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南伊迪卡拉纪“庙河生物群”的属性分析 被引量:16
1
作者 唐烽 尹崇玉 +2 位作者 刘鹏举 段德麟 高林志 《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01-611,I0004-I0006,共14页
我国南方伊迪卡拉(震旦)系陡山沱组页岩中,保存了以“庙河生物群”为代表的宏体碳质压膜化石群,以大量底栖固着的多细胞藻类为主,还包含推测的后生动物和海绵动物、可疑的遗迹化石等多门类生物化石,化石类型多样、分异显著,代表着新... 我国南方伊迪卡拉(震旦)系陡山沱组页岩中,保存了以“庙河生物群”为代表的宏体碳质压膜化石群,以大量底栖固着的多细胞藻类为主,还包含推测的后生动物和海绵动物、可疑的遗迹化石等多门类生物化石,化石类型多样、分异显著,代表着新元古代“雪球”冰期之后和寒武纪早期后生动物大爆发前夕地球早期多细胞生物的一次大规模的进化辐射事件。本文通过比较湖北秭归庙河和贵州江口翁会两个典型产地的宏体化石优势属种的形态特征,以及两地所处的沉积古环境,分析探讨了这些优势类别与现生多细胞生物(包括红藻、褐藻和绿藻三大高级藻类)的亲缘关系。研究表明,寒武纪之前大约35~10Ma间,各门类多细胞藻类广泛发育,与后生动物的先驱分子构成独特的古生态群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迪卡拉纪 庙河生物群 庙河 江口瓮会 多细胞生物
下载PDF
华南伊迪卡拉纪类水母化石新发现(英文) 被引量:1
2
作者 唐烽 钟玲 +2 位作者 金幸生 郭东辉 尹崇玉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9,共9页
华南黔东北地区伊迪卡拉系陡山沱组黑色页岩中产出丰富多样的海相底栖宏体化石组合,其中包含2个新属种Kullingia rotadiscopsis sp.nov.和Eoaequorea xingi gen.&sp.nov.。新类别具有保存清晰的碳质同心环纹和辐射状纹饰,形态上相... 华南黔东北地区伊迪卡拉系陡山沱组黑色页岩中产出丰富多样的海相底栖宏体化石组合,其中包含2个新属种Kullingia rotadiscopsis sp.nov.和Eoaequorea xingi gen.&sp.nov.。新类别具有保存清晰的碳质同心环纹和辐射状纹饰,形态上相似于国外广泛分布在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中的伊迪卡拉纪典型的圆盘状化石,例如Aspidella,Ediacaria,Cyclomedusa,Eoporpita,Ovatoscutum,Spriggia,Kullingia等。上述化石在国外几乎都保存为印痕,近年来多被解释为不明亲缘底栖生物的圆形固着痕迹或抓痕、圆环状扫痕等,华南陡山沱组碳质压膜保存的圆盘状宏体化石显然不支持该解释。目前,还没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华南新发现的碳膜化石与国外形态类似的印痕化石如Kullingia和Aspidella具有相同的亲缘关系,但支持将华南化石归属为可能最早的浮游型水螅水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迪卡拉纪 圆盘状宏体化石 华南 似水母生物
下载PDF
华南伊迪卡拉纪宏体生物群的古地理分布及意义 被引量:10
3
作者 唐烽 高林志 王自强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24-533,共10页
伊迪卡拉纪(635—542,Ma)是前寒武纪全球大规模末次冰期(Marinoan)结束后至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之前一段重要的地质时期,由于受到新元古代气候和环境剧变的影响,真核生物乃至多细胞生物迅速演化、分异,出现显著的适应辐射。中... 伊迪卡拉纪(635—542,Ma)是前寒武纪全球大规模末次冰期(Marinoan)结束后至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之前一段重要的地质时期,由于受到新元古代气候和环境剧变的影响,真核生物乃至多细胞生物迅速演化、分异,出现显著的适应辐射。中国华南的伊迪卡拉系——震旦系陡山沱组和灯影组及其相当地层代表着这一特殊地史时段的沉积,地层记录完整,岩相环境多样,化石产出丰富,是深入研究伊迪卡拉(震旦)纪(Ediacaran/Sinian)地层划分及全球对比、探讨早期多细胞生物起源和辐射的理想地区之一。其中,扬子台地边缘相地层中出露丰富的宏体化石材料,分异显著,具有较为独特的组合面貌。近年取得的研究成果表明华南宏体化石群中也含有澳洲伊迪卡拉生物群和俄罗斯白海生物群的典型分子。作者总结了前人关于华南伊迪卡拉纪岩相古地理的研究成果;重点展示了近年来开始研究的贵州江口"翁会生物群"、云南"江川生物群"的宏体化石;简要记述了华南伊迪卡拉系中以"庙河生物群"为代表的若干宏体生物群的古地理位置及其宏体化石组合特征,据此提出了华南伊迪卡拉纪丰富多样的宏体生物群基本发育在扬子台地边缘碎屑岩至碳酸盐岩相的过渡带和斜坡带;各生物群宏体化石的组合面貌受沉积微相的制约,存在一定的变化规律。宏体化石记录表明在这一时期,伴随着显著的气候和环境变化,不仅发生了一系列重要的生物演化事件,比如:多细胞藻类和后生动物普遍开始出现多样化发展,为寒武纪生命的演化辐射奠定了生态基础;而且在华南地区已经形成了一个全新的浅海生态系统,以浮游和底栖真核藻类为主的海洋初级生产者大量繁盛,尤其是丰富的多细胞藻类可能成为前寒武纪末期至寒武纪早期主要的生烃植物类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 伊迪卡拉(震旦) 宏体化石组合 岩相古地理 古生态
下载PDF
黔东北伊迪卡拉纪陡山沱期宏体藻类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初探 被引量:1
4
作者 徐一帆 国绍英 +1 位作者 秦世夕 彭钦 《凯里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57-61,共5页
黔东北瓮会剖面陡山沱组中上部层位的黑色泥岩产出大量的宏体藻类化石,运用生物标志化合物中的气相色谱法分离法,对宏体藻类的正烷烃指标特征值作出了初步判断,确定其为单峰型分布,碳数范围C14-C33,主峰碳数C19,主峰范围C14-C23,正烷烃... 黔东北瓮会剖面陡山沱组中上部层位的黑色泥岩产出大量的宏体藻类化石,运用生物标志化合物中的气相色谱法分离法,对宏体藻类的正烷烃指标特征值作出了初步判断,确定其为单峰型分布,碳数范围C14-C33,主峰碳数C19,主峰范围C14-C23,正烷烃含量占生标化合物的0.737,这一比值可以作为判断植物与动物及植物进化程度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标志化合物 宏体生物 陡山沱期 伊迪卡拉纪 黔东北
下载PDF
华南伊迪卡拉纪碳同位素时空变化及其对生物演化的影响 被引量:7
5
作者 王新强 史晓颖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8-27,共10页
伊迪卡拉纪以地史上最突出的同位素负异常和重大的生物演化为重要特征.迄今华南伊迪卡拉纪至少已报道了4个显著的同位素负向漂移.以往多数研究认为这些同位素变化可做为这个时期全球地层对比的工具,而近年的研究表明可能并非如此.本文... 伊迪卡拉纪以地史上最突出的同位素负异常和重大的生物演化为重要特征.迄今华南伊迪卡拉纪至少已报道了4个显著的同位素负向漂移.以往多数研究认为这些同位素变化可做为这个时期全球地层对比的工具,而近年的研究表明可能并非如此.本文核查了华南各地伊迪卡拉系取得的碳同位素分析数据,并分两个不同时期在古地理图上投点,发现在同一时期不同沉积环境背景下碳同位素值(δ13C)空间分布变化很大,但均显示出从浅水台地到深水盆地相区由正变负的明显趋势,变化幅度高达11‰.在纵向分布上,重要新生物类群或生态类型的出现往往发生在碳同位素由负异常向正偏转折期,在正偏期明显丰富多样.如果碳同位素负偏移反映了海洋巨大溶解有机碳库的氧化过程,则碳同位素正偏期的生物群快速发展和显著负异常可能代表了有氧和缺氧/富硫两种完全不同的环境条件.我们认为黄铁矿或硫化物的大量析出对海洋富硫状态解除有重要贡献,而后者可能是促进伊迪卡拉生物群演化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迪卡拉纪 华南 碳同位素 时空变化 生物演化
原文传递
黔东北伊迪卡拉(震旦)纪陡山沱期的古地理环境
6
作者 李玉兰 尹海鉴 +1 位作者 王约 毛铁 《贵州地质》 2012年第4期295-300,共6页
南沱冰期后的伊迪卡拉纪陡山沱期,全球海平面逐渐上升,宏体生物群(包括蓝田生物群、瓮会生物和庙河生物群等)广泛出现在扬子地区,使扬子地区陡山沱期的古地理研究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在黔东北江口—铜仁地区的陡山沱组中产有丰富... 南沱冰期后的伊迪卡拉纪陡山沱期,全球海平面逐渐上升,宏体生物群(包括蓝田生物群、瓮会生物和庙河生物群等)广泛出现在扬子地区,使扬子地区陡山沱期的古地理研究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在黔东北江口—铜仁地区的陡山沱组中产有丰富的宏体生物("瓮会生物群")和圆柱状叠层石,同时通过对遵义—铜仁陡山沱组多剖面岩性及岩性组合特征的分析和研究,认为在江口德旺地区可能存在有隆起的大陆边缘,其东侧为大陆边缘前缓斜坡相,西侧为半封闭台地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宏体生物 叠层石 古地理 伊迪卡拉纪陡山沱期 黔东北
下载PDF
云南东部江川生物群中的香肠状疑难化石——Tawuia化石属性的新解释 被引量:2
7
作者 李玉兰 王浩 +5 位作者 刘傲然 李明 梁永忠 周颖 唐烽 任留东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585-1603,共19页
云南东部伊迪卡拉(震旦)系顶部灯影组旧城段的江川生物群是华南又一大类丰富且多样化的宏体化石群,其以碳质压膜的方式保存。在该生物群中,我们发现大量香肠状碳质压膜的宏体化石,与成冰(南华)纪全球大冰期之前中、新元古代地层中广泛... 云南东部伊迪卡拉(震旦)系顶部灯影组旧城段的江川生物群是华南又一大类丰富且多样化的宏体化石群,其以碳质压膜的方式保存。在该生物群中,我们发现大量香肠状碳质压膜的宏体化石,与成冰(南华)纪全球大冰期之前中、新元古代地层中广泛分布的Tawuia碳膜化石的大小、形态非常相似。其最大宽度达4.5 mm,最大长度可达4 cm,长宽比均>2,膜面光滑,未见其他稳定纹饰,有的化石标本边缘碳质保存较多,可见深黑色边缘环带。但部分化石保存的形态与常见的直棒状I形、U形、C形Tawuia化石相比却较为特殊,呈现直角L形、8字形、宽U形、环状O形等多种保存形态,个别标本弯折部位可见明显的碳质增厚和横脊纹残留,边缘残存有大小不一的刺状突起构造。这类特异形态保存的似Tawuia化石显然不能解释为以往较为公认的浮游型叶状体藻类,而可能与冰期前的新元古代早期鲁西、淮南宏体化石群中的疑似蠕形动物亲缘的化石有传承关系。上述新发现的化石形态表明:似Tawuia的碳膜宏体化石可能是多源属性的早期多细胞生物。其中短带至长带状叶状体,可见短柄突起及疑似固着器构造的化石可确认为底栖宏体藻类;多数的叶状体推测为香肠状或长囊状,生活史中包含远洋浮游的类型,可能归属于原始不分枝的多核体藻类或早期分化出的中空囊状的多细胞藻类;本文展示的部分规则变形的似Tawuia化石,更可能是两侧对称动物亲缘的,生活于近海的底栖生物体发生主动扭曲后,被特异埋藏所呈现出的特殊保存形态,而随机浮游或表栖的多细胞藻类死亡沉积时不会形成类似形态的化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迪卡拉纪旧城段 江川生物群 似Tawuia化石 多源属性 两侧对称动物
下载PDF
《地球学报》2009年第30卷总目次
8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I0001-I0010,共10页
关键词 地球化学特征 地球学报 碳同位素 成矿地质 北羌塘盆地 地质意义 高邮凹陷 中国地质 刘树根 鄂尔多斯盆地 地质公园 奥陶系 上三叠统 伊迪卡拉纪 指示意义 生物地层学 王自强 目次
下载PDF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第40卷2010年总目次
9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765-1774,共10页
关键词 碳同位素 塔里木盆地 塔里木河盆地 欧阳自远 地层序列 动物群 动物区系 中奥陶世 奥陶 准噶尔盆地 伊迪卡拉纪 隆升 火山岩 喷出岩 火成岩 古近 2010 目次 中华人民共和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