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历史空间的景观塑造与可沟通性——城市文化地标传播意象的建构策略探究 被引量:8
1
作者 艾文婧 许加彪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26-132,共7页
城市文化地标作为城市传播意象的重要载体,承担着对外展示地方文化、对内建构城市认同的作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城市文化地标传播意象的构建出现诸多弊端。在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中,构建城市文化地标的传播意象有了更高的要求,建... 城市文化地标作为城市传播意象的重要载体,承担着对外展示地方文化、对内建构城市认同的作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城市文化地标传播意象的构建出现诸多弊端。在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中,构建城市文化地标的传播意象有了更高的要求,建构具有特色的地标显得尤为重要,而历史现场的策略运用是其中的关键性因素。从空间景观的视域看,历史现场与现实物用融合的传播意向,大大增强了城市文化地标的可沟通性,适用于诸多城市品牌的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文化地标 传播意象 可沟通性 城市景观
下载PDF
“图像—意象”共生传播机制下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效能研究
2
作者 韦俊全 谢清果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1-31,123,共12页
图像传播与意象传播呈现为一种独特的共生传播形态与结构。在中华文明的意象传播实践中,意象往往以图像的视觉传播为主要形式载体来实现信息与意义的传播。在图像与意象协同发生作用的传播活动中,“图像—意象”的传播模式中呈现着从基... 图像传播与意象传播呈现为一种独特的共生传播形态与结构。在中华文明的意象传播实践中,意象往往以图像的视觉传播为主要形式载体来实现信息与意义的传播。在图像与意象协同发生作用的传播活动中,“图像—意象”的传播模式中呈现着从基础媒介共生到最终共生传播的共生形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抽象化的观念性对象,其具体叙事开展与传播实践必然是需要借助一定的媒介与文化符号来进行和完成,而“图像”与“意象”在此便发挥着重要作用。“图像—意象”作为民族精神气质的媒介符码与媒介场域,其在传播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想象空间与传播气质也召唤、促进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塑就与文化身份认同。在图像的视觉传播形式辅助下,意象所内含的意识形态机器也能很好地进入个体的意识机构,在勾连历史、重启记忆的过程中,受众可以感知到既往的文明发展轨迹所包含的一系列精神特质,进而涵养其自身的民族气质,唤起其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象传播 图像传播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共生传播 文明意象
下载PDF
中国美食类纪录片的地域意象传播 被引量:2
3
作者 李媛 《西部广播电视》 2019年第23期143-144,共2页
近年来,人们高度重视美食纪录片,主要是由于通过该节目不仅能够享受各地美食带来的视、听觉感官体验,更多的是超越物质层面的地域叙事中包含着时代信息,所展现出的精神风貌,以及承载中华上下五千年来中国人早已形成的饮食文化传统等。因... 近年来,人们高度重视美食纪录片,主要是由于通过该节目不仅能够享受各地美食带来的视、听觉感官体验,更多的是超越物质层面的地域叙事中包含着时代信息,所展现出的精神风貌,以及承载中华上下五千年来中国人早已形成的饮食文化传统等。因此,美食类的纪录片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当代人们的审美情趣及一部纪录片所具有的价值意义。从这一角度看,中国美食纪录片均是在展现生活内涵,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本文主要通过资料收集整理,采取叙事的方式对中国美食类纪录片进行系统梳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美食类纪录片 地域 意象传播
下载PDF
“意象传播”刍议 被引量:1
4
作者 宋湘绮 江思颖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54-160,共7页
“诗与远方”之所以成为人们的渴望,是因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诗性是“人”突破有限,向往无限的一种超越性本能,诗意是人的诗性生命体验到的意义、价值和梦想。意象是诗意的载体,意象传播的实质是诗性传播。意象中包含的意境具有“合乎... “诗与远方”之所以成为人们的渴望,是因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诗性是“人”突破有限,向往无限的一种超越性本能,诗意是人的诗性生命体验到的意义、价值和梦想。意象是诗意的载体,意象传播的实质是诗性传播。意象中包含的意境具有“合乎自然”“邻于理想”两个重要维度,在原则和目标上把握了传播的起点、结构和导向,有效控制了传播意图,更利于人的生存与发展。意象传播有限中蕴含无限,开放中有约束,形象生动,以在场之物召唤不在场之物,通过意会感知,传播者和接受者在意象流通中意识到自我、自然和自由的同一性,在意象创造和再创造的互动中活泼交流,“神用象通”,春风化雨,在诗意中抵达传播的最高境界,值得孜孜以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象传播 意会感知 意义空间
下载PDF
意象中国:作为华夏文明传播符号的“意象”及其传播模式 被引量:7
5
作者 谢清果 韦俊全 《新闻与写作》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5-55,共11页
中国自古便有“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传情、表意的符码编制取向,五千年文明传承发展中形塑的“意象”亦成为中国独特的文明标识体系与言说系统,其流转、传播于民族文艺创作实践与日常生活实践中,内隐着民族的独特认知图式与精神气... 中国自古便有“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传情、表意的符码编制取向,五千年文明传承发展中形塑的“意象”亦成为中国独特的文明标识体系与言说系统,其流转、传播于民族文艺创作实践与日常生活实践中,内隐着民族的独特认知图式与精神气质标识,亦成为国家传播自我声音与形象的着力点“。意象”作为“象”与“意”的结合,融通着表层传播修辞与深层传播思想,既表征为具象化的文明媒介物,亦嵌透着中国的独特文明价值观念,已然成为中国文明在千年演进与传播实践中不可或缺的资源。因而,探赜“意象”在华夏文明传播中的实践方式与内在机制,建构起“意象传播”的理论与实践体系,对观照华夏文明传播实践,推进文化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象传播 意象符号 华夏传播 传播模式
原文传递
立象尽意:中华文明意象传播的自我表征与话语建构
6
作者 谢清果 韦俊全 《中国编辑》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5-81,共7页
“立象尽意”“观象取意”一直被视为中华文明言说交流的重要表征,而浮沉于中华文明五千年发展历程的各式文明意象亦成为中华文明言说的媒介符码、民族意识的媒介装置与文明生命的时空铭刻。意象内蓄着民族的生存认知、精神气质,而以“... “立象尽意”“观象取意”一直被视为中华文明言说交流的重要表征,而浮沉于中华文明五千年发展历程的各式文明意象亦成为中华文明言说的媒介符码、民族意识的媒介装置与文明生命的时空铭刻。意象内蓄着民族的生存认知、精神气质,而以“意象”进行交流、传播又显化着中华民族“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在象中,意在言外”的独特传播思维与取向。中国意象与西方符号互为参照,与西方符号学不同,中国意象建立在中国文化的情感本位上,强调以情化象、以情制象,超越表层的符码信息而进入到主体的意志层面,使符码更具情感力和传播力。可以说,中华文明意象是中华文明主体性的承载与象征,是文明与民族气质的自我表征,以意象言说的“立象尽意”方式也贯彻在中华民族交流交往的生活实践中。因而,将传统意象话语与理论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对当下建构中国自主传播学知识体系,彰显中国传播学的自主性话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象传播 文明意象 主体性 华夏传播 中国传播 自主知识体系
原文传递
意象传播:融合传播中的“情感方案”
7
作者 王义群 《视听界》 2024年第6期58-62,共5页
意象,作为华夏文明的独特言说系统和标识体系,蕴含着中华文化“立象以尽意”的精神特质。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演进,意象范畴因其特有的隐喻传播修辞与深层意蕴建构而被赋予当代传播学意义。依托意象传播的“赋比兴”,叙事文本拥有了更具... 意象,作为华夏文明的独特言说系统和标识体系,蕴含着中华文化“立象以尽意”的精神特质。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演进,意象范畴因其特有的隐喻传播修辞与深层意蕴建构而被赋予当代传播学意义。依托意象传播的“赋比兴”,叙事文本拥有了更具传播力的立意、美感、共情等情感叙事体验。以意象传播为抓手,在情感维度上创新社会议题的叙事体系,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叙事策略之一。意象传播阐释力建构及其实践策略研究,对推动融合叙事、文化传播模式创新起到价值引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象 视觉修辞 隐喻传播 意象传播阐释力 融合传播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