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论伊甸神话对卡夫卡创作的影响 |
吴晓燕
|
《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06 |
1
|
|
2
|
《苔丝》——伊甸园神话的现代版本 |
姚文振
杜丽丽
|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5
|
|
3
|
伊甸园神话的构建与陨落——论基督教与美国文学的关系 |
钱中丽
|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7 |
2
|
|
4
|
伊甸园神话的另类结局 |
刘文洋
|
《大连大学学报》
|
2013 |
0 |
|
5
|
麦尔维尔航海叙事作品中伊甸园神话的现实观照 |
周小川
|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3 |
2
|
|
6
|
作为多维资源载体的伊甸园神话 |
周妍
|
《圣经文学研究》
CSSCI
|
2016 |
1
|
|
7
|
荣格理论对伊甸园神话的阐释 |
徐俊
|
《圣经文学研究》
|
2013 |
2
|
|
8
|
伊甸园神话揭秘──上帝、亚当、夏娃三者关系之历史分析 |
薛平
|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1997 |
1
|
|
9
|
论《喧哗与骚动》对伊甸园神话的互文书写 |
沈轶员
王钢
|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8 |
0 |
|
10
|
试论伊甸园神话与《荒原》的历史进步意义 |
何辉斌
|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
1996 |
0 |
|
11
|
寻找生命之泉:《黑暗来临前的夏天》神话框架解读 |
佟艳光
|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6 |
0 |
|
12
|
莫里森《柏油孩子》的神话隐喻模式 |
曾艳钰
|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
2000 |
0 |
|
13
|
《雅歌》与伊甸园 |
弗朗西斯.兰蒂
孟令花
|
《圣经文学研究》
|
2008 |
1
|
|
14
|
伊甸园的营造与失落——《查特莱夫人的情人》解读 |
宗源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6 |
3
|
|
15
|
伊甸园和拉帕其尼的花园 |
梁工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3 |
1
|
|
16
|
《圣经》中伊甸园神话的伦理意蕴 |
杨建
|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3
|
|
17
|
《圣经》伊甸园神话与母亲原型 |
刘连祥
|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1990 |
8
|
|
18
|
神性的颠覆:从伊甸园到泸沽湖的追续 |
袁学敏
|
《时代文学》
北大核心
|
2008 |
0 |
|
19
|
“兔子”回家了?———解读莫里森的《柏油孩子》 |
曾艳钰
|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2
|
|
20
|
与荒谬的对抗——托妮·莫里森小说的“乐园”情节分析 |
秦洁荣
|
《芒种》
北大核心
|
2012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