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终板骨折与椎体强化后伤椎高度丢失、后凸畸形及慢性疼痛的相关性 被引量:4
1
作者 马日吉 宋文慧 +3 位作者 刘昌文 梁凯恒 王子奡 史帆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0期4857-4862,共6页
背景:椎体强化虽能迅速稳定骨折,缓解疼痛症状,纠正后凸畸形,但随着病例数的不断增加,临床中发现部分患者术后远期后凸畸形及慢性疼痛问题也日渐突出。目的:探究终板骨折对椎体强化(经皮椎体成形/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后伤椎高度丢失、后... 背景:椎体强化虽能迅速稳定骨折,缓解疼痛症状,纠正后凸畸形,但随着病例数的不断增加,临床中发现部分患者术后远期后凸畸形及慢性疼痛问题也日渐突出。目的:探究终板骨折对椎体强化(经皮椎体成形/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后伤椎高度丢失、后凸畸形及慢性疼痛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调查了82例接受经皮椎体成形/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依据术前CT有无终板骨折将患者分为无终板骨折组、上终板骨折组及下终板骨折组。测量患者的椎体压缩率、手术椎体高度恢复率、Cobb角及骨密度,并记录疼痛目测类比评分、骨水泥弥散类型、骨水泥分布区域及骨水泥渗漏情况。采用单因素分析与卡方检验分析终板骨折与术后伤椎高度丢失、后凸畸形及慢性疼痛是否相关,以及终板骨折对骨水泥弥散分布的影响。结果与结论:(1)3组患者在术后早期伤椎高度和后凸畸形均得到明显改善;而在末次随访中,3组患者均观察到椎体前高度明显下降及Cobb角明显增大,其中上终板骨折组及下终板骨折组的伤椎高度丢失率和Cobb角均比无终板骨折组大(P<0.05);(2)各组术前目测类比评分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3组术后目测类比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P<0.05);但上终板骨折组及下终板骨折组末次随访目测类比评分高于术后,而无终板骨折组末次随访与术后目测类比评分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3)终板骨折组(上终板骨折组+下终板骨折组)的骨水泥团块状分布、骨水泥未同时与两终板接触占比明显高于无终板骨折组(P<0.05),骨折处骨水泥分布不足在终板骨折组及无终板骨折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4)提示经皮椎体成形/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可显著改善伤椎高度、后凸畸形及疼痛,但在术后远期终板骨折不仅与术后椎体高度丢失和后凸畸形的发生率增加有关,而且是引起患者慢性疼痛的重要原因;影响术后远期椎体高度丢失和后凸畸形发生的其他因素还包括骨水泥弥散程度、骨密度、手术方式以及骨水泥材料,其中骨水泥的弥散程度又受终板骨折影响,而骨密度越低终板也更易骨折;因此,手术不仅应恢复伤椎的压缩高度并纠正后凸畸形,还应纠正终板的畸形,以有效治疗伴有终板骨折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体压缩骨折 终板骨折 伤椎高度丢失 后凸畸形
下载PDF
跨伤椎固定和经伤椎固定在胸腰段脊柱骨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比较 被引量:6
2
作者 刘勇 陈序汉 +1 位作者 曾繁云 卢文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7年第23期3510-3511,共2页
目的:探究胸腰段脊柱骨折病患在治疗中选择经伤椎固定、跨伤椎固定所产生的不同临床效果。方法:择取2014年4月-2016年4月我院治疗的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80例,按照固定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研究组行经伤椎固定,对照组行跨伤椎固定。对比两... 目的:探究胸腰段脊柱骨折病患在治疗中选择经伤椎固定、跨伤椎固定所产生的不同临床效果。方法:择取2014年4月-2016年4月我院治疗的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80例,按照固定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研究组行经伤椎固定,对照组行跨伤椎固定。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结果:研究组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椎体高度丢失率等指标上均要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Cobb角和JOA评分上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跨伤椎固定,经伤椎固定可以减少椎体高度丢失,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段脊柱骨折 伤椎高度丢失 固定 固定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