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伊甸神话对卡夫卡创作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吴晓燕 《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第6期24-26,共3页
《圣经》中的伊甸神话对犹太作家卡夫卡有着深刻影响,其小说即是对亚当夏娃被逐出伊甸园后人类命运的思考。这可从人物的违禁、罪感及受到的驱逐、死亡等惩罚中得到印证。上帝与人的关系是卡夫卡思考的重心。在二者间存有鸿沟的情况下,... 《圣经》中的伊甸神话对犹太作家卡夫卡有着深刻影响,其小说即是对亚当夏娃被逐出伊甸园后人类命运的思考。这可从人物的违禁、罪感及受到的驱逐、死亡等惩罚中得到印证。上帝与人的关系是卡夫卡思考的重心。在二者间存有鸿沟的情况下,他推崇信仰方式的个性化,即走向上帝的救赎之路。卡夫卡有着较强的宗教意识,不从宗教角度出发我们将难以读懂其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甸神话 原罪 惩罚 救赎
下载PDF
《苔丝》——伊甸园神话的现代版本 被引量:5
2
作者 姚文振 杜丽丽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4-78,共5页
借鉴原型批评的观点,认为伊甸园神话故事即为哈代所著《苔丝》(Tess of theDurbervilles)的原型,运用“互文性”“的理论,分析了《苔丝》(文本)和伊甸园神话(前文本)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了苔丝的悲剧根源。
关键词 哈代 《苔丝》 原型批评 “互文性” 伊甸神话 悲剧根源
下载PDF
伊甸园神话的构建与陨落——论基督教与美国文学的关系 被引量:1
3
作者 钱中丽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4期66-71,共6页
基督教对美国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早期殖民地时期文学中的清教思想到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上帝死了",再到当代文学中多元化与全球化的倾向,基督教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的方式深刻地影响着美国文学。从总体来看,美国文学是建筑... 基督教对美国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早期殖民地时期文学中的清教思想到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上帝死了",再到当代文学中多元化与全球化的倾向,基督教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的方式深刻地影响着美国文学。从总体来看,美国文学是建筑在《圣经》伊甸园神话基础上的文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督教 伊甸神话 美国文学 精神内涵
下载PDF
伊甸园神话的另类结局
4
作者 刘文洋 《大连大学学报》 2013年第2期14-18,共5页
《拉帕西尼的女儿》是19世纪美国著名浪漫主义作家霍桑最具特点同时也是主题最具疑问的一部短篇小说。作为一名笃信加尔文主义的清教徒,霍桑在《拉帕西尼的女儿》中利用圣经原型构建了一个尘世的伊甸园,但男女主人公伊甸园中堕落的结局... 《拉帕西尼的女儿》是19世纪美国著名浪漫主义作家霍桑最具特点同时也是主题最具疑问的一部短篇小说。作为一名笃信加尔文主义的清教徒,霍桑在《拉帕西尼的女儿》中利用圣经原型构建了一个尘世的伊甸园,但男女主人公伊甸园中堕落的结局却是一幕凄婉的爱情悲剧。对替罪羊原型的分析与阐释揭开了伊甸园神话这一另类结局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甸神话 原型 位移 替罪羊 救赎
下载PDF
麦尔维尔航海叙事作品中伊甸园神话的现实观照 被引量:2
5
作者 周小川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4期97-100,共4页
《泰比》、《白鲸》和《水手比利.巴德》是美国浪漫主义作家赫尔曼.麦尔维尔不同时期航海叙事作品的代表之作。从《圣经》原型意象方面来说,3部小说文本在内容、形式和主题方面具有一定的有机统一性,它们以"伊甸园"的神话原... 《泰比》、《白鲸》和《水手比利.巴德》是美国浪漫主义作家赫尔曼.麦尔维尔不同时期航海叙事作品的代表之作。从《圣经》原型意象方面来说,3部小说文本在内容、形式和主题方面具有一定的有机统一性,它们以"伊甸园"的神话原型模式构筑了作者想要书写的美国亚当对理想精神家园的现实诉求,整体上展现了一种从对伊甸园神话的现实重构、反思和抗争到重返伊甸园的精神升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圣经》原型意象 伊甸神话 美国亚当 精神升华
下载PDF
作为多维资源载体的伊甸园神话 被引量:1
6
作者 周妍 《圣经文学研究》 CSSCI 2016年第2期233-245,共13页
作为圣经人类始祖叙事的鸿蒙开篇,伊甸园神话为诸多哲学理念、文化现象、关系模式、文学理论的成长与成熟提供了思想资源。本文试图通过文本细读,说明伊甸园神话为阐明存在哲学内涵,表明二元对立哲学现象,架构对立而互补关系模式,论证... 作为圣经人类始祖叙事的鸿蒙开篇,伊甸园神话为诸多哲学理念、文化现象、关系模式、文学理论的成长与成熟提供了思想资源。本文试图通过文本细读,说明伊甸园神话为阐明存在哲学内涵,表明二元对立哲学现象,架构对立而互补关系模式,论证各派文学理论提供了滋养,以期加深对伊甸园神话丰富性、深刻性、重要性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甸神话 多维资源 存在 二元对立 关系 理论
下载PDF
荣格理论对伊甸园神话的阐释 被引量:2
7
作者 徐俊 《圣经文学研究》 2013年第1期162-183,共22页
近一个世纪以来,现代心理学家们从各自的理论入手,对伊甸园神话做出了不同的阐释。荣格认为伊甸园是人整体意识的象征,表现了个体个性化的过程,这一论断使伊甸园神话中的各象征都能在"意识产生"这一框架中进行新的解释。亚当... 近一个世纪以来,现代心理学家们从各自的理论入手,对伊甸园神话做出了不同的阐释。荣格认为伊甸园是人整体意识的象征,表现了个体个性化的过程,这一论断使伊甸园神话中的各象征都能在"意识产生"这一框架中进行新的解释。亚当是一个雌雄同体形象,夏娃是亚当女性特征阿尼玛的具体体现,她有时会以"命中注定的恋人"出现在现代人的幻想里。蛇是个体意识发展的驱动力,代表着人心理中的"怀疑"和"自我膨胀"。亚当、夏娃偷食禁果的行为导致了人的意识的产生,使人的进一步发展成为可能,所以犯禁也可称为人幸运的过错。荣格的原型理论拉近了远古伊甸园神话与现代人之间的距离,使读者根据神话中的各原型故事重新审视自己的心理体验。荣格理论的伊甸园神话分析对于圣经批评及现代心理学发展都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荣格理论 伊甸神话 意识产生
下载PDF
伊甸园神话揭秘──上帝、亚当、夏娃三者关系之历史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薛平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6期67-71,共5页
《旧约》的伊甸园故事大致上反映了人类蒙昧时代的历史。在那个时期,人类的婚姻制度处在初步建立和发展之中,原始的婚姻禁忌作为原始社会道德成为规范人类行为的基本准则。在伊甸园的上帝、亚当和夏娃之间存在着有传于这些道德准则的... 《旧约》的伊甸园故事大致上反映了人类蒙昧时代的历史。在那个时期,人类的婚姻制度处在初步建立和发展之中,原始的婚姻禁忌作为原始社会道德成为规范人类行为的基本准则。在伊甸园的上帝、亚当和夏娃之间存在着有传于这些道德准则的婚姻(性)行为,而这为社会所不容,反映在神话中,便是上帝怒将亚当、夏娃逐出了伊甸园。伊甸园神话传到父权制时代以后,上帝的性别由女性异化为男性,从此,“她”便失去了其原始的风貌。本文旨在用历史主义的研究方法还伊甸园故本的历史本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甸神话 历史分析 创世记 上帝 婚姻禁忌 三者关系 婚姻制度 创世神话 赤身露体 亚当与夏娃
下载PDF
论《喧哗与骚动》对伊甸园神话的互文书写
9
作者 沈轶员 王钢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2期173-177,284,共6页
在《喧哗与骚动》中,福克纳艺术地将伊甸园神话融入小说,展现了康普生家族各个成员的精神状态,建构出美国南方的现代神话,以此表达出对人的罪恶、堕落本质的思考,对现代人生存困境和精神本质的探析及对人性复活的信心。
关键词 威廉·福克纳 《喧哗与骚动》 伊甸神话 生存困境 人性复活
下载PDF
试论伊甸园神话与《荒原》的历史进步意义
10
作者 何辉斌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1996年第2期55-59,共5页
西方文明史的产生与重大转折直接体现在文学作品里,被逐出伊甸园的亚当和夏娃开始靠劳动养活自己的神话象征着文明的开创,其主要征服对象是自然;20世纪初出现的《荒原》标志着征服自然的胜利、精神世界探险的全面开始,是人类文明... 西方文明史的产生与重大转折直接体现在文学作品里,被逐出伊甸园的亚当和夏娃开始靠劳动养活自己的神话象征着文明的开创,其主要征服对象是自然;20世纪初出现的《荒原》标志着征服自然的胜利、精神世界探险的全面开始,是人类文明史上的最大转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甸神话 文明史的产生 《荒原》 文明史的转折
下载PDF
寻找生命之泉:《黑暗来临前的夏天》神话框架解读
11
作者 佟艳光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3期131-136,共6页
关于小说《黑暗来临前的夏天》的标题与结局,学界做出了种种猜测,众说不一。笔者认为必须从小说整体结构模式入手才能找到问题的答案。小说以《圣经·创世纪》伊甸园堕落神话为框架,女主人公在经历堕落迷茫后摆脱毁灭命运获得重生,... 关于小说《黑暗来临前的夏天》的标题与结局,学界做出了种种猜测,众说不一。笔者认为必须从小说整体结构模式入手才能找到问题的答案。小说以《圣经·创世纪》伊甸园堕落神话为框架,女主人公在经历堕落迷茫后摆脱毁灭命运获得重生,现实中的发现自我之旅与梦境中的寻找永恒生命之泉形成明暗两条主线,勾勒了女性拯救自我的神话历程,表达了中年女性拯救自我的精神诉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丽丝·莱辛 《黑暗来临前的夏天》 自我救赎 伊甸神话
下载PDF
莫里森《柏油孩子》的神话隐喻模式
12
作者 曾艳钰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2000年第1期279-289,共11页
一农夫布朗为野兔所扰,遂用一块柏油捏成娃娃形象,穿衣戴帽。这天兔子又来偷东西,看到可爱的柏油娃娃,便同它打招呼,以为总会有个客气的应答。一见没什么反应,兔子就暴跳起来,却被柏油紧紧粘住。农夫抓住了兔子。
关键词 莫里森 隐喻模式 柏油 伊甸神话 美国黑人 民间故事 白人 玛格丽特 后现代小说 莱斯
下载PDF
《雅歌》与伊甸园 被引量:1
13
作者 弗朗西斯.兰蒂 孟令花 《圣经文学研究》 2008年第1期132-153,共22页
《雅歌》与《创世记》中的伊甸园神话之间存在一种显而易见的可比性。《雅歌》分享了伊甸园神话的预设,又是对伊甸园神话的一种逆转,因为它描绘了一个因爱情而被重新发现的尘世中的伊甸园。《雅歌》改造了伊甸园故事的形象和主题,可被... 《雅歌》与《创世记》中的伊甸园神话之间存在一种显而易见的可比性。《雅歌》分享了伊甸园神话的预设,又是对伊甸园神话的一种逆转,因为它描绘了一个因爱情而被重新发现的尘世中的伊甸园。《雅歌》改造了伊甸园故事的形象和主题,可被视作伊甸园故事的一种注解。园在《雅歌》中起背景作用,是其中使用最频繁的意象,本文将它与伊甸园的神话原型联系起来,指出二者的相关性和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歌》 伊甸神话
下载PDF
伊甸园的营造与失落——《查特莱夫人的情人》解读 被引量:3
14
作者 宗源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1期92-99,共8页
英国二十世纪初的伟大作家D·H·劳伦斯毕生致力于两大主题的探索:一是资本主义工业化如何摧残人性,造成人性的异化;一是如何“建立男女之间的新关系,或者调整旧关系,”以一种“自然完美”的两性关系来弘扬生命的力量,以克服工... 英国二十世纪初的伟大作家D·H·劳伦斯毕生致力于两大主题的探索:一是资本主义工业化如何摧残人性,造成人性的异化;一是如何“建立男女之间的新关系,或者调整旧关系,”以一种“自然完美”的两性关系来弘扬生命的力量,以克服工业文明的弊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伦斯 《查特莱夫人的情人》 《恋爱中的妇女》 伊甸神话 梅勒斯 《儿子与情人》 工业文明 《白孔雀》 性爱观 婚姻观
下载PDF
伊甸园和拉帕其尼的花园 被引量:1
15
作者 梁工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年第4期80-83,共4页
古犹太文学的《旧约》中,伊甸园神话或乐园神话具有丰富而深奥的内涵,对后世西方文学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较突出例子是弥尔顿的《失乐园》和T·S·艾略特的《荒原》。前者借伊甸园原型抒写出英国17世纪中叶的时代精神,后者... 古犹太文学的《旧约》中,伊甸园神话或乐园神话具有丰富而深奥的内涵,对后世西方文学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较突出例子是弥尔顿的《失乐园》和T·S·艾略特的《荒原》。前者借伊甸园原型抒写出英国17世纪中叶的时代精神,后者寓言式地展露了现代西方人因“丧失乐园”而陷入的悲哀。另一例即美国浪漫主义小说家霍桑(1804—1864)的《拉帕其尼的女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甸神话 浪漫主义小说 失乐园 花园 犹太文学 霍桑 弥尔顿 艾略特 短篇小说 西方人
下载PDF
《圣经》中伊甸园神话的伦理意蕴 被引量:3
16
作者 杨建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7-62,共6页
古代希伯来民族是一个非常崇尚智慧的民族,智慧的第一要义即分别善恶,这一点最早表现在《圣经》所记载的伊甸园神话中。能分辨善恶的果子即智慧果,亦即知识之果、文明之果;"智慧果"又谓"禁果",代表着"乱伦禁忌... 古代希伯来民族是一个非常崇尚智慧的民族,智慧的第一要义即分别善恶,这一点最早表现在《圣经》所记载的伊甸园神话中。能分辨善恶的果子即智慧果,亦即知识之果、文明之果;"智慧果"又谓"禁果",代表着"乱伦禁忌",反映了早期人类对血亲婚姻乱伦关系的本能恐惧;人类始祖偷吃禁果这一行为完成了人的伦理选择和自我认知过程;伊甸园里的蛇具有善恶二重性并体现了善与恶的辩证关系;上帝的诅咒与失乐园、走出伊甸园则涉及犯罪与受罚、宽恕与仁慈、赎罪与拯救等基本伦理道德问题;爱是最高的道德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圣经》 伊甸神话 伦理意蕴
原文传递
《圣经》伊甸园神话与母亲原型 被引量:8
17
作者 刘连祥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35-37,共3页
神话原型批评理论的创始人之一卡尔·荣格曾指出,在人类集体潜意识中比较常见的有父亲原型和母亲原型等。前者象征权威、力量和尊严,后者则代表保护、滋养和救助。表现母亲原型的意象有大地、幽静的树林、平和的大海、潺潺的流水、... 神话原型批评理论的创始人之一卡尔·荣格曾指出,在人类集体潜意识中比较常见的有父亲原型和母亲原型等。前者象征权威、力量和尊严,后者则代表保护、滋养和救助。表现母亲原型的意象有大地、幽静的树林、平和的大海、潺潺的流水、耕地、花园、岩石、山洞、井等,甚至所有包容性的器具和小兽,也都与母亲原型密切相关。 本文尝试通过分析《圣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甸神话 《圣经》 原型 母亲 集体潜意识 神话原型批评 创始人 意象 象征 包容性
原文传递
神性的颠覆:从伊甸园到泸沽湖的追续
18
作者 袁学敏 《时代文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09-110,共2页
  "为了看到我们从哪里来以及我们如何达到我们今天的状况,追溯远古,我们可以洞悉人类文化如何产生,以及它怎样越来越多地承担解决有关人类生存的复杂问题的工作"[1]P62.……
关键词 伊甸神话 人性 泸沽湖 摩梭族 文化遗产 花楼 人类生存 祖先崇拜 神性 挪亚
原文传递
“兔子”回家了?———解读莫里森的《柏油孩子》 被引量:2
19
作者 曾艳钰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79-82,共4页
关键词 柏油孩 莫里森 “兔子” 白人世界 隐喻模式 伊甸神话 民间故事 美国黑人 浪漫神话 《所罗门之歌》
原文传递
与荒谬的对抗——托妮·莫里森小说的“乐园”情节分析
20
作者 秦洁荣 《芒种》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79-180,共2页
一、引言作为美国当今文坛最伟大的作家之一,托妮·莫里森的文学作品是西方文化和非裔黑人传统互为融入的典型代表。她深谙西方文化源泉《圣经》带给文学作品的感染力,在多部作品中借用了伊甸园神话的要素和情节,却又不落俗套。她... 一、引言作为美国当今文坛最伟大的作家之一,托妮·莫里森的文学作品是西方文化和非裔黑人传统互为融入的典型代表。她深谙西方文化源泉《圣经》带给文学作品的感染力,在多部作品中借用了伊甸园神话的要素和情节,却又不落俗套。她的作品打破了早期美国黑人小说中黑人奴隶经历与《圣经·出埃及记》的惯性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妮·莫里森 美国黑人 小说 伊甸神话 女主人公 荒谬感 白人 价值观 情节 对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