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螺旋CT仿真血管内镜技术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
1
作者 赵亮 殷瑞根 +4 位作者 王冬青 彭卫斌 王虹 邓引生 李权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6年第1期61-63,共3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仿真血管内镜技术对脑动脉瘤的显示能力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经手术或血管造影证实的脑动脉瘤患者的多层螺旋CT仿真血管内镜表现,包括内视镜式和外视镜式血管表面重建图像,并与其他血管后处理技术进...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仿真血管内镜技术对脑动脉瘤的显示能力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经手术或血管造影证实的脑动脉瘤患者的多层螺旋CT仿真血管内镜表现,包括内视镜式和外视镜式血管表面重建图像,并与其他血管后处理技术进行比较。结果:39名患者共检出43个动脉瘤,其中3例多发。仿真血管内镜技术能精确显示脑动脉瘤的解剖学关系,对动脉瘤的大小形态,确切部位以及瘤颈的显示优于常规技术和原始图像。结论:仿真血管内镜可以在血管腔内外直观的显示动脉瘤的颈部和异常开口,以及瘤腔内部情况,能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案提供较为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脑动脉瘤 仿真血管内镜
下载PDF
仿真3D-CT血管内镜对脑动脉瘤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2
作者 赵红辉 高旭光 朱玉森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 2007年第z1期1-3,共3页
目的:评价应用仿真3D-CT血管内镜对以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为首发症状的脑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自发性SAH患者46例,均行多层面螺旋CT三维血管造影(3D-MS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31例接受手术治疗。3D-MSCTA采用遮盖容积重建(... 目的:评价应用仿真3D-CT血管内镜对以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为首发症状的脑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自发性SAH患者46例,均行多层面螺旋CT三维血管造影(3D-MS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31例接受手术治疗。3D-MSCTA采用遮盖容积重建(SVR)、多层面重建(MPR)和仿真3D-CT血管内镜(Fly-around、Fly-through)三种后处理技术。所得3D-MSCTA图像和DSA图像采用双盲法进行评价。结果:46例患者经Fly-around成像检出37例共有脑动脉瘤39个,经DSA和(或)手术证实均准确(真阳性),漏检1个动脉瘤(假阴性)。另9例SVR、Fly-around和DSA均未检出动脉瘤(真阴性)。敏感性为98%,特异性100%,准确性98%。用SVR成像共检出上述39个动脉瘤中的37个。DSA检出37例38个动脉瘤。SVR、Fly-around、DSA三者检出率分别为93%、98%、95%。它们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ly-through图像显示动脉瘤内附壁血栓形成6个。结论:仿真3D-CT血管内镜诊断脑动脉瘤敏感性高、准确性高,对疑诊脑动脉瘤者可首选3D-MSCTA检查,且应把仿真3D-CT血管内镜列为常规检查;仿真3D-CT血管内镜能显示动脉瘤腔内血栓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仿真3D-CT血管内镜 脑动脉瘤
下载PDF
仿真三维CT血管内镜技术
3
作者 李波 张福鼎 高旭光 《中华医学写作杂志》 2001年第10期1114-1116,共3页
仿真三维CT血管内镜技术是近几年开发的新的软件重建技术,依靠导航方法可以立体显示动脉腔内解剖结构和分支。这项技术尚处于开发试用阶段。本文从原理、技术、临床应用及评价以及优缺点和展望等方面对其作一综述。
关键词 仿真三维CT血管内镜 螺旋CT 血管 重建
下载PDF
DSA仿真内镜成像在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诊治中的作用 被引量:1
4
作者 赵卫东 倪贵华 +2 位作者 倪小宇 吴嶛 徐欣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9年第17期1870-1876,共7页
目的探讨3D DSA仿真内镜成像在颈动脉狭窄诊治中的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2017-01-2018-06行DSA旋转造影和3D DSA仿真内镜成像的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DSA旋转造影图像通过球管和影像增强器的分2... 目的探讨3D DSA仿真内镜成像在颈动脉狭窄诊治中的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2017-01-2018-06行DSA旋转造影和3D DSA仿真内镜成像的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DSA旋转造影图像通过球管和影像增强器的分2次同步旋转获得,应用InSpace软件对原始旋转图像进行三维重建,选择血管狭窄处,用Fly Through软件进行仿真内镜成像,观察血管腔内的结构情况。结果18个月内共123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DSA旋转造影和仿真内镜成像,118例患者第一次造影即获得清晰的旋转造影和仿真内镜图像,5例因造影期间头部运动,成像不清晰,通过两次造影获得清晰图像。共发现163处血管狭窄,内膜形态光滑109处,不光滑54处;斑块偏心106处,基本不偏心57处。95例患者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技术成功率100%,术后残余狭窄率均<30%,预后良好。95例支架置入的患者均进行三维DSA血管内镜随访,术后6个月时81例患者的支架被内膜完全覆盖、管腔光滑;术后12个月时95例患者的支架均被内膜覆盖完全。结论仿真三维DSA血管内镜成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评估动脉管腔结构的方法,并可用于指导支架置入后个体化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仿真三维DSA血管内镜成像 血管造影术 仿真内镜 三维重建 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下载PDF
仿真三维CT血管内镜成像对脑动脉瘤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4
5
作者 高旭光 赵红辉 朱玉森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04年第3期143-146,共4页
目的 探讨仿真 3D CT血管内镜成像对脑动脉瘤的诊断价值和临床意义。方法 连续收集记载完整的 4 6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 ,其中男 2 9例 ,女 17例 ,年龄 17~ 6 9岁 ,平均 ( 4 5 .3± 13.0 )岁 ,并均行多层面螺旋CT三维血管... 目的 探讨仿真 3D CT血管内镜成像对脑动脉瘤的诊断价值和临床意义。方法 连续收集记载完整的 4 6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 ,其中男 2 9例 ,女 17例 ,年龄 17~ 6 9岁 ,平均 ( 4 5 .3± 13.0 )岁 ,并均行多层面螺旋CT三维血管造影 ( 3D MSCTA)和DSA检查。采用遮盖容积重建 (SVR)、多层面重建(MPR)和仿真 3D CT血管内镜 (Fly around ,Fly through)三种后处理技术 ,所得 3D MSCTA和DSA图像分别由 2位放射科医生和 2位神经科医生采用双盲法进行评价。结果 Fly around成像方法共检出 37例患者的 39个脑动脉瘤 ,并经DSA和 /或手术证实。SVR、Fly around和DSA三者对脑动脉瘤的检出率分别为93%、98%和 95 % ,它们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Fly around图像显示 6例单发的动脉瘤内附壁血栓( 6 / 39) ,瘤体直径范围为 9.5~ 19.9mm。结论 仿真 3D CT血管内镜成像技术在诊断脑动脉瘤方面具有无创性、高敏感性和准确性。对疑似脑动脉瘤患者可首选 3D MSCTA检查 ,且应把仿真 3D CT血管内镜列为常规 ,它还能清晰地显示血管腔内结构和瘤腔内血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真3D-CT血管内镜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动脉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