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伏安微电极
1
作者 李关宾 《化学传感器》 CAS 1994年第4期280-286,312,共8页
本文讨论了伏安徽电极的特性,并对之进行了分类;综述了微电极的分析应用;介绍了微电极的各种制作方法;阐述了微电极理论研究的新进展,并对其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伏安微电极 电极 电化学 伏安
下载PDF
采用粉末微电极循环伏安法估测锂离子电池炭负极材料的循环性能 被引量:1
2
作者 徐仲榆 杨小飞 王其坤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0-13,28,共5页
阐明了采用粉末微电极循环伏安法估测锂离子电池(LIB)炭负极材料的循环性能的原理.采用该法研究了经高温热处理后具有良好贮锂结构的石油焦试样在1mol/LLiClO4/EC+DEC(1∶1)电解液中的循环性能.实验结果表明,该试样是一种循环性能优越的... 阐明了采用粉末微电极循环伏安法估测锂离子电池(LIB)炭负极材料的循环性能的原理.采用该法研究了经高温热处理后具有良好贮锂结构的石油焦试样在1mol/LLiClO4/EC+DEC(1∶1)电解液中的循环性能.实验结果表明,该试样是一种循环性能优越的LIB负极材料:充、放电到第500循环时,放电容量仍保持了最大放电容量的85.02%,充、放电效率为94.96%;同时也证明了粉末微电极循环伏安法用于估测LIB炭负极材料的循环性能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炭负极材料 石油焦 循环性能 粉末微电极循环伏安
下载PDF
单壁碳纳米管修饰的高灵敏纳米碳纤维电极 被引量:21
3
作者 陈荣生 肖华 +3 位作者 黄卫华 童华 王宗礼 程介克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808-810,共3页
碳纳米管已被应用于电极材料, 但未得到良好的电化学伏安行为[1]; 且由于碳纳米管的直径很小(几到数十纳米), 制作单根的碳纳米管电极非常困难, 难以实际应用.碳纳米管用于修饰电极已得到更多重视[2~4], 但都在常规尺寸(毫米级)的... 碳纳米管已被应用于电极材料, 但未得到良好的电化学伏安行为[1]; 且由于碳纳米管的直径很小(几到数十纳米), 制作单根的碳纳米管电极非常困难, 难以实际应用.碳纳米管用于修饰电极已得到更多重视[2~4], 但都在常规尺寸(毫米级)的电极上进行, 这样的电极不适于在生物微环境和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中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壁碳纳米管 修饰电极 纳米碳纤维电极 生物微环境分析 微电极伏安 电化学分析
下载PDF
藻类生长对沉积物上磷迁移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李苓 王彦 +1 位作者 郭智俐 曹晓燕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8-94,共7页
通过模拟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和沉积物共存体系,探究了富营养化条件下,藻类与沉积物对无机磷的吸收/吸附作用的相互影响。采用自制的金汞伏安微电极测定了藻与沉积物共存体系中溶解氧(DO)的含量变化,分析了体系中溶解氧含... 通过模拟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和沉积物共存体系,探究了富营养化条件下,藻类与沉积物对无机磷的吸收/吸附作用的相互影响。采用自制的金汞伏安微电极测定了藻与沉积物共存体系中溶解氧(DO)的含量变化,分析了体系中溶解氧含量变化与磷消耗速率以及沉积物中磷形态分布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本课题研究范围内,共存的藻类与沉积物互相影响彼此对磷的消耗过程,1.0×10^4、5.0×10^4和1.0×10^5 cells/mL三种初始藻密度的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48 h后对磷的吸收百分比分别达54.7%、73.4%、93.8%,添加沉积物后分别降至21.3%、34.1%和51.9%;沉积物对培养基介质中的无机磷的吸附百分比为42.5%,加入三种不同藻密度的藻体后分别降至9.1%、2.8%及0.3%。高密度藻与沉积物共存体系的耗磷速率与体系DO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体系中DO浓度降低会促进沉积物中Fe-P向水体中释放,从而导致沉积物中铁结合态磷(Fe-P)含量的降低。可交换态磷(Ex-P)、有机磷(OP)和Fe-P是藻类存在时沉积物向水体中较易释放的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富营养化 金汞伏安微电极 溶解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