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伊里加蕾的女性主义解读《晃来晃去的人》中的女性形象
1
作者 宁东 杨劲松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108-117,138,共10页
《晃来晃去的人》是美国著名犹太裔小说家索尔·贝娄的早期代表作。法国女性主义理论家伊里加蕾提出了女性被男性错误再现和女性话语权被男性压抑的观点,为更好地理解该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提供了帮助。从伊里加蕾的女性主义视角解读... 《晃来晃去的人》是美国著名犹太裔小说家索尔·贝娄的早期代表作。法国女性主义理论家伊里加蕾提出了女性被男性错误再现和女性话语权被男性压抑的观点,为更好地理解该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提供了帮助。从伊里加蕾的女性主义视角解读《晃来晃去的人》中的女性形象可以发现,约瑟夫的妻子艾娃和红颜知己吉蒂属于被错误再现的女性形象,艾娃被他丈夫看作他的补充和反映,吉蒂则被约瑟夫看作一个玩伴。这种女性形象源于男性中心主义的社会,这种女性形象加深了我们对二战期间美国女性地位的了解。这种女性形象表明"二战"期间女性享受更多的自由却仍然受男性的控制;而主人公的岳母凯蒂和其侄女艾塔属于话语权被压抑的女性形象,约瑟夫的岳母的意见没有得到约瑟夫和她丈夫的尊重,而艾塔的意见被约瑟夫完全忽略。这种女性形象表明女性话语权的缺失是男性的异化和处于无根的状态的重要原因,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像约瑟夫这样的男性拒绝与女性交流和接受外部世界;小说通过这两种女性形象的塑造,表明正确的女性观和对女性话语权的尊重是达成两性和谐的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晃来晃去的人》 贝娄 伊里加蕾 女性主义
下载PDF
女性身体的文化规约与意义重建--巴特勒和伊里加蕾的身体书写 被引量:9
2
作者 刘岩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28-134,160,共7页
身体是贯穿西方哲学传统始终的核心概念之一,西方哲学发展的每一次重要转折都源自人们对于身体与精神关系的不同认识所形成的博弈。后结构女性主义哲学家持续思考这一传统哲学命题,反思父权文化对于女性身体的规约,并着力重新诠释女性... 身体是贯穿西方哲学传统始终的核心概念之一,西方哲学发展的每一次重要转折都源自人们对于身体与精神关系的不同认识所形成的博弈。后结构女性主义哲学家持续思考这一传统哲学命题,反思父权文化对于女性身体的规约,并着力重新诠释女性身体的动态、多元和差异性存在。本文以巴特勒和伊里加蕾的身体理论为例,呈现在后结构主义思潮之中女性哲学家对女性身体的价值重估以及对性别伦理的哲学思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身体 规约 意义 巴特勒 伊里加蕾 性别伦理
原文传递
女性主义、性别化权利与性别差异的伦理学:露丝·伊里加蕾访谈录(英文) 被引量:3
3
作者 刘岩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9,共9页
露丝.伊里加蕾是法国哲学家、女性主义理论家,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哲学部主任。她批判由男性主体建构的父权文化,揭露父权文化如何确立了基于男性特权之上的性别伦理;她提倡建立一个独立于男性主体而存在的、自主的女性主体,从而实现... 露丝.伊里加蕾是法国哲学家、女性主义理论家,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哲学部主任。她批判由男性主体建构的父权文化,揭露父权文化如何确立了基于男性特权之上的性别伦理;她提倡建立一个独立于男性主体而存在的、自主的女性主体,从而实现尊重性别差异基础上的性别平等;她继而把尊重两性的差异原则推而广之到尊重其他的文化差异,呼吁建设和谐社会。她的代表著作有:《他者女性的内视镜》(1974年)、《非"一"之性》(1977年)、《性别差异的伦理学》(1984年)、《思考差异:为了一场和平的革命》(1989年)、《我、你、我们:走向一种差异文化》(1990年)、《我对你的爱》(1992年)、《二人行》(1997年)、《东西方之间:从单一走向合作》(1999年)和《分享世界》(2008年)等。本访谈以笔谈的形式完成于2009年10月至2010年1月间。在访谈第一部分,伊里加蕾讨论了全球女性主义的发展历程,特别关注母女关系和女性书写相对于性别化权利的重要性;在第二部分,伊里加蕾讨论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理论同东方文化的关系。访谈集中关注在尊重性别差异基础之上建立跨文化、跨地区的性别伦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里加蕾 女性主义理论 性别差异 性别平等 性别伦理
原文传递
法国女性主义思想的传承与超越——从西蒙·德·波伏娃到露丝·伊里加蕾 被引量:3
4
作者 刘岩 《中外文化与文论》 2007年第1期187-195,共9页
本文对比分析法国女性主义理论家波伏娃和伊里加蕾的女性主义理论,从她们对女性从属社会地位的描述,到女性面对男性承担的社会角色,再到男女关系的未来以及性别平等的可能性,以期透视法国女性主义理论在20世纪后半叶的传承脉络。
关键词 女性主义 波伏娃 伊里加蕾 继承 超越
原文传递
残缺的谱系与失败的构建——女性谱系视域下的《喧哗与骚动》
5
作者 陈晨 《今古文创》 2024年第39期19-21,共3页
自问世以来,《喧哗与骚动》已因其丰富性而向读者展示了无数个侧面。露丝·伊里加蕾的女性主义伦理学则将女性主体性意识的觉醒与女性谱系的构建化作人们解读《喧哗与骚动》新的钥匙。康普生家族的三代女性天生面对着一个断裂的女... 自问世以来,《喧哗与骚动》已因其丰富性而向读者展示了无数个侧面。露丝·伊里加蕾的女性主义伦理学则将女性主体性意识的觉醒与女性谱系的构建化作人们解读《喧哗与骚动》新的钥匙。康普生家族的三代女性天生面对着一个断裂的女性谱系,主体性天然受到了男性话语的压制。康普生太太成为精神上的男性,凯蒂沦为男性欲念投射的“他者”,小昆丁则激进地离开,走向了成为“他者之他者”、重建女性谱系的道路。康普生家族三代女性的经历向读者揭示了女性谱系断裂缺失下女性的遭遇,使人们再度意识到女性主体意识觉醒同男性话语权的关系。从这一点入手再次审视《喧哗与骚动》,对人们理解这一时代女性独有的“性别困境”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喧哗与骚动》 伊里加蕾 女性主体性 女性谱系
下载PDF
父亲的女儿? 还是母亲的女儿?——玛莎·诺曼剧作《晚安,妈妈》女主人公的生存困境 被引量:2
6
作者 黄姗姗 《咸宁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95-96,共2页
以性别理论为依据,分析玛莎·诺曼剧作《晚安,妈妈》中杰茜所遭遇的困境,由此展开讨论其悲剧性所在,最后探究杰茜悲剧背后深层次的社会根源.
关键词 玛莎·诺曼 《晚安 妈妈》 弗洛 伊里加蕾 性别理论
下载PDF
拜厄特《占有》中女性谱系的重建
7
作者 李碧慧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7年第4期43-46,共4页
在拜厄特的布克奖获奖作品《占有》中,女仙梅露西娜、女诗人兰蒙特和女学者贝利这三位女性人物在历史的长河中如明星一样璀璨。在伊里加蕾关于女性谱系和母女关系的理论观照下,拜厄特通过语言使处于不同时空的三位女性串联起一条从远古... 在拜厄特的布克奖获奖作品《占有》中,女仙梅露西娜、女诗人兰蒙特和女学者贝利这三位女性人物在历史的长河中如明星一样璀璨。在伊里加蕾关于女性谱系和母女关系的理论观照下,拜厄特通过语言使处于不同时空的三位女性串联起一条从远古时代到维多利亚时期再到当代的女性谱系,让她们各得其所,各有所获。拜厄特在小说中对女性书写女性、女性追溯女性历史的展示传达出她对理想女性关系的真心期盼,以及对消解男权文化霸权,让女性集体发声,言说自我所作出的成功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拜厄特 女性谱系 伊里加蕾 女性书写
下载PDF
母女主体间性关系建构的重要性——以《华伦夫人的职业》为例
8
作者 张雅萍 《海外英语》 2019年第17期189-191,共3页
《华伦夫人的职业》是英国著名现实主义剧作家萧伯纳的代表剧作,该剧深刻地揭露了维多利亚时期英国底层女性的生存状态,以及新女性在追求独立自主的过程中所遭遇的种种困难。剧中深受男权社会压迫的华伦夫人和受过高等教育并渴望独立的... 《华伦夫人的职业》是英国著名现实主义剧作家萧伯纳的代表剧作,该剧深刻地揭露了维多利亚时期英国底层女性的生存状态,以及新女性在追求独立自主的过程中所遭遇的种种困难。剧中深受男权社会压迫的华伦夫人和受过高等教育并渴望独立的新女性薇薇之间产生了不可调和的母女冲突,最终母女分道扬镳的结局警醒广大女性同胞要用心营造良好的母女关系。以伊里加蕾的女性主义理论为基础,从母亲主体性的缺失和母女沟通不畅两个方面可以探究剧中母女二人在该社会背景下产生冲突的根源,这一探究旨在呼吁现实生活中母女主体间性关系建构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里加蕾 母女关系 主体间性 《华伦夫人的职业》
下载PDF
主体间性与母女关系的社会伦理建构 被引量:8
9
作者 邱小轻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16-118,共3页
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引发了对母女关系的广泛关注和深入探讨。著名法国哲学家及女性主义理论家伊里加蕾探讨了母女关系的伦理建构,她认为母女关系所存在的问题归根结底是母亲缺乏主体性所造成,而母亲主体性的缺失又导致女儿主体性的缺失... 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引发了对母女关系的广泛关注和深入探讨。著名法国哲学家及女性主义理论家伊里加蕾探讨了母女关系的伦理建构,她认为母女关系所存在的问题归根结底是母亲缺乏主体性所造成,而母亲主体性的缺失又导致女儿主体性的缺失。她提倡主体间性的母女关系,强调女性主体性的建构意味着必须建立一个女性话语体系以及女性之间的积极沟通。建立母女主体间性的关系对男女两性关系的和谐发展也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里加蕾 母女关系 主体性 主体间性 女性语言
原文传递
成长之路——《一个人的好天气》的女性主义解读
10
作者 王玉姗 《明日风尚》 2017年第14期362-363,共2页
2007年日本青年女作家青山七惠凭借小说《一个人的好天气》[1]成为第136届芥川文学奖最高奖得主。小说由《春》、《夏》、《秋》、《冬》、《有一个春天来临之前》五个章组成,按照时间顺序记述了一位年仅20岁女主人公'我'——-... 2007年日本青年女作家青山七惠凭借小说《一个人的好天气》[1]成为第136届芥川文学奖最高奖得主。小说由《春》、《夏》、《秋》、《冬》、《有一个春天来临之前》五个章组成,按照时间顺序记述了一位年仅20岁女主人公'我'——-三田知寿的成长故事。芥川文学奖评选委员会的评审员给予了这部作品很高的评价,他们认为:当代日本年轻作家不是写通俗爱情公式似的手机小说,就是写情节高潮起伏不断的剧情小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芥川文学奖 飞特族 成长之路 女性主义 青山七惠 母女关系 父亲缺失 伊里加蕾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