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1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科学传播公众号持续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
1
作者 贾琪 李江苏 +1 位作者 张天娇 成雯 《河南科学》 2024年第9期1395-1404,共10页
研究科学传播公众号的持续使用意愿及影响因素,对当前公众号在科学传播中走出发展困局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研究融合技术接受模型、期望确认理论和社会影响理论,从用户感知的多个维度,提出科学传播公众号持续使用意愿的假设,并... 研究科学传播公众号的持续使用意愿及影响因素,对当前公众号在科学传播中走出发展困局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研究融合技术接受模型、期望确认理论和社会影响理论,从用户感知的多个维度,提出科学传播公众号持续使用意愿的假设,并采用问卷数据、结构方程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①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感知趣味性和主观规范性对满意度和持续使用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感知趣味性对持续使用意愿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902,正相关性最强.②感知易用性对感知有用性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862,相关性显著,表明感知易用性可直接调节感知有用性.③满意度对持续使用意愿存在较大直接效应,用户满意度决定是否持续使用科学传播公众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传播公众 持续使用意愿 技术接受模型 结构方程模型
下载PDF
公众考古传播与媒体宣传的信息交流
2
作者 周岚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第8期174-176,F0003,共4页
文章探讨了公众考古传播与媒体宣传之间的信息交流,以传播学和媒体宣传理论为理论框架,分析了公众考古传播的重要性,包括公众教育和意识提高、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以及考古项目的可持续性。同时,也讨论了考古学与媒体宣传的挑战,在此基... 文章探讨了公众考古传播与媒体宣传之间的信息交流,以传播学和媒体宣传理论为理论框架,分析了公众考古传播的重要性,包括公众教育和意识提高、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以及考古项目的可持续性。同时,也讨论了考古学与媒体宣传的挑战,在此基础上深入探究了媒体宣传促进公众考古信息交流的策略,旨在为促进公众考古传播和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有益的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众考古传播 媒体宣传 信息交流
下载PDF
运营学术微信公众号助力学术编辑的学术传播能力提升——以“语言科学”公众号运营为例 被引量:2
3
作者 张宁 《传媒论坛》 2023年第12期54-56,共3页
学术编辑在我国学术进步、学术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是坚定文化自信、进行文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术编辑的学术传播能力决定着学术成果影响力的大小。媒介融合时代,运营好学术微信公众号能够助力学术编辑的学术传播能力大幅... 学术编辑在我国学术进步、学术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是坚定文化自信、进行文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术编辑的学术传播能力决定着学术成果影响力的大小。媒介融合时代,运营好学术微信公众号能够助力学术编辑的学术传播能力大幅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编辑 学术传播力:微信公众
下载PDF
弥合断层,走向互动:中国当代艺术的“公众面向”
4
作者 谢慧英 《艺术传播研究》 CSSCI 2024年第4期57-67,共11页
从全球化时代各国各民族谋求文化发展、确认文化身份的路径看,当代艺术应当能成为国际交流中塑造国家形象、彰显国家文化活力的重要载体。优秀的本土当代艺术能够为具备明确的当代意识和时代感的国人提升参与社会文化事务的能力与审美... 从全球化时代各国各民族谋求文化发展、确认文化身份的路径看,当代艺术应当能成为国际交流中塑造国家形象、彰显国家文化活力的重要载体。优秀的本土当代艺术能够为具备明确的当代意识和时代感的国人提升参与社会文化事务的能力与审美水准做出自己的贡献。然而出于历史背景、当代艺术自身对观念阐释的依赖,以及消费主义和泛娱乐性文化生态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目前的中国当代艺术与大众之间尚有巨大的审美“断层”。在新的时代语境下,中国当代艺术迫切需要重新思考其“公众面向”的应有之义,以切实寻求与公众互动的有效路径,展现出应有的姿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艺术 审美断层 公众传播 艺术当代性 艺术普及
下载PDF
新闻传播的特征及全球文化传播的理论架构探讨——评《全球新闻传播:理论架构、从业者及公众传播》 被引量:1
5
作者 刘曌琼 《中国教育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I0009-I0009,共1页
当代社会,信息和文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传播,媒体的角色变得愈发重要。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传播不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塑造社会认知、引导舆论、构建文化认同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全球化的潮流也将不同国家和文化紧密联系... 当代社会,信息和文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传播,媒体的角色变得愈发重要。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传播不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塑造社会认知、引导舆论、构建文化认同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全球化的潮流也将不同国家和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促使人们更深刻地思考文化在新闻传播中的角色以及相关的理论架构。《全球新闻传播:理论架构、从业者及公众传播》一书从全球范围内对新闻传播进行了深入探讨。该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三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传播 公众传播 信息爆炸 引导舆论 社会认知 理论架构 全球范围 构建文化
下载PDF
基于WCI的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展策略探析
6
作者 陈璐 《新媒体研究》 2024年第20期46-49,共4页
当前,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号已成为高校新媒体布局中的核心力量,其影响力不仅依赖高校自身的深厚基础与广泛社会认可,还受到编辑团队风格的影响。因此,各高校对官方微信公众号的关注和投入程度的不同会导致其传播效果不同。为提升高校官方... 当前,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号已成为高校新媒体布局中的核心力量,其影响力不仅依赖高校自身的深厚基础与广泛社会认可,还受到编辑团队风格的影响。因此,各高校对官方微信公众号的关注和投入程度的不同会导致其传播效果不同。为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号的影响力,研究采用目前公认度较高的WCI评价方法,通过多个维度对全国排名前十的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号进行全样本实证分析,从编辑团队角度出发,提出“构建特色新闻推送”“增强双向互动”“增加二次传播力度”等策略,以期帮助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号提升品牌形象,增强传播效果与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官方微信公众 清博指数 WCI 公众传播影响力 融媒体
下载PDF
网络传播对公众知情权的推进
7
作者 王卉 《新闻前哨》 2013年第10期96-96,101,共2页
知情权是近几年传播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越来越多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和层面予以关注。尤其是随着公共舆论在网络中的凸起和一次次"网络事件"在现实生活中所引起的波澜,为我们进一步审视网络对知情权的推动提供了更好的观察视角... 知情权是近几年传播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越来越多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和层面予以关注。尤其是随着公共舆论在网络中的凸起和一次次"网络事件"在现实生活中所引起的波澜,为我们进一步审视网络对知情权的推动提供了更好的观察视角。本文从公众知情权的角度入手,着重从网络传播的快捷有力、低门槛、隐匿性等特点来探讨其对知情权的推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 传播公众 知情权
下载PDF
新媒体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众传播的有效性研究 被引量:12
8
作者 翟文艳 赵海琳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5-108,共4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众传播广度、深度、速度、恒度等效度目标的实现,在传统媒体领域保持了深度和恒度的优势,暴露了广度和速度的劣势,而新媒体环境的形成有助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传播效度优势、劣势上的互补。因此,要促进两类媒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众传播广度、深度、速度、恒度等效度目标的实现,在传统媒体领域保持了深度和恒度的优势,暴露了广度和速度的劣势,而新媒体环境的形成有助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传播效度优势、劣势上的互补。因此,要促进两类媒体的融合,保障新媒体公众传播平台软、硬件条件建设,加强新媒体公众传播从业人员队伍建设,构建并不断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媒体公众传播效度的评估体系,从而实现新媒体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众传播效度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公众传播
下载PDF
微博涉核舆情的情感分析与公众传播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郭修远 肖正 《情报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44-148,171,共6页
[目的/意义]涉核话题近年来随着核产业的快速发展备受各界关注,负面的涉核网络舆情的公众传播是当前政府面临的新挑战,而微博作为网络舆情传播的重要平台,通过对微博涉核内容的情感倾向分析有助于深入探究负面舆情的发展传播规律。[方法... [目的/意义]涉核话题近年来随着核产业的快速发展备受各界关注,负面的涉核网络舆情的公众传播是当前政府面临的新挑战,而微博作为网络舆情传播的重要平台,通过对微博涉核内容的情感倾向分析有助于深入探究负面舆情的发展传播规律。[方法/过程]以微博涉核话题为数据源,提出了多任务多输入的协同情感分类模型,对微博内容从时间、地域、用户关系三方面进行了情感倾向分析。[结果/结论]通过使用多任务多输入的协同情感分类模型,对微博这种长度较短且网络用语较多的文本进行分析,并综合数据分析得出了公众涉核舆情的发展传播形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博 涉核舆情 情感分析 公众传播 深度学习
下载PDF
社会化媒体对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的启示--从微信公众号谈起 被引量:27
10
作者 杨佳昕 谷悦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55-57,共3页
网络传播技术的不断进步推动了社会化媒体的创新,促进了社会化媒体的多样化发展。从简单的即时通信工具到成为集视频、朋友圈、游戏、公众号平台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微信,日益丰富了人们的社交生活。微信公众号平台的建立,使用户从以往的&q... 网络传播技术的不断进步推动了社会化媒体的创新,促进了社会化媒体的多样化发展。从简单的即时通信工具到成为集视频、朋友圈、游戏、公众号平台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微信,日益丰富了人们的社交生活。微信公众号平台的建立,使用户从以往的"被迫"接受信息到"被推送"自主选择信息;从过去的消息阅读者"变身"为消息的发布者。平台不仅仅是一个"消息流通"的场所,而且是一个"阅我所爱"、可找到同趣向阅友的互动网络平台。这种转变是立足于新媒体信息传播基础之上的技术与思维创新,文章通过案例分析,探讨了新型社会化媒体成功的深层原因,对传统媒体传播模式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媒体 社会化媒体 微信公众号信息传播
下载PDF
简论官书三特征——不准公众传播、作者不署名、书无定本 被引量:8
11
作者 刘光裕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1-11,91,共11页
春秋以前"学在官府",所有书籍都是官府典籍,清以来学者称之为"官书"。在书籍史上,从原始书籍到汉代以前是漫长的官书时期。官书的重要特征有三:一、不准公众传播;二、作者不署名;三、书无定本。官书三特征决定官书... 春秋以前"学在官府",所有书籍都是官府典籍,清以来学者称之为"官书"。在书籍史上,从原始书籍到汉代以前是漫长的官书时期。官书的重要特征有三:一、不准公众传播;二、作者不署名;三、书无定本。官书三特征决定官书具有与汉以后书籍迥然不同的存在形态与演变规律。官书不准公众传播,就是不准公诸于世,就是不准出版,这对官书具有全面而深刻的影响。作者概不署名,说明官书中不存在著作权问题,说明官书无所谓真与伪,社会上不可能产生汉代以来才有的那种伪作观念。在不准公众传播与作者不署名的共同作用下,致使作品多是无名氏的集体著作,个人著作很难留存后世。无名氏集体著作经过历代修订与整合,到最后公诸于世时,必然成为文献学家所说的"不是一人一时之作"。有官书三特征,必有"不是一人一时之作"。汉代以前,经籍与子书无不深受官书三特征的影响。考察官书三特征,旨在按本来面目认识官书,认识先秦书籍,避免将它们与汉以后书籍等量齐观,混为一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官书 不准公众传播 作者不署名 书无定本
下载PDF
美国科学传播体系构建:科学教育和公众传播的双重路径 被引量:3
12
作者 宋娴 《外国中小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5-31,共7页
美国在政府层面的科学传播活动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完成的,首先是科学教育途径,其次才是科学传播途径。美国国家层面的科学传播主要是通过和学校教育的结合来完成的,面向青少年,旨在鼓励学生从事科学相关行业。本文梳理了美国科学教育政策... 美国在政府层面的科学传播活动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完成的,首先是科学教育途径,其次才是科学传播途径。美国国家层面的科学传播主要是通过和学校教育的结合来完成的,面向青少年,旨在鼓励学生从事科学相关行业。本文梳理了美国科学教育政策的演变以及科学教育和公众传播双重路径对美国科学传播事业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传播体制 科学教育 公众传播
下载PDF
向公众传播权的立法构想 被引量:7
13
作者 王文敏 《时代法学》 2016年第1期61-72,共12页
我国《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法过程中对广播权和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修改几易其稿,而司法实践中这两项权利也引发了很大的争议。无论是广播权还是信息网络传播权,实际上都属于法理上的向公众传播权。虽然我国并没有规定一项总的向公众传播权... 我国《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法过程中对广播权和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修改几易其稿,而司法实践中这两项权利也引发了很大的争议。无论是广播权还是信息网络传播权,实际上都属于法理上的向公众传播权。虽然我国并没有规定一项总的向公众传播权,但该项权利在《伯尔尼公约》和WCT等国际公约中已经得以确立。参考各国的相关立法模式,美国用发行权和公开表演权来规制向公众传播行为的立法模式太过繁杂,欧盟等国家和地区采用的相关立法模式最具可行性,根据后者的立法和司法实践,界定"向公众传播权"的范围需要考虑两个要件,即"传播"和"公众"。应当尝试在我国《著作权法》中设立总括性的"向公众传播权",同时可以在该项权利之下将一些较为成熟且类型化的子权利进行列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众传播 广播权 信息网络传播 传播 公众
下载PDF
柴窑文化及其公众文化传播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晓如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3期43-47,共5页
柴窑是我国古代制瓷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磁窑,柴窑窑器以其独特的品质与精致的工艺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柴窑文化的发掘与研究,不仅是国内相关领域的关注对象,也是学术研究的热点。柴窑文化的公众传播,有助于中华优秀... 柴窑是我国古代制瓷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磁窑,柴窑窑器以其独特的品质与精致的工艺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柴窑文化的发掘与研究,不仅是国内相关领域的关注对象,也是学术研究的热点。柴窑文化的公众传播,有助于中华优秀文化的弘扬与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窑文化 公众文化传播
下载PDF
对抗型解码与公众传播策略
15
作者 朱洁 刘林沙 《新闻爱好者》 2012年第1期29-30,共2页
通过对"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发生之后两周内的天涯时空论坛的内容分析,发现网络时评中传递出的对抗型解码倾向是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矛盾激化的一个表象。政府在公众传播中应更多地了解网络时评意见领袖并加强... 通过对"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发生之后两周内的天涯时空论坛的内容分析,发现网络时评中传递出的对抗型解码倾向是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矛盾激化的一个表象。政府在公众传播中应更多地了解网络时评意见领袖并加强与其有效沟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时评 意见领袖 公众传播
下载PDF
学术期刊公众传播的多维度分析与启示
16
作者 何洪英 杨莉娟 +2 位作者 朱丹 葛亮 张曼夏 《学报编辑论丛》 2022年第1期453-460,共8页
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和信息技术驱动大背景下,为进一步促进期刊影响力提升和重要成果普及转化,需要深入有效地做好媒体融合传播,因此基于前期文献和网络媒体分析,以生物学期刊为例,面向社会公众、科研人员以及期刊编辑就学术期刊的公众... 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和信息技术驱动大背景下,为进一步促进期刊影响力提升和重要成果普及转化,需要深入有效地做好媒体融合传播,因此基于前期文献和网络媒体分析,以生物学期刊为例,面向社会公众、科研人员以及期刊编辑就学术期刊的公众传播开展多维度调查研究。分析表明,公众普遍对了解相关科学及内容呈现和传播形式有更高期待,超过三分之一的科研人员能够参与融合传播,而期刊编辑大多认为公众传播对期刊影响力有较好促进作用,但并不满意传播现状,希望增加微信公众号、网站建设和新闻推广的人员、经费和技术投入。上述结果提示,在政策和技术支持、公众需求、专家协力的良好外部条件下,学术期刊出版机构应努力通过引导性组稿、热点事件契机、科学家精神宣传等做好优质内容产出,并充分借力网络集群平台、社交和新闻媒体,在助力科技创新的同时也不断促进科技成果和科学精神深入人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期刊 公众传播 科学传播 问卷调查 媒体融合
下载PDF
和谐社会视阈下温州人公众形象塑造与传播战略研究
17
作者 陈开亮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21-23,共3页
从经济价值与精神文明价值两方面探讨了地域性群体公众形象的重要价值与意义,在此基础上从理论研究到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两方面分析了温州人公众形象研究的意义,总结、分析温州人公众形象的历史与现状,在传播学视域下探讨温州人公众形象... 从经济价值与精神文明价值两方面探讨了地域性群体公众形象的重要价值与意义,在此基础上从理论研究到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两方面分析了温州人公众形象研究的意义,总结、分析温州人公众形象的历史与现状,在传播学视域下探讨温州人公众形象塑造与传播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谐社会温州人公众形象传播
下载PDF
自媒体时代下公众传播对社群的负效应及策略研究
18
作者 王冬冬 李晓宁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第12期80-80,共1页
据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互联网的使用规模和普及程度说明,媒介技术的进步大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此同时,公众的媒介表现不单单像过去停留在... 据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互联网的使用规模和普及程度说明,媒介技术的进步大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此同时,公众的媒介表现不单单像过去停留在知晓信息、影响态度和行为层面,公众本身是一个传播的自媒体,单个和集群式的自媒体平台形式多样,与主流媒体舆论场相对应的民间舆论场走进了公众视野,公众的话语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体时代 公众传播
下载PDF
论作为公众传播媒介的乒乓球运动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宗雨 《新闻爱好者》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88-90,共3页
在全球化时代,公众传播勃兴。乒乓球作为一种公众传播媒介,其自身的机理亟待重新被认知和发现。乒乓球从"信息传递媒介"走向"成果媒介"并以"媒介/形式"面目出现成为一种独特的公众传播媒介,作为公众交流... 在全球化时代,公众传播勃兴。乒乓球作为一种公众传播媒介,其自身的机理亟待重新被认知和发现。乒乓球从"信息传递媒介"走向"成果媒介"并以"媒介/形式"面目出现成为一种独特的公众传播媒介,作为公众交流媒介的乒乓球建构了独特的乒乓球文化传播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众传播 乒乓球 乒乓外交
下载PDF
由“向公众传播权”研讨会引发的思考 被引量:3
20
作者 均光 《电子知识产权》 CSSCI 2004年第3期44-46,共3页
2003年11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国家版权局联合分别在上海、成都、北京召开了"向公众传播权"巡回研讨会,就"数字环境下的版权和相关权的国际最新发展状况"、"发达国家在向公众传播权方面的保护状况"、&qu... 2003年11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国家版权局联合分别在上海、成都、北京召开了"向公众传播权"巡回研讨会,就"数字环境下的版权和相关权的国际最新发展状况"、"发达国家在向公众传播权方面的保护状况"、"数字环境下版权和相关权在经济上的重要性"等问题做了主题演讲.与会代表和外国专家还就新技术环境下的"复制权"、"临时复制"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深入的研讨.此外,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专家还表达了期待中国能够早日加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WCT)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WPPT)这两个国际版权条约的希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众传播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版权作品 数字化 版权制度 网络版权作品保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