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志》著录之小说家《伊尹说》《鬻子说》考辨 被引量:15
1
作者 王齐洲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61-565,共5页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著录小说15家,多载与道家相关的人物故事或道听途说。《伊尹说》为秦汉间道家所传,东汉后期仍存,魏晋以后失传。《鬻子说》与道家《鬻子》为二书,现传逄行注本《鬻子》为道家《鬻子》残本,其成书当在秦汉以前;小...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著录小说15家,多载与道家相关的人物故事或道听途说。《伊尹说》为秦汉间道家所传,东汉后期仍存,魏晋以后失传。《鬻子说》与道家《鬻子》为二书,现传逄行注本《鬻子》为道家《鬻子》残本,其成书当在秦汉以前;小说家《鬻子说》则产生在西汉初年黄老道家盛行之时,六朝时亡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家 伊尹说 《鬻子
下载PDF
伊尹传说的结构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许科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15-117,188,共4页
运用法国结构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分析方法,对商代伊尹的传说进行了整理和分析,揭示出原本散乱的传说背后的对立转换关系和结构模式。"伊尹诞生"、"伊尹烹汤"、"成汤祷雨"和"成汤作乐舞&qu... 运用法国结构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分析方法,对商代伊尹的传说进行了整理和分析,揭示出原本散乱的传说背后的对立转换关系和结构模式。"伊尹诞生"、"伊尹烹汤"、"成汤祷雨"和"成汤作乐舞"这四组传说凭借"烹饪用火"和"空桑"等结构成分得以相联结和构成体系。结构分析为上古神话传说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尹 结构分析 烹饪用火 空桑 列维-斯特劳斯
下载PDF
清华简《赤鹄之集于汤之屋》与古小说源流——兼论相关出土文献 被引量:2
3
作者 谭若丽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3期25-28,共4页
新公布的清华简《赤鹄之集于汤之屋》篇不但是研究伊尹事迹的新材料,而且以文学角度观之,亦已经具有相当高的水平,与先秦小说可能有很大关系。本篇与另外三种出土文献一起,为小说起源和早期小说面貌的研究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原始资料。
关键词 清华简 伊尹 古典文学 源流
下载PDF
先秦小说渊源探索
4
作者 陈铁镔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9年第3期79-84,共6页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和《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对中国小说从上古到近代作出了识见卓越、富有开创性的史的论述,从而奠定了中国小说史的格局。时至今日,这两部著作仍然为现代与当代写中国古代小说史的蓝本。然而,我们不能停...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和《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对中国小说从上古到近代作出了识见卓越、富有开创性的史的论述,从而奠定了中国小说史的格局。时至今日,这两部著作仍然为现代与当代写中国古代小说史的蓝本。然而,我们不能停留在前人所取得的成果上踟蹰不前,应该从今天可能把握到的新的视点上,多方位、多层次、多维地透视探索中国古代小说的渊源、特质与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小 寓言故事 神话传 《战国策》 介之推 后世小 伊尹说 因素 史传
下载PDF
清华简《赤鸠之集汤之屋》篇笺释衍说
5
作者 侯乃峰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5-85,166,共12页
清华简《赤鸠之集汤之屋》篇,是目前所能见到的中国古代最早的小说文本。《赤鸠》篇简文中,“孰洀吾羹”的“洀”字,当根据战国文字的相关研究成果释读为“偷”;“汤乃”后之字当释读为“祟”,作祟之义;所谓“心疾”的合文,当根据甲骨... 清华简《赤鸠之集汤之屋》篇,是目前所能见到的中国古代最早的小说文本。《赤鸠》篇简文中,“孰洀吾羹”的“洀”字,当根据战国文字的相关研究成果释读为“偷”;“汤乃”后之字当释读为“祟”,作祟之义;所谓“心疾”的合文,当根据甲骨文例释读为“疾心”的合文。《赤鸠》篇提供了中国古代最早的小说经典文本实例,是一篇脱胎于神话与古史传说的小说;文本记载可以反映出当时民众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篇章内容所体现的道德教化意义,似乎已经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简 《赤鸠之集汤之屋》 古代小 商汤与伊尹
下载PDF
清华简《赤鹄之集汤之屋》文体性质再探 被引量:7
6
作者 刘成群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00-105,129,共7页
清华简《赤鹄之集汤之屋》与《尹至》《尹诰》编排在一起而位于两者之前,这表明《赤鹄之集汤之屋》在清华简墓主人眼中是《书》一类的文献。从语法、词汇角度研究,可将《尹至》《尹诰》两篇溯源至西周时代,而《赤鹄之集汤之屋》则显示... 清华简《赤鹄之集汤之屋》与《尹至》《尹诰》编排在一起而位于两者之前,这表明《赤鹄之集汤之屋》在清华简墓主人眼中是《书》一类的文献。从语法、词汇角度研究,可将《尹至》《尹诰》两篇溯源至西周时代,而《赤鹄之集汤之屋》则显示出春秋战国时代的语言风貌。《赤鹄之集汤之屋》有浓厚的巫术色彩,应经过了战国时代楚地士人的增饰。《赤鹄之集汤之屋》情节曲折,想象丰富,谓之小说当不成问题。从文学角度来看,此篇可归属于先秦杂史体志怪小说的范畴。先秦时代存在不少关于伊尹的传说,其中很多伊尹形象并不符合儒家的价值取向。这些伊尹传说在汉代被归为道家《伊尹》和小说家《伊尹说》,《赤鹄之集汤之屋》是小说家《伊尹说》中的一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鹄之集汤之屋》 志怪小 杂史体 伊尹说 《汲冢琐语》
下载PDF
《汉书·艺文志》著录小说书目提要二则
7
作者 王齐洲 揣松森 《华中学术》 CSSCI 2014年第2期150-156,共7页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著录小说家之小说15部,不仅反映出传统小说的基本形态,也反映出汉人的小说观念。在全面系统收集整理有关小说资料的基础上,撰写每部书目的提要,是推进有关研究的必然要求,也是对史志子部小说研究作出的贡献...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著录小说家之小说15部,不仅反映出传统小说的基本形态,也反映出汉人的小说观念。在全面系统收集整理有关小说资料的基础上,撰写每部书目的提要,是推进有关研究的必然要求,也是对史志子部小说研究作出的贡献。笔者已经完成《〈汉书·艺文志〉著录小说资料辑录》,拟在此基础上撰写书目提要。本文选取《伊尹说》《鬻子说》二书作为样本写出提要,希望听取各方面意见,使史志子部小说书目提要工作能够扎实而有效地开展下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尹说》提要 《鬻子》提要
原文传递
略谈汉魏六朝的小说
8
作者 程毅中 《文史知识》 1982年第7期17-21,共5页
中国小说的发展有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小说的概念曾有多次的变化。汉朝开始有小说这一家。班固在《汉书·艺文志》里记载了《伊尹说》、《鬻子说》和《虞初周说》等十五种古小说,现在都已失传了,只有《青史子》还存几条佚文,收在鲁... 中国小说的发展有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小说的概念曾有多次的变化。汉朝开始有小说这一家。班固在《汉书·艺文志》里记载了《伊尹说》、《鬻子说》和《虞初周说》等十五种古小说,现在都已失传了,只有《青史子》还存几条佚文,收在鲁迅辑录的《古小说钩沉》里,可以作为汉人所谓小说的一个例证。那是一种杂录琐事的书,可说是后世笔记小说的先驱。更早一些的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魏六朝 鬻子 虞初周 伊尹说 三王墓 续齐谐记 《世新语》 汲冢 海内十洲记 历史过程
原文传递
任人唯贤 选贤与能
9
《党课》 2023年第11期86-89,共4页
“任官惟贤才,左右惟其人。”--《尚书·咸有一德》说典释义:《尚书》是记录中国上古时期圣王言行的历史著作,其内容囊括尧舜时期以及夏、商、周三代。《咸有一德》一文记录了伊尹对太甲的劝诚。伊尹说:天命无常,唯有修德、用贤,才... “任官惟贤才,左右惟其人。”--《尚书·咸有一德》说典释义:《尚书》是记录中国上古时期圣王言行的历史著作,其内容囊括尧舜时期以及夏、商、周三代。《咸有一德》一文记录了伊尹对太甲的劝诚。伊尹说:天命无常,唯有修德、用贤,才能长保君位。所谓“任官惟贤才,左右惟其人”,意思就是任用官吏当选贤才,任用左右大臣当选忠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任人唯贤 伊尹说 任官惟贤 《尚书》 选贤与能 上古时期
原文传递
“治大国如烹小鲜”的另一种解释
10
作者 丁启阵 《现代青年》 2013年第5期45-45,共1页
不折腾也罢,和谐社会也罢,都只是一种愿望,一句口号。愿望固然不坏,口号固然漂亮。但是,这愿望,这口号,都是自家祖传,而且已经传了三干多年。
关键词 如烹小鲜 滋味 唐太宗李世民 伊尹说 刘长卿 夙夜在公 阿衡 毛传 治大国若烹小鲜 治国理念
原文传递
跟习爷爷学经典
11
作者 《十几岁》 2021年第23期2-2,共1页
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出处及释义: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这句话出自西汉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第三》。意思是,人从水中可以看到自己的形象,从百姓的精神面貌可以知道国家的治理状况。殷,即商,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朝代,开国君... 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出处及释义: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这句话出自西汉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第三》。意思是,人从水中可以看到自己的形象,从百姓的精神面貌可以知道国家的治理状况。殷,即商,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朝代,开国君主为成汤。这句话是成汤在征讨诸侯葛伯时对伊尹说的话。成汤的"镜子论"表明,早在奴隶社会时期,统治者就已将民情状况作为衡量统治好坏的标准。此后,"以人为镜"的观念被历代开明统治者所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殷本纪 精神面貌 以人为镜 治理状况 伊尹说 奴隶社会 学经典
原文传递
“烈士”称号的由来和演变
12
作者 友辉 《福建党史月刊》 1991年第3期42-42,共1页
“烈士”一词,始见于商代。伊尹说:“大夫知人事,烈士去其私。”春秋末期孔子也用过烈士一词:“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古代所谓烈士,虽有“谓以身殉道,而不屈者”之说,但一般指临危不惧的节义之士,是活着的人。如曹操在... “烈士”一词,始见于商代。伊尹说:“大夫知人事,烈士去其私。”春秋末期孔子也用过烈士一词:“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古代所谓烈士,虽有“谓以身殉道,而不屈者”之说,但一般指临危不惧的节义之士,是活着的人。如曹操在《龟虽寿》中说:“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元、明、清时,对战死军人,称“阵亡”或“战殁”将士,而不称烈士。抗日战争时期的国民党政府,对抗战殉难者褒称“忠烈”,“烈”字之含意始有所演变。当时,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政权,仍沿袭元、明、清时的用语,对在战场上牺牲的指战员,叫“阵亡将士”。1947年4月,东北行政委员会、东北民主联军总政治部公布施行的《东北解放区爱国自卫战争阵亡烈士抚恤暂行条例》,将“阵亡将士”改称“阵亡烈士”。这是实质性的演变.烈士一词始成为现在意义的、最光荣的称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民主联军 抗日战争时期 自卫战争 春秋末期 行政委员会 视死若生 伊尹说 殉难者 战场上 战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