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例重症野生毒伞蕈中毒临床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袁发焕 张耀全 《重庆医学》 CAS CSCD 2003年第8期1006-1009,共4页
目的 探讨毒伞蕈中毒的临床特征及其治疗方法。方法 研究本市一起 1 9例野生毒伞蕈中毒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结果、重要器官的组织学改变、对治疗的反应。结果 全部患者均于 1h内出现严重的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 目的 探讨毒伞蕈中毒的临床特征及其治疗方法。方法 研究本市一起 1 9例野生毒伞蕈中毒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结果、重要器官的组织学改变、对治疗的反应。结果 全部患者均于 1h内出现严重的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一老妇和一男童于中毒后 6h内死亡 ,其余患者胃肠道症状均于 2 4h内缓解。中毒后 4~ 5d ,1 0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黄疸、神经精神症状 ;辅助检查发现 ,这些患者均有严重的转氨酶升高、黄疸、内源性凝血功能异常、部分患者胆酶分离 ,组织学检查示肝小叶破坏、肝细胞广泛坏死 ;入院后给予积极的透析、保肝、抗炎、抗氧化、支持等治疗 ,透析后凝血功能很快恢复 ,但肝功能恢复缓慢 ,这 1 0例患者中 7例死亡 ,3例痊愈出院。另外 7例患者在胃肠道症状缓解后无后续症状。中毒后半年、1年随访 ,存活的1 0例患者未发现异常。结论 毒伞蕈中毒以损伤肝脏为主 ,在胃肠道症状后有 2~ 3d的假愈期 ,早期检查肝功能 ,及时透析和有关综合治疗是避免发生致死性肝损害的唯一途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伞蕈 中毒 临床研究
下载PDF
新疆伞蕈一新种——巨孢墨伞 被引量:1
2
作者 臧穆 费勇 《云南植物研究》 CSCD 1991年第1期33-34,共2页
菌盖高1.5cm,后期阔4.5—5.5cm,被微柔毛,雪白色至象牙白色。盖表层细胞呈梨形,椭圆形或具柄圆形。褶片狭而薄,褶幅阔0.5—1mm,贴生,疏列,初灰白色,后期呈黑色。菌柄长5—8cm,粗1—2.5mm,等粗,有时呈棒状,基部呈臼状膨大,中空而质脆,雪... 菌盖高1.5cm,后期阔4.5—5.5cm,被微柔毛,雪白色至象牙白色。盖表层细胞呈梨形,椭圆形或具柄圆形。褶片狭而薄,褶幅阔0.5—1mm,贴生,疏列,初灰白色,后期呈黑色。菌柄长5—8cm,粗1—2.5mm,等粗,有时呈棒状,基部呈臼状膨大,中空而质脆,雪白色至淡白色,基部具粉粒状覆盖物。担孢子22—26×13—19μm,椭圆形或近菱形,棕色,棕黑色。担子近圆形或棒状,30—36×25—28μm,具孢子四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伞蕈 新种 巨孢墨
下载PDF
白毒伞蕈中毒16例急救与临床护理 被引量:3
3
作者 王泉莉 《齐鲁护理杂志》 2008年第11期47-48,共2页
关键词 白毒伞蕈中毒 临床护理 急救 中毒患者 精心护理 积极治疗 临床资料 野生蘑菇
下载PDF
白毒伞蕈中毒致肝损害一例
4
作者 罗信义 帅希林 《现代预防医学》 CAS 1991年第3期194-194,共1页
1977年6月古蔺县护家乡发生一起误食白毒伞蕈中毒3人,当即死亡2人和肝损害一例。中毒者均有典型的毒蕈中毒的临床表现和过程,将剩余食物鉴定,属白毒伞蕈。中毒者王××,男,39岁。
关键词 白毒伞蕈中毒 肝损害 伞蕈 中毒 剩余食物 护家乡 毒覃中毒 巩膜黄染 古蔺县 肝区
下载PDF
白毒伞蕈中毒23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李琼华 余成敏 《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 CAS 2006年第6期44-45,共2页
目的:探讨白毒伞蕈中毒的临床特征及其治疗方法。方法:对我科2004年6月至8月间集中收治的23例白毒伞中毒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对治疗的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患者首发症状均为胃肠道症状。及时洗胃的3例患者转氨酶正常... 目的:探讨白毒伞蕈中毒的临床特征及其治疗方法。方法:对我科2004年6月至8月间集中收治的23例白毒伞中毒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对治疗的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患者首发症状均为胃肠道症状。及时洗胃的3例患者转氨酶正常,余未洗胃的20例患者均有严重转氨酶升高,升高高峰时间为4~6d。3例凝血酶原时间延长,1例不凝。入院后经积极的血液灌流、解毒、保肝、抗炎、支持治疗,12例治愈,11例死亡,死亡率47%。结论:白毒伞中毒以损伤肝脏为主,早期检查肝功能,及时血液净化和综合治疗是避免发生致死性肝损害的唯一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毒伞蕈 中毒 肝损伤
下载PDF
血液灌流联合血液滤过治疗急性重症白毒伞蕈中毒临床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杨建伟 《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 CAS 2008年第8期30-32,共3页
目的:探讨血液灌流联合血液滤过治疗白毒伞蕈中毒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我院2004年6月至8月集中收治的进行血液灌流联合血液滤过治疗的13例急性重症白毒伞蕈中毒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13例患者治疗前后肝、肾功能、心肌酶及临床症状进行... 目的:探讨血液灌流联合血液滤过治疗白毒伞蕈中毒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我院2004年6月至8月集中收治的进行血液灌流联合血液滤过治疗的13例急性重症白毒伞蕈中毒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13例患者治疗前后肝、肾功能、心肌酶及临床症状进行对比观察。结果:13例患者在应用血液灌流联合血液滤过治疗后,血液中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明显下降,其中BUN、SCr、CK-MB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症状明显改善,除2例患者由于经济原因未坚持治疗自动出院、1例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外,其余10例全部治愈出院。结论:对于急性重症白毒伞蕈中毒的救治,早期及时行血液灌流联合血液滤过治疗,可有效地清除和吸附血液中BUN、SCr、CK-MB、ALT、AST、LDH毒性物质,是避免白毒伞蕈中毒发生致死性肝损害的有效措施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灌流联合血液滤过 白毒伞蕈 中毒 肝损伤
下载PDF
白毒伞蕈中毒4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崔英林 《中国医药指南》 2011年第26期336-336,共1页
近年来人们对毒蕈的认识提高而毒蕈中毒已不常见,但白毒伞蕈外观漂亮,没有常识易混淆与食用蕈,2008年夏我院先后收治白毒伞蕈中毒4例(一个村2对夫妻),其临床治疗分析如下。
关键词 白毒伞蕈中毒 中毒性肝炎 急性肝坏死
下载PDF
透析治疗白毒伞蕈中毒35例 被引量:2
8
作者 廖兰仙 《中国血液净化》 2003年第3期161-162,共2页
临床资料 一、病例选择 35例均为思茅地区自1997年初~2002年10月笔者参与抢救治疗的病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15例,最大年龄60岁,最小年龄3岁,平均31.5岁.
关键词 透析治疗 白毒伞蕈中毒 洗胃 催吐 导泻 心电图
下载PDF
两起毒伞蕈中毒的调查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常志善 裴汉杰 吴建国 《实用预防医学》 CAS 2001年第1期58-58,共1页
关键词 伞蕈中毒 流行病学 病因 临床表现
下载PDF
白毒伞蕈中毒35例心电图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赵丽萍 余成敏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2年第5期135-136,共2页
目的探讨急性白毒伞蕈中毒35例患者心电图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对确诊为急性白毒伞蕈中毒35例患者病程中不同时期的心电图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随着病情发展,所有中毒患者均有心电图变化,以窦性心动过速、肢体导联低电压、ST-T改变常... 目的探讨急性白毒伞蕈中毒35例患者心电图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对确诊为急性白毒伞蕈中毒35例患者病程中不同时期的心电图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随着病情发展,所有中毒患者均有心电图变化,以窦性心动过速、肢体导联低电压、ST-T改变常见。结论白毒伞蕈中毒患者早期即出现心电图改变,说明毒素对心肌损伤较早,早期综合治疗中,保护心肌细胞治疗也应积极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毒伞蕈 中毒 心电图
下载PDF
急性白毒伞蕈中毒致肝损伤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自勐 《中外医疗》 2013年第1期68-68,70,共2页
目的探讨急性白毒伞蕈中毒致肝损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该院收治的5例急性白毒伞草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急性白毒伞蕈中毒后均出现呕吐、腹泻、腹痛等明显的胃肠炎症状,进而出现严重并发症。5例患者中,2例入院时深... 目的探讨急性白毒伞蕈中毒致肝损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该院收治的5例急性白毒伞草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急性白毒伞蕈中毒后均出现呕吐、腹泻、腹痛等明显的胃肠炎症状,进而出现严重并发症。5例患者中,2例入院时深度昏迷,抢救无效死亡,1例患者并发肝性脑病,终因肝功能、凝血功能严重损害被迫放弃抢救,于出院后次日死亡,其余2例患者救治成功,痊愈出院。结论应采用血浆置换为主的早期综合治疗法对急性白毒伞蕈中毒致肝损伤患者进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白毒伞蕈中毒 肝损伤 临床研究
下载PDF
3起白毒伞蕈中毒报告 被引量:2
12
作者 金德良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05年第1期20-20,共1页
关键词 白毒伞蕈 中毒报告 2003年 中毒事件 结果报告 永胜县 食用
下载PDF
白毒伞蕈中毒24例临床分析
13
作者 毕超 黄修海 《中国综合临床》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38-438,共1页
关键词 食物中毒 白毒伞蕈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治疗 洗胃 血液透析 解毒治疗 输血 护肝治疗
原文传递
白毒伞蕈中毒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14
作者 张丽 《社区医学杂志》 2013年第2期83-84,共2页
楚雄州是世界野生真菌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云南省70%以上的野生菌均可在此找到。白毒伞蕈属于剧毒蕈,仅一个子实体足可致死。由于其味道鲜美,气味芳香,部分群众仍有进食的习惯,因此中毒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在误食野生菌引... 楚雄州是世界野生真菌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云南省70%以上的野生菌均可在此找到。白毒伞蕈属于剧毒蕈,仅一个子实体足可致死。由于其味道鲜美,气味芳香,部分群众仍有进食的习惯,因此中毒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在误食野生菌引起的中毒事件中,较多是由白毒伞蕈引起的。由于毒蕈中毒引起的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须引起临床特别是急诊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本文对大理学院楚雄附属医院急诊科2004年6月至2010年8月收治的65例白毒伞蕈中毒患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毒伞蕈 中毒 野生真菌 肝损伤
原文传递
介绍一种滇产珍贵食用菌—玉蕈离褶伞 被引量:4
15
作者 刘培贵 《中国食用菌》 1993年第2期29-29,共1页
作者在滇南考察期间久闻“九月菇”之盛名,近来承蒙产地同仁馈赠标本资料,经鉴定报道如下,以供各方面参考。玉蕈离褶伞别名:九月菇(云南景谷)(图版:1——3)Lyophyllum shimeji(Kawam.)Hongo,in Fungi of Japan.p.52,1989;——Tricholoma... 作者在滇南考察期间久闻“九月菇”之盛名,近来承蒙产地同仁馈赠标本资料,经鉴定报道如下,以供各方面参考。玉蕈离褶伞别名:九月菇(云南景谷)(图版:1——3)Lyophyllum shimeji(Kawam.)Hongo,in Fungi of Japan.p.52,1989;——Tricholoma shimeji Kawam.,Illus.Jap.Fung.p1.13,f.8—10,1915.菌盖直径2—12.5厘米,幼期半球形,扁半球形至近斗笠形,成熟后中部稍凸或稍凹平展,盖表暗灰褐色至淡灰褐色,不粘,平滑,盖缘平滑内卷。菌褶弯生至直生,不等长,白色至淡黄色,密,中部阔,向缘渐窄。菌柄长3—8厘米,粗1.2—2.5(—3.2)厘米,白色,中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菌类 离褶
下载PDF
云南惊现巨大玉蕈离褶伞
16
作者 李荣春 《中国食用菌》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38-38,共1页
关键词 野生蘑菇 形态特征 鉴定 驯化 云南 离褶
下载PDF
星孢丝盖伞蕈中毒实验研究报告
17
作者 张树溪 龙铁柱 《湖南预防医学杂志》 1993年第4期226-226,共1页
关键词 星孢丝盖伞蕈 真菌中毒 实验
原文传递
赤壁市四起误食白毒伞类蕈中毒的调查报告
18
作者 胡培锋 《湖北预防医学杂志》 2002年第6期60-60,共1页
关键词 赤壁市 误食 白毒中毒 调查
下载PDF
毒蕈中毒引起多脏器衰竭四例报告
19
作者 景秀平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CAS 1990年第1期65-66,共2页
本文报告一家4口因误食毒蕈而引起急性中毒性肝坏死、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及多器官衰竭(MOF)均先后死亡。 一、临床及流行病学资料:包某全家4人男1女3,平均年龄15.3岁(3~24岁),于1988年8月15日在宝鸡秦岭北麓采回野蘑菇约250g,于当晚... 本文报告一家4口因误食毒蕈而引起急性中毒性肝坏死、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及多器官衰竭(MOF)均先后死亡。 一、临床及流行病学资料:包某全家4人男1女3,平均年龄15.3岁(3~24岁),于1988年8月15日在宝鸡秦岭北麓采回野蘑菇约250g,于当晚7时许将其与西红柿炒熟后掺入面条内,4人晚餐共食。8月16日5时至9时,均相继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吐出物为粘液及少许糊状食糜,伴腹痛腹泻,大便为稀水粘液4~10余次/日,8月16日13时起(进食毒蕈后18小时),先后出现下列多器官衰竭(MOF)征象:①肝衰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脏器衰竭 中毒 多器官衰竭 肝衰竭 吐出物 肝坏死 秦岭北麓 野蘑菇 白毒伞蕈中毒 许将
下载PDF
Construction and Expression of GST and Carbon Skeleton of Amatoxins Fusion Gene
20
作者 赵建 CAO +8 位作者 Mei Zhang Jie Hou Ruotong Chen Yaofeng Yang Zhirong 《High Technology Letters》 EI CAS 2004年第1期52-56,共5页
The primer, AT For1, AT For2 and AT Back, are designed and synthesized for adding-PCR that is used to construct the fusion GST-AT gene. Depending on two-time adding-PCR amplification and the insertion of coding sequen... The primer, AT For1, AT For2 and AT Back, are designed and synthesized for adding-PCR that is used to construct the fusion GST-AT gene. Depending on two-time adding-PCR amplification and the insertion of coding sequence of octapeptide carbon skeleton into the 3 terminus of GST gene, the authors get the masculine recon, pGAT-1, confirmed by sequence determination and analysis, whose ORF is read-through. After IPTG induction and partial purification, SDS-PAGE electrophoresis is employed to detect the gene expression. The expressions of total bacterial proteins are about 21.3%, 22.5%, 19.32%, 21.73% in E. coli BL21, DH5α, JM109 and Top10 strains, respectively. Considering the quantity of induced total bacteria, the E. coli BL21 is the best one among the four recipient strains. This article supplies an academic foundation for producing biological active amatoxi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表达 熔合基因 八肽碳骨架 GST 附加PCR法 谷胱甘肽-S-转移酶 伞蕈毒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