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古代日本传统稻作技术研究:兼与中国方面的比较 被引量:2
1
作者 叶磊 《古今农业》 2020年第4期48-58,共11页
古代日本传统稻作相比中国方面具有发展周期长、精细化水平高、环境适应性强、注重生态保护等特点。就其技术内容而言,历史上选育种技术的进步极大丰富了日本的水稻品种,同时也为日本特有的"换种种植"提供了可能;育秧移栽技... 古代日本传统稻作相比中国方面具有发展周期长、精细化水平高、环境适应性强、注重生态保护等特点。就其技术内容而言,历史上选育种技术的进步极大丰富了日本的水稻品种,同时也为日本特有的"换种种植"提供了可能;育秧移栽技术的发展实现了播种量与插秧密度由密到疏的转变,人们对于水稻秧龄已能进行合理调控,并且建立起了能够充分适应暖地与寒地、山地与平原等不同地域环境的技术体系;其肥料技术、田间管理技术以及收获加工技术与古代中国相比虽具有一定的同源性,但仍不乏日本古人对相关技术的改良与创新,其深海鱼肥施用、暗渠排水技术、寒地水温调控、鲸鱼油防治虫害、多样化中耕方法等措施极具日本地方特色。实践证明,日本的传统稻作技术是富有成效的,其基于"稀播、长育、疏植、少本栽插"等核心理念构建起来的传统稻作技术对于发展现代有机农业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价值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日本 古代中国 传统稻作技术 比较
下载PDF
传统稻作艺术与侗歌体系--探寻“非遗”的物质与文化根基
2
作者 侯学然 闫晓蓉 《艺术评鉴》 2022年第9期5-8,共4页
侗族作为古老的农耕民族,孕育出悠久的稻作艺术传统。侗族大歌流传于侗族居住较为集中的贵州、湖南、广西三省交界地区,于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侗歌... 侗族作为古老的农耕民族,孕育出悠久的稻作艺术传统。侗族大歌流传于侗族居住较为集中的贵州、湖南、广西三省交界地区,于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侗歌作为侗族的艺术象征,其存在和发展都以传统农耕为物质根基,将家户劳动力转化为社区的共同力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文化积累和文化创造,属于可利用、保护和发展的人文资源。本文通过对侗歌体系与稻作传统之共融关系的理解,诠释“非遗”的物质与文化根基之意义,对“非遗”的价值加以发掘和利用,使之成为能够服务于民族与文明的文化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 侗歌体系 非遗 物质与文化根基
下载PDF
侗族传统稻作模式流变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崔海洋 张琳杰 李峰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5-42,共8页
进入到21世纪以来,侗族传统的稻作文化传承受到现代文明的巨大冲击。大规模使用化肥、农药等现代技术使土壤、水体的污染日益严重,面源污染问题逐渐显现。本文以侗族传统稻作模式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在抗拒化肥、农药以及水体自净、防治... 进入到21世纪以来,侗族传统的稻作文化传承受到现代文明的巨大冲击。大规模使用化肥、农药等现代技术使土壤、水体的污染日益严重,面源污染问题逐渐显现。本文以侗族传统稻作模式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在抗拒化肥、农药以及水体自净、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等方面的生态价值,并结合这种稻作模式的现代流变分析其变迁对当地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方面的重要影响,指出侗族传统稻作模式在保障当地农业安全生产以及长江、珠江上游生态屏障上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侗族 传统稻作 农业面源污染
原文传递
中国云南元阳哈尼梯田种植的稻作品种多样性 被引量:38
4
作者 徐福荣 汤翠凤 +2 位作者 余腾琼 戴陆园 张红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3346-3357,共12页
稻作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近年来,选育品种的大面积单一化种植,导致种植的稻作品种遗传基础狭窄,多样性下降,已经受到关注。然而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如元阳哈尼梯田,当地民族的传统文化习俗已经保护了当地的水稻资源,高度的多样性依然... 稻作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近年来,选育品种的大面积单一化种植,导致种植的稻作品种遗传基础狭窄,多样性下降,已经受到关注。然而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如元阳哈尼梯田,当地民族的传统文化习俗已经保护了当地的水稻资源,高度的多样性依然存在。采用半问卷式和农村参与式评价方法(PRA),在村寨和农户两个水平,调查分析中国云南省元阳哈尼梯田种植的稻作品种多样性,尤其是当前仍在种植的传统品种的多样性,为稻作传统品种多样性农家就地保护提供典型范例。结果表明,在调查的30个村寨750户中,共种植135个具不同名称的水稻品种(组合),包括100个传统品种,12个杂交稻组合和23个现代育成品种;种植传统品种的面积占总稻作面积的56.2%;平均每个村寨种植9.7个品种,最多的达19个,最少仅4个;每个村寨至少种植2个传统品种和1个现代品种;种植最多的是传统品种"老粳糯",有12个不同村寨种植;大多数传统品种仅有12个不同村寨种植。有11个村寨(占的30个村寨36.7%)的所有农户均种植传统品种。在农户级水平上,有611户(占81.5%)种植传统品种;有391户(占52.1%)同时种植传统品种和现代品种,其种植传统品种与现代品种的面积比例平均为1/2;仅种植传统品种的有220户(占29.3%)。平均每户种植2.2个品种(组合),最多的农户种植5个品种,包括3个传统品种,1个现代常规品种,1个杂交稻组合。传统品种的丰富度,村寨平均为5.9,最高达12,而农户平均为1.541;传统品种的均匀度,村寨平均为0.670,农户平均为0.192;不同村寨种植传统品种的差异度平均值为0.702。其中太阳老寨、新寨村、欧乐、多沙和上马点等5个村寨传统品种的丰富度与均匀度均较高,在稻作传统品种农家保护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村寨和农户水平,传统品种丰富度与均匀度的相关性均呈极显著正相关(r=0.627,0.925);村寨传统品种丰富度与农户数呈极显著正相关(r=0.473);村寨农户年人均纯收入分别与村寨传统品种丰富度和农户数呈极显著和显著负相关(r=-0.570,-0.370*)。在如此小的耕地面积(142.29hm2)上,当前生产上仍种植着如此丰富的稻作传统品种,实属少见。高度异质的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习俗是哈尼梯田传统稻作品种多样性种植的重要因素,建议将元阳哈尼梯田作为稻作传统品种多样性农家就地保护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阳哈尼梯田 传统品种 多样性 相关分析 农家保护区
下载PDF
乡村视野中的农业技术与社会变迁 被引量:5
5
作者 苏泽龙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4期125-130,共6页
农业技术与乡村社会有着密切关系。华村是中国农村社会中比较典型的一个村庄,在传统农业社会中,晋祠泉水是华村农业生产的主要资源,在稻田灌溉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华村逐渐形成了以"水"为中心的乡村社会体系。新中国成立后,华... 农业技术与乡村社会有着密切关系。华村是中国农村社会中比较典型的一个村庄,在传统农业社会中,晋祠泉水是华村农业生产的主要资源,在稻田灌溉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华村逐渐形成了以"水"为中心的乡村社会体系。新中国成立后,华村实现了农业生产由传统"依水而作"到"技术种田"方式的转变。在新农业技术实施的过程中,华村原有的社会要素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技术 乡村社会 华村 传统稻作
下载PDF
侗族梯田构建智慧与生态安全 被引量:1
6
作者 崔海洋 张琳杰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4期74-79,共6页
侗族梯田是侗族居民充分利用当地特殊自然地理条件开垦出来的生态农业奇观,在梯田的构建过程中,侗族居民积累了丰富的自然性适应成果和成套的本土生态知识。本文将侗族地区的梯田分为四类并分类描述其构建方法和特点,在此基础上介绍侗... 侗族梯田是侗族居民充分利用当地特殊自然地理条件开垦出来的生态农业奇观,在梯田的构建过程中,侗族居民积累了丰富的自然性适应成果和成套的本土生态知识。本文将侗族地区的梯田分为四类并分类描述其构建方法和特点,在此基础上介绍侗族梯田的制度保障及农耕习俗,探讨侗族梯田在区域生物多样性和水资源维护上作用。认为在现代化进程的背景下,侗族梯田所蕴含的构建智慧和生态安全价值愈加凸显,对今天的生态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侗族梯田 传统稻作 生态安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