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存在美学视域下兰姆的生存场与《伊利亚随笔》
1
作者 杨立学 《社会科学论坛》 CSSCI 2016年第8期21-31,共11页
该文在存在美学的视域下研究兰姆随笔的生成过程。首先研究兰姆的生存场所生成的独特生存情感,然后从学校教育、文学界的友谊与自我修养三个方面探讨兰姆文学底蕴的积淀过程。此生存情感与文学底蕴的结合,再经兰姆不懈的文学探索,形成... 该文在存在美学的视域下研究兰姆随笔的生成过程。首先研究兰姆的生存场所生成的独特生存情感,然后从学校教育、文学界的友谊与自我修养三个方面探讨兰姆文学底蕴的积淀过程。此生存情感与文学底蕴的结合,再经兰姆不懈的文学探索,形成了《伊利亚随笔》。这一随笔是其超越性生存情感的显现与遮蔽,亦即感性真理的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在美学 兰姆 生存场 伊利亚随笔
下载PDF
英国随笔大家兰姆与《伊利亚随笔》创作
2
作者 魏国平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91-95,共5页
兰姆彻底革新了西方随笔的表现内容,他改变以往西方随笔探讨宏大的主题,转而去写自己身边的题材。兰姆不爱新的东西,也怕面向未来,他的随笔总是带着怀旧的情调。兰姆在随笔创作的笔法上,常常是亦庄亦谐,庄谐杂出,奇特的笔调和多层次的... 兰姆彻底革新了西方随笔的表现内容,他改变以往西方随笔探讨宏大的主题,转而去写自己身边的题材。兰姆不爱新的东西,也怕面向未来,他的随笔总是带着怀旧的情调。兰姆在随笔创作的笔法上,常常是亦庄亦谐,庄谐杂出,奇特的笔调和多层次的语言表现方式,传递出英语“美文”的种种精妙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 兰姆 伊利亚随笔 文学研究
下载PDF
查尔斯·兰姆散文中的典故翻译——以《伊利亚随笔》中的“New Year’s Eve”为例
3
作者 胡笑瑛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36-38,99,共4页
查尔斯·兰姆的《伊利亚随笔》是19世纪英国文学的重要作品。通过对比《伊利亚随笔》在国内最早和最晚的两个译本,发现译者在不同时代因为不同的社会环境及文化环境对典故的翻译会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刘炳善和姜焕文两位学者的译... 查尔斯·兰姆的《伊利亚随笔》是19世纪英国文学的重要作品。通过对比《伊利亚随笔》在国内最早和最晚的两个译本,发现译者在不同时代因为不同的社会环境及文化环境对典故的翻译会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刘炳善和姜焕文两位学者的译本风格迥异但各得其所,都算得上目前国内《伊利亚随笔》较为成熟的译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查尔斯·兰姆 伊利亚随笔 刘炳善译本 姜焕文译本
下载PDF
从《伊利亚随笔》中见证坎坷人生途中达观的兰姆 被引量:1
4
作者 陈惠 《疯狂英语(教师版)》 2012年第4期186-189,共4页
《伊利亚随笔》是英国随笔大家兰姆的传世名作。他描写伦敦的都市生活,题材平凡,但写法独特、寓意深刻、行文风趣。但是谁能想到如此幽默诙谐的文章却出自一个出生贫寒、命运绝不能用"幸福"二字来形容的人之手。兰姆用自嘲的... 《伊利亚随笔》是英国随笔大家兰姆的传世名作。他描写伦敦的都市生活,题材平凡,但写法独特、寓意深刻、行文风趣。但是谁能想到如此幽默诙谐的文章却出自一个出生贫寒、命运绝不能用"幸福"二字来形容的人之手。兰姆用自嘲的方式,选择自己的回忆、世事观感和见闻,塑造了一个面带笑容、机智幽默的伊利亚,用幽默的笔调书写人生的痛苦,以通达的态度来看待这些生活的痛苦从而醒悟。从《伊利亚随笔》中我们了解兰姆,见证坎坷人生途中却依然达观的兰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利亚随笔 兰姆 人生
下载PDF
兰姆散文翻译探微——以刘炳善和高健的《伊利亚随笔选》译本为例
5
作者 陆天舒 王超然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第9期23-24,120,共3页
以英国著名散文家兰姆的代表作《伊利亚随笔选》为研究范本,采用对比研究的方式;以刘炳善和高健两位翻译家的译本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文化先结构、原文选择、译者风格及读者群下的主体性差异,并结合实例从翻译宏观策略、翻译风格及翻译... 以英国著名散文家兰姆的代表作《伊利亚随笔选》为研究范本,采用对比研究的方式;以刘炳善和高健两位翻译家的译本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文化先结构、原文选择、译者风格及读者群下的主体性差异,并结合实例从翻译宏观策略、翻译风格及翻译方法上具体阐述。最后得出结论:兰姆散文翻译在不同主体性因素的影响下差异显著,在开展散文翻译实践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姆 伊利亚随笔 散文翻译 译者主体性
下载PDF
一“絮”烟雨任平生——《伊利亚随笔》的情感符号魅力
6
作者 黄晓燕 《科园月刊》 2010年第3期120-121,共2页
艺术的情感与形式是美学中的一组对立,而苏珊·朗格在上世纪50年代提出的“艺术是一种情感符号”理论是继康德之后又一完满的兼顾统一。本文通过分析《伊利亚随笔》中的幻象符号,比喻符号和语言符号,使我们领悟了兰姆在平凡浅淡... 艺术的情感与形式是美学中的一组对立,而苏珊·朗格在上世纪50年代提出的“艺术是一种情感符号”理论是继康德之后又一完满的兼顾统一。本文通过分析《伊利亚随笔》中的幻象符号,比喻符号和语言符号,使我们领悟了兰姆在平凡浅淡中蕴含的深情,形式与情感完美结合的《伊利亚随笔》,拥有永恒的艺术感染力,为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利亚随笔 形式 情感 符号
下载PDF
19世纪英国期刊散文《伊利亚随笔》文学性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杨宪平 《作家》 北大核心 2014年第02X期113-114,共2页
19世纪的英国文学发展速度飞快,尤其体现在小说和诗歌方面,同时,英国期刊散文在当时也红极一时。随着西方工业的发展,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写作也成为了一种可以谋生的特殊职业,很多英国文学作家转变了思想成熟、文字高雅的写作形式,开始... 19世纪的英国文学发展速度飞快,尤其体现在小说和诗歌方面,同时,英国期刊散文在当时也红极一时。随着西方工业的发展,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写作也成为了一种可以谋生的特殊职业,很多英国文学作家转变了思想成熟、文字高雅的写作形式,开始迎合普通读者的兴趣进行写作。同时,英国期刊散文作家也逐渐出现了分化,作为"精英"作家代表的阵营向其他期刊散文作家进行人身攻击和现实批判,由此形成了"伦敦佬"的文化争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文学 伊利亚随笔 期刊文学
原文传递
兰姆散文翻译的百年历程
8
作者 汪精玲 《学语文》 2014年第2期48-49,共2页
查尔斯·兰姆(Chades Lamb,1775—1834)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作家.其作品包括诗歌、小说、戏剧、文学评论、儿童故事、随笔以及书信。兰姆拥有最多读者的一部书,是他与姐姐合著的《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而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查尔斯·兰姆(Chades Lamb,1775—1834)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作家.其作品包括诗歌、小说、戏剧、文学评论、儿童故事、随笔以及书信。兰姆拥有最多读者的一部书,是他与姐姐合著的《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而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则是建立在《伊利亚随笔》和《伊利亚随笔续编》这两部散文集上。兰姆散文在中国的译介,陆陆续续,从零星的篇章到精选的译本。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的漫长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文翻译 兰姆 百年历程 伊利亚随笔 莎士比亚戏剧 著名作家 十九世纪 文学评论
下载PDF
原来
9
作者 姜苏鹏 《英才》 2015年第9期104-104,共1页
沾染了况味的郁郁葱葱,清喜,明耀。这里,水色烟烟,万物悄然;这里,时光浅浅,沁暖流香。也许,这才是生活的本来,不造作,不嘈杂。路过繁华,路过落寞,只为抵达此刻博大的安静。佐恩笔下漫步在森林中的新婚妻子,飘飘欲仙,空气中,可以听到灵... 沾染了况味的郁郁葱葱,清喜,明耀。这里,水色烟烟,万物悄然;这里,时光浅浅,沁暖流香。也许,这才是生活的本来,不造作,不嘈杂。路过繁华,路过落寞,只为抵达此刻博大的安静。佐恩笔下漫步在森林中的新婚妻子,飘飘欲仙,空气中,可以听到灵魂深处发出的脆响。重要的不是风景,而是看风景的眼光。佐恩随意的一瞥,可遇、可见、可珍、可惜,有着疏朗的淡泊,有着澄澈的真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佐恩 新婚妻子 激情澎湃 阿里克 分销业务 第一张 维珍集团 切尔诺贝利 伊利亚随笔 小野
下载PDF
与莎士比亚戏剧故事终生相伴
10
作者 傅光明 《金融博览》 2016年第3期22-23,共2页
查尔斯·兰姆在写作《伊利亚随笔》之前,曾与姐姐玛丽·兰姆合作,将诗剧的莎士比亚戏剧改写成叙事体的散文——《莎士比亚戏剧故事》。因姐姐玛丽患有遗传性疯症,后来发病时杀死了母亲,再后来又面临父亲失业的窘境,一家人的生... 查尔斯·兰姆在写作《伊利亚随笔》之前,曾与姐姐玛丽·兰姆合作,将诗剧的莎士比亚戏剧改写成叙事体的散文——《莎士比亚戏剧故事》。因姐姐玛丽患有遗传性疯症,后来发病时杀死了母亲,再后来又面临父亲失业的窘境,一家人的生计只能依靠查尔斯菲薄的薪水来维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戏剧 兰姆 伊利亚随笔 姐弟俩 玛丽 茶叶公司 东印度 叙事体 《李尔王》 《奥赛罗》
原文传递
兰姆:报刊成就了他
11
《社区》 2008年第29期13-13,共1页
英国随笔的勃兴与18世纪以来期刊文学的兴盛密不可分。笛福、斯威夫特、菲尔丁、约翰逊等名家都曾主编期刊或为期刊撰稿。18世纪到20世纪英伦随笔文学不能绕过的是查尔斯·兰姆(Charles Lamb,1775-1834)的故事。兰姆14岁即辍学... 英国随笔的勃兴与18世纪以来期刊文学的兴盛密不可分。笛福、斯威夫特、菲尔丁、约翰逊等名家都曾主编期刊或为期刊撰稿。18世纪到20世纪英伦随笔文学不能绕过的是查尔斯·兰姆(Charles Lamb,1775-1834)的故事。兰姆14岁即辍学白谋生活,先在伦敦南海公司、后在东印度公司整整做了36年职员,直到50岁退休。他一生未婚,与疯姐相依为命,过着清寒寂寞的生活。1818年,《伦敦杂志》的一位主编向他约稿,月出一篇。他借用一位老同事的名字“伊利亚”作为笔名,后出版成《伊利亚随笔》和《伊利亚续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姆 伊利亚随笔 成就 报刊 18世纪 英国随笔 东印度公司 斯威夫特
原文传递
“编完莎士比亚词典之前,不要让我死去”——翻译家刘炳善先生侧记
12
作者 宋立民 《名人传记》 2013年第1期39-42,共4页
2012年9月25日,河南大学百年校庆,我在西门外徘徊良久,面对恩师刘炳善先生住过的小楼,不知道说什么,不知道怎么说。——作者曾是吴宓的学生刘炳善是郑州人。他与文学结缘是从听戏开始的。童年时代,邻居中有不少京戏演员,所以他小时候看... 2012年9月25日,河南大学百年校庆,我在西门外徘徊良久,面对恩师刘炳善先生住过的小楼,不知道说什么,不知道怎么说。——作者曾是吴宓的学生刘炳善是郑州人。他与文学结缘是从听戏开始的。童年时代,邻居中有不少京戏演员,所以他小时候看过不少戏,慢慢对戏剧和戏文产生了兴趣。他小学上到四年级,粗通文字,开始看课外书,接触了俄国文学。1939年冬天,他流亡到甘肃省清水县,上了由河南流亡学生组成的战时中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炳善 伊利亚随笔 外国文学研究 吴宓 徐迟 英国文学史 双解 文学梦 英国伦敦大学 吕静
原文传递
孩子
13
作者 梁实秋 《教师博览(上旬刊)》 2018年第7期35-36,共2页
兰姆是终身未娶的,他没有孩子,所以他有一篇《未婚者的怨言》收在他的《伊利亚随笔》里。他说孩子没有什么稀奇,等于阴沟里的老鼠一样,到处都有,所以有孩子的人不必在他面前炫耀。他的话无论是怎样中肯,但在骨子里有一点酸——葡... 兰姆是终身未娶的,他没有孩子,所以他有一篇《未婚者的怨言》收在他的《伊利亚随笔》里。他说孩子没有什么稀奇,等于阴沟里的老鼠一样,到处都有,所以有孩子的人不必在他面前炫耀。他的话无论是怎样中肯,但在骨子里有一点酸——葡萄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孩子 伊利亚随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