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伤寒论·伤寒例》篇疫病分类探源及论治启悟
1
作者 李好 李乔 李登岭 《中医文献杂志》 2024年第3期5-8,共4页
通过对《伤寒论》外感热病的相关论述进行归纳整理,研究其对外感热病、疫病分类、证治异同的论述,以及其对后世温病学发展的影响。结果发现,《伤寒论·伤寒例》篇对疫病的分类简明而准确,但对疫病的证治略而不详,《伤寒论》后序提... 通过对《伤寒论》外感热病的相关论述进行归纳整理,研究其对外感热病、疫病分类、证治异同的论述,以及其对后世温病学发展的影响。结果发现,《伤寒论·伤寒例》篇对疫病的分类简明而准确,但对疫病的证治略而不详,《伤寒论》后序提示了后人外感热病的证治准则,后世温病学对疫病论治做了深刻探讨和有益补充。由此得出结论,《伤寒论》建立了系统的、近乎完美的外感热病论述框架,后世温病学对伤寒学说进行了批判的继承、科学的发展,是对外感热病学内容有益的补充。外感热病之伤寒学、温病学的证治理论应共容互鉴,从而建立起融合统一的热病学救治理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 伤寒例 外感热病 疫病 温病学
下载PDF
《伤寒例》略探 被引量:3
2
作者 徐喆 王兴华 《吉林中医药》 2011年第2期177-178,共2页
《伤寒例》历来聚讼不己,甚至为人诟病。然而其毕竟是当时人所作,反映那个时代中医对伤寒的认识,不失为宝贵的中医文献资料,依然值得研究。从《伤寒例》首重伤寒、首创时行说、注重四时气候以及提出伤寒复感异气为病等方面,对其作了一... 《伤寒例》历来聚讼不己,甚至为人诟病。然而其毕竟是当时人所作,反映那个时代中医对伤寒的认识,不失为宝贵的中医文献资料,依然值得研究。从《伤寒例》首重伤寒、首创时行说、注重四时气候以及提出伤寒复感异气为病等方面,对其作了一番简单的学习,并以对其浅见薄识成此陋作一篇,愿抛砖引玉,以飨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例 伤寒 热病 时行 冬温
下载PDF
《伤寒论·伤寒例》学术思想探讨 被引量:6
3
作者 程磐基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6年第2期9-11,共3页
以《伤寒论.伤寒例》原文为依据,从对外感热病的诊察方法、分类、鉴别、学术渊源、预防治疗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加以分析探讨。认为《伤寒例》在继承《内经》《、难经》《、阴阳大论》等古籍学术思想基础上对外感热病学术理论又有创新,... 以《伤寒论.伤寒例》原文为依据,从对外感热病的诊察方法、分类、鉴别、学术渊源、预防治疗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加以分析探讨。认为《伤寒例》在继承《内经》《、难经》《、阴阳大论》等古籍学术思想基础上对外感热病学术理论又有创新,是中医外感热病的总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 伤寒例 外感热病
下载PDF
《伤寒例》略探
4
作者 徐喆 王兴华 《中医药通报》 2010年第6期31-32,共2页
《伤寒例》历来聚讼不己,甚至为人诟病。然而学习中医者,尤其是学习《伤寒论》者不可不对其进行一番研究,又观尔今对其研究探讨之文章尚少,作者不揣冒昧,以对其浅见薄识成陋作一篇,愿意抛砖引玉,以飨读者。
关键词 伤寒例伤寒
下载PDF
《伤寒例》管窥 被引量:1
5
作者 孙辉 于磊 李鑫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5期304-305,共2页
《伤寒例》在《内经》和《难经》的基础上,对伤寒的发病、分类、治疗和调护等方面都做了合理的发挥,对六经辨治部分做了很好的总结和补充。
关键词 伤寒例 伤寒 分类 治疗 调护
下载PDF
《伤寒例》中温病学相关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3
6
作者 李卓 于河 +5 位作者 顾然 白辰 高飞 李旖旎 刘铁钢 谷晓红 《环球中医药》 CAS 2019年第4期550-552,共3页
历代医家对《伤寒论·伤寒例第三》毁誉参半,致其学术价值未被学界广泛重视及推广。伤寒是温病学说的基础,温病诸多理论和思想早在《伤寒例》中即有所论述。《伤寒例》对温病学形成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一定的指导作用。《伤寒例》对... 历代医家对《伤寒论·伤寒例第三》毁誉参半,致其学术价值未被学界广泛重视及推广。伤寒是温病学说的基础,温病诸多理论和思想早在《伤寒例》中即有所论述。《伤寒例》对温病学形成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一定的指导作用。《伤寒例》对温病病因学的贡献包括:扩展传统病因学认识,为后世新感温病学说之基础;对后世温病学家拓展伏气温病内涵有着积极的影响。伤寒例部分病名与后世温病学病名相关,如冬温、风温、温毒、温疟等。《伤寒例》对温病治疗学也有一定的贡献,如注重早期预防,注重三因制宜,并提出针灸治疗温病,拓展温病学治疗手段等。《伤寒例》重视疾病鉴别诊断,开寒温异治先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例 伤寒 温病 寒温融合 王叔和
下载PDF
王叔和与《伤寒例》 被引量:3
7
作者 王长瀛 《国医论坛》 1992年第2期1-3,共3页
《伤寒例》一般认为是王叔和编次《伤寒论》时所写的凡例或引言,尽管内容历经诸家杂注已失原著端倪,但总观其学术思想仍有重要价值,尤其对伤寒理论乃至热病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一、指出编次《伤寒论》的目的和方法现存明·赵... 《伤寒例》一般认为是王叔和编次《伤寒论》时所写的凡例或引言,尽管内容历经诸家杂注已失原著端倪,但总观其学术思想仍有重要价值,尤其对伤寒理论乃至热病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一、指出编次《伤寒论》的目的和方法现存明·赵开美《伤寒论》全书共十卷二十四篇。其卷二第三篇为《伤寒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例 王叔和
下载PDF
《伤寒例》当为《伤寒论》概论析
8
作者 赵永生 《河南中医》 2000年第5期3-4,共2页
张仲景《金匮要略》中《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相当于全书总论 ,属概论性质 ,而《伤寒论》为何没有概论性质的总论呢 ?作者通过考证 ,认为《伤寒例》实为《伤寒论》
关键词 张仲景 伤寒论》 伤寒例
下载PDF
论张仲景,王叔和与《伤寒例》 被引量:4
9
作者 曹东义 《中华医史杂志》 CAS 1991年第3期141-144,共4页
关键词 张机 王叔和 伤寒例
原文传递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读后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志豪 《福建中医药》 1985年第4期48-50,共3页
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十六卷,据其自序,当为东汉建安十年(公元205年)以后所撰著,距今已一千七百余年,历经战乱,原书早已散失,经后人多次收集整理,至宋代始刊印成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在宋以前印刷术未发明,书本多由... 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十六卷,据其自序,当为东汉建安十年(公元205年)以后所撰著,距今已一千七百余年,历经战乱,原书早已散失,经后人多次收集整理,至宋代始刊印成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在宋以前印刷术未发明,书本多由互相传抄保存下来,历时既久,中间因传抄的误谬和各自添注或删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本 伤寒论》 仲景 伤寒例 桂林 广西 伤寒例 桂枝二越脾一汤 伤寒 平脉 《脉经》
下载PDF
内经、伤寒异源论——从《伤寒论》现代研究对内经五行说的质疑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麦青 《医学与哲学(A)》 1992年第3期29-31,共3页
战国中期齐人邹衍创"五德终始说",将五行论和帝王改朝换代结合起来,在医学中移入五行说,始见于《黄帝内经素问》·《汉书·艺文志》载医经有《黄帝内经》等七家,与经方同列,除《内经》外久已亡佚。《隋书·经藉... 战国中期齐人邹衍创"五德终始说",将五行论和帝王改朝换代结合起来,在医学中移入五行说,始见于《黄帝内经素问》·《汉书·艺文志》载医经有《黄帝内经》等七家,与经方同列,除《内经》外久已亡佚。《隋书·经藉志》始有素问之名。宋·林亿等校定《脉经》,有王叔和云:出素问、内经、张仲景。又见于宋刻本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 黄帝内经 伤寒例 伤寒杂病论 《脉经》 王叔和 林亿 五行说 校定 五行论
下载PDF
学習伤寒論以前須要明確的幾个主要問題 被引量:1
12
作者 任应秋 《中医杂志》 1956年第3期116-121,共6页
一、“伤寒论”流行本的原委读伤寒论张仲景的自序说:“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是伤寒论本来叫做“伤寒杂病论”,伤寒论只是伤寒杂病论的简你。所以王焘氏说:“仲景之书,一而已矣,判为要略者,盖自王叔和始”。... 一、“伤寒论”流行本的原委读伤寒论张仲景的自序说:“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是伤寒论本来叫做“伤寒杂病论”,伤寒论只是伤寒杂病论的简你。所以王焘氏说:“仲景之书,一而已矣,判为要略者,盖自王叔和始”。明徐镕又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例 征候 仲景 太隆
下载PDF
亦古亦今话疫病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再良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20年第12期1-5,共5页
以疫病为对象,《伤寒论》"伤寒例"提出了大致范围及识别方法,明清医家更加重视治法方药的归纳总结,追求临床实用。从疾病的名实、治疗的规律、临床思维等不同角度深入思考,古代的疫病证治经验对我们当今的临床仍有启示。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疫病 伤寒论》 伤寒例
下载PDF
伏气学说的内涵及其临床应用 被引量:6
14
作者 齐文升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6年第5期34-35,共2页
伏气学说源于《内经》“冬伤于寒,春必温病”,经王叔和阐发而成为温病理论的重要方面。王叔和在《伤寒例》中指出:“春气温和,夏天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冰冽,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触冒... 伏气学说源于《内经》“冬伤于寒,春必温病”,经王叔和阐发而成为温病理论的重要方面。王叔和在《伤寒例》中指出:“春气温和,夏天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冰冽,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病者。皆由冬时触寒而致。非时行之气也。”其后,伏气学说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和不断总结,直至清代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气学说 其临床应用 伤寒例 温病理论 《内经》 临床实践 王叔和 病者
下载PDF
中医据病服药法探析
15
作者 贾春华 张华珠 《现代中医药》 CAS 1989年第1期2-4,共3页
本文讨论了“中医据病服药法”将中医根据疾病不同,确立不同服药方法,概括为据病位、据病性、据病程、据疾病发作时间服药的四种形式,同时认为:研究中医服药法,非但可以提高临床疗效,抑且可以完善中医理论体系,避免服药法与中医理论的... 本文讨论了“中医据病服药法”将中医根据疾病不同,确立不同服药方法,概括为据病位、据病性、据病程、据疾病发作时间服药的四种形式,同时认为:研究中医服药法,非但可以提高临床疗效,抑且可以完善中医理论体系,避免服药法与中医理论的脱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服药法 临床疗效 服药次数 伤寒 疾病发作 伤寒例 三承气汤 沈氏尊生书 时间延缓 治心
下载PDF
论陈修园医学思想
16
作者 张志远 《中医临床与保健》 1991年第3期48-49,共2页
陈修园,是十九世纪初期半官。半医的知名人物,为兴办教育,重视科普的多产作家。他举着“范文正之存心如是,张长沙之遗规在兹”的旗帜,讲学于福嵩高山井上草堂,慕名至者“梯山航诲”而来,他“在官、在乡,用其术活人岁以千百计。”现将其... 陈修园,是十九世纪初期半官。半医的知名人物,为兴办教育,重视科普的多产作家。他举着“范文正之存心如是,张长沙之遗规在兹”的旗帜,讲学于福嵩高山井上草堂,慕名至者“梯山航诲”而来,他“在官、在乡,用其术活人岁以千百计。”现将其突出的学术主张浅谈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修园 医学思想 学术主张 伤寒 多产作家 嵩高山 歧黄 寒化 太阳病 伤寒例
下载PDF
祛风解毒法治疗过敏性疾病 被引量:1
17
作者 郭子光 《中国民间疗法》 2011年第9期1-1,共1页
"毒"作为病因概念,早在《内经》中就有叙述,如《素问·刺法论》有"避其毒气"之云。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有"阴毒"、"阳毒"为病之论。晋·王叔和《伤寒例》阐述了"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的机理。
关键词 过敏性疾病 解毒法 治疗 祛风 《金匮要略》 伤寒例 病因概念 《内经》
下载PDF
危语
18
作者 段逸山 《上海中医药杂志》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59-59,共1页
魏晋士人每喜清谈.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载:曾著有<殷荆州要方>的殷仲堪与桓玄、顾恺之诸人闲聊,先作了语,复作危语,即使人害怕的话.桓曰:"矛头淅米剑头炊.
关键词 中医理论 临床经验 伤寒论·伤寒例 危语
下载PDF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第二十二》韵文考证
19
作者 姚海强 陈明 胡东升 《中医文献杂志》 2013年第2期8-10,共3页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第二十二》篇中有韵文,然多错舛不伦之处,疑遭后人妄改,今据《伤寒论》韵文两段归纳出一则仲景之韵例,并据此理推《金匮要略》该段韵文,依据音韵学、训诂学加以考证,甄辨其讹误,并厘定文本与句读,以期恢复仲景...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第二十二》篇中有韵文,然多错舛不伦之处,疑遭后人妄改,今据《伤寒论》韵文两段归纳出一则仲景之韵例,并据此理推《金匮要略》该段韵文,依据音韵学、训诂学加以考证,甄辨其讹误,并厘定文本与句读,以期恢复仲景原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匮要略》《伤寒论》韵 依韵理校
下载PDF
生脉散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研究简况 被引量:9
20
作者 王歆璐 尹小星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3年第8期70-72,共3页
近10年生脉散治疗慢性心衰的相关文献证明生脉散能有效纠正心衰、改善心功能,且毒副作用小,对慢性心衰的治疗疗效显著。随着循证医学理念的运用发展,未来中医药治疗慢性心衰必将达到新高度。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 生脉散 伤寒 景岳全书 中医药治疗 综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