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伏邪的源流、发展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11
1
作者 孙君阳 肖静静 +2 位作者 李蒋凤 何东初 汪宇 《环球中医药》 CAS 2023年第2期336-342,共7页
伏邪理论萌芽于先秦时期,奠基于汉晋,发展于隋唐宋金元时期,鼎盛于明清并逐渐臻于完善。伏邪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伏邪被称为伏气温病,邪气伏匿,或伏藏于膜原,或伏藏于经中,或伏藏于肌肤,或伏于少阴、或伏藏于脂膜,待时而发病;... 伏邪理论萌芽于先秦时期,奠基于汉晋,发展于隋唐宋金元时期,鼎盛于明清并逐渐臻于完善。伏邪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伏邪被称为伏气温病,邪气伏匿,或伏藏于膜原,或伏藏于经中,或伏藏于肌肤,或伏于少阴、或伏藏于脂膜,待时而发病;广义的伏邪,指的是伏藏于体内不立即发病的致病因素、病理产物或者代谢产物,如病原微生物、肿瘤、结石等。伏邪具有隐匿性、动态时空、自我积累等特性,所致疾病具有伏而不发、伏邪自发、新感引发、反复发作、伏邪易从火化等特点。伏邪理论有助于从新的维度来探究疾病的本质,为临床中一些病因未明、反复发作的疾病提供新的临床治疗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邪 伏邪理论 伏邪概念 源流 临床应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