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为汉语文学批评寻根——评《多元文化与汉语文学批评新传统》 被引量:1
1
作者 程世波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51-53,共3页
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世纪朱和新千年的逼近,知识界对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历程进行了全方位的盘点和反思。以期找出一些问题.总结一些可靠的经验。处在这一蔚为壮观的潮流中.文学理论也对自身的学科发展进行了深刻的反省。这其中最为耀... 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世纪朱和新千年的逼近,知识界对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历程进行了全方位的盘点和反思。以期找出一些问题.总结一些可靠的经验。处在这一蔚为壮观的潮流中.文学理论也对自身的学科发展进行了深刻的反省。这其中最为耀眼的,当属曹顺庆先生及其弟子提出来的“失语症”和“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等一系列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文化 汉语文学批评 《多元文化与汉语文学批评新传统 书评 阎嘉 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
下载PDF
“现代汉语文学”的女性视野:别性化创作扫描
2
作者 苏晓芳 《云梦学刊》 1999年第1期71-72,共2页
关键词 现代汉语文学 女性文学 女性视野 传统汉语文学 女性作家 文学 女性创作 女性批评 女性知识分子 女性主义文学
下载PDF
“现代汉语文学”──一种坚守文化个性的战略
3
作者 周淼龙 《云梦学刊》 1999年第1期67-68,共2页
关键词 现代汉语文学 文化个性 传统汉语文学 语言与文学 语言与文化 《摩诃婆罗多》 《罗摩衍那》 语言问题 文化大交融 语言艺术
下载PDF
“现代汉语文学”的哲学支撑
4
作者 杨厚均 《云梦学刊》 1999年第1期68-69,共2页
关键词 现代汉语文学 汉语文学 实用主义 人道主义 传统汉语文学 功利主义 哲学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 无产阶级文学 平和冲淡
下载PDF
论汉语新文学传统中的科学因素 被引量:6
5
作者 朱寿桐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13-122,共10页
科学在新文化初潮之中对于立意改革的精英阶层而言就是一种"理想类型",甚至沉淀为一种观念伦理。科学作为"理想类型"介入新文化,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必然性。首先是近代以来的改革精英,如梁启超、黄遵宪等,都... 科学在新文化初潮之中对于立意改革的精英阶层而言就是一种"理想类型",甚至沉淀为一种观念伦理。科学作为"理想类型"介入新文化,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必然性。首先是近代以来的改革精英,如梁启超、黄遵宪等,都将西方的文明与强盛同科学联系在一起。其次,包括达尔文进化论在内的西方科学思想确实引领着最先进的文化理念,弗洛伊德等人的心理科学又实实在在地影响着艺术、文学的认知和把握。再次,新文化倡导之初中国社会充斥着各种迷信现象,《新青年》等新文化阵地在破除这种种迷信陋习之际,当然须倚重于科学。由于科学成了新文化运动的"理想类型",处在新文化潮流中的人们往往不再去考究科学的内涵,而是将各种正面的价值和肯定的理念都往科学概念上黏附,这造成了科学权威话语甚至至尊地位的成立。然而科学在很多方面与艺术和文学是相悖离的,科学因素严重地削弱了文学中人物的情感之美和人情之真,具有以心理学甚至生理学意义上的人性之真替代人情之美的学术倾向。文学的内在规律和根本理论显然会排斥讲求实用、实利和严酷拘泥的真实性的科学理念,鼓励想象、幻想与情感的汉语新文学从核心理念上更容易构成对科学的悖离。这样的关系体现了汉语新文学自身发展的一脉规律,也是文学与科学之关系的必然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 新文化运动 汉语文学传统
原文传递
文学表达的民间资源 被引量:72
6
作者 阿来 《民族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5,共3页
《尘埃落定》出版以后 ,许多评论家从西方文学传统中 ,从汉语言文学传统中追溯傻子少爷这个形象的缘起。我乐于承认自己通过汉语受到的汉语文学的滋养 ,以及世界文学的滋养。然而一个令人遗憾的情况是 ,一方面的西藏的自然界和藏文化被... 《尘埃落定》出版以后 ,许多评论家从西方文学传统中 ,从汉语言文学传统中追溯傻子少爷这个形象的缘起。我乐于承认自己通过汉语受到的汉语文学的滋养 ,以及世界文学的滋养。然而一个令人遗憾的情况是 ,一方面的西藏的自然界和藏文化被视为世界性的话题 ,但在具体的研究中 ,真正的民族民间化却很难进入批评界的视野。《尘埃落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尘埃落定》 文学表达 民间资源 藏文化 西方文学传统 汉语文学传统 人物形象 民间文化 西藏
原文传递
"Chan Contemplation" in the Tangut Buddhism
7
作者 K. Solonin 《Fudan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14年第2期203-245,共43页
The paper is an attempt to generalize the results of the previous schol- arship concerning the nature and specific features of Sinitic Buddhism in the Tangut Empire. The major claim of the paper is that certain dimens... The paper is an attempt to generalize the results of the previous schol- arship concerning the nature and specific features of Sinitic Buddhism in the Tangut Empire. The major claim of the paper is that certain dimensions of Tangut Buddhism are traceable to their Sinitic parental tradition, the Buddhism in the Tangut Empire evolved in a specific manner, which was influenced by the Buddhism of the Liao Empire. This implies that Sinitic Buddhism in Xixia was modeled according to the model "perfect teaching," promoted by the Liao Buddhists. Thus, the approach basedon the traditional "school" (including "Chan School") paradigm is inappropriate for the study of Tangut Buddhism. In this stead I am suggesting a "perfect" approach, which allows grouping the available texts on the basis of their position in the scheme of the "perfect teaching" and explores the contents of these texts from this angle. Thus, the specific nature of the texts traditionally deemed as Chan in the Tangut Buddhist system is seen in their relationship to the ultimate practice of the "contemplation of the Dharma realm." Finally, the paper introduces some new translations from Tangu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ngut Buddhism Liao Buddhism Chan Tibetan BuddhismPerfect teaching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