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传统悲情、英雄悲剧与“戏剧的感动力”——基于郭沫若历史剧《孔雀胆》的考察
1
作者 宋宁 《郭沫若学刊》 2024年第2期69-76,共8页
郭沫若历史剧悲剧性问题,应置于话剧发展历程的大背景中仔细考量。20世纪40年代郭沫若以“戏剧的感动力”为出发点,提出重视伦理和观众心理诉求的观点,以推动话剧大众化发展。本文通过《孔雀胆》不同版本的比对和史料的梳理,发现剧作呈... 郭沫若历史剧悲剧性问题,应置于话剧发展历程的大背景中仔细考量。20世纪40年代郭沫若以“戏剧的感动力”为出发点,提出重视伦理和观众心理诉求的观点,以推动话剧大众化发展。本文通过《孔雀胆》不同版本的比对和史料的梳理,发现剧作呈现出的强烈且持久的悲剧性,郭沫若将戏曲传统中的忠臣蒙冤、为情所困等观众熟悉的元素,灌注进西方英雄悲剧、马克思主义悲剧观中,建构起具有民族特色的历史悲剧。郭沫若历史悲剧引发的情感共鸣,并不单纯是对战时大众心理需求的契合和民族文化心理积淀的唤醒,更是探索情感对社会心理结构塑造的一种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历史剧 传统悲情 英雄 《孔雀胆》
下载PDF
“悲情”传统的再叙及其困境——新世纪以来台湾六年级作家小说之认同观察
2
作者 陈舒劼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6期63-69,共7页
新世纪以来,台湾六年级作家在"悲情"主题的历史传统与文学传统下展开新的书写。这批小说较为普遍地调动了隐喻的修辞手段,保持对历史及其叙事的质疑。被质疑的历史得不到认可,又进一步增添了这批小说压抑、怨恨或隔膜的情感。... 新世纪以来,台湾六年级作家在"悲情"主题的历史传统与文学传统下展开新的书写。这批小说较为普遍地调动了隐喻的修辞手段,保持对历史及其叙事的质疑。被质疑的历史得不到认可,又进一步增添了这批小说压抑、怨恨或隔膜的情感。"悲情"叙述陷入认知与情绪的自我循环,有其思想缘由。身份认同兼有历史性和流动性、决定性与模糊性,以及选择空间的理性多元与选择路径感性偏执的可能,要克服台湾"悲情"的偏执乃至"悲情"本身,需要超越个体情感体验的限度,回到完整的中国历史母体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年级作家 传统 台湾文学
下载PDF
融戏入影:《柳浪闻莺》的叙事伦理透视 被引量:1
3
作者 袁智忠 司金冉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6期128-131,共4页
电影与戏曲的结合在中国电影史上颇为常见,电影《柳浪闻莺》将戏与影融为一体,观众可以在电影文本与戏曲文本中获得双重审美体验,影片在“中和之美”的指引下避免了对人物的道德审判和“大团圆”式的常规结局,以带有缺憾的结尾诉诸中国... 电影与戏曲的结合在中国电影史上颇为常见,电影《柳浪闻莺》将戏与影融为一体,观众可以在电影文本与戏曲文本中获得双重审美体验,影片在“中和之美”的指引下避免了对人物的道德审判和“大团圆”式的常规结局,以带有缺憾的结尾诉诸中国人的“悲情传统”。最为重要的是,戏曲元素在电影中的灵活运用昭示着中国电影的民族化和本土化色彩更加浓厚,为实现电影叙事伦理民族化提供了本民族的伦理精神和伦理品格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伦理 戏曲与电影 民族化 传统 《柳浪闻莺》
下载PDF
废名田园小说中农禅与文禅的审美冲突 被引量:5
4
作者 席建彬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19-127,共9页
废名田园小说关联农禅、文禅的意义,农禅偏于农耕文化的朴实意味,文禅则有着想象乡土生活的雅化与抽象空间。禅风的差异转化包含文学精神的复杂冲突,普遍存在的感伤情绪一直存在向虚无、厌世的否定性演进,最终并未收获理想的田园诗情。... 废名田园小说关联农禅、文禅的意义,农禅偏于农耕文化的朴实意味,文禅则有着想象乡土生活的雅化与抽象空间。禅风的差异转化包含文学精神的复杂冲突,普遍存在的感伤情绪一直存在向虚无、厌世的否定性演进,最终并未收获理想的田园诗情。矛盾的禅学精神涉及个体心性的消沉、多元文化的隔阂以及诗学调和的艰难等诸多层面,非诗化的美学基调表现出对于禅学悲情传统的继承与自我创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名 农禅 文禅 传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