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蒙古苏尼特左旗达日罕乌拉地区伊尔丁曼哈组地层层序及古地磁特征 被引量:2
1
作者 陶继雄 王红斌 +4 位作者 李文圣 骆同伟 马腾飞 柴辉 薛培哲 《西部资源》 2017年第1期27-30,共4页
达日罕乌拉地区位于马尼特坳陷西南角,坳陷盆地边缘广泛沉积的伊尔丁曼哈组红色洪泛泥岩及杂色砂岩,通过4个钻孔,详细划分了地层层序。为解决该地层的时代归属问题,在其中2个钻孔中进行了古地磁样品的采集、分析。结果表明:地磁极性序... 达日罕乌拉地区位于马尼特坳陷西南角,坳陷盆地边缘广泛沉积的伊尔丁曼哈组红色洪泛泥岩及杂色砂岩,通过4个钻孔,详细划分了地层层序。为解决该地层的时代归属问题,在其中2个钻孔中进行了古地磁样品的采集、分析。结果表明:地磁极性序列变化基本相似,与国际地磁极性柱对比,确定的年龄为34Ma^51Ma,对应的时代为始新世,确定本区该套地层划属伊尔丁曼哈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尔丁曼哈组 古地磁特征 地层层序 时代归属 达日罕乌拉地区 内蒙古
下载PDF
内蒙古二连盆地冠齿兽科(哺乳纲:全齿目)化石及其生物地层学意义 被引量:4
2
作者 毛方园 王元青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58-280,共23页
描述了在内蒙古二连盆地新采集的保存较完好的冠齿兽类化石。基于牙齿特征的比较认为:Eudinoceras kholobolchiensis Osborn&Granger,1931、E.obailiensis Gabunia,1961、Metacoryphodon luminis Chow&Qi,1982和M.?minorQi,198... 描述了在内蒙古二连盆地新采集的保存较完好的冠齿兽类化石。基于牙齿特征的比较认为:Eudinoceras kholobolchiensis Osborn&Granger,1931、E.obailiensis Gabunia,1961、Metacoryphodon luminis Chow&Qi,1982和M.?minorQi,1987的个体大小、上前臼齿前尖V形脊角度、原尖前后棱发育程度、上下臼齿脊形化程度和尖脊形状及位置等特征与E.mongoliensisOsborn,1924一致,应视为后者的次主观异名;M.xintaiensisChow&Qi,1982应归入Eudinoceras属,变更为E.xintaiensis;Metacoryphodon为无效命名,应予废除。厘定后的Eudinoceras属共含有6个有效种:E.zhichengensis Lei etal., 1987、E.youngiXu,1980、E.xintaiensis Chow&Qi,1982、E.mongoliensis Osborn,1924、E.crassum Tong&Tang,1977和E.sishuiensis Wang,1994。修订了Eudinoceras属和E.mongoliensis种的齿列特征。将二连盆地冠齿兽类化石的产出层位对应至该盆地重新厘定的地层框架中,E.mongoliensis集中在阿山头组,能确定的最早出现层位为阿山头组底部的AS-1层,最晚出现层位为阿山头组上部的AS-5层,其时代为早始新世中期,约为53~49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二连盆地 早始新世 阿山头 伊尔丁曼哈组 冠齿兽科
下载PDF
内蒙古二连盆地呼和勃尔和剖面中始新世仓鼠类化石(英文) 被引量:2
3
作者 李茜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37-244,共8页
描述了产自内蒙古二连盆地呼和勃尔和剖面伊尔丁曼哈组底部砂岩中的3种仓鼠类化石:内蒙古祖仓鼠(新种)Pappocricetodon neimongolensis sp.nov.,中条祖仓鼠(相似种)Pappocricetodon cf.P. zhongtiaensis和祖仓鼠(未定种)Pappocricetodon... 描述了产自内蒙古二连盆地呼和勃尔和剖面伊尔丁曼哈组底部砂岩中的3种仓鼠类化石:内蒙古祖仓鼠(新种)Pappocricetodon neimongolensis sp.nov.,中条祖仓鼠(相似种)Pappocricetodon cf.P. zhongtiaensis和祖仓鼠(未定种)Pappocricetodon sp.。P.neimongolensis的特征是有P4或者DP4;M1前附尖细小,前叶小,原尖前棱通常至原小尖横向延伸,再转向前颊侧与前附尖相连,无原尖后棱,原小尖与前尖通过前脊相连;M2原尖后棱较为发育;M3次尖不退化;m1下后尖比下原尖位置靠前;m2下原尖后棱完整,连接下后尖或直达下后尖基部;m3不退化,下外脊S型。新种形态与早期仓鼠类Pappocricetodon antiquus接近,但又略显原始。同时,在该层位还出现有M1前叶已经增大的Pappocricetodon sp.和中脊发育的Pappocricetodon cf.P.zhongtiaensis,表明当时仓鼠类已出现多样化,其起源可能要早于中始新世的伊尔丁曼哈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呼和勃尔和 中始新世 伊尔丁曼哈组 仓鼠类
下载PDF
二连古生物化石考察简况 被引量:1
4
作者 吴丽君 《内蒙古文物考古》 1999年第2期90-90,共1页
关键词 古生物化石 二连地区 自然历史博物馆 古生物学家 首次发现 生物考察 伊尔丁曼哈组 中国科学院 恐龙化石 苏联科学院
下载PDF
二连盆地马尼特坳陷ZK001钻孔孢粉组合及其地质时代与气候变化 被引量:1
5
作者 赵淼 张文卿 +3 位作者 蔡五田 陈天红 秦天 毛磊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396-1408,共13页
通过对二连盆地马尼特坳陷ZK001钻孔(地理坐标为44°48'44″N,114°44'44″E;深度260.00 m)44个孢粉土样分析,自下而上划分为4个孢粉组合带:深度260.00~235.21 m为Pinuspollenites-Cicatricosisporites-Lycopodiaceae-P... 通过对二连盆地马尼特坳陷ZK001钻孔(地理坐标为44°48'44″N,114°44'44″E;深度260.00 m)44个孢粉土样分析,自下而上划分为4个孢粉组合带:深度260.00~235.21 m为Pinuspollenites-Cicatricosisporites-Lycopodiaceae-Pilosisporites-Triletes,深度235.21~176.00 m为Pinuspollenites-Piceaepollenites-Chenopodipollis-Artemisiaepollenites-Cicatricosisporites-Triletes,深度176.00~84.56 m为Pinuspollenites-Chenopodipollis-Artemisiaepollenites-Triletes-Lycopodiaceae,深度84.56~15.60 m为Pinuspollenites-Chenopodipollis-Artemisiaepollenites-Triletes。依据孢粉分析结果并结合沉积环境,将研究区植被演替和古气候演化划分为两个阶段:深度260.00~84.56 m孢粉组合特征代表了针阔叶混交林-草原植被类型,反映了气候由温热湿润—温暖湿润—温暖干燥的变化趋势;深度84.56~15.60 m孢粉组合特征代表了疏林草原植被类型,反映温凉干旱气候。对比分析区域孢粉组合及地层岩性,探讨了研究区地层时代。研究结果表明:深度260.00~84.56 m地层为早白垩世大磨拐河组(K1d),深度84.56~15.60 m地层为古近纪伊尔丁曼哈组(Ey)。此次研究对马尼特坳陷古近纪与白垩纪界限划分具有重要意义,为古气候环境变化提供新的论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连盆地 大磨拐河 早白垩世 伊尔丁曼哈组 孢粉带 古气候 地层时代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