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1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伏邪理论探究冠心病的治疗 被引量:2
1
作者 王健康 纪爱欢 郭家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4年第2期366-370,共5页
冠心病为我国疾病谱的常见病、多发病,现成为我国医药领域重点关注和研究的疾病。伏邪是中医病因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为感而不随即发病,而伏藏于体内的病邪。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现代人们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环境因素等的影响,伏邪致... 冠心病为我国疾病谱的常见病、多发病,现成为我国医药领域重点关注和研究的疾病。伏邪是中医病因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为感而不随即发病,而伏藏于体内的病邪。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现代人们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环境因素等的影响,伏邪致病因素导致疾病的发生也愈见增多。基于“伏邪理论”,从伏寒、伏痰、伏瘀、伏毒角度论治冠心病,把握冠心病的发病规律,丰富伏邪理论与冠心病的关系,为临床冠心病的辨证施治、精准治疗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伏邪理论 中医药
下载PDF
基于伏邪理论以肺肾轴为主探讨益肾理肺法治疗IgA肾病
2
作者 宋卫国 李英兰 谢芬芬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6期1-5,共5页
IgA肾病是临床上以肾小球源性蛋白尿血尿为主要表现的肾小球疾病,目前在我国发病率较高。通过文献学习发现,近年来以伏邪为病因探讨慢性疾病的诊治已然成为新思路。基于伏邪理论的发展与应用,更好地理解伏邪“邪微隐匿,邪盛则病,并易致... IgA肾病是临床上以肾小球源性蛋白尿血尿为主要表现的肾小球疾病,目前在我国发病率较高。通过文献学习发现,近年来以伏邪为病因探讨慢性疾病的诊治已然成为新思路。基于伏邪理论的发展与应用,更好地理解伏邪“邪微隐匿,邪盛则病,并易致病情缠绵”的致病特点,从肺肾相生为轴的角度阐述伏邪致IgA肾病的主要病机为:肺肾亏虚,则正气不固,邪气易伏,后因邪气留伏,更耗正气,外邪乘之,触动而病。据此,在IgA肾病临证治疗中,主张把握补肾理肺以培本固本的同时,还需兼顾伏邪的驱除,防止闭门留寇,并根据病情选方用药,取得较好改善患者症状、延缓肾功能衰竭进展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邪理论 益肾理肺法 IGA肾病
下载PDF
基于伏邪理论浅谈妊娠期带状疱疹的治疗 被引量:2
3
作者 刘来 王伟明 +2 位作者 赵杰 苏丹 王亮 《光明中医》 2024年第2期347-350,共4页
中医认为,伏邪具有藏匿深位、乘虚而发、迁延留恋的致病特点。带状疱疹的发病和伏邪密切相关。出于安全考虑,发病于妊娠期的带状疱疹,治疗有难度。中医采用毫火针赞刺、中药等治疗妊娠期带状疱疹,获效满意,但少见相关论述。笔者基于伏... 中医认为,伏邪具有藏匿深位、乘虚而发、迁延留恋的致病特点。带状疱疹的发病和伏邪密切相关。出于安全考虑,发病于妊娠期的带状疱疹,治疗有难度。中医采用毫火针赞刺、中药等治疗妊娠期带状疱疹,获效满意,但少见相关论述。笔者基于伏邪理论,结合临床实践,综合文献研究,浅谈妊娠期带状疱疹的发病机制及治疗,为妊娠期带状疱疹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缠腰火丹 带状疱疹 毫火针 赞刺法 伏邪理论 妊娠
下载PDF
基于“伏邪理论”探讨中医药抗溃疡性结肠炎复发的诊疗策略 被引量:2
4
作者 袁亚利 李军祥 +6 位作者 谢春娥 邢韵淇 张文基 王木源 卢心毓 李一桐 毛堂友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8期70-74,共5页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尚未阐明的好发于直肠和结肠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目前尚无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其具有周期性、反复发作等发病特点,此与中医学“伏邪理论”认识趋同。该文试从中医“伏邪理论”入手,回顾相...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尚未阐明的好发于直肠和结肠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目前尚无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其具有周期性、反复发作等发病特点,此与中医学“伏邪理论”认识趋同。该文试从中医“伏邪理论”入手,回顾相关典籍,结合本团队的临床经验,对UC的中医发病机制进行重新探讨。认为湿热、瘀血是伏邪的重要组成部分,脾虚是伏邪产生的基础,而伏邪所致的肠络受损是UC发生的病理基础,因此临证遣方用药时谨遵扶正祛邪、透邪外出的治疗总纲,提出清热利湿是祛除伏邪的首要治则,健脾温中为重要保障,理气活血是主要方式,而顾护胃气则需贯穿治疗始终,由此创立的清肠温中方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并能有效防治UC的复发。该文分别从“伏邪理论”源流、伏邪在UC发病中的特点及在诊疗中的应用等探讨了中医药抗UC复发的诊疗策略,并附本团队防治UC复发的经验,以期对该病的临床治疗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伏邪理论 临证经验 湿热瘀血 脾虚 肠络受损
下载PDF
基于“伏邪理论”探讨CAC发病中TAMs/MUC1介导的结肠炎性微环境形成机制
5
作者 何雪 马淑然 +3 位作者 孙一珂 胡孙林 刘旭 刘雷蕾 《中医药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1-6,共6页
炎性微环境在结肠“炎-癌”转化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其介导的结肠“炎-癌”转化过程与中医“伏邪理论”具有相似性。本文基于“伏邪理论”探讨了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与黏蛋白1(MUC1)之间的交互关系介导的结肠炎性微环境形成机制... 炎性微环境在结肠“炎-癌”转化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其介导的结肠“炎-癌”转化过程与中医“伏邪理论”具有相似性。本文基于“伏邪理论”探讨了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与黏蛋白1(MUC1)之间的交互关系介导的结肠炎性微环境形成机制,认为异常表达的MUC1可作为“伏痰”的研究指标,进一步提出在临床早期治疗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CAC)时,应以扶正透邪为基本原则,灵活运用健脾化痰、调气化痰、清温消痰、活血解毒化痰等治法,以有效干预结肠炎的恶性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邪理论 炎性微环境 CAC TAMS MUC1
下载PDF
基于伏邪理论探讨外泌体在肿瘤研究中的作用
6
作者 陈星 王玥 +4 位作者 潘元灿 张佳慧 陈栋 张甘霖 王笑民 《医学研究杂志》 2024年第9期29-31,146,共4页
外泌体是直径为30~150nm的细胞外囊泡,介导了细胞间的信息传递,同时在肿瘤增殖、迁移、耐药及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伏邪作为中医临床常见病因,具有隐匿性、伏而后发、易于流散等特性,其致病特点符合肿瘤发生、发展规律。外泌体与伏邪在... 外泌体是直径为30~150nm的细胞外囊泡,介导了细胞间的信息传递,同时在肿瘤增殖、迁移、耐药及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伏邪作为中医临床常见病因,具有隐匿性、伏而后发、易于流散等特性,其致病特点符合肿瘤发生、发展规律。外泌体与伏邪在病邪特性、致病机制等方面具有相关性,本文将宏观理论与微观分子相结合,探讨外泌体与伏邪理论在肿瘤中的作用,为阐明肿瘤的中医药治疗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为肿瘤的预防与早期筛查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泌体 伏邪理论 肿瘤 中医药
下载PDF
基于伏邪理论探讨支气管扩张症辨治思路 被引量:2
7
作者 王安安 王哲睿 +4 位作者 黄伟玲 潘纬榕 马成勇 李燕兰 张天嵩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2期173-176,共4页
支气管扩张症具有病程长、渐进加重、易复发、缠绵不愈等特点,与伏邪致病相似。基于伏邪理论,本病多与伏邪潜藏于人体正虚之处、伺机而发有关。病因有外感、先天、内伤之别。治疗应根据伏邪性质不同有所侧重。外感伏邪需注重清透散邪,... 支气管扩张症具有病程长、渐进加重、易复发、缠绵不愈等特点,与伏邪致病相似。基于伏邪理论,本病多与伏邪潜藏于人体正虚之处、伺机而发有关。病因有外感、先天、内伤之别。治疗应根据伏邪性质不同有所侧重。外感伏邪需注重清透散邪,先天伏邪需注重扶正托化,内生伏邪勿忘去菀陈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扩张 伏邪理论 病因病机 中医治疗
下载PDF
基于伏邪理论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病因病机及临床防治
8
作者 万慧萍 郭明 +3 位作者 马梦茜 邱林杰 杜健鹏 陈鹏飞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4年第19期3624-3629,共6页
阵发性心房颤动(PAF)作为心血管常见疾病,其与中医伏邪致病具有相似之处。从中医伏邪角度阐述了PAF的发病特点及发病机制,探讨了伏邪-结-心房纤维化的相关性。PAF的发病以脏腑功能失调、正气亏虚为本,风、郁、痰、瘀病理因素藏伏,渐聚积... 阵发性心房颤动(PAF)作为心血管常见疾病,其与中医伏邪致病具有相似之处。从中医伏邪角度阐述了PAF的发病特点及发病机制,探讨了伏邪-结-心房纤维化的相关性。PAF的发病以脏腑功能失调、正气亏虚为本,风、郁、痰、瘀病理因素藏伏,渐聚积累,与心络相互交结,损伤心络,导致疾病缠绵难愈。在防治上提出了“分期论治、扶正补虚、散结通络”的策略,并讨论了虫类药在治疗PAF的应用,以期为PAF的防治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阵发性心房颤动 伏邪理论 病因病机
下载PDF
王茂泓基于伏邪理论论治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经验
9
作者 俞健 王茂泓 叶丹 《江西中医药》 CAS 2024年第3期28-29,33,共3页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为临床常见病,临床常规治疗患者易产生耐药性。王茂泓从六经辨证入手,认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多为少阳与厥阴合病,病机关键为邪伏于厥阴而病发于少阳,并从“伏邪理论”论治,疗效甚佳。
关键词 伏邪理论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厥阴 少阳
下载PDF
高祥福基于伏邪理论治疗不明原因发热验案一例
10
作者 钱佳文 黄哲昊 +1 位作者 吕秀洁 高祥福 《浙江中医杂志》 2024年第2期157-157,共1页
伏邪理论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源于《素问·生气通天论》,其言“冬伤于寒,春必温病”。不明原因发热(FUO)指体温≥38.3℃,病程≥3周,经过1周较全面的住院检查后,仍不能明确诊断者。高祥福为浙江省名中医、第二批全国优... 伏邪理论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源于《素问·生气通天论》,其言“冬伤于寒,春必温病”。不明原因发热(FUO)指体温≥38.3℃,病程≥3周,经过1周较全面的住院检查后,仍不能明确诊断者。高祥福为浙江省名中医、第二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善于运用中医药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现将高师基于中医伏邪理论治疗FUO患者验案一则整理如下。1验案实录患者,男,56岁。2022年7月16日初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明原因发热 伏邪理论 邪伏膜原三焦 医案
下载PDF
基于“伏邪理论”探讨带状疱疹各阶段病机特点
11
作者 王雨 钟祯 +2 位作者 王晗 葛雯月 刘飞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54-57,共4页
带状疱疹是常见的皮肤科疾病,常伴有剧烈疼痛。在介绍“伏邪理论”内涵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古籍文献以及临床资料,深入阐释带状疱疹潜藏蓄积发病、伏藏因虚发病、久藏迁延发病的临床特征,并从带状疱疹疹前期、出疹期、疹后期三个阶段的临... 带状疱疹是常见的皮肤科疾病,常伴有剧烈疼痛。在介绍“伏邪理论”内涵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古籍文献以及临床资料,深入阐释带状疱疹潜藏蓄积发病、伏藏因虚发病、久藏迁延发病的临床特征,并从带状疱疹疹前期、出疹期、疹后期三个阶段的临床变化出发,提出与之相应的病机规律,即少阴藏邪、湿热同病、邪留膜原,力求帮助临床医者对带状疱疹进行早期识别,从而为诊疗带状疱疹提供系统化的中医理论指导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 伏邪理论 病因病机 少阴 肌腠 膜原
下载PDF
从伏邪理论探讨“湿”“瘀”“虚”与痛风相关性
12
作者 张坪 曾璇 +2 位作者 肖炜 覃湘 林碧莹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24年第6期298-301,共4页
伏邪为伏藏体内而不发作的病邪,伏邪理论可阐释多种疾病的病因病机与临床表现。痛风是嘌呤代谢障碍所致的一组异质性代谢性疾病,运用伏邪理论指导辨证论治有重要意义。脾肾功能失调,湿浊、瘀血潜藏内伏于体内,影响痛风的发生、发展及转... 伏邪为伏藏体内而不发作的病邪,伏邪理论可阐释多种疾病的病因病机与临床表现。痛风是嘌呤代谢障碍所致的一组异质性代谢性疾病,运用伏邪理论指导辨证论治有重要意义。脾肾功能失调,湿浊、瘀血潜藏内伏于体内,影响痛风的发生、发展及转归。而痛风起病隐匿、反复发作、脏腑受损的疾病特征与伏邪致病过程相契合。故结合痛风的发病特点,以伏邪理论为切入点展开论述,探讨“湿”“瘀”“虚”与痛风的相关性,确立利湿泄浊以祛邪、活血化瘀以通络、调补脾肾以扶正的治法,以此组方选药,治病求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痛风 伏邪理论 湿
下载PDF
基于伏邪理论探讨中药对结直肠癌前病变的防治作用
13
作者 贲睿 孙怡 彭作英 《中国中医药科技》 CAS 2024年第6期1054-1056,共3页
结直肠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据统计,2020年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占新发癌症的10%,占癌症死亡病例的9.4%[1]。该病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遗传、饮食、环境及生活习惯等多维度因素的长期累积,逐步演化出从正常肠黏膜到息肉、腺瘤,最终至癌变... 结直肠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据统计,2020年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占新发癌症的10%,占癌症死亡病例的9.4%[1]。该病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遗传、饮食、环境及生活习惯等多维度因素的长期累积,逐步演化出从正常肠黏膜到息肉、腺瘤,最终至癌变的连续病理变化过程;因此,重视早期筛查与有效防治结直肠癌前病变是降低疾病负担的关键策略[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筛查 疾病负担 结直肠癌 伏邪理论 恶性肿瘤 发病机制 关键策略 病理变化过程
下载PDF
伏邪理论在肾病中应用探讨 被引量:10
14
作者 李涛 陈洪宇 王永钧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2年第3期478-479,共2页
论述伏邪理论的源流,已经从外感温热病扩展到内伤杂病领域;外感伏邪的治疗要注重扶正开表透邪的原则;肾病患者的发病具有伏邪致病的特点,可从伏邪理论论治,为肾病的治疗开启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 肾病 伏邪理论 中医药 治疗
下载PDF
伏邪理论发挥——七情伏邪学说的提出及论证 被引量:23
15
作者 魏盛 王海军 乔明琦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69-473,共5页
伏邪理论自提出到明代之前一直是温病病因学说的主导理论,曾对温病理论的发展与成熟起到至为关键的指导作用。然而随时代变迁,疾病谱漂移,该理论又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临床渐趋增多的事实与经验已很难用既有伏邪理论来解释和归纳。... 伏邪理论自提出到明代之前一直是温病病因学说的主导理论,曾对温病理论的发展与成熟起到至为关键的指导作用。然而随时代变迁,疾病谱漂移,该理论又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临床渐趋增多的事实与经验已很难用既有伏邪理论来解释和归纳。既然伏邪理论自有其地位与价值,不能轻率言弃,则如何发展此一理论以期更好揭示病机,指导诊疗成为当今关注的焦点。本文试以"七情伏邪"为例提供发展伏邪理论的一个可能范式,系统阐述七情伏邪学说的主要观点及论证过程,并探讨其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邪理论 七情伏邪学说 逻辑检验 实验检验
下载PDF
伏邪理论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33
16
作者 蔡春江 裴林 李佃贵 《浙江中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51-52,共2页
关键词 伏邪理论 浊毒内伏 慢性乙型肝炎 辨证论治
下载PDF
陈建杰教授应用“伏邪理论”诊治慢性丙型肝炎的经验 被引量:8
17
作者 董慧琳 聂红明 +1 位作者 陈逸云 叶青艳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13年第1期54-55,共2页
慢性丙型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的一种传染病,该病毒慢性感染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HCC)…,而肝硬化和肝癌正是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主要死因。慢性丙型肝炎对患者的健康和... 慢性丙型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的一种传染病,该病毒慢性感染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HCC)…,而肝硬化和肝癌正是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主要死因。慢性丙型肝炎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危害极大,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陈建杰教授根据丙型肝炎的发病特点,提出慢性丙型肝炎伏邪致病的病因学理论和邪恋正虚的病机特点,应用“伏邪理论”论治慢性丙型肝炎,疗效独特,整理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丙型肝炎 伏邪理论 陈建杰 丙型肝炎患者 丙型肝炎病毒 诊治 公共卫生问题 炎症坏死
下载PDF
中医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经验及“伏邪理论”在变应性鼻炎中的思考 被引量:10
18
作者 雷刚 王林林 +2 位作者 周昕 雷霞 周燕 《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 2018年第3期166-167,165,共3页
变应性鼻炎属于中医"鼻鼽"的范畴,对于大多数鼻鼽而言,单纯使用中医或西医手段皆能获得良好的症状控制效果,常规的八纲辨证已经基本可以达到目前大部分医生对该病的治疗满意度,虽然病人对于该病不能根治只能控制症状尚有微议。本文通... 变应性鼻炎属于中医"鼻鼽"的范畴,对于大多数鼻鼽而言,单纯使用中医或西医手段皆能获得良好的症状控制效果,常规的八纲辨证已经基本可以达到目前大部分医生对该病的治疗满意度,虽然病人对于该病不能根治只能控制症状尚有微议。本文通过对"伏邪理论"与变应原、变应性鼻炎发病机理结合进行分析,希望能够抛砖引玉,为变应性鼻炎的诊治提供新中医理论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应性鼻炎 中医治疗 伏邪理论 临床经验 控制症状 治疗满意度 控制效果 八纲辨证
下载PDF
伏邪理论在老年患者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肺炎治疗中的意义 被引量:7
19
作者 王铮 王昱 《中国中医急症》 2016年第11期2075-2077,共3页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伏邪理论的阐释,探讨伏邪理论在老年患者多重耐药假单胞菌肺炎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通过查阅古代典籍及现代文献,分析伏邪理论的发病特点,病机以及治疗原则,结合老年患者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肺部感染的特点,阐释伏邪理...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伏邪理论的阐释,探讨伏邪理论在老年患者多重耐药假单胞菌肺炎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通过查阅古代典籍及现代文献,分析伏邪理论的发病特点,病机以及治疗原则,结合老年患者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肺部感染的特点,阐释伏邪理论在老年患者耐药菌感染治疗中的指导作用。结果理论研究揭示了中医理论中"伏邪"的致病特点、病机与老年患者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发病的相似性,以扶正透邪为治则对目前治疗该病有较为重要的临床意义。结论伏邪理论对临床治疗老年患者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肺炎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邪理论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肺炎 老年
下载PDF
从伏邪理论论治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被引量:7
20
作者 王爱迪 马霖 +4 位作者 王红 谢东杰 左翔宇 王浩澜 刘宝山 《新中医》 CAS 2018年第6期236-237,共2页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临床表现与伏邪的发病特点十分类似,故可从伏邪理论角度探讨本病的发病机制。认为在疾病的急性期多以邪实为主,以邪热破血、瘀血阻滞常见;在疾病的慢性期多以正虚为主,有阴虚火旺证和气虚不摄证之分,以此指导...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临床表现与伏邪的发病特点十分类似,故可从伏邪理论角度探讨本病的发病机制。认为在疾病的急性期多以邪实为主,以邪热破血、瘀血阻滞常见;在疾病的慢性期多以正虚为主,有阴虚火旺证和气虚不摄证之分,以此指导临床辨证论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伏邪理论 辨证论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