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方政治思想史上关于优良政体的探求
1
作者 申林 《宜宾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49-50,共2页
对优良政体的探求是西方政治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优良政体是什么样的政体这一问题上,西方政治思想史上有两种主要观点:第一,优良政体是某种混合政体,晚年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西塞罗、波利比阿、阿奎那、马基雅维利、洛克等人... 对优良政体的探求是西方政治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优良政体是什么样的政体这一问题上,西方政治思想史上有两种主要观点:第一,优良政体是某种混合政体,晚年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西塞罗、波利比阿、阿奎那、马基雅维利、洛克等人持此观点;第二,优良政体是某种单一政体,持此观点的有《理想国》时期的柏拉图、布丹、霍布斯等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良政体 混合政体 单一政体
下载PDF
自然政治性的古典困境——论亚里士多德优良生活和优良政体的政治哲学基础
2
作者 马涛 《法大研究生》 2016年第2期371-396,共26页
亚里士多德认为过优良生活是人实现其本性(自然)的途径,而优良生活只有在具有优良政体的城邦中才有可能。优良生活是德性完满的幸福生活,而幸福在于沉思。优良政体的实质是按照自然差异在青壮年和老年人之间建立轮番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 亚里士多德认为过优良生活是人实现其本性(自然)的途径,而优良生活只有在具有优良政体的城邦中才有可能。优良生活是德性完满的幸福生活,而幸福在于沉思。优良政体的实质是按照自然差异在青壮年和老年人之间建立轮番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统治关系。统治关系体现人的自然政治性的成全。自然政治性是人建立优良政体、达成优良生活并最终实现人的本性(自然)的本体论基础。但优良生活与优良政体均存在难以避免的内在困境。本文认为这种困境的实质是亚氏政治学说的自然政治性基础面临自然差异性与政治共同性的张力。这一张力既是亚氏政治学说的必然属性,也是人类自身的生存论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 优良生活 优良政体 自然政治性
原文传递
亚里士多德的政体理论 被引量:1
3
作者 申林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21-26,共6页
亚里士多德的政体理论主要包括政体分类论、优良政体论和政体变革论等。亚里士多德根据统治者的人数多寡及是否以谋取城邦公共利益为宗旨,把政体分为六种类型,并将中产阶级主导的具有混合色彩的共和政体视为优良政体。此外,他还提到每... 亚里士多德的政体理论主要包括政体分类论、优良政体论和政体变革论等。亚里士多德根据统治者的人数多寡及是否以谋取城邦公共利益为宗旨,把政体分为六种类型,并将中产阶级主导的具有混合色彩的共和政体视为优良政体。此外,他还提到每种政体的变革原因及预防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 政体分类 优良政体 政体变革
下载PDF
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政治思想的比较分析
4
作者 于宙 魏亚杰 《哲学进展》 2024年第6期1109-1114,共6页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勾勒的理想国家,与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描述的现实国家有很大的不同,可以说后者是对柏拉图理想国家政治反思的体现。但无论是体现政治价值的理想城邦还是基于现实的优良政体的选择等,两位哲学家都是立足时代的...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勾勒的理想国家,与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描述的现实国家有很大的不同,可以说后者是对柏拉图理想国家政治反思的体现。但无论是体现政治价值的理想城邦还是基于现实的优良政体的选择等,两位哲学家都是立足时代的,都是对衰落的希腊城邦挽救、救治的体现,以上两种不同形式的挽救、救治,都有可取之处和闪光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想国》 《政治学》 城邦 优良政体
下载PDF
亚里士多德和谐社会思想及其历史启示 被引量:2
5
作者 吴仁平 杨善铭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5期9-12,共4页
亚里士多德和谐社会思想体现在他所提出一种理想的“优良城邦”的设想中。他认为,外物诸善、身体诸善和灵魂诸善三者的和谐,是人类优良生活的体现;在中道原则指导下,由奴隶主中产阶级掌权,实现城邦的富人、穷人和中产阶级的和睦相处,是... 亚里士多德和谐社会思想体现在他所提出一种理想的“优良城邦”的设想中。他认为,外物诸善、身体诸善和灵魂诸善三者的和谐,是人类优良生活的体现;在中道原则指导下,由奴隶主中产阶级掌权,实现城邦的富人、穷人和中产阶级的和睦相处,是最为优良政体建立的应有目的;以理性为基调,实现公民天赋、习惯和理性的内在和谐,是形成公民优良品德的前提条件。“优良城邦”就是“优良生活、优良政体、优良品德”三位一体的理想的和谐社会。亚里士多德的和谐社会思想有其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但对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谐社会 优良生活 优良政体 优良品德 优良城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