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跗骨窦切口与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余俊 胡磊 +2 位作者 周骏武 丁伟 李杰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3年第4期393-396,共4页
目的分析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采用经跗骨窦切口与跟骨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9月至2021年3月池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2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 目的分析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采用经跗骨窦切口与跟骨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9月至2021年3月池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2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1例。其中,观察组采用经跗骨窦切口复位微型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跟骨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12个月跟骨Bohler角、Gissane角以及Marland足部功能评分,并比较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62例患者均接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13~16个月。术后6个月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平均骨折愈合时间3~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分别为(53.1±10.3)min、(4.3±0.9)cm,明显短于对照组[(84.0±15.3)min、(11.1±1.2)cm],术后疼痛评分为(1.8±0.5)分,明显低于对照组[(3.2±1.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Bohler角、Gissane角、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6.45%,明显低于对照组(22.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跗骨窦切口复位微型钢板内固定手术对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小,骨折复位及内固定强度效果明显,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足部功能恢复较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ndersⅡ、Ⅲ跟骨 内固定 经跗切口 外侧l切口 折复位
下载PDF
跗骨窦微创切口与外侧L形切口入路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跟骨骨折患者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冰 《中国民康医学》 2023年第11期142-145,共4页
目的:比较跗骨窦微创切口与外侧L形切口入路内固定术治疗跟骨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20年3月该院收治的72例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37例和对照组35例。观察组采用跗骨窦微... 目的:比较跗骨窦微创切口与外侧L形切口入路内固定术治疗跟骨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20年3月该院收治的72例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37例和对照组35例。观察组采用跗骨窦微创切口入路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外侧L形切口入路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优良率、手术相关指标水平,术前、术后随访12个月足踝功能指标[跟骨Bohler角、Gissane角、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分、踝-后足功能评分系统(AOFAS)评分]水平,以及术后12个月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优良率为86.49%(32/37),高于对照组的65.71%(23/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切口长度和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Bohler角、Gissane角均大于术前,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分、AOFAS评分均高于术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70%(1/37),低于对照组的22.86%(8/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跗骨窦微创切口入路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跟骨骨折患者可提高治疗优良率、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分和AOFAS评分,降低手术相关指标水平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效果优于外侧L形切口入路钢板内固定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 窦微创切口 外侧l切口 钢板内固定 足踝功能 并发症
下载PDF
跗骨窦小切口与传统外侧L型切口内固定对跟骨骨折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中出血量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杨勇 《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 2019年第S01期15-18,共4页
目的:探讨跗骨窦小切口与传统外侧L型切口内固定对跟骨骨折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中出血量的作用。方法:选取2017-03~2018-12收治的86例跟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抽取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3例。结果:观察组切口长度、... 目的:探讨跗骨窦小切口与传统外侧L型切口内固定对跟骨骨折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中出血量的作用。方法:选取2017-03~2018-12收治的86例跟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抽取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3例。结果:观察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而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Bohler角、Cissane角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Maryland评分、AOFAS评分高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跗骨窦小切口内固术定应用于跟骨骨折患者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窦小切口 传统外侧l切口 内固定 跟骨 并发症发生率 中出血量
下载PDF
经跗骨窦切口内固定术与经外侧“L”形切开钢板内固定术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14
4
作者 简蔚泓 丁健 沈峰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9年第19期83-85,89,共4页
目的比较经跗骨窦切口内固定术与经外侧“L”形切开钢板内固定术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80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A组与治疗B组各40例。治疗A组采用经典的经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治... 目的比较经跗骨窦切口内固定术与经外侧“L”形切开钢板内固定术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80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A组与治疗B组各40例。治疗A组采用经典的经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治疗B组采用经跗骨窦切口空心钉内固定术治疗。比较2组手术效果。结果治疗B组手术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显著低于治疗A组(P<0.05)。2组术后跟骨Bohler角、Cissane角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但2组术前及术后跟骨Bohler角、Cissane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B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治疗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2个月Maryfand评分及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典的经外侧“L”形切口内固定术与经跗骨窦切口内固定术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手术效果相似,但经跗骨窦切口内固定术具有出血量少、引流量少和并发症少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 SandersⅡ~Ⅲ 经跗切口内固定 外侧l”形切口内固定 影像学 随访
下载PDF
跟骨Sanders Ⅱ型骨折应用中药内服联合外侧L形切口跟骨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6
5
作者 王庆丰 武理国 李哲明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765-1767,共3页
目的:探讨跟骨Sanders II型骨折患者应用中药内服联合外侧L形切口跟骨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骨科收治的58例跟骨Sanders II型骨折患者进行本次研究,并按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9例患者。对照组患者仅给... 目的:探讨跟骨Sanders II型骨折患者应用中药内服联合外侧L形切口跟骨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骨科收治的58例跟骨Sanders II型骨折患者进行本次研究,并按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9例患者。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外侧L形切口跟骨钢板内固定术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则采用中药内服联合外侧L形切口跟骨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骨折恢复情况,手术前后X线片Bohler角的测量值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96.55%)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2.41%),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后Bohler角测量值(28.93±2.7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4.49±2.85),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的总发生率(6.9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4.48%),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跟骨Sanders II型骨折患者应用中药内服联合外侧L形切口跟骨钢板内固定术治疗,临床疗效显著,患者恢复较快,并发症少,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Sanders II 外侧l切口跟骨钢板内固定 中药内服
下载PDF
改良跗骨窦切口与传统L型切口内固定对跟骨骨折患者预后及功能恢复的影响
6
作者 张茂林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3年第11期84-87,共4页
目的探讨改良跗骨窦切口与传统L型切口内固定对跟骨骨折患者预后及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2年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接诊的60例跟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与治疗组(30例)。治疗组行... 目的探讨改良跗骨窦切口与传统L型切口内固定对跟骨骨折患者预后及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2年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接诊的60例跟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与治疗组(30例)。治疗组行改良跗骨窦切口术治疗,对照组行传统L型切口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两组患者的患足功能;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跟骨宽度、Gissane角及Bohler角;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结果治疗组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足功能优良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Bohler角大于术前,Gissane角、跟骨宽度均小于术前,而术后治疗组跟骨宽度、Gissane角小于对照组,Bohler角大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传统L型切口内固定相比,采用改良跗骨窦切口治疗跟骨骨折可减小手术创伤,减少并发症,缩短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促进功能恢复,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 改良跗切口 患足功能 传统l切口内固定
下载PDF
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跗骨窦入路空心钉内固定术与外侧扩大型切口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效果
7
作者 蔡明 曾令源 +1 位作者 韦卫甲 廖海浪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3年第9期119-122,共4页
对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进行治疗时,研究跗骨窦入路空心钉内固定术与外侧扩大型切口钢板内固定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54例跟骨骨折的患者,进行研究,试验组采用了跗骨窦入路空心钉内固定术定,而对照组采用了外侧扩大型切口钢板... 对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进行治疗时,研究跗骨窦入路空心钉内固定术与外侧扩大型切口钢板内固定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54例跟骨骨折的患者,进行研究,试验组采用了跗骨窦入路空心钉内固定术定,而对照组采用了外侧扩大型切口钢板内固定术。结果 试验组的手术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患者的踝关节功能较好,VAS得分较低;与对照组相比,手术并发症较少。两组病人的影像学检查结果表现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对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治疗,我们比较了采用跗骨窦入路空心钉内固定术和外侧扩大型切口钢板内固定术的不同效果,临床效果佳,且术后骨解剖形态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ndersⅡ、Ⅲ跟骨 空心钉内固定 外侧扩大切口钢板内固定
下载PDF
比较跗骨窦小切口与传统外侧L型切口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7
8
作者 温曙荣 刘志凌 +1 位作者 吴泳辉 鲁鹏 《当代医学》 2020年第5期177-179,共3页
目的对比跗骨窦小切口和传统外侧L型切口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用"随机分组法"将本院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期间收治的60例跟骨骨折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进行传统外侧L型切口内固定治疗,观察组进行跗... 目的对比跗骨窦小切口和传统外侧L型切口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用"随机分组法"将本院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期间收治的60例跟骨骨折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进行传统外侧L型切口内固定治疗,观察组进行跗骨窦小切口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相关指标、Bohler角和Gissane角以及AOFAS评分。结果接受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前等待时间和创口愈合时间均更短,其术后第1天VAS评分更低(P<0.05);将对照组与观察组在接受治疗前后的Bohler角和Gissane角的数值进行组内对比,其各项数值均高于接受治疗前(P<0.05);观察组SandersⅡ型骨折患者的AOFAS评分高于对照组,其SandersⅢ型骨折患者的AOF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传统外侧L型切口内固定治疗相比,为跟骨骨折患者应用跗骨窦小切口内固定治疗的疗效更为显著,值得在临床进行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外侧l切口内固定 窦小切口内固定 跟骨
下载PDF
跗骨窦小切口与传统外侧L型切口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对比 被引量:10
9
作者 陈燕才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17年第4期53-55,共3页
目的对比研究跗骨窦小切口与传统外侧L型切口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将我院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70例跟骨骨折患者分为对照组(传统外侧L型切口内固定治疗)及实验组(跗骨窦小切口内固定治疗)各35例,给... 目的对比研究跗骨窦小切口与传统外侧L型切口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将我院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70例跟骨骨折患者分为对照组(传统外侧L型切口内固定治疗)及实验组(跗骨窦小切口内固定治疗)各35例,给予3个月随访并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8.6%,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关节功能评分、影像学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外侧L型切口内固定治疗相比较,跗骨窦小切口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获得的疗效更佳,可作为临床治疗的优选方案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窦小切口 传统外侧l切口 跟骨
下载PDF
跗骨窦小切口与传统外侧“L”型切口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8
10
作者 陈泽钦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年第2期12-14,共3页
目的:探究跟骨骨折的固定治疗中运用跗骨窦小切口与传统外侧"L"型切口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7年6月在东莞市塘厦医院接受治疗的70例跟骨骨折的患者,将其进行随机性的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观察组... 目的:探究跟骨骨折的固定治疗中运用跗骨窦小切口与传统外侧"L"型切口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7年6月在东莞市塘厦医院接受治疗的70例跟骨骨折的患者,将其进行随机性的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观察组患者运用跗骨窦小切口固定的方式治疗,对照组用传统外侧"L"型切口内固定的方式治疗,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比较治疗的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AOFAS)评分、Kofoed评分以及Maryland评分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随访的时间内,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比观察组高,分别为50.5%和10.5%,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跗骨窦小切口空心钉内固定在治疗跟骨骨折中的优势更加明显,且出现的不良反应更加少,治疗的效果比较好,临床上值得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窦小切口 跟骨 外侧l切口内固定
下载PDF
跗骨窦小切口与传统外侧L型切口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6
11
作者 宋战锋 刘佩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9年第22期95-97,共3页
目的比较跗骨窦小切口与传统外侧L型切口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86例跟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3例。对照组行传统外侧L型切口内固定治疗,... 目的比较跗骨窦小切口与传统外侧L型切口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86例跟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3例。对照组行传统外侧L型切口内固定治疗,研究组行跗骨窦小切口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相关手术指标、跟骨中部宽度、Gissanc角、Bohler角、AOFAS评分优良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的跟骨中部宽度、Gissanc角及Bohler角均增大,且研究组大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AOFAS评分优良率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跗骨窦小切口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手术操作简单,治疗效果显著且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 窦小切口内固定 传统外侧l切口内固定
下载PDF
直切口和L型切口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粉碎性骨折患者术后愈合率的效果对比 被引量:2
12
作者 路磊 王卫 梁西俊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8年第16期1757-1760,共4页
目的对比直切口和L型切口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粉碎性骨折患者术后愈合率的效果。方法前瞻性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跟骨粉碎性骨折患者108例(120足),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应用直切口复位内固定治疗,对照组应用L型切口复位内固定... 目的对比直切口和L型切口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粉碎性骨折患者术后愈合率的效果。方法前瞻性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跟骨粉碎性骨折患者108例(120足),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应用直切口复位内固定治疗,对照组应用L型切口复位内固定治疗。观察研究两组患者手术后切口恢复情况,准确记录并对比分析患者治疗1 d及治疗14 d后的NIHSS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临床切口恢复效果、NIHSS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生活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直切口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粉碎性骨折较L型切口复位内固定的术后愈合效果更理想,可减少并发症发生,且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更好,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粉碎性 切口 l切口复位内固定 后愈合率 效果
下载PDF
跗骨窦小切口与传统外侧L型切口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效果对比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姚春宇 《临床研究》 2019年第4期80-81,共2页
目的对比分析跟骨骨折采用跗骨窦小切口与传统外侧L型切口内固定治疗效果。方法将2017年2月~2018年3月本院收治的66例跟骨骨折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目标,以住院单双号作为分组依据,将研究目标分为对照组、研究组,每组33例。对照组用传统... 目的对比分析跟骨骨折采用跗骨窦小切口与传统外侧L型切口内固定治疗效果。方法将2017年2月~2018年3月本院收治的66例跟骨骨折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目标,以住院单双号作为分组依据,将研究目标分为对照组、研究组,每组33例。对照组用传统外侧L型切口内固定治疗,研究组用跗骨窦小切口治疗,分析关节功能评分、临床观察指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关节功能评分、临床观察指标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各项数据对比无显著差异(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数据均较治疗前有所提升,且研究组提升明显较高(P <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相较于对照组低(P <0.05)。结论在跟骨骨折临床治疗中,跗骨窦小切口与传统外侧L型切口内固定均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前者治疗后,患者的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与临床观察指标优于后者,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 窦小切口 传统外侧l切口内固定 治疗效果
下载PDF
经外侧L形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跟骨骨折 被引量:2
14
作者 杨云峰 于涛 《足踝外科电子杂志》 2017年第4期61-61,共1页
1.患者取侧卧位,全身麻醉或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常规下肢术野安尔碘消毒、铺巾、橡皮带驱血,大腿气压止血带维持在300 mm Hg(1 mm Hg=0.133 k Pa)。2.取跟骨外侧"L"形切口,长约15 cm,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直达跟骨外侧壁,注意保护切... 1.患者取侧卧位,全身麻醉或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常规下肢术野安尔碘消毒、铺巾、橡皮带驱血,大腿气压止血带维持在300 mm Hg(1 mm Hg=0.133 k Pa)。2.取跟骨外侧"L"形切口,长约15 cm,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直达跟骨外侧壁,注意保护切口远、近端之腓肠皮神经,保留腓骨长短肌腱完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 l切口 外侧 固定治疗 切开复位 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 长短肌腱 气压止血带
下载PDF
经跗骨窦小切口复位内固定与传统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临床效果比较 被引量:24
15
作者 陈学谦 王德成 +2 位作者 贺志亮 何稚鸥 黎作旭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9年第6期172-175,共4页
目的探讨经跗骨窦小切口复位内固定与传统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对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骨折愈合时间、足部功能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我院50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跗骨窦小切口组(经跗骨窦小切口复位... 目的探讨经跗骨窦小切口复位内固定与传统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对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骨折愈合时间、足部功能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我院50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跗骨窦小切口组(经跗骨窦小切口复位内固定)26例和传统L形切口组(传统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24例,对比两组手术相关指标,足部功能和术后并发症。结果跗骨窦小切口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短于传统L形切口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传统L形切口组(P<0.05);术后6月,两组跟骨Bohler角和Gissane角均增大(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足部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跗骨窦小切口复位内固定与传统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均可有效改善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足部功能,且相对于后者,前者更能够缩短骨折愈合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跗窦小切口复位内固定 传统l切口钢板内固定 SandersⅡ SandersⅢ 跟骨 疗效
下载PDF
跗骨窦入路空心钉内固定术与外侧扩大型切口钢板内固定术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效果 被引量:3
16
作者 马胡晶 朱康 +4 位作者 王晓桐 尹金旺 鲍启忠 邢桂武 曲晓勇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2年第25期68-72,共5页
目的:比较跗骨窦入路空心钉内固定术与外侧扩大型切口钢板内固定术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2020年4月北京市昌平区中医医院关节脊柱科95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的... 目的:比较跗骨窦入路空心钉内固定术与外侧扩大型切口钢板内固定术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2020年4月北京市昌平区中医医院关节脊柱科95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外侧扩大型切口钢板内固定术,46例)和观察组(跗骨窦入路空心钉内固定术,49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围手术期相关指标;观察两组手术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跟骨解剖结构指标(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宽度值)及实验室指标[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结果:两组手术优良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48 h、7 d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术后1、3、6个月的Bohler角均大于对照组,Gissane角及跟骨宽度值均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2 d的CRP及ESR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两种术式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近期临床效果相当,但应用跗骨窦入路空心钉内固定术治疗更能减轻术后炎症反应,有助于跟骨解剖学结构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窦入路空心钉内固定 外侧扩大切口钢板内固定 SandersⅡ、Ⅲ跟骨
下载PDF
两种切口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比较
17
作者 汤佳 汤玉泉 +3 位作者 李谋林 宋瑞清 喻海筹 伍浩 《临床骨科杂志》 2024年第3期439-442,共4页
目的比较跗骨窦切口与传统L形切口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将30例跟骨骨折患者按照切口不同分为观察组(采用跗骨窦切口内固定治疗)和对照组(采用传统L形切口内固定治疗),每组15例。记录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 目的比较跗骨窦切口与传统L形切口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将30例跟骨骨折患者按照切口不同分为观察组(采用跗骨窦切口内固定治疗)和对照组(采用传统L形切口内固定治疗),每组15例。记录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情况、跟骨宽度和高度、B9hler角、Gissane角。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观察组均少(短)于对照组(P<0.05)。骨痂形成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跟骨宽度和高度、B9hler角、Gissane角均较术前改善(P<0.05),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传统L形切口与跗骨窦切口内固定均能有效治疗跟骨骨折,跗骨窦切口内固定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手术及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 切口 传统l切口 开放复位内固定
下载PDF
经跗骨窦小切口与传统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临床对比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潘国强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22年第6期92-94,共3页
目的 分析经跗骨窦小切口与传统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9-01—2021-08于开封市人民医院骨科行跟骨骨折钢板内固定手术的患者,根据手术切口分为经跗骨窦小切口组(跗骨窦切口组)和传统外侧... 目的 分析经跗骨窦小切口与传统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9-01—2021-08于开封市人民医院骨科行跟骨骨折钢板内固定手术的患者,根据手术切口分为经跗骨窦小切口组(跗骨窦切口组)和传统外侧L形切口组(L形切口组)。术后均随访8个月。比较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记录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和并发症。术前及末次随访时测量患足Gissane角和Bohler角。末次随访时按照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OFAS)评分评价患足功能。结果 共纳入68例患者,每组34例。2组患者基线资料和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跗骨窦切口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短于L形切口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少于L形切口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2组患者患足的Gissane角和Bohler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患者的Gissane角、Bohler角,以及AOF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治疗跟骨骨折采用经跗骨窦小切口和传统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均有可靠疗效,其中经跗骨窦小切口具有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等优势,患者能够早期开展功能锻炼,有效提高关节功能恢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 经跗窦小切口 传统外侧l切口 钢板内固定
下载PDF
锁定钢板及锁定螺钉内固定治疗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改良“L”型切口植骨与“L”型切口非植骨1年随访比较 被引量:36
19
作者 孔长庚 郭祥 吴多庆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6期2500-2505,共6页
背景:目前临床上跟骨复杂关节内骨折以切开复位内固定为主要治疗方案,但传统"L"型切口相关并发症仍较高,术中植骨与否仍存在较大争议,因此选择合适的修复方案提高临床疗效的同时降低术后并发症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目... 背景:目前临床上跟骨复杂关节内骨折以切开复位内固定为主要治疗方案,但传统"L"型切口相关并发症仍较高,术中植骨与否仍存在较大争议,因此选择合适的修复方案提高临床疗效的同时降低术后并发症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目的:探讨改良"L"型切口植骨内固定治疗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进行手术治疗获得1年以上随访的单侧新鲜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患者82例,分为2组,改良"L"型切口植骨组42例(A组),"L"型切口非植骨组40例(B组)。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负重时间、足部功能、并发症发生率及手术前后影像学参数。结果与结论:(1)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及负重时间均短于B组(P <0.05);(2)术后2组跟骨B?hler角、Gissane角、跟骨宽度、高度恢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3)术后1年随访时,2组Gissane角、跟骨宽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B?hler角及跟骨高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A组大于B组(P <0.05);且2组均出现B?hler角丢失现象,A组B?hler角丢失值明显低于B组(P <0.05);(4)A组Maryland足功能评分及优良率均优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5)A组切口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12%vs. 3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6)提示改良"L"型切口植骨内固定治疗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可获得良好的复位,术后切口并发症少,植骨可减少术后Bohler角丢失,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 改良“l切口 固定 锁定钢板
下载PDF
传统外侧扩大“L”型切口与骨窦入路治疗跟骨骨折临床效果分析
20
作者 陈军平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0年第15期2494-2496,共3页
目的:比较传统外侧扩大“L”型切口与骨窦入路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6年9月—2019年8月期间收治的88例跟骨骨折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44例。A组采用传统外侧扩大“L”型切口内固定治疗,B组采用跗骨窦... 目的:比较传统外侧扩大“L”型切口与骨窦入路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6年9月—2019年8月期间收治的88例跟骨骨折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44例。A组采用传统外侧扩大“L”型切口内固定治疗,B组采用跗骨窦入路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足部功能、跟骨中部宽度、Bohler角、Gissane角的变化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B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较A组短,且术中出血量较A组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治疗前比较,治疗后6个月两组AOFAS评分、Maryland分、跟骨中部宽度、Bohler角、Gissane角均上升,且B组上升幅度更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并发症总发生率较A组低(2.27%VS 18.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传统外侧扩大“L”型切口,采用骨窦入路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更高,且并发症更少,可有效提高患者足部功能,促进身体恢复,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 窦入路 传统外侧扩大“l切口 内固定 并发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