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伤寒论》方辨治疑难杂病的思考与临床实践 被引量:2
1
作者 李家庚 《湖北中医杂志》 2010年第1期26-32,共7页
关键词 疑难伤寒论 辨治思路 临床经验
下载PDF
《伤寒论》与《温病条辨》神昏治法探讨
2
作者 张国霞 《天津中医》 1996年第4期39-41,共3页
《伤寒论》与《温病条辨》神昏治法探讨天津中医学院(300193)张国霞神昏是以不省人事,神志昏迷为特征的常见内科急症,中医历代所述之“昏迷”、“昏蒙”、“昏厥”、“谵昏”等,均属神昏范畴。无论外感病或内伤疾病,皆可致... 《伤寒论》与《温病条辨》神昏治法探讨天津中医学院(300193)张国霞神昏是以不省人事,神志昏迷为特征的常见内科急症,中医历代所述之“昏迷”、“昏蒙”、“昏厥”、“谵昏”等,均属神昏范畴。无论外感病或内伤疾病,皆可致清窍闭塞,神明失守,发为神昏。而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昏治法 伤寒论杂病 条辨 昏迷
下载PDF
《伤寒论》禁忌初探 被引量:2
3
作者 卢世秀 王凡 《河南中医》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1-12,共2页
《伤寒论》禁忌初探卢世秀北京首钢总医院门诊部(100041)王凡北京护国寺中医医院(100035)主题词《伤寒论》;禁忌《伤寒论》中明言“不可汗”、“不可下(攻)”、“不可吐”、“不可灸”者有34条、38处,明言“不... 《伤寒论》禁忌初探卢世秀北京首钢总医院门诊部(100041)王凡北京护国寺中医医院(100035)主题词《伤寒论》;禁忌《伤寒论》中明言“不可汗”、“不可下(攻)”、“不可吐”、“不可灸”者有34条、38处,明言“不可与某汤(方)”者有18条、19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杂病 禁忌
下载PDF
《伤寒杂病论》序“憃”字考 被引量:1
4
作者 杨明明 《中医药文化》 2020年第3期80-84,共5页
《伤寒杂病论》仲景序有“蒙蒙昧昧,憃若游魂”句,“憃”字早期版本皆作“憃”,后世注本则多作“惷”或“蠢”。“憃”与“惷”字形相近,文献中常见讹混。对“憃”“惷”形音义及文献用例详细考察,可知传世文献所见“惷”字实皆为“憃... 《伤寒杂病论》仲景序有“蒙蒙昧昧,憃若游魂”句,“憃”字早期版本皆作“憃”,后世注本则多作“惷”或“蠢”。“憃”与“惷”字形相近,文献中常见讹混。对“憃”“惷”形音义及文献用例详细考察,可知传世文献所见“惷”字实皆为“憃”之讹字,而“惷”之动乱义在文献中则皆作“蠢”。“惷,乱也”之解释仅存于《说文》及历代字书中,未见文献用例。“惷”与“蠢”本无愚义,隶变后“惷”字才渐与“憃”字讹混,因而误承了“憃”的愚笨义。另外在现代大型字书辞书中也存在因对“憃”“惷”辨识不清或未核对原文而导致的错误引文和虚假义项。综合考定仲景序中“憃若游魂”之“憃”为正字,义为愚蠢,后世多讹作“惷”,或直接改作“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近讹混 伤寒论》
下载PDF
《伤寒论》类比法临床应用举隅 被引量:1
5
作者 姜龙盛 祁秀花 刘竹云 《河南中医》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143-143,共1页
《伤寒论》类比法临床应用举隅姜龙盛祁秀花刘竹云山东省烟台市中医医院(264000)主题词崩漏/中医药疗法《伤寒论》@类比法奠定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体系的《伤寒论》,所以被历代医家奉为准绳,视为经典,就在于它具有辩证法思... 《伤寒论》类比法临床应用举隅姜龙盛祁秀花刘竹云山东省烟台市中医医院(264000)主题词崩漏/中医药疗法《伤寒论》@类比法奠定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体系的《伤寒论》,所以被历代医家奉为准绳,视为经典,就在于它具有辩证法思想,善于运用逻辑推理。笔者不揣冒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崩漏 中医药疗法 伤寒论杂病 类比法
下载PDF
《伤寒杂病论》中两味中药复方药物性味配伍特点探析
6
作者 张莹 赵艺涵 +6 位作者 尚青华 白瑞娜 段文慧 杜健鹏 高铸烨 姜众会 史大卓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2378-2382,共5页
以《神农本草经》和《名医别录》记载的药物性味为基础,对《伤寒杂病论》中两味中药组成的方剂(简称两味中药复方)的性味配伍特点进行分析。最终纳入31个复方进行分析,发现其两味中药复方的中药性味多与复方的功用密切相关,如常用辛甘... 以《神农本草经》和《名医别录》记载的药物性味为基础,对《伤寒杂病论》中两味中药组成的方剂(简称两味中药复方)的性味配伍特点进行分析。最终纳入31个复方进行分析,发现其两味中药复方的中药性味多与复方的功用密切相关,如常用辛甘配伍温阳化气、辛苦配伍调和寒热、甘苦配伍化湿清热、辛辛配伍止呕降气、酸甘配伍缓急止痛等。无论病证虚实,相关病证对应的两味中药复方多扶正与祛邪兼顾,部分两味中药配伍的复方还有方病和方症对应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中药复方 药性 药味 中药配伍 《神农本草经》 《名医别录》
原文传递
《伤寒杂病论》剂型相异同名方浅析 被引量:1
7
作者 赵志恒 张仁倩 +2 位作者 王剑歌 徐家淳 李岩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984-987,共4页
《伤寒杂病论》中剂型不同的同名方共有七对,乌头汤、乌头煎,抵当汤、抵当丸,四逆汤、四逆散,猪苓汤、猪苓散,排脓散、排脓汤,瓜蒂汤、瓜蒂散,半夏散、半夏汤。根据其剂型的不同,从病情轻重、药物组成、功效主治、服药方法等方面探讨分... 《伤寒杂病论》中剂型不同的同名方共有七对,乌头汤、乌头煎,抵当汤、抵当丸,四逆汤、四逆散,猪苓汤、猪苓散,排脓散、排脓汤,瓜蒂汤、瓜蒂散,半夏散、半夏汤。根据其剂型的不同,从病情轻重、药物组成、功效主治、服药方法等方面探讨分析其差异,对于区分不同剂型的同名异方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杂病 剂型
原文传递
基于《伤寒杂病论》的冠心病证治体系构建 被引量:13
8
作者 林飞 王阶 +2 位作者 姚魁武 樊讯 蒋跃文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74-277,共4页
《伤寒杂病论》将中医学基本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以理、法、方、药一线贯穿,对胸痹进行完整的辨证分析与论治,确立了冠心病的阳微阴弦、水火失济、心脉痹阻的病因病机。本文从冠心病的证候要素、治则治法、治标治本、从肾论治以及冠... 《伤寒杂病论》将中医学基本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以理、法、方、药一线贯穿,对胸痹进行完整的辨证分析与论治,确立了冠心病的阳微阴弦、水火失济、心脉痹阻的病因病机。本文从冠心病的证候要素、治则治法、治标治本、从肾论治以及冠心病介入术后胸痛的诊疗等多方面探讨了冠心病中医证治框架的构建,对冠心病的诊断治疗及新药研发起到引擎作用,同时拓展了六经和脏腑辨证的内涵和外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 胸痹 心痛 冠心 证候
原文传递
从《伤寒杂病论》中治疗肾病的经方诠释中药四气五味理论 被引量:13
9
作者 王宇阳 马放 占永立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66-369,共4页
四气五味是药性理论的核心内容,直接反映了药物的治疗作用,其主要思想是通过药物四气五味的偏性以调节阴阳,补救偏颇,诊疗疾病。通过阐述四气五味理论的基本内涵及其与肾病的密切联系,分析四气五味理论在《伤寒杂病论》治疗肾病经方中... 四气五味是药性理论的核心内容,直接反映了药物的治疗作用,其主要思想是通过药物四气五味的偏性以调节阴阳,补救偏颇,诊疗疾病。通过阐述四气五味理论的基本内涵及其与肾病的密切联系,分析四气五味理论在《伤寒杂病论》治疗肾病经方中的应用,包括四气五味单药理论治疗肾病,四气五味配伍理论如寒热协同、寒热互制、寒热互补、辛甘化阳、酸甘化阴、辛开苦降等,以期启发肾病治疗的新思路,加深对四气五味理论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气 五味 经方 伤寒
原文传递
《伤寒杂病论》的临床路径思想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维娜 李炳茂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2-24,共3页
《伤寒杂病论》按照患者患病时间、症状、体征、脉象、体质、既往疾病、饮食嗜好以及疾病变化、传经、变异等情况制订疾病治疗的标准流程,对医生规范治疗方法、详细护理方法、患者饮食起居等注意事项都详尽列出。其条文中体现出注重个... 《伤寒杂病论》按照患者患病时间、症状、体征、脉象、体质、既往疾病、饮食嗜好以及疾病变化、传经、变异等情况制订疾病治疗的标准流程,对医生规范治疗方法、详细护理方法、患者饮食起居等注意事项都详尽列出。其条文中体现出注重个体差异,遵从整体规律的思想,使单次、零乱的处方变为可重复的具有循证医学特征的临床路径雏形,具备了临床路径思想的典型要素,对当代临床路径的实施具有很好的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 临床路径 科学思维
原文传递
《伤寒杂病论》经方特殊溶媒考述 被引量:13
11
作者 陆来安 文小平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9期1625-1629,共5页
《伤寒杂病论》共载经方300余首,所载特殊溶媒近30种。对经方中的特殊溶媒做了系统的总结,并对其中典型的特殊溶媒,如麻沸汤、沸汤、热汤、甘澜水、清酒、白酒、酒、苦酒、白饮、浆水、醋浆水、清浆水、麦粥、大麦粥汁、小麦汁、蜜进行... 《伤寒杂病论》共载经方300余首,所载特殊溶媒近30种。对经方中的特殊溶媒做了系统的总结,并对其中典型的特殊溶媒,如麻沸汤、沸汤、热汤、甘澜水、清酒、白酒、酒、苦酒、白饮、浆水、醋浆水、清浆水、麦粥、大麦粥汁、小麦汁、蜜进行了相关的考证及经方应用情况的梳理,进而探讨其功效及应用规律,旨在完善对经方的认识,以期对中医临床有所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 经方 特殊溶媒
原文传递
从《伤寒杂病论》中探究“无证可辨”的对策 被引量:3
12
作者 余涛 邹小娟 +2 位作者 许家栋 杨航 陈家旭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99-301,共3页
无证可辨现象对中医临床诊疗形成了挑战,其形成有诸多原因。总结无证可辨的直接原因是缺乏"症群",根本原因是四诊的粗疏,不是症群不存在,而是中医师未能采集到。梳理《伤寒杂病论》中蕴含的关于四诊、体质辨证、以方测证和注... 无证可辨现象对中医临床诊疗形成了挑战,其形成有诸多原因。总结无证可辨的直接原因是缺乏"症群",根本原因是四诊的粗疏,不是症群不存在,而是中医师未能采集到。梳理《伤寒杂病论》中蕴含的关于四诊、体质辨证、以方测证和注重病机转变等方法能够有效解决无证可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辨证论治 无证可辨 伤寒
原文传递
《伤寒杂病论》癥瘕积聚的证治特色及其对中医肿瘤临床的影响 被引量:18
13
作者 阳国彬 刘松林 梅国强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4期2100-2103,共4页
《伤寒杂病论》中癥瘕积聚的辨治特色包括本虚标实、辨证施治,痰瘀并治、扶正祛邪,攻补兼施、中病即止,重视丸剂、缓图消积4个方面。《伤寒杂病论》对癥瘕积聚的认识与现代医学对肿瘤的本质认识是一致的,《伤寒杂病论》针对癥瘕积聚治... 《伤寒杂病论》中癥瘕积聚的辨治特色包括本虚标实、辨证施治,痰瘀并治、扶正祛邪,攻补兼施、中病即止,重视丸剂、缓图消积4个方面。《伤寒杂病论》对癥瘕积聚的认识与现代医学对肿瘤的本质认识是一致的,《伤寒杂病论》针对癥瘕积聚治疗中的辨证论治、复法大方、以人为本治疗理念对当今中医肿瘤临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 癥瘕积聚 辨治特色 肿瘤
原文传递
试论少阴三急下证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国熙 《国医论坛》 1997年第4期6-6,共1页
关键词 伤寒论杂病 张机 少阴 泻下法 急症
下载PDF
瘀热论治消谷善饥体会 被引量:4
15
作者 刘南阳 李振华 《环球中医药》 CAS 2018年第6期859-860,共2页
对《伤寒杂病论》中关于消谷善饥的病因、病机及相关治则进行归纳总结,认为"胃热"和"瘀热互结"是引起消谷善饥的主要原因,逐瘀、泻热是治疗大法;在此基础上,对瘀热互结导致消谷善饥相关性疾病的病机进行阐述,并结... 对《伤寒杂病论》中关于消谷善饥的病因、病机及相关治则进行归纳总结,认为"胃热"和"瘀热互结"是引起消谷善饥的主要原因,逐瘀、泻热是治疗大法;在此基础上,对瘀热互结导致消谷善饥相关性疾病的病机进行阐述,并结合笔者临证经验,进一步阐释其理论指导意义,希望能为临床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谷善饥 瘀热互结 伤寒论杂病
下载PDF
运用经方辨治疑难杂病的思路与方法 被引量:11
16
作者 王付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4期1200-1203,共4页
运用经方辨治疑难杂病必须从病证表现中辨清病变属性,从疾病演变规律中寻找内在关系,从复杂多变的症状表现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病变证机中确立相应的治疗方药。临证只有重视研究和归纳经方针对脏腑病证用方及其基础方、代表方、经... 运用经方辨治疑难杂病必须从病证表现中辨清病变属性,从疾病演变规律中寻找内在关系,从复杂多变的症状表现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病变证机中确立相应的治疗方药。临证只有重视研究和归纳经方针对脏腑病证用方及其基础方、代表方、经方合方、衍生方,才能更好地学好、用活经方以辨治诸多疑难杂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疑难 经方 伤寒 思维方法
原文传递
浅谈经方黄连阿胶汤临床运用的心得体会 被引量:3
17
作者 陈芒华 谢俊宇 卢敏 《中医临床研究》 2019年第10期32-33,共2页
本文探讨了《伤寒杂病论》中的经方,并且对方剂分解及剂量转换进行探讨。通过探讨不寐、荨麻疹案例分析经方黄连阿胶汤的临床运用效果,以期为相关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 伤寒论》 黄连阿胶汤 少阴 临床运用
下载PDF
“病脉证并治”溯源及与辨证论治的关系 被引量:1
18
作者 范天田 王凤兰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1633-1638,共6页
“病脉证并治”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原创的中医诊疗模式,是理论指导实践的典范。通过回溯“病脉证并治”的起源、形成、诊疗模式的确立,以及辨证论治的提出与广泛运用发展史,认为“病脉证并治”起源于先秦“病-药”模式,秦后期出现... “病脉证并治”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原创的中医诊疗模式,是理论指导实践的典范。通过回溯“病脉证并治”的起源、形成、诊疗模式的确立,以及辨证论治的提出与广泛运用发展史,认为“病脉证并治”起源于先秦“病-药”模式,秦后期出现了经方家“病-方-药”模式及医经家“病-脉-治”模式。东汉为“病脉证并治”模式的构建时期,形成了“以病为纲、脉证为目、治病求本”的病证结合诊疗模式,确立了一套辨识与治疗疾病本质的临床思维程序。后世医家在张仲景“病脉证并治”模式基础上进行拓展与发挥,直至明清时期辨证论治的提出,现代辨证论治模式的确立,当代演变为辨证论治基础上的病证结合模式,故认为辨证论治模式是当代对“病脉证并治”模式进一步的演变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证并治 辨证论治 中医诊疗模式 伤寒论》
原文传递
张仲景寒热并用之法解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贾海燕 《光明中医》 2012年第3期434-435,共2页
寒热并用之法,是指将寒热异性的药物合并使用,在八法中属温清两法,亦称温清并用。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辨证论治,广泛应用,涉及临床常见病种如呼吸系统:感冒、肺胀、喘证,消化系统:痞证、呕吐、下利、腹痛、肠痈。还有痫... 寒热并用之法,是指将寒热异性的药物合并使用,在八法中属温清两法,亦称温清并用。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辨证论治,广泛应用,涉及临床常见病种如呼吸系统:感冒、肺胀、喘证,消化系统:痞证、呕吐、下利、腹痛、肠痈。还有痫证、痹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仲景 伤寒论》、《伤寒论》、《金匮要略》 寒热并用 治则治法
下载PDF
甘草泻心汤“异病同治”应用机理探讨 被引量:24
20
作者 王晓鸽 唐旭东 王凤云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89-192,共4页
"异病同治"是张仲景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诊疗疾病过程中执简驭繁的理论基础。"异病同治"的前提是病机相同,根据疾病发展过程中病证的异同可以将异病同治分为"异病同证同治"和"异病... "异病同治"是张仲景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诊疗疾病过程中执简驭繁的理论基础。"异病同治"的前提是病机相同,根据疾病发展过程中病证的异同可以将异病同治分为"异病同证同治"和"异病异证同治"。《伤寒杂病论》中治疗狐惑病和心下痞都应用甘草泻心汤,体现了"异病同治"的理论特点,掌握甘草泻心汤治疗狐惑病和心下痞的应用机理可以扩大甘草泻心汤"异病同治"的范围,为临床高效治疗疾病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治 伤寒 甘草泻心汤 狐惑 心下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