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南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保护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彤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78-82,共5页
海南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传承价值和创新价值,应以强化人才队伍建设为落脚点,使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薪火相传;以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素为纽带,促进文旅融合发展;以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工坊... 海南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传承价值和创新价值,应以强化人才队伍建设为落脚点,使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薪火相传;以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素为纽带,促进文旅融合发展;以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工坊为抓手,提升产品创意设计含量;以新的传播形式为着力点,赋能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海南省 创新保护
下载PDF
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要义辨析——以安徽省文房四宝制作技艺为例
2
作者 王雅琴 《新乡学院学报》 2024年第11期53-62,共10页
安徽省是我国唯一一个生产全套文房四宝的省份。通过在文房四宝生产企业较为集中的宣城市和黄山市进行调研,得出以下结论:就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而言,由官方认定的传承人主要有3类,分别是掌握传统技艺的工匠、具有开拓... 安徽省是我国唯一一个生产全套文房四宝的省份。通过在文房四宝生产企业较为集中的宣城市和黄山市进行调研,得出以下结论:就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而言,由官方认定的传承人主要有3类,分别是掌握传统技艺的工匠、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艺术家、掌握传统技艺的企业家,除了这些由官方认定的传承人之外,民间的一些技艺精湛者也承担着非遗传承的责任;就传承内容而言,传承的是包括制作工艺、工匠精神、人文情怀等在内的文化体系;就传承方式而言,家族传承、师徒传承、学校培养、集体传承是现阶段主要的传承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安徽 文房四宝制作技艺 传承人 传承内容 传承方式
下载PDF
非遗主体视角下传统技艺类文化遗产地方性话语环境建构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李亚娟 欧阳辰星 +1 位作者 王成琪 张希月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5-115,139,共12页
传统技艺类文化遗产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被不同的主体表述并利用.该文以"传统技艺类非遗铜乐器"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与量性方法相结合的方式,以河南省许昌市欧营村为例,运用扎根理论对受访者的访谈文本编... 传统技艺类文化遗产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被不同的主体表述并利用.该文以"传统技艺类非遗铜乐器"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与量性方法相结合的方式,以河南省许昌市欧营村为例,运用扎根理论对受访者的访谈文本编码分析,构建地方性传统技艺类非遗话语环境体系,并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不同样本特征的非遗主体对非遗文化感知的差异特征.研究发现:1)话语环境的构建过程中不同样本特征的居民,如性别、职业、学历和收入等,对非遗文化的感知与态度差异性较大;2)话语环境的"支撑条件"有利于筑牢遗产归属,为主体的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提供支持,包括居民自身对非遗的认知、保护与传承工作态度和地方认同.3)话语环境的"结果"主要从非遗文化技艺流失原因、发展影响等探讨发展前景,结合支撑条件发现阻碍因素集中于年轻群体意愿、保护意识、技术操作、商业化与创新以及非遗产品或文化宣传等方面.至此提出通过发展旅游促进劳动力回流、学习平台建立身份认同并解决技术问题、品牌文化推出创新和现代营销媒体多渠道开展宣传等有效的建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主体 传统技艺类非遗 扎根理论 欧营村 话语环境建构
下载PDF
巴蜀地区传统技艺类非遗的数字化跨媒介传播 被引量:2
4
作者 武琦 卢婷婷 《视听》 2023年第3期10-13,共4页
智媒时代,全媒体传播呈现出传播主体数字化、传播过程交互化、传播媒介多元化的特点。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通过新媒体运营方式进行跨媒介传播的过程中,面临着非遗文化内涵缺失、非遗集群参与度不足、非遗主体代际失衡、非遗传播... 智媒时代,全媒体传播呈现出传播主体数字化、传播过程交互化、传播媒介多元化的特点。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通过新媒体运营方式进行跨媒介传播的过程中,面临着非遗文化内涵缺失、非遗集群参与度不足、非遗主体代际失衡、非遗传播渠道单一、非遗短视频商业化严重的窘境。为应对这些挑战,传播主体应建立非遗品牌,扩大其传播影响力;打造特色非遗IP,强化数字化非遗传播;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跨界合作,助力非遗“破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技艺类非遗 数字化 跨媒介传播
下载PDF
安徽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综述
5
作者 陈艳君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第24期195-198,共4页
文章从安徽传统技艺类非遗资源的数量、分布、特征、价值到安徽传统技艺类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等方面就学界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今后应该加大对皖中和皖北地区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通过长期深入的田野调查深入挖掘史料... 文章从安徽传统技艺类非遗资源的数量、分布、特征、价值到安徽传统技艺类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等方面就学界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今后应该加大对皖中和皖北地区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通过长期深入的田野调查深入挖掘史料,进行细致入微的个案研究;从更广阔的视野深化安徽传统技艺类非遗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 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述评
下载PDF
大运河文化带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空分异与传承保护 被引量:7
6
作者 王秀伟 李晓军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23年第4期144-151,共8页
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既是大运河文化带空间生产的内容,又直接推动着空间本身的生产。历时性的空间生产最终导致大运河文化带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异格局的形成。当前大运河文化带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整... 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既是大运河文化带空间生产的内容,又直接推动着空间本身的生产。历时性的空间生产最终导致大运河文化带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异格局的形成。当前大运河文化带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分散、局部群簇的分布特征,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生产的累积结果和直观反映。大运河贯通南北后,大运河文化带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出由多中心分散到向运河两端集中分布演变的时空分异规律。应立足大运河文化带历时性的空间生产逻辑,从建构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生产场域、塑造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的社会共识、凝结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意识系统等方面探讨大运河文化带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运河文化带 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空间生产 空间分布 传承保护
下载PDF
广西职业院校传统技艺类非遗传承与创新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陈炜 龙秋菊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0年第1期37-40,共4页
守护文化遗产,传承历史命脉,传统技艺类非遗的传承与创新,对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分析广西职业院校传承与创新传统技艺类非遗的现状,找出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据此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以期为促进传统技艺... 守护文化遗产,传承历史命脉,传统技艺类非遗的传承与创新,对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分析广西职业院校传承与创新传统技艺类非遗的现状,找出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据此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以期为促进传统技艺类非遗的有效传承,实现职业教育与文化传承的协同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 职业院校 传统技艺类非遗 文化传承
下载PDF
数字化背景下传统技艺类非遗手机App传播与推广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龚春英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4期74-78,共5页
数字技术的发展为传统技艺类非遗的传播和推广提供了新的渠道。目前,国内市场中以非遗为主题的手机App数量不多,用户下载安装较少。不少传统技艺类非遗手机App的交互功能不强,用户体验感不佳。开发传统技艺类非遗手机App,就是用现代人... 数字技术的发展为传统技艺类非遗的传播和推广提供了新的渠道。目前,国内市场中以非遗为主题的手机App数量不多,用户下载安装较少。不少传统技艺类非遗手机App的交互功能不强,用户体验感不佳。开发传统技艺类非遗手机App,就是用现代人更愿意接受的方式让传统技艺走进人们的生活,促进传统技艺在当代的活态传承。传统技艺类非遗手机App的设计开发者要坚持“以非遗内涵为骨,数字技术为翼”的原则,重视界面设计和内容展示的识别度和新颖性,增加手机App的趣味性,重视用户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技艺类非遗 数字化推广 手机App 用户体验
下载PDF
传统技艺类非遗的生活化特质与传承研究——以赣南客家为例 被引量:2
9
作者 梁佳豪 吴家敏 《龙岩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20-26,共7页
随着“非遗”保护的不断加强,“非遗的生活性”逐渐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赣南客家传统技艺类非遗作为客家文化的代表,具有丰富的生活化特质,表现为特定文化空间的赋能、身体功能的运用与延伸、客家人精神品质的凝聚。随着传统技艺类非... 随着“非遗”保护的不断加强,“非遗的生活性”逐渐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赣南客家传统技艺类非遗作为客家文化的代表,具有丰富的生活化特质,表现为特定文化空间的赋能、身体功能的运用与延伸、客家人精神品质的凝聚。随着传统技艺类非遗在生活中的空间收窄,创造其当代功用价值、扩展其当代审美价值、重塑民众的非遗话语权,从而对传统技艺进行生活化的传承,将是一种很好的非遗发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赣南客家 传统技艺类非遗 生活化特质 生活化传承
下载PDF
共情与认同:传统技艺类非遗的具身传播路径研究——以汉绣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何贝贝 《传播与版权》 2023年第24期95-97,共3页
技术赋权下的传统技艺类非遗传播拓展了具身传播的实践场景。文章聚焦传统技艺类非遗的具身实践和共情传播,以汉绣为例,从身体感知的角度出发,探讨传统技艺类非遗的具身传播方式。研究发现:传统技艺类非遗的具身传播优化路径应以体认为... 技术赋权下的传统技艺类非遗传播拓展了具身传播的实践场景。文章聚焦传统技艺类非遗的具身实践和共情传播,以汉绣为例,从身体感知的角度出发,探讨传统技艺类非遗的具身传播方式。研究发现:传统技艺类非遗的具身传播优化路径应以体认为归宿,以互动为手段,以共情为目标,激发受者身体实践,引导受者身体参与,构筑受者身体认同,以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理论 传统技艺类非遗 具身实践 共情传播 汉绣
下载PDF
基于SICAS模型的传统技艺类非遗品牌营销策略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诗诺 《美与时代(创意)(上)》 2023年第8期48-54,共7页
传统技艺类非遗起源于生产生活实践,是凝聚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推动力。为促进传统技艺的“生产性保护”与非遗品牌的创新性发展,结合新一代数字化用户消费行为模型,探究当前传统技艺类非遗品牌的营销新策略。从SICAS消费者行为模型出... 传统技艺类非遗起源于生产生活实践,是凝聚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推动力。为促进传统技艺的“生产性保护”与非遗品牌的创新性发展,结合新一代数字化用户消费行为模型,探究当前传统技艺类非遗品牌的营销新策略。从SICAS消费者行为模型出发,以打造传统技艺类非遗品牌形象、运营非遗文化内容、确立非遗品牌用户群体、促进非遗产品与消费者的友好互动、加快非遗品牌的口碑营销等方式,来明确传统技艺类非遗品牌的营销方向,从而为非遗品牌营销开辟新路径、拓宽消费渠道、构建消费服务系统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AS模型 传统技艺类非遗品牌 品牌营销策略 消费者行为
下载PDF
数字经济背景下传统技艺类非遗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以川东北经济区为例
12
作者 刘婷(文/图) 《中华民居》 2024年第3期81-83,共3页
随着数字经济快速发展,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振兴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本文分析了川东北经济区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阻碍,探讨了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以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
关键词 数字经济 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乡村振兴 川东北经济区
原文传递
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学徒制探析——以芜湖铁画为例 被引量:4
13
作者 肖锋 《中国文化产业评论》 CSSCI 2017年第2期303-312,共10页
从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的困境出发,结合实地对芜湖铁画实施现代学徒制的调研,深入剖析传统技艺类非遗与现代学徒制结合的内在机理。从现代学徒制的实施主体和内容来看,当前主要集中在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传统技艺类非遗企业、... 从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的困境出发,结合实地对芜湖铁画实施现代学徒制的调研,深入剖析传统技艺类非遗与现代学徒制结合的内在机理。从现代学徒制的实施主体和内容来看,当前主要集中在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传统技艺类非遗企业、职业院校、非遗大师等是传统技艺类非遗现代学徒制实施的三大要素,明确非遗企业(非遗大师)、职业院校以及学徒三者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是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传统技艺类非遗实施现代学徒制有利于实现文化精准扶贫,但尚处于政策的空白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学徒制 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芜湖铁画
原文传递
高职院校非遗技艺传承与创新现状分析
14
作者 杨槟 《世纪之星—交流版》 2021年第2期157-158,共2页
在文化自信建设的视域下,各级各类院校都应当参与到文化自信建设工作中,有效的发挥出自身的作用和价值,全面提升我国文化自信建设工作的品质。文章基于此展开研究,以传统技艺类非遗传承与创新为切入点,先简单阐述了高职院校传统技艺类... 在文化自信建设的视域下,各级各类院校都应当参与到文化自信建设工作中,有效的发挥出自身的作用和价值,全面提升我国文化自信建设工作的品质。文章基于此展开研究,以传统技艺类非遗传承与创新为切入点,先简单阐述了高职院校传统技艺类非遗传承与创新工作中的局限,而后有针对性的提出重视双师队伍建设、教学资源挖掘、教学机制完善、校企深度结合等工作对策,期待能够对相关从业人员有所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传统技艺类 非遗传承 创新
下载PDF
浅析文化旅游视野下的荣昌夏布制作技艺
15
作者 谢承珊 《文化产业》 2018年第9期28-29,共2页
本世纪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保护的方式与途径同各种学科相结合,然而,无论融合哪种学科,都不能脱离鲜明的时代特色,文化旅游背景下的保护应顺应时代发展轨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存在着一种良性互... 本世纪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保护的方式与途径同各种学科相结合,然而,无论融合哪种学科,都不能脱离鲜明的时代特色,文化旅游背景下的保护应顺应时代发展轨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存在着一种良性互动,适当的旅游开发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继而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现从文化旅游视野出发,以重庆荣昌的夏布制作技艺为例,进一步阐述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旅游 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荣昌夏布
下载PDF
情景体验下的丹寨蜡染“数字化传承”研究
16
作者 张文莉 杨佳欣 《设计艺术研究》 2024年第4期88-93,144,共7页
结合文化数字化战略要求和体验式经济下对用户的重视,解决目前丹寨蜡染传承中遇到的跨时空特性、单向性传递、体验感欠缺、互动性匮乏等问题。首先从技艺类非遗的传承角度分析丹寨蜡染的传承原则,再利用数字技术在情境体验上的优势,借... 结合文化数字化战略要求和体验式经济下对用户的重视,解决目前丹寨蜡染传承中遇到的跨时空特性、单向性传递、体验感欠缺、互动性匮乏等问题。首先从技艺类非遗的传承角度分析丹寨蜡染的传承原则,再利用数字技术在情境体验上的优势,借助VR、AR、APP等数字技术的综合应用,构建基于情景体验的丹寨蜡染数字化传承系统。实践结果显示,通过创造多感官通道的、交互性叙事的、互文性生成的体验场景,优化了服务体验、满足了用户需求,促进了非遗的保护和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传承 情景体验 传统技艺类非遗 丹寨蜡染 VR AR
下载PDF
浅析整体性视域下对梁平竹帘画的保护
17
作者 谢承珊 《天工》 2022年第31期57-59,共3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化的发展道路是现代社会背景下的新形式之一,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嵌合进时代发展进程,焕发新的生命力。然而,现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面临诸多问题与发展困境。以梁平竹帘画为例,对其整体性保护道路进行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化的发展道路是现代社会背景下的新形式之一,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嵌合进时代发展进程,焕发新的生命力。然而,现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面临诸多问题与发展困境。以梁平竹帘画为例,对其整体性保护道路进行分析,以期为更多地方的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技艺类 非物质文化遗产 整体性保护 梁平竹帘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