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合肥市媒介伊蚊及登革热风险监测 被引量:6
1
作者 侯银续 陆群 +3 位作者 张燕婕 仰凤桃 沈晓红 黄发源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CAS 2022年第2期152-156,共5页
目的掌握伊蚊的生境分布特征、密度及其影响因素,为合肥市登革热防控及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5—2019年在合肥的不同生境及场所,采用布雷图指数法监测伊蚊幼虫密度,采用叮咬指数法监测成蚊密度,采用RT-PCR法监测带毒率。结果合... 目的掌握伊蚊的生境分布特征、密度及其影响因素,为合肥市登革热防控及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5—2019年在合肥的不同生境及场所,采用布雷图指数法监测伊蚊幼虫密度,采用叮咬指数法监测成蚊密度,采用RT-PCR法监测带毒率。结果合肥地区分布的伊蚊主要为白纹伊蚊,叮咬指数为1.04只/(人·h),布雷图指数为7.55,容器指数为9.15%,房屋指数为7.36%。平均气温与叮咬指数成显著负相关关系(R=-0.950,P<0.05),布雷图指数与最低气温、平均气温、雾天数和平均湿度均呈正相关关系(R_(雾天数)=0.915,R_(最低气温)=0.898,R_(平均湿度)=0.913,R_(平均气温)=0.853,P<0.05)。在各类孳生容器中,废旧轮胎、明渠水池、树洞石穴和闲置容器等伊蚊阳性率较高,依次为16.04%、13.11%、12.50%、11.31%。结论合肥市的不同生境、孳生地类型和月份伊蚊密度存在差异。每年5—9月伊蚊密度较高,具有登革热传播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蚊监测 登革热 布雷图指数 房屋指数 容器指数
下载PDF
南宁市2019年登革热暴发疫情与当年伊蚊监测数据分析
2
作者 石健 周冬梅 +7 位作者 屈志强 刘昊晖 廖克昌 黄超俊 汤洪洋 姜斯阳 唐金芳 黄家运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89-695,共7页
目的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2019年登革热暴发疫情与伊蚊监测密度的相关性,评价南宁市媒介伊蚊监测数据对登革热暴发流行预警的作用,为改进伊蚊监测工作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南宁市2019年登革热暴发疫情病例资料和当年的伊蚊监测资料,... 目的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2019年登革热暴发疫情与伊蚊监测密度的相关性,评价南宁市媒介伊蚊监测数据对登革热暴发流行预警的作用,为改进伊蚊监测工作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南宁市2019年登革热暴发疫情病例资料和当年的伊蚊监测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疫情暴发的流行病学特点和伊蚊密度消长的情况及二者相关性。结果2019年首例本地病例发病日期是6月28日,发病时间四分位数Q25、Q50、Q75分别是9月29日、10月9日和10月20日,6-12月的月病例数分别是1、0、12、275、647、93、5例;常规监测全市的布雷图指数(BI)在6、7和9月处于全年的较高水平,但全市和病例数较多的江南、西乡塘、青秀和良庆区的BI均<5;常规监测全市的诱蚊诱卵指数(MOI)在6、8和9月处于全年的较高水平,但全市和青秀区MOI均<5;常规监测全市的帐诱指数在5、6、7和9月均>2只(/顶·h),但西乡塘和良庆区帐诱指数均<2只(/顶∙h);应急监测(灭蚊前)全市BI几乎都>5;应急监测(灭蚊前)良庆区帐诱指数<1只(/顶∙h);应急监测(灭蚊后)青秀和良庆区的BI比常规监测高。各月登革热病例数与常规监测、应急监测和总BI、MOI(应急监测无此指标)和帐诱指数未显示出统计学意义的相关性(均P>0.05)。结论南宁市2019年的伊蚊监测数据总体上未显示出与当年登革热暴发疫情的相关性,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调查分析,南宁市媒介伊蚊监测工作和数据利用需进一步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宁市 登革热暴发疫情 伊蚊监测
原文传递
2013~2022年山东省东阿县蚊类种群生态监测
3
作者 刘华 曲建强 +2 位作者 王学军 冯晨 景晓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自然科学》 2023年第6期69-72,共4页
总结2013~2022年东阿县蚊类种群生态监测的10年,为进一步的病媒生物监测与控制工作保驾护航。方法 蚊虫种群生态监测主要是依靠二氧化碳诱蚊灯选取不同的乡镇及生境作为监测点,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主要是通过布雷图指数和诱蚊诱卵器法开... 总结2013~2022年东阿县蚊类种群生态监测的10年,为进一步的病媒生物监测与控制工作保驾护航。方法 蚊虫种群生态监测主要是依靠二氧化碳诱蚊灯选取不同的乡镇及生境作为监测点,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主要是通过布雷图指数和诱蚊诱卵器法开展,每月上中下旬各监测一次,每次放置及现场查看的入户数不少于200户。“十三五”重大专项监测和蚊传病原监测项目,主要选择湿地公园、轮胎存放地、养殖场、污水沟等场所进行监测,并对监测的蚊虫进行分类计数。结果 蚊幼虫平均密度在不同生境中孳生密度不同,蚊幼虫从4月份开始出现,逐月增多,在7~8月份达到高峰,9月份后逐月下降,10月下旬消失。成蚊的季节变化趋势与蚊幼虫具有一致性,只是后延15~25天,即从5月上旬开始出现,逐月升高,8月份成蚊密度达到最高,从9月份开始逐渐下降,到11月上旬消失。布雷图指数明显高于诱蚊诱卵器指数,有非常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2种指数显示城区和农村白纹伊蚊幼虫的季节消长趋势具有一致性。淡色库蚊对双硫磷抗性倍数为4.61,溴氰菊酯为3.29,均为低抗; 氯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分别为0.16和1.23,为敏感。结论 继续加强东阿县病媒生物监测工作,有针对性地做好重要场所的“四害”密度监测工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阿县 蚊虫 生态监测 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
下载PDF
重庆市九龙坡区2019-2021年登革热流行特征及血清学监测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解合川 龙前进 +2 位作者 邓春燕 肖伦 陶然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CAS 2022年第5期62-64,共3页
目的了解重庆市九龙坡区2019年登革热流行特征、暴发疫情结束后健康人群血清学监测和媒介监测结果,为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九龙坡区登革热流行特征;用胶体金法检测血清IgG抗体、用布雷图指数(BI指数)法和双层... 目的了解重庆市九龙坡区2019年登革热流行特征、暴发疫情结束后健康人群血清学监测和媒介监测结果,为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九龙坡区登革热流行特征;用胶体金法检测血清IgG抗体、用布雷图指数(BI指数)法和双层叠帐法监测媒介蚊。结果九龙坡区2019年报告登革热92例,发病率7.51/10万;登革病毒Ⅰ型91例、Ⅱ型1例;发病高峰在9~10月,主要分布在城区9个街道;病例以30~39岁组占比最高(26.1%);发病至就诊间隔中位数5.4 d,发病3~5 d就诊者占54.3%;病例的登革病毒抗体检测率62.0%,IgM抗体阳性率49.1%、IgG抗体均为阴性;606份健康人群血清均未检出抗体;日常防蚊措施调查中,有使用防蚊措施的占75.6%(59/78),未使用任何防蚊措施的占24.4%;9月周BI指数最高值26.9;2020年6月伊蚊帐诱指数高于应急控制阈值,6月和8月BI指数高于传播阈值。结论九龙坡区开展防蚊灭蚊是登革热防控的关键措施,应加强防控知识健康宣教,规范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革热 流行特征 血清学监测 伊蚊监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