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中国奇谭:鹅鹅鹅》看数字人文下中华文化的跨文化传播与研究
1
作者 叶麟婧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4年第7期50-61,共12页
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与一国的国情直接挂钩,传统文化作为重要的民族遗产是中华民族得以延续和发展的精神力量和重要支柱,将优秀中华文化进行跨文化传播是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地位的表现和文化战略。本文着重讨论数字人文背景下动画短篇《... 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与一国的国情直接挂钩,传统文化作为重要的民族遗产是中华民族得以延续和发展的精神力量和重要支柱,将优秀中华文化进行跨文化传播是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地位的表现和文化战略。本文着重讨论数字人文背景下动画短篇《中国奇谭:鹅鹅鹅》的跨文化传播与研究,通过对原型《鹅笼书生》的溯源、“文本—动画”的跨媒介演变及海外平台的跨文化传播状况进行阐述分析,进行多元衍生的跨文化传播,提升中华文化跨文化传播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奇谭:鹅鹅鹅》 跨文化传播与研究 数字人文 中国经典文学和优秀文化
下载PDF
谢依伦著《〈红楼梦〉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传播与研究(1818—2018)》出版
2
作者 编辑部 《曹雪芹研究》 2024年第1期34-34,共1页
谢依伦著《〈红楼梦〉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传播与研究(1818—2018)》2023年11月由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系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新汉学计划出版项目”的优秀成果。作者为马来亚大学中文系高级讲师、马来亚大学《红楼梦》研... 谢依伦著《〈红楼梦〉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传播与研究(1818—2018)》2023年11月由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系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新汉学计划出版项目”的优秀成果。作者为马来亚大学中文系高级讲师、马来亚大学《红楼梦》研究中心研究员。本书详细分析了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以来近二百年间《红楼梦》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传播与接受过程。作者结合传播学理论,通过丰富的文献记录,全面探讨了《红楼梦》在不同时代的传播方法、传播主体、传播信息以及受众范围。同时,根据受众的反馈来分析《红楼梦》传播的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研究 传播学理论 红楼梦 传播与研究 马来亚大学 传播主体 文献记录 十九世纪
下载PDF
苏珊·柯林斯科幻小说在中国的传播与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贺丽 季水河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47-151,共5页
科幻小说《饥饿游戏》是苏珊·柯林斯的代表作,在国内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但与国外相比,国内学者对柯林斯科幻小说的研究重视不够。柯林斯科幻小说在国内的译介与传播,经历了冷遇期、觉醒期和黄金期三个阶... 科幻小说《饥饿游戏》是苏珊·柯林斯的代表作,在国内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但与国外相比,国内学者对柯林斯科幻小说的研究重视不够。柯林斯科幻小说在国内的译介与传播,经历了冷遇期、觉醒期和黄金期三个阶段。研究主要聚焦于综述、主题、审美三个方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国内柯林斯科幻小说研究仍然存在研究范围过于狭窄、方法比较单一、传播形式不够多样等不足,期待更多创新与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珊·柯林斯 科幻小说 传播与研究
下载PDF
李白及其诗歌在美国的传播与研究情况综述 被引量:1
4
作者 商拓 潘子龙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12期16-21,共6页
李白的诗歌于二十世纪初传入美国,兴起了美国诗人和学者对李白诗歌翻译传播和研究的热潮,庞德及其《神州集》可为代表。李白及其诗歌中生离死别的战争元素影响并启示了庞德,其诗歌中的思想感情和写作形式对庞德《神州集》的成功也做出... 李白的诗歌于二十世纪初传入美国,兴起了美国诗人和学者对李白诗歌翻译传播和研究的热潮,庞德及其《神州集》可为代表。李白及其诗歌中生离死别的战争元素影响并启示了庞德,其诗歌中的思想感情和写作形式对庞德《神州集》的成功也做出了贡献。李白及其诗歌在美国的传播与研究褒贬不一;如韦利就对李白生平及其诗作持批评态度,而另一些人则对李白诗中的道家思想抱有好感。两者都进一步推动了李白及其诗歌在美国的传播与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白 诗歌 美国 传播与研究
下载PDF
王尔德在中国:百年传播与研究
5
作者 张介明 《外语与翻译》 2012年第2期61-69,共9页
王尔德在中国百年传播和研究的历史大致可分三个时期。新文学第一个10年是中国王尔德传播和研究的初期,顺应了叛逆和反抗的社会思潮,但写实的主流倾向使其呈现译介为主、研究不足的特点;改革开放迎来了王尔德翻译和研究的新高潮,从... 王尔德在中国百年传播和研究的历史大致可分三个时期。新文学第一个10年是中国王尔德传播和研究的初期,顺应了叛逆和反抗的社会思潮,但写实的主流倾向使其呈现译介为主、研究不足的特点;改革开放迎来了王尔德翻译和研究的新高潮,从客观、辩证到全面、准确,昭示着这个领域的全面进步;进入新世纪,为王尔德研究成果量大质优,各种文体研究全面推进,接近域外的研究水准,达到了空前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尔德 传播与研究 中国 三个时期
下载PDF
《西游补》的境外传播与研究及其学术理路
6
作者 赵红娟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47-54,共8页
《西游补》在境外不仅流传较广,而且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其研究最主要、最鲜明的学术理路,是移植西方理论来探求小说的文本价值与文化内涵。这种"他者"的眼光和视角,不仅给《西游补》研究带来了新的视野,而且可为中西比... 《西游补》在境外不仅流传较广,而且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其研究最主要、最鲜明的学术理路,是移植西方理论来探求小说的文本价值与文化内涵。这种"他者"的眼光和视角,不仅给《西游补》研究带来了新的视野,而且可为中西比较文学的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游补》 境外 传播与研究 学术理路
下载PDF
中国现代诗歌的英译传播与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李刚 谢燕红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17年第4期104-110,共7页
作为"白话文学最初的实践领域",中国现代诗歌是在西方诗学理论的影响下发生发展的,在逐步摆脱传统诗词格律和形式束缚的同时,走上了一条渐趋"自由"的新路。假如说早期中国现代诗歌在英语世界的接受,还是以西方文学... 作为"白话文学最初的实践领域",中国现代诗歌是在西方诗学理论的影响下发生发展的,在逐步摆脱传统诗词格律和形式束缚的同时,走上了一条渐趋"自由"的新路。假如说早期中国现代诗歌在英语世界的接受,还是以西方文学理论为参照,存在着较多误读与误释,那么,随着中国现代诗歌的不断成熟,现代诗歌在英语世界传播与研究的不断深入,西方中心主义的偏见不断削弱,现代诗歌在中国形象塑造以及展示中国现代文学价值方面获得了世界文坛的认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诗歌 英译 传播与研究
下载PDF
中国现代戏剧的英译传播与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李刚 谢燕红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5-100,共6页
从《终身大事》的孤独亮相到《哥伦比亚中国现代戏剧选集》的出版,从中国翻译者的勉力推荐到海外大学文学博士的主动选择,中国现代戏剧作品在英语世界的传播走着一条主动寻求对话到渐有回应之路。与小说、诗歌的海外传播相比,中国现代... 从《终身大事》的孤独亮相到《哥伦比亚中国现代戏剧选集》的出版,从中国翻译者的勉力推荐到海外大学文学博士的主动选择,中国现代戏剧作品在英语世界的传播走着一条主动寻求对话到渐有回应之路。与小说、诗歌的海外传播相比,中国现代戏剧的传播数量有限,且主要集中于田汉、李健吾、曹禺、丁西林等经典作家作品,覆盖面较窄,但中国现代戏剧在新文学发生的第一时间向西方展示了现代中国文学的发展与成绩,力求为西方文学建构可以对话的东方"他者",几乎奠定了西方对中国新文学经典的认识与评价基础,并从此在海外汉学研究中注入了中国现代戏剧的元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戏剧 英语世界 传播与研究
下载PDF
浅论《聊斋志异》在国外的传播与研究——以日本和俄国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刘蕾 《蒲松龄研究》 2011年第2期100-109,共10页
《聊斋志异》从十八世纪中期起开始向国外流传,传播范围广泛,影响力巨大。在其流传过程中,首先是当地学者将其翻译成本国文字,然后随着阅读程度的加深,对其故事、人物、情节、思想内涵以及相关文化风俗的学术研究相继进行,并取得... 《聊斋志异》从十八世纪中期起开始向国外流传,传播范围广泛,影响力巨大。在其流传过程中,首先是当地学者将其翻译成本国文字,然后随着阅读程度的加深,对其故事、人物、情节、思想内涵以及相关文化风俗的学术研究相继进行,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聊斋志异》向世界各国的流传中,日本和俄国的传播与研究是最成熟、最具代表性的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聊斋志异 传播与研究 日本 俄国
下载PDF
儒家思想在日本的传播与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史少博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210-213,共4页
公元5世纪,中国的儒学就传到了日本。奈良时代(710年~794年),儒家的影响在日本越来越深化,日本把儒家思想的核心"仁"用"忠"来代替。在奈良、平安时代的几百年间,儒学在日本古代教育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儒学成为... 公元5世纪,中国的儒学就传到了日本。奈良时代(710年~794年),儒家的影响在日本越来越深化,日本把儒家思想的核心"仁"用"忠"来代替。在奈良、平安时代的几百年间,儒学在日本古代教育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儒学成为日本青年的知识教养和身份地位的重要来源。江户时代,儒学被推为官学,成为了官方意识形态。儒教的主题不但与近世日本社会的演进息息相关,直到明治维新前后,它更影响到日本的近代化。当代日本,作为意识形态体系的儒学已不复存在,但也有许多日本人在研究儒学,并且儒学的一部分价值观、伦理观,已积淀为日本人的道德规范和民族心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思想 日本 传播与研究
下载PDF
中国新时期文学在日本的译介与传播探析——评《中国新时期文学在日本的传播与研究》
11
作者 华兴 《新闻爱好者》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I0008-I0009,共2页
卢茂君教授所著的《中国新时期文学在日本的传播与研究》(2020年10月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一书是对中国新时期文学在日本传播与研究的情况进行全面系统梳理与评价的著作,不仅填补了该研究领域的空白,以中国视角描绘出一幅1976年之后中日... 卢茂君教授所著的《中国新时期文学在日本的传播与研究》(2020年10月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一书是对中国新时期文学在日本传播与研究的情况进行全面系统梳理与评价的著作,不仅填补了该研究领域的空白,以中国视角描绘出一幅1976年之后中日两国学者共享中国新时期文学研究的图卷,并且提供了中国学者对日本学界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之再研究、批评之再批评的重要范例。该书由六章构成,第一章和第二章以日本学界的中国新时期文学认知为中心,以梳理与辨析大量的相关译作和学术论文为基础,从综述日本学者对中国新时期文学的概念认知,到考察日本学者对作家群体及其创作题材与特征的关注,再至呈现日本学者认知视角的变化过程,勾勒出中国新时期文学在日本的传播与研究的全景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新时期文学 作家群体 传播与研究 全景图 学术论文 认知视角 日本学界 译介与传播
下载PDF
《〈红楼梦〉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传播与研究(1818—2018)》
12
作者 墨石 《红楼梦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46-346,共1页
《〈红楼梦〉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传播与研究(1818—2018)》是对《红楼梦》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传播与研究历程的阶段性总结,详细分析了《红楼梦》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传播与接受过程。作者结合传播学理论,通过丰富的文献记录,全面探... 《〈红楼梦〉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传播与研究(1818—2018)》是对《红楼梦》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传播与研究历程的阶段性总结,详细分析了《红楼梦》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传播与接受过程。作者结合传播学理论,通过丰富的文献记录,全面探讨了《红楼梦》在不同时代的传播方法、传播主体、传播信息以及受众范围。同时,在梳理两国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马新红学的特点、不足,参照世界红学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为未来马新红学研究的拓展提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学研究 新红学 红楼梦 传播学理论 传播与研究 研究思路与方法 传播主体 文献记录
原文传递
张贤亮作品在域外的传播与研究
13
作者 王旭 凌淑珍 《新文学史料》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3-124,共12页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张贤亮作品屡获国内重大文学奖项。进入新世纪,他不仅斩获了“2004年中国文化产业十杰”①称号,《绿化树》也入选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最具影响力小说”②。其作品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引起了海外译者和出版机构的注意,...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张贤亮作品屡获国内重大文学奖项。进入新世纪,他不仅斩获了“2004年中国文化产业十杰”①称号,《绿化树》也入选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最具影响力小说”②。其作品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引起了海外译者和出版机构的注意,被译为三十多个语种,在域外产生了一定影响。但目前国内关于其作品在域外译介的研究成果不多,关注点多是翻译过程中的具体语言问题,或是从中国当代文学整体角度出发的偶尔提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贤亮 中国当代文学 文学奖项 《绿化树》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传播与研究 海外译者 研究成果
原文传递
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与研究的四个结合 被引量:2
14
作者 丁红岩 李庆霞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5-50,共6页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研究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理论先导。20世纪初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的艰难探索中实现了从"师资"向"师俄"的范式转化,逐渐聚焦并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建党时期马克思主义的传...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研究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理论先导。20世纪初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的艰难探索中实现了从"师资"向"师俄"的范式转化,逐渐聚焦并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建党时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研究主要体现为四个结合,即马克思主义的多元性引入与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信仰性承接的结合,马克思主义的选择性传播与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整体性重构的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学理性研究与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大众化宣传的结合,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式解读与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中国化探索的结合。这四个结合共同构筑了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的立体图景,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准备了干部队伍、理论基础、群众力量和实践基础,推进了中国共产党创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 传播与研究 结合
原文传递
新中国成立前马克思主义在四川的传播与中国化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聂蒲生 《铜仁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29-32,45,共5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马克思主义在四川省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深入的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四川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四川 马克思主义传播与研究
下载PDF
“浪漫”之钩沉——西方浪漫主义中国百年传播与研究反思 被引量:5
16
作者 蒋承勇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66-181,共16页
百余年来,受本土社会历史与文化传统的影响,19世纪西方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在中国的传播、研究尚欠深入,认识上存在诸多误区。浪漫主义对启蒙运动既有传承又有反叛,而反叛恰恰意味着创新;与之相仿,浪漫主义对法国大革命的反思则强化和凸显... 百余年来,受本土社会历史与文化传统的影响,19世纪西方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在中国的传播、研究尚欠深入,认识上存在诸多误区。浪漫主义对启蒙运动既有传承又有反叛,而反叛恰恰意味着创新;与之相仿,浪漫主义对法国大革命的反思则强化和凸显了自由观念在其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地位。这种"自由"观念通过个人自由与本体孤独、宗教自由与中世纪情怀、政治自由与社会批判、艺术自由与文学革命等多维度的展开,不仅体现其内涵之多义性,而且使西方文学首次实现了情感对理智、文学对现实、审美对功利、天才对"庸众"的超越,浪漫主义也成了西方近现代文学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文学"革命",为20世纪西方现代文学的生成与发展提供了人文与审美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浪漫主义 启蒙理性 自由 传播与研究
原文传递
勤于行·勇于思——《跨文化传播探讨与研究》跋
17
作者 张子扬 《新闻传播》 2004年第5期8-8,共1页
这是继《译制片研究与探讨》之后,“译研会”编辑出版的第二部全国电视同仁就译制节目实践与思考的专业文论汇集。
关键词 《跨文化传播探讨与研究 书跋 电视节目 译制节目 民族文化
下载PDF
《日藏中日文学古写本笺注稿》出版
18
作者 王晓丹 《国际汉学》 2024年第1期16-16,共1页
中国文化是伴随着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会通而走向周边各国的。较之欧美的中国文化研究,我国周边各国具有更悠久的历史与学术积累。从写本时代,历经版本时代、机器文明时代,到今天的互联网时代,中国文化的传播与研究具有很强的继承性,中国... 中国文化是伴随着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会通而走向周边各国的。较之欧美的中国文化研究,我国周边各国具有更悠久的历史与学术积累。从写本时代,历经版本时代、机器文明时代,到今天的互联网时代,中国文化的传播与研究具有很强的继承性,中国文化与汉字文化圈各国本土文化的相关性深刻影响着今天人们对现代中国的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化研究 汉字文化圈 中日文学 学术积累 传播与研究 笺注 写本时代 互联网时代
下载PDF
纪录类型影片的海外接受与研究分析
19
作者 石嵩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2期75-80,共6页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海外媒体与学界就已开始关注中国纪录类型电影,将其视作一种另类的中国电影文化现象进行研究。进入21世纪,海外学界对中国纪录类型影片的研究呈现出全新态势:西方学者们开始从零星自发的个案研究,逐步走向代际群体...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海外媒体与学界就已开始关注中国纪录类型电影,将其视作一种另类的中国电影文化现象进行研究。进入21世纪,海外学界对中国纪录类型影片的研究呈现出全新态势:西方学者们开始从零星自发的个案研究,逐步走向代际群体的归纳建构与共同主题的文化探寻。通过梳理发现,英语学界关于中国纪录类型影片的研究有差异于本土研究的可取之处。系统分析中国纪录类型影片作为一种另类中国电影文化现象在海外备受关注的表象呈现与深层原因,批判借鉴另类中国电影文化海外传播与研究的有益成果,对我们反思本土电影制作及促进中国文化更好的"走出去"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语世界 另类 中国电影文化 海外传播与研究 纪录类型影片
下载PDF
中国古代《文心雕龙》研究之回顾
20
作者 张叔宁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6期157-159,共3页
中国古代的《文心雕龙》研究,萌芽于唐宋,肇端于元代,发展于明代,大成于清代,主要表现为校勘、考证、注释等基础性研究,为数不多的对义理的阐发又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所以未能形成一种专门的学科。但正是古代的基础性研究,才为具有现代... 中国古代的《文心雕龙》研究,萌芽于唐宋,肇端于元代,发展于明代,大成于清代,主要表现为校勘、考证、注释等基础性研究,为数不多的对义理的阐发又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所以未能形成一种专门的学科。但正是古代的基础性研究,才为具有现代特点的文学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文献传播与研究 古代文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