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传统诠释学与事实符合论下的新闻客观性 被引量:6
1
作者 刘国强 涂骁睿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00-107,共8页
新闻客观性一直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议题,论文试图以诠释学为视角,将诠释学的思想发展与对新闻客观性观念的变迁结合起来考察,回应新闻客观性何以可能的理论问题。本文主要考察了伽达默尔之前的诠释学特别是狄尔泰的诠释学思想及其客观性... 新闻客观性一直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议题,论文试图以诠释学为视角,将诠释学的思想发展与对新闻客观性观念的变迁结合起来考察,回应新闻客观性何以可能的理论问题。本文主要考察了伽达默尔之前的诠释学特别是狄尔泰的诠释学思想及其客观性观念影响下的新闻客观性实践。传统诠释学确立了基于事实符合论的新闻客观性理念的合理性,由此形成了20世纪早期的新闻客观性的规范性理论。但事实符合论的认识论困境也使新闻客观性蒙上了阴影。在对此进行反思的基础上,进而认为,它预示着诠释学从精神科学的方法论向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的转向,也使新闻客观性由确定性走向规范性和建构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诠释学 新闻客观性 狄尔泰 事实符合论
下载PDF
论教育诠释学的研究向度 被引量:4
2
作者 陈振中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76-81,共6页
教育诠释学源于人文社会科学的诠释学 ,存在着几种研究向度 :强调严格传授知识的传统诠释学取向 ;强调师生主体诠释和理解的本体论意义上的哲学诠释学取向 ;注重反思批判的社会批判取向 ;走向极端和教育意义的不确定性的激进诠释学取向... 教育诠释学源于人文社会科学的诠释学 ,存在着几种研究向度 :强调严格传授知识的传统诠释学取向 ;强调师生主体诠释和理解的本体论意义上的哲学诠释学取向 ;注重反思批判的社会批判取向 ;走向极端和教育意义的不确定性的激进诠释学取向。它们在教育目的、课程观、师生观及方法观等方面看法不一 ,各有其合理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诠释学 研究向度 传统诠释学 当代诠释学
下载PDF
本体论文本——扣问文本的意义——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对翻译的文本观的启示 被引量:2
3
作者 王晓丽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6期66-68,共3页
翻译的文本观问题,在译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传统的文本观主张探求作者本意,现代的文本观主张诠释文本本意。本文拟在对施莱尔马赫的传统诠释学和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中提出的文本意义的理解和解释方法的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来探讨... 翻译的文本观问题,在译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传统的文本观主张探求作者本意,现代的文本观主张诠释文本本意。本文拟在对施莱尔马赫的传统诠释学和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中提出的文本意义的理解和解释方法的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来探讨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对翻译理论的启示,指出在翻译中要破除旧的文本观,树立新的文本观,探求文本所能展现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者本意 文本本意 传统诠释学 哲学诠释学 对话模式
下载PDF
西方文学诠释学研究述评 被引量:2
4
作者 范登伟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CSSCI 2010年第1期320-333,共14页
西方文论的研究不能忽视西方文学诠释学研究。西方文学诠释学的发展经历了从作者意图说、读者创生论到文本中心论的复归。西方文学诠释学对意义的追寻最终还是落根在了存在的家园,这既是对伽达默尔传统的继承,也是利科反复思考的核心命... 西方文论的研究不能忽视西方文学诠释学研究。西方文学诠释学的发展经历了从作者意图说、读者创生论到文本中心论的复归。西方文学诠释学对意义的追寻最终还是落根在了存在的家园,这既是对伽达默尔传统的继承,也是利科反复思考的核心命题。本文通过对西方文学诠释学的综合评述,梳理西方文学诠释学的理论发展和存在的问题;同时期望诠释学研究同仁思考诠释学对文学批评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诠释学 现代哲学诠释学 反思诠释学 述评
下载PDF
The modern context and ancient resources of Chinese literature
5
作者 Huang Manjun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10年第1期92-110,共19页
To enter into and utilize the resources of ancient literature is a necessity for literary modernit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generally adopted four paradigms in pursuit of this objective: ... To enter into and utilize the resources of ancient literature is a necessity for literary modernit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generally adopted four paradigms in pursuit of this objective: the socio-political paradigm that viewed traditional literature in terms of "quintessence-dros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Marxist doctrine of the critical inheritance of cultural heritage; the "spiritual awakening" paradigm that, being inspired by Western schools of thought such as hermeneutics, viewed traditional literature as "the source of new literature"; the scientific-aesthetic paradigm that viewed traditional literature as combining scientific interpretation and modern aesthetics and focused on interpretation, transformation, innovation and creation from within; and the folk paradigm that viewed literary tradition as a narrative of daily life demonstrating the way in which ancient and modern literature were connected in a cultural whole. What is important in the complementary and competitive development of these coexisting paradigms is highlighting "problem consciousness" in "interaction" and "original creation"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value of real human life through entering into and reactivating the resources of ancient litera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text of modernity resources of ancient literature paradigm for viewing tradition interaction and creation value of real human lif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