决航空电子芯片持续高强度工作下的集成散热问题,从而保证电子热表面均温无噪声,受植物叶片蒸腾作用的启发,设计了配备有树状分叉叶脉仿生分形结构吸液芯的均热板,并探究分形结构类型、分形级数、分形角度、入口流速和输入功率等... 为了解决航空电子芯片持续高强度工作下的集成散热问题,从而保证电子热表面均温无噪声,受植物叶片蒸腾作用的启发,设计了配备有树状分叉叶脉仿生分形结构吸液芯的均热板,并探究分形结构类型、分形级数、分形角度、入口流速和输入功率等参数对新型吸液芯内流体流动性能的影响;深入研究叶脉仿生均热板的传热特性,对比H型和Y型结构吸液芯在不同入口流速下的温度分布情况以及相对出口速度偏差值。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低热流密度下,Y型结构冷却效果明显好于H型结构;当热流密度较大时,分叉路口的紊流增强换热,使得H型结构冷却效率高于Y型结构。实验发现,Y型结构蒸发底板具有优越的传热性能,而H型结构和平面型蒸发底板在高功率工况下传热趋于稳定和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均热板 叶脉仿生 分形结构 流动性能 传热特性
下载PDF
基于叶脉仿生的散热均热板性能探究
7
作者 赵琳 曹孟浩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工程技术》 2021年第12期111-112,共2页
近年来,随着航空电子技术及电力控制系统的迅猛发展,高功率FR、微波、毫米波器件以及机载、星载电子设备等向集成化和微型化发展,导致单位容积内的发热量急剧增大,而相应的散热技术却远远赶不上电子产品的发展速度,因此解决集成散热问... 近年来,随着航空电子技术及电力控制系统的迅猛发展,高功率FR、微波、毫米波器件以及机载、星载电子设备等向集成化和微型化发展,导致单位容积内的发热量急剧增大,而相应的散热技术却远远赶不上电子产品的发展速度,因此解决集成散热问题已成为航空电子芯片设计研究的关键之一。本文全面探究树状分叉叶脉仿生分形结构吸液芯的流动性能与传热特性,分析多个影响因素对均热板内工质流动与传热的影响,并根据理论模型构造了一种新型混合式吸液芯均热板,实验对比研究了H型、Y型和平面结构蒸发底板对均热板换热特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脉仿生 均热板 散热 性能
下载PDF
PEMFC新型冷却流道的数值模拟
8
作者 黄浩 鞠洪玲 《电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0-155,共6页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在运行过程中,化学反应会产生大量的热量,需要通过高效的冷却设计来带走这些热量。为了使燃料电池的温度更加均匀并提升燃料电池的效率,设计了一种新型仿生叶脉形冷却流道,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与平行...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在运行过程中,化学反应会产生大量的热量,需要通过高效的冷却设计来带走这些热量。为了使燃料电池的温度更加均匀并提升燃料电池的效率,设计了一种新型仿生叶脉形冷却流道,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与平行冷却流道、蛇形冷却流道在冷却流场的最高温度、进出口温差、温度均匀性和压降特性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的平行和蛇形冷却流道相比,在相同的冷却条件下,仿生叶脉形冷却流道温度均匀性最好。此外,虽然蛇形冷却流道的冷却性能优于平行流道,但会导致更高的压力损失。与两种传统流道相比,在相同的冷却条件下,仿生叶脉形冷却流道不仅冷却性能最好,最高温度值降低到346.6 K,其冷却板温度均匀性UT更好,而且进出口压力差最小,造成的压降损失更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料电池 仿生叶脉形冷却流道 温度分布 冷却液压降
下载PDF
煤层多分支水平井叶脉仿生瓦斯抽采实验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郭晓阳 邓存宝 +2 位作者 凡永鹏 范楠 穆永亮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418-2427,共10页
为了提高低渗煤层气采收率,提出多分支水平井叶脉仿生瓦斯抽采技术理念。通过叶片标本扫描和结构测量对4种典型的叶脉结构进行数据提取和分析,并用荧光标记实验研究叶脉结构内部水分运输,提取多分支水平井的叶脉仿生特征。采用自主研发... 为了提高低渗煤层气采收率,提出多分支水平井叶脉仿生瓦斯抽采技术理念。通过叶片标本扫描和结构测量对4种典型的叶脉结构进行数据提取和分析,并用荧光标记实验研究叶脉结构内部水分运输,提取多分支水平井的叶脉仿生特征。采用自主研发的实验系统进行物理模拟实验,研究多分支水平井的叶脉仿生特征对储层瓦斯渗流–温度场时空演化规律的影响。结果显示:分支井呈非对称分布时抽采效果更好,分支井长度对抽采效果的影响最大。当分支井长度增加50%,瓦斯压力降低28.37%。分支井夹角的增加能显著增强储层瓦斯卸压效果。当间距增加50%,瓦斯压力降低6.81%。煤储层温度变化比压力变化滞后,在抽采前期,瓦斯压力和储层温度的降低与初始瓦斯压力呈正相关,但在抽采后期所受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矿工程 叶脉仿生 煤层气 多分支水平井 物理模拟实验
原文传递
Structural bionic design for high-speed machine tool working table based on distribution rules of leaf veins 被引量:6
10
作者 XING DengHai CHEN WuYi +1 位作者 ZHAO Ling MA JianFeng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2年第8期2091-2098,共8页
High-speed machine tool working table restrains the machining accuracy and machining efficiency,so lightweight design of the table is an important issue.In nature,leaf has developed a plate structure that maximizes th... High-speed machine tool working table restrains the machining accuracy and machining efficiency,so lightweight design of the table is an important issue.In nature,leaf has developed a plate structure that maximizes the surface-to-volume ratio.It can be seen as a plate structure stiffened by veins.Compared with a high-speed machine tool working table,leaf veins play a role of supporting part which is similar to that of stiffening ribs,and they can provide some new design ideas for lightweight design of the table.In this paper,distribution rules of leaf veins were investigated,and a structural bionic design for the table was achieved based on regulation of leaf veins.First,statistical analysis on geometric structure of leaf veins was carried out,and four distribution rules were obtained.Then,relevant mechanical models were developed and analyzed in finite element software.Based on the results from mechanical analysis on those relevant models,the four distribution rules were translated into the design rules and a structural bionic design for the working table was achieved.Both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s were carried out,and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verage displacement of the working table was reduced by about 33.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uctural bionic design lightweight design distribution rules of leaf veins specific stiffness working tabl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