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层螺旋CT各种三维成像技术及仿真血管内镜在大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比较 被引量:1
1
作者 方向明 陈宏伟 +3 位作者 李国良 钱萍艳 吴曼莉 陈玉林 《实用医技杂志》 2005年第10A期2699-2700,共2页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三维成像技术 血管疾病 仿真内镜 血管内镜 CT血管造影术 血管病变 CTA检查 最大密度投影
下载PDF
脑动脉瘤血管成像技术新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韩志安 李铁林 +1 位作者 汪求精 段传志 《广东医学》 CAS CSCD 2003年第8期791-793,共3页
关键词 脑动脉瘤 血管成像技术 三维数字减影 仿真内窥镜
下载PDF
DSA仿真内镜成像在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诊治中的作用 被引量:1
3
作者 赵卫东 倪贵华 +2 位作者 倪小宇 吴嶛 徐欣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9年第17期1870-1876,共7页
目的探讨3D DSA仿真内镜成像在颈动脉狭窄诊治中的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2017-01-2018-06行DSA旋转造影和3D DSA仿真内镜成像的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DSA旋转造影图像通过球管和影像增强器的分2... 目的探讨3D DSA仿真内镜成像在颈动脉狭窄诊治中的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2017-01-2018-06行DSA旋转造影和3D DSA仿真内镜成像的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DSA旋转造影图像通过球管和影像增强器的分2次同步旋转获得,应用InSpace软件对原始旋转图像进行三维重建,选择血管狭窄处,用Fly Through软件进行仿真内镜成像,观察血管腔内的结构情况。结果18个月内共123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DSA旋转造影和仿真内镜成像,118例患者第一次造影即获得清晰的旋转造影和仿真内镜图像,5例因造影期间头部运动,成像不清晰,通过两次造影获得清晰图像。共发现163处血管狭窄,内膜形态光滑109处,不光滑54处;斑块偏心106处,基本不偏心57处。95例患者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技术成功率100%,术后残余狭窄率均<30%,预后良好。95例支架置入的患者均进行三维DSA血管内镜随访,术后6个月时81例患者的支架被内膜完全覆盖、管腔光滑;术后12个月时95例患者的支架均被内膜覆盖完全。结论仿真三维DSA血管内镜成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评估动脉管腔结构的方法,并可用于指导支架置入后个体化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仿真三维DSA血管内镜成像 血管造影术 仿真内镜 三维重建 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下载PDF
仿真三维DSA在颅内动脉狭窄治疗中的应用观察
4
作者 曲晓东 《基层医学论坛》 2012年第29期3870-3870,共1页
目的探讨仿真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血管内径成像在颅内动脉狭窄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80例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治疗组40例中显效22例,有效17例,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40例中显效18例,有效1... 目的探讨仿真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血管内径成像在颅内动脉狭窄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80例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治疗组40例中显效22例,有效17例,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40例中显效18例,有效15例,总有效率为仅为82.5%。结论仿真三维DSA血管内径成像是一种极为安全、有效的评估患者颅内动脉管腔结构的方式,对于患者而言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应该在临床中得到关注并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狭窄 仿真三维血管内径成像 效果分析
下载PDF
探讨CT血管分析技术结合仿真内镜在肾积水病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5
作者 张宏宇 金文仲 +3 位作者 赵国栋 谢瑞明 刘岩 谢杰 《当代医学》 2011年第7期100-100,共1页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仿真内镜成像是一种三维后处理虚拟内镜检查,可清晰显示泌尿系解剖与病变的三维立体解剖结构[1]。CT血管分析技术是针对血管病变的定量分析后处理技术。将血管分析软...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仿真内镜成像是一种三维后处理虚拟内镜检查,可清晰显示泌尿系解剖与病变的三维立体解剖结构[1]。CT血管分析技术是针对血管病变的定量分析后处理技术。将血管分析软件与仿真内镜结合诊断肾积水病因鲜有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 仿真内镜成像 病因诊断 血管分析 肾积水 应用 价值 医学影像技术
下载PDF
旋转DSA三维重建成像与常规DSA在颈动脉狭窄诊治中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7
6
作者 周石 余雷 +4 位作者 陈绪光 徐国斌 王帆 宋杰 王学建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2-96,共5页
目的 探讨旋转DSA三维重建成像 (3DDSA)在颈动脉狭窄诊断及治疗中的价值 ,并与常规DSA(2DDSA)进行比较。方法 对 2DDSA证实的 4 2例患者 5 0条狭窄颈动脉分别进行旋转血管造影和DSA三维成像后处理 ,对其中 19例患者进行内支架成形术... 目的 探讨旋转DSA三维重建成像 (3DDSA)在颈动脉狭窄诊断及治疗中的价值 ,并与常规DSA(2DDSA)进行比较。方法 对 2DDSA证实的 4 2例患者 5 0条狭窄颈动脉分别进行旋转血管造影和DSA三维成像后处理 ,对其中 19例患者进行内支架成形术及术后 2DDSA和 3DDSA检查。由工作经验丰富的 2位阅片者采用双盲法对 2DDSA和 3DDSA的图像进行分析与测量 ,并计算出血管的直径狭窄率和面积狭窄率。通过仿真血管内镜 (virtualangioscopy ,VA)观察血管内表面斑块的情况。结果  3DDSA与 2DDSA测量颈动脉狭窄的直径狭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3DDSA测量的面积狭窄率约 6 8%明显高于 3D及 2DDSA测量的直径狭窄率 P <0 0 1) ,按面积狭窄率对血管狭窄程度进行分级也多数比按直径狭窄率严重 ;3DDSA显示 34条血管存在斑块 ,而 2DDSA仅显示 6条 (P <0 0 0 5 ) ;3D与 2DDSA判断内支架术后狭窄改善情况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3DDSA判断颈动脉狭窄的准确性优于 2DDSA ,能为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与治疗以及评价疗效提供更丰富的有用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转DSA 颈动脉狭窄 三维重建成像 血管 患者 术后 诊断 显示 图像 仿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