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传统佛教纹饰在我国现代环境艺术中的应用 |
薛娟
周雨思
|
《家具与室内装饰》
|
2017 |
0 |
|
2
|
日据初期台湾传统佛教的调适与崛起——二十世纪初台湾传统佛教五大法脉的形成 |
吴敏霞
|
《佛学研究》
北大核心
|
2009 |
0 |
|
3
|
传统佛教文化中的女性 |
刘文明
|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3 |
3
|
|
4
|
浅谈泉州传统佛教建筑的型制特征 |
徐铭华
|
《福建建筑》
|
2007 |
0 |
|
5
|
佛教禅理文学与闽台佛教传统 |
朱双一
|
《华文文学》
|
2005 |
2
|
|
6
|
佛教传统与时代精神——太虚“人间佛教”思想的基本意义 |
林伟
|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0 |
|
7
|
舍受:一种被忽视的佛教情绪理论 |
彭彦琴
徐佳佳
|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
2019 |
2
|
|
8
|
佛使比丘与泰国佛教改革 |
李毓贤
|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3 |
0 |
|
9
|
佛教教育的当代困境及其改革路径 |
李向平
|
《普陀学刊》
|
2015 |
1
|
|
10
|
非中国化与非宗派化:日本批判佛教论及其效应 |
陈永革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0 |
|
11
|
虚云与太虚佛教思想风格之比较 |
伍先林
|
《佛学研究》
|
2016 |
0 |
|
12
|
太虚的人间佛教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
伍先林
|
《佛学研究》
|
2006 |
0 |
|
13
|
战后马来西亚的三系上座部佛教:及其与华人社群的互塑 |
刘宇光
|
《汉语佛学评论》
|
2021 |
0 |
|
14
|
无根基性:东西方传统之间对话的逻辑基点--基于瓦雷拉的具身心智理论的视角 |
胡万年
|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22 |
0 |
|
15
|
佛教音乐之道浅谈 |
于娜
|
《中国校外教育》
|
2013 |
0 |
|
16
|
巫术、仪轨与盟约:内贝斯基·沃捷科维茨的西藏社会知识论和实践观 |
红星央宗
|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23 |
1
|
|
17
|
明海法师:以系统思维推进佛教教育中国化 |
明海法师
|
《法音》
|
2024 |
0 |
|
18
|
自在逍遥,随遇而安——论紫砂作品“逍遥壶”的文化意境 |
梅宝玉
|
《江苏陶瓷》
CAS
|
2019 |
1
|
|
19
|
魏晋南北朝佛典翻译的文体取向 |
刘庆元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0 |
|
20
|
以无所受而受诸受--佛学舍受对精神分析中立立场的启示 |
陈啸群
孔丽
|
《心理学通讯》
|
2022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