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区域综合网络货运交通方式的优势运距研究 被引量:19
1
作者 项昀 王炜 +3 位作者 郑敦勇 王宝杰 华雪东 魏雪延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3-39,共7页
为实现交通运输资源的合理配置,在区域综合运输网络下,研究公路、铁路、水路和航空等4种货运交通方式的优势运输距离范围(以下简称优势运距),提出基于分担率函数的优势运距量化分析方法.首先界定了货运方式绝对优势运距和相对优势运... 为实现交通运输资源的合理配置,在区域综合运输网络下,研究公路、铁路、水路和航空等4种货运交通方式的优势运输距离范围(以下简称优势运距),提出基于分担率函数的优势运距量化分析方法.首先界定了货运方式绝对优势运距和相对优势运距内涵;其次,以货运方式分担率分析为基础,分别构建了各货运方式的绝对运距模型与相对优势运距模型;最后,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50~3 000 km运距范围内,航空货运不具备绝对优势运距,公路、铁路、水路货运方式绝对优势运距分别是50~477、477~1 168、1 168~3 000 km;而公路、铁路、水路、航空货运方式的相对优势运距分别为50~303、526~1 004、2 410~3 000、1 681~2 283 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交通 方式 绝对优势运距 相对优势运距 分担率
下载PDF
铁路货运与公路货运优势运距比较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王涵晴 张艳 +3 位作者 周凌云 席江月 刘艳飞 王慧婷 《铁道货运》 2018年第12期47-53,共7页
随着我国综合运输系统基础设施不断更新,各种运输方式呈现协同发展的态势,而与公路货运相比,铁路货运占比偏低。为优化综合运输结构,从运输费用、时间、环保、安全、可靠、便捷6个维度出发建立运输方式合理分工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此为基... 随着我国综合运输系统基础设施不断更新,各种运输方式呈现协同发展的态势,而与公路货运相比,铁路货运占比偏低。为优化综合运输结构,从运输费用、时间、环保、安全、可靠、便捷6个维度出发建立运输方式合理分工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此为基础构建综合效用函数,重点分析铁路和公路货物运输2种方式的优势运距。以20 ft通用集装箱运输为例,得出铁路、公路的优势运距范围,为货物选择合理的运输方式提供依据,以充分发挥铁路中长距离运输优势,强化综合运输体系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输方式 指标体系 综合效用函数 优势运距 铁路
下载PDF
基于“全流程”的天津港集装箱铁路集疏运优势运距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朱兴航 王立强 《铁道货运》 2019年第4期43-48,共6页
为提升天津港集装箱铁路集疏运市场占比,发挥铁路比较优势,在阐述天津港集装箱既有公路、铁路集疏运"全流程"的基础之上,重点考虑公路货运运价率、铁路货运运价率等对铁路优势运距有直接影响的因素,构建以"费用"为... 为提升天津港集装箱铁路集疏运市场占比,发挥铁路比较优势,在阐述天津港集装箱既有公路、铁路集疏运"全流程"的基础之上,重点考虑公路货运运价率、铁路货运运价率等对铁路优势运距有直接影响的因素,构建以"费用"为考量的天津港集装箱铁路集疏运优势运距模型,根据公路运价率调研、铁路集装箱"一口价"相关内容,具体测算铁路具有价格优势的边界运距,并以德州、石家庄、西安三地客户为例进行测算,最后提出铁路专用线引入港区后方堆场的铁路优势运距提升策略,并对比分析结果,验证该提升策略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津港 集装箱 铁路集疏 全流程 优势运距
下载PDF
基于广义成本的河南省大宗货物优势运距研究
4
作者 王芳 方曾利 +1 位作者 冀功贤 李宝成 《物流科技》 2021年第9期107-110,共4页
考虑货源企业需求和环境因素,以物流成本、时间成本及环境成本为测算指标,构建广义成本模型,分析铁路、公路、水路三种大宗货物运输方式的优势运距。以河南省原煤运输为案例,求解模型显示,公、铁、水分别对于短、中长、长途运输具有运... 考虑货源企业需求和环境因素,以物流成本、时间成本及环境成本为测算指标,构建广义成本模型,分析铁路、公路、水路三种大宗货物运输方式的优势运距。以河南省原煤运输为案例,求解模型显示,公、铁、水分别对于短、中长、长途运输具有运距优势,且货源企业的铁路专用线能够有效增加铁路运输的优势运距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义成本模型 大宗货物 优势运距
下载PDF
综合运输通道中公路客运的优势运距测度——以云南省为例 被引量:3
5
作者 戢晓峰 陈肖雨 吴寄石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93-99,共7页
公路客运优势运距测算能够为区域公路客运管理与设施布局提供理论依据。文章以云南省为案例,基于1 759份旅客出行调查的有效问卷数据,研究了区域客运通道公路客运的优势运距范围,提出了基于广义费用理论的公路客运相对优势运距测度方法... 公路客运优势运距测算能够为区域公路客运管理与设施布局提供理论依据。文章以云南省为案例,基于1 759份旅客出行调查的有效问卷数据,研究了区域客运通道公路客运的优势运距范围,提出了基于广义费用理论的公路客运相对优势运距测度方法。首先,绘制客运方式运距—分担率图像,从公路客运绝对优势运距、装备技术水平及客运方式竞争态势等方面,获取了运输通道的异质性特征;其次,以旅客选择公路客运出行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建立了相对优势运距测度模型,进一步通过弹性分析法获取了公路客运竞争力的敏感性因素,并分析了旅客出行行为特征对公路客运相对优势运距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在运输范围为50~550 km以内,云南省五大主要客运通道的公路客运绝对优势运距差异显著,经济敏感型客运通道的公路客运相对优势运距为50~190 km,服务敏感型客运通道的公路客运相对优势运距为441~506 km,而时间敏感型客运通道的公路客运相对优势运距为209~315km;旅客收入水平与出行目的是不同类型客运通道公路客运相对优势运距产生差异的直接原因,而实际出行距离是公路客运绝对优势运距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客 优势运距 广义费用理论 输通道 竞争力 经济敏感型旅客
原文传递
公路港甩挂运输优势运距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伍景琼 邓荣莉 苏欣欣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34-142,共9页
甩挂运输是一种具有竞争优势的公路运输组织形式,合理的运输距离能优化甩挂运输资源的配置,提高运输效率,实现甩挂运输经济效益最大化.为测算公路港甩挂运输优势运距,从两个角度出发分别建立模型.一是基于货运企业获利的角度,分析甩挂... 甩挂运输是一种具有竞争优势的公路运输组织形式,合理的运输距离能优化甩挂运输资源的配置,提高运输效率,实现甩挂运输经济效益最大化.为测算公路港甩挂运输优势运距,从两个角度出发分别建立模型.一是基于货运企业获利的角度,分析甩挂运输的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并建立利润模型.二是基于甩挂运输与铁路货运竞争的角度,分析运输成本和装卸成本并建立费用模型.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模型中的参数值,计算出公路港甩挂运输的优势运距为49~468km,属于中短途运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甩挂 公路港 优势运距 成本分析
原文传递
基于广义费用的铁路“门到门”运输优势运距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张妮 李雪芹 《综合运输》 2020年第5期93-98,共6页
针对铁路货物"门到门"运输过程中,在运输距离过短时,两端接取送达环节所消耗的时间和费用会削弱其竞争力的问题,本文从货主的角度出发,建立包含经济性、快速性、方便性和安全性四个指标的基于广义费用的铁路货物"门到门&... 针对铁路货物"门到门"运输过程中,在运输距离过短时,两端接取送达环节所消耗的时间和费用会削弱其竞争力的问题,本文从货主的角度出发,建立包含经济性、快速性、方便性和安全性四个指标的基于广义费用的铁路货物"门到门"运输优势运距模型,并以日用电器类货物的"门到门"运输为例,具体测算其优势运距。优势运距的研究为铁路货物"门到门"运输组织及铁路物流基础设施合理布局提供理论依据,对于充分发挥铁路货物"门到门"运输的优势,提升其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 “门到门” 接取送达 广义费用 优势运距
原文传递
基于广义出行费用的城市综合交通方式优势出行距离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范琪 王炜 +2 位作者 华雪东 魏雪延 梁鸣璋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5-31,共7页
为研究城市综合交通网络结构,帮助决策者合理配置城市交通资源,本文研究了城市综合交通网络中基于广义出行费用的各交通方式优势出行距离概率密度曲线.分析居民出行的广义出行费用(即交通方式的服务水平,包括出行时间和票价等)可以确定... 为研究城市综合交通网络结构,帮助决策者合理配置城市交通资源,本文研究了城市综合交通网络中基于广义出行费用的各交通方式优势出行距离概率密度曲线.分析居民出行的广义出行费用(即交通方式的服务水平,包括出行时间和票价等)可以确定城市中常见交通方式出行所需的平均花费水平,从而构建出同一出行网络中不同交通方式优势出行距离的概率密度曲线,对概率密度曲线进行分析和拟合可以得到固定形式的基于广义出行费用的城市综合交通方式优势出行距离概率密度模型.最后,以南京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 综合交通 方式选择 优势运距 概率密度曲线
下载PDF
渤东凹陷东南斜坡构造变换带识别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被引量:6
9
作者 张参 牛成民 +3 位作者 官大勇 刘朋波 周鑫 肖锦泉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2017年第1期36-42,共7页
根据渤东凹陷斜坡带新钻井以及新采集的三维地震等勘探资料,采用构造样式解剖、断裂分析以及油气成藏规律分析等方法研究构造变换带特征及其石油地质意义。结果表明,渤东凹陷东南斜坡带上存在构造变换带,此变换带具有调节局部构造变形... 根据渤东凹陷斜坡带新钻井以及新采集的三维地震等勘探资料,采用构造样式解剖、断裂分析以及油气成藏规律分析等方法研究构造变换带特征及其石油地质意义。结果表明,渤东凹陷东南斜坡带上存在构造变换带,此变换带具有调节局部构造变形和分割构造带的作用,把斜坡带分割为西、中、东3个整体呈NE向的似花状构造带。变换带对于明下段极浅水三角洲沉积体展布具有一定控制作用,是砂体形成岩性尖灭的有利场所,同时,近SN向变换断层对NEE向断裂的封堵易形成构造圈闭、构造—岩性圈闭,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3个似花状构造带的南部3条断层的断面与地层呈顺向配置,形成断面汇聚脊到顺向地层的优势运移路径,同时受到南部呈雁行排列的密集断裂带的阻挡,形成了研究区一条似花状构造内部的优势运聚范围,最终在渤东凹陷东南斜坡带上形成密集断裂带横向遮挡的主控断层—地层产状耦合油气富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变换带 似花状构造带 优势聚区域 断裂样式 渤东凹陷
下载PDF
白云东洼油气成藏特征及主控因素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徐徽 张忠涛 +3 位作者 李瑞彪 柳保军 颜晖 袁才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28-134,共7页
白云东洼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不明,基于基础地质特征的研究认为,白云东洼的油气分布复杂多样,具有"油气兼生、下生上储,晚期成藏、早油晚气,差异聚集、内气外油"的成藏特征。制约其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包括:1富生烃凹陷是大型油... 白云东洼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不明,基于基础地质特征的研究认为,白云东洼的油气分布复杂多样,具有"油气兼生、下生上储,晚期成藏、早油晚气,差异聚集、内气外油"的成藏特征。制约其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包括:1富生烃凹陷是大型油气田形成的物质基础。早期(裂陷期)低角度拆离断裂的活动控制着盆地的发育及烃源岩的规模。2有效圈闭和优势运移通道是成藏的必要条件。晚期继承性断裂与构造脊组合控圈控运,优势鼻状汇聚型构造脊为优势油气运移和聚集区。3优质储层发育程度是影响珠江组下段成藏的关键因素。受陆架坡折带短期旋回迁移和沉积微地貌控制发育的多期陆架边缘三角洲—深水扇沉积体系的优质砂体,是重要的储集层和输导层。白云东洼地区油气成藏条件好,明确其油气成藏特征及主控因素,对该区及其相邻区域的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规律 优势 拆离断裂 白云东洼
下载PDF
Effects of core and non-dominant arm strength training on drive distance in elite golfers 被引量:2
11
作者 Dong Jun Sung Seung Jun Park +2 位作者 Sojung Kim Moon Seok Kwon Young-Tae Lim 《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 SCIE 2016年第2期219-225,共7页
Background: Various training schemes have sought to improve golf-related athletic ability. In the golf swing motion, the muscle strengths of the core and arms play important roles, where a difference typically exists... Background: Various training schemes have sought to improve golf-related athletic ability. In the golf swing motion, the muscle strengths of the core and arms play important roles, where a difference typically exists in the power of arm muscles between the dominant and non- dominant sides.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exercises strengthening the core and non-dominant arm muscles of elite golf players (handicap 〈 3) on the increase in drive distance, and to present a corresponding training scheme aimed at improving golf performance ability. Methods: Sixty elite golfers were randomiz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CG, n = 20), core exercise group (CEG, n = 20), and group receiving a combination of muscle strengthening exercises of the non-dominant arm and the core (NCEG, n = 20). The 3 groups conducted the corresponding exercises for 8 weeks, after which the changes in drive distances and isokinetic strength were measured. Result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overall improvement of drive distance were observed among the groups (p 〈 0.001). Enhancement of the drive distance of NCEG was greater than both CG (p 〈 0.001) and CEG (p = 0.001). Except for trunk flexion, all variables of the measurements of isokinetic strength for NCEG also showed the highest values compared to the other groups. Examination of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drive distance and isokinetic strength revealed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of all variables except trunk flexion, wrist extension, and elbow extension. Conclusion: The combination of core and non-dominant arm strength exercises can provide a more effective specialized training program than core alone training for golfers to increase their drive distan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re exercise Drive distance Elite golfer Isokinetic strength Non-dominant arm strength exercise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