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故事在世界文学中的传播阐释及启示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王馨艺 孙宜学 《新闻爱好者》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62-64,共3页
文学是国家的使者,文学无国界也最容易被不同文明所接受,中国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通过文学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十分迫切也十分重要。
关键词 中国故事 世界文学 传播阐释 启示研究
下载PDF
中外戏剧经典的生成与跨文化传播
2
作者 刘茂生 朱慧敏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4年第3期71-77,F0003,共8页
文学经典的生成与发展有其独特的方式与路径,戏剧更有其经典生成与发展过程中观众、舞台、展演等独特元素的参与。文学经典的生成需要经过漫长的理解与阐释的历程,戏剧因其特殊的演示方式而具有可以跨越语言障碍的交流与传播方式。从人... 文学经典的生成与发展有其独特的方式与路径,戏剧更有其经典生成与发展过程中观众、舞台、展演等独特元素的参与。文学经典的生成需要经过漫长的理解与阐释的历程,戏剧因其特殊的演示方式而具有可以跨越语言障碍的交流与传播方式。从人学转向、审美与伦理内涵,跨文化阐释与传播分析,可以助力中外戏剧交流与互动,丰富世界文学文化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外戏剧 经典生成与发展 “人学转向” 审美与伦理 跨文化阐释传播
下载PDF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阐释与传播话语的价值探究 被引量:3
3
作者 王冬云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6期98-103,143,共7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阐释与传播话语是表述观念和建构意义的符号系统。作为传播和理解意识形态的重要手段,它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话语秩序中的合法性与权威性,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空间,延展意识形态的影响范围。作为沟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阐释与传播话语是表述观念和建构意义的符号系统。作为传播和理解意识形态的重要手段,它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话语秩序中的合法性与权威性,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空间,延展意识形态的影响范围。作为沟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民众认同的重要载体,它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体系,因此,要推动文本话语向实践话语转换,根据不同的话语语境综合运用多种话语言说方式,引导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理解,创新话语策略,引领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阐释传播 话语 价值
下载PDF
革命信仰的书写与文学价值的重塑——《创造月刊》传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历史透视与特点阐释
4
作者 蒋海文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20-123,共4页
《创造月刊》是最具代表性的左翼期刊之一,它在现代文学生态场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成为引进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主阵地,通过文学与政治上的互动纠结与多重对话,实现了革命信仰的书写与文学价值的重塑。《创造月刊》传播马克思主... 《创造月刊》是最具代表性的左翼期刊之一,它在现代文学生态场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成为引进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主阵地,通过文学与政治上的互动纠结与多重对话,实现了革命信仰的书写与文学价值的重塑。《创造月刊》传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译介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人的原著;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介绍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过程中,《创造月刊》呈现出两大鲜明特点:一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推进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二是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进行文学创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造月刊》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传播阐释
下载PDF
空间作为方法:历史类展览中的阐释与传播
5
作者 许潇笑 《艺术与民俗》 2024年第2期10-17,共8页
博物馆的展览汇集了来自不同时间和地点的物品,以一种精心组织过的秩序,反映一个有序的世界以及某种人与世界的特定关系。在这个空间里,通过被展示的物质对象,世界可以被认识、理解与调整。在历史主题展览中,展品作为历史物证,一方面,... 博物馆的展览汇集了来自不同时间和地点的物品,以一种精心组织过的秩序,反映一个有序的世界以及某种人与世界的特定关系。在这个空间里,通过被展示的物质对象,世界可以被认识、理解与调整。在历史主题展览中,展品作为历史物证,一方面,依照特定秩序在展示空间中被排列组合,构成特定的展览逻辑和历史叙事。空间安排与内容阐释一一对应,互为表里,呈现出内容即形式、形式即内容的过程,即意义的解构与重组的过程。另一方面,在展览传播过程中,展览的展示与阐释通过不同个体的观看表现为意义增殖的文化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展览 历史展示 阐释传播
原文传递
新时期之初中国大陆劳伦斯传播新论
6
作者 廖杰锋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5期104-113,共10页
20世纪英国文豪D.H.劳伦斯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重新被中国大陆认同、传播与接受。众多个体传播者和组织传播者为寻求劳伦斯重返中国大陆的合法身份开展了许多修正性、破冰性与奠基性工作,合力塑造了劳伦斯杰出的小说家、诗人形象... 20世纪英国文豪D.H.劳伦斯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重新被中国大陆认同、传播与接受。众多个体传播者和组织传播者为寻求劳伦斯重返中国大陆的合法身份开展了许多修正性、破冰性与奠基性工作,合力塑造了劳伦斯杰出的小说家、诗人形象。这次重新传播纠正了受众对劳伦斯的负面看法,也促使中国大陆80年代文学冲破了某些文学禁区,不同程度地参与了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大陆文坛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中国大陆 劳伦斯 破冰者 组织传播 批评与阐释传播
下载PDF
《庄子》“德和连言”命题的历史阐释及其传播效应
7
作者 贾学鸿 《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 2019年第2期174-187,共14页
《庄子》书中出现的"德和连言"命题主要有三则,分别见于《德充符》和《缮性》。这三个命题依次是:不知耳目之所宜的德之和;与物为春,接而生时的成和之德;德、和的蒙而不冒。其中出现的宜、兑、蒙、冒、恬等词,都有其特殊意蕴... 《庄子》书中出现的"德和连言"命题主要有三则,分别见于《德充符》和《缮性》。这三个命题依次是:不知耳目之所宜的德之和;与物为春,接而生时的成和之德;德、和的蒙而不冒。其中出现的宜、兑、蒙、冒、恬等词,都有其特殊意蕴,需要从音、形、义切入进行追本溯源。上述三个命题中德统辖和,和隶属德。而《庄子·庚桑楚》中以婴儿为喻的段落,德与和是平列关系。《庄子》中"德和连言"命题在历史传播过程中,后代所做的阐释,有的立足于宋代理学,有的则援佛解《庄》,还有的因为命题中同源字的运用而出现多种不同的解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德和连言 阐释传播
原文传递
公共考古学视角下考古文化的阐释与传播 被引量:4
8
作者 张婧文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8-85,共8页
考古文化的阐释与传播是考古学学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古文化的内涵主要涉及考古理论与遗迹遗物的内容层面,发掘、研究、保护和修复的方法层面以及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和考古人物的人文精神等层面,具有公共性。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公... 考古文化的阐释与传播是考古学学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古文化的内涵主要涉及考古理论与遗迹遗物的内容层面,发掘、研究、保护和修复的方法层面以及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和考古人物的人文精神等层面,具有公共性。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公众对考古文化认知存在偏差,现有阐释与传播方式也有诸多问题,加强考古文化阐释与传播具有现实必要性。提升博物馆公共考古教育能力、树立科学的考古文化阐释与传播理念及方法、搭建满足公众多元文化需求的阐释与传播渠道有利于进一步提升考古文化的阐释与传播效能,促进社会共建考古文化阐释与传播体系,共享考古文化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考古 考古文化 阐释传播
原文传递
自然和文化遗产展示、阐释和传播中的信息设计 被引量:1
9
作者 李璋 聂熊堃 《艺术管理(中英文)》 2022年第2期59-63,76,共6页
有吸引力的遗产展示是媒体成功传播自然和文化遗产的关键。新的信息图形技术和视听语言可以通过简单易懂的信息传达复杂的过程来实现这一点,从而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体验。本研究强调了信息设计在遗产阐释、展示和传播中的重要性,并... 有吸引力的遗产展示是媒体成功传播自然和文化遗产的关键。新的信息图形技术和视听语言可以通过简单易懂的信息传达复杂的过程来实现这一点,从而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体验。本研究强调了信息设计在遗产阐释、展示和传播中的重要性,并促使游客更密切地关注遗产的奇点和独特方面。本研究通过对若干实例的理论反思和论证,故采用遗产感知方式及向公众通报方式为指导方针,进一步完善将信息图形整合到传播媒介中的系统及流程。经论证可知,一个具有吸引力和功能性的遗产展示对于其成功的媒体传播至关重要,并强调在遗产信息和保存其记忆过程中信息图形和图形标识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产展示 传播 自然和文化遗产 遗产阐释、展示和传播 信息图形和图形标识
原文传递
翻译批评的空间:传统与拓展——兼评许方《昆德拉在中国的翻译、接受与阐释研究》
10
作者 王树槐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8-53,共6页
在当前翻译批评研究陷入停顿、困滞的背景下,学界急需拓展批评的空间,探索新的批评方法。许方的专著《昆德拉在中国的翻译、接受与阐释研究》将昆德拉译介作为研究对象,以“选择—生产—传播—阐释”模式拓展描写性翻译批评,在主体翻译... 在当前翻译批评研究陷入停顿、困滞的背景下,学界急需拓展批评的空间,探索新的批评方法。许方的专著《昆德拉在中国的翻译、接受与阐释研究》将昆德拉译介作为研究对象,以“选择—生产—传播—阐释”模式拓展描写性翻译批评,在主体翻译批评与客体翻译批评、共时翻译批评与历时翻译批评、专业翻译批评与网络翻译批评等方面做出创新的探究。该研究涉及的二阶段翻译模式、三级传播模式、主客体互动模式可为当前中国文学外译提供有益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德拉 翻译批评 “选择—生产—传播阐释”模式
原文传递
圣经文学研究的新突破 被引量:1
11
作者 郜鸿雁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23-124,共2页
关键词 圣经文学研究 全国“经典阐释与文化传播”学术研讨会 主题 基督教 西方文化 比较文学 《文学阐释与经典的形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