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冯桂芬教育思想述评 被引量:3
1
作者 雷克啸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3期79-81,共3页
冯桂芬(1809——1874年)字林一,号景亭,江苏苏州人。1832年考中举人,1840年考中一甲二名进士(榜眼)。他是林则徐的学生,年轻时受到林则徐、魏源及其他一些地主阶级改革派的影响较深,重视经世致用之学,“留意天文、地舆、兵、刑、监、铁... 冯桂芬(1809——1874年)字林一,号景亭,江苏苏州人。1832年考中举人,1840年考中一甲二名进士(榜眼)。他是林则徐的学生,年轻时受到林则徐、魏源及其他一些地主阶级改革派的影响较深,重视经世致用之学,“留意天文、地舆、兵、刑、监、铁、河、漕诸政”。 冯桂芬科第功名虽高,宦途却不顺利。他一生除了担任过几年闲散京官外,多数时间从事教育活动。他曾做过翰林院编修、顺天乡试副主考官,广西乡试主考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桂芬 魏源 林则徐 “西学” 述评 育思想 算学 科举制度 伦常名教 太平军
下载PDF
冯桂芬社会整合思想探析
2
作者 刘庆艳 王蕊 +1 位作者 花琦 许南海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87-89,共3页
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怎样解决社会问题,使社会形成一个有序、正常发展的轨道,从而达到内能治民、外能敌国的目标,冯桂芬提出了"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社会整合思想。文章从加强宗法组织与宗法等级制、仿... 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怎样解决社会问题,使社会形成一个有序、正常发展的轨道,从而达到内能治民、外能敌国的目标,冯桂芬提出了"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社会整合思想。文章从加强宗法组织与宗法等级制、仿"三代圣人之法"以固国本、学西洋长技以强国富国三个方面对冯桂芬的社会整合思想进行阐述,展现了这一思想提出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桂芬 社会整合 伦常名教
下载PDF
从“和魂汉才”到“和魂洋才”──兼说“和魂洋才”和“中体西用”的异同 被引量:11
3
作者 武安隆 《日本研究》 CSSCI 1995年第1期61-66,共6页
从“和魂汉才”到“和魂洋才”──兼说“和魂洋才”和“中体西用”的异同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武安隆在论及日本与外来文化时,常常会谈到“和魂汉才”与“和魂洋才”这样两个口头语。它们以简单明了的语言,归纳了日本传统文化与外来文... 从“和魂汉才”到“和魂洋才”──兼说“和魂洋才”和“中体西用”的异同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武安隆在论及日本与外来文化时,常常会谈到“和魂汉才”与“和魂洋才”这样两个口头语。它们以简单明了的语言,归纳了日本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融合的模式,颇应重视和研究。笔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魂洋才” “和魂汉才” “中体西用”论 西方文化 大和魂 西洋艺术 日本古典文学 “才” 政治制度 伦常名教
下载PDF
从《校邠庐抗议》看冯桂芬的中西文化观 被引量:2
4
作者 高焕 《龙岩师专学报》 2004年第1期42-43,50,共3页
《校分阝庐抗议》是冯桂芬的著名代表作,集中反映了冯桂芬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思想和改革主张,本文主要从《校分阝庐抗议》看冯桂芬的中西文化观,其中西文化观集中体现在“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 《校分阝庐抗议》是冯桂芬的著名代表作,集中反映了冯桂芬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思想和改革主张,本文主要从《校分阝庐抗议》看冯桂芬的中西文化观,其中西文化观集中体现在“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著名论断上,成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理论的滥觞;重要的还在于他承认了西方诸国的“富强之术”,对于采西学比前人提出了较多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文化现 师夷长技 伦常名教 中体西用
下载PDF
“中体西用”价值观与中国近代化
5
作者 陈金凤 陈金川 《学习论坛》 1997年第1期24-26,共3页
“体”和“用”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从哲学本体论角度来看,体与用的基本含义有两种:第一是指本体与功能,第二是指本质与现象。从体用观念在历史发展中的功能演变来看,它经历了从哲学本体论到文化价值观的转变,体与用之间也... “体”和“用”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从哲学本体论角度来看,体与用的基本含义有两种:第一是指本体与功能,第二是指本质与现象。从体用观念在历史发展中的功能演变来看,它经历了从哲学本体论到文化价值观的转变,体与用之间也由相辅相成的一体化关系变为重体轻用的取舍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体西用” 中国近代化 文化价值观 洋务派 封建文化 体与用 哲学本体论 新旧调和 伦常名教 西学
下载PDF
对中国人文主义问题的思考
6
作者 顾士敏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4期78-84,共7页
庞朴同志的《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论纲)》,认为中国文化较之希腊,印度“更为富有人文精神”,这实质上是一种与西方人文主义在“人论”上有差异的人文主义,在中国传统文化讨论中,提出了,中国人文主义问题。这引起了各种反响,它需要反对... 庞朴同志的《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论纲)》,认为中国文化较之希腊,印度“更为富有人文精神”,这实质上是一种与西方人文主义在“人论”上有差异的人文主义,在中国传统文化讨论中,提出了,中国人文主义问题。这引起了各种反响,它需要反对者的有力驳难,也需要赞同者的深入论证。 中国人文主义之有无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个关于人文主义的定义问题。我认为,人文主义作为一种思潮的命名,它指的仅是十四至十六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但作为一种人的自我意识,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认为人应当在此岸世界中认识,肯定和实现自己的价值,它在所有人类的历史上都源远流长。文艺复兴运动中的人文主义,不过是西方古代人文主义在漫长的中世纪之后的一个必然发展,这个运动之所以以复兴文艺为名和因此著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人文主义 中国的人文主义 天地 中国文化 中外文化 《西铭》 伦常名教 农业文明 万物 源远
下载PDF
戊戌变法时期对《校邠庐抗议》的一次评论——介绍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所藏《校邠庐抗议》签注本 被引量:11
7
作者 李侃 龚书铎 《文物》 1978年第7期53-59,共7页
《校邠庐抗议》,是冯桂芬在1861年写成的一部政论书。过了将近四十年,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又下令刷印一千部,发给部院卿寺堂司各官签注意见,或加以评论。文献资料记载了这件事,但这些官员们批注了些什么意见,历史... 《校邠庐抗议》,是冯桂芬在1861年写成的一部政论书。过了将近四十年,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又下令刷印一千部,发给部院卿寺堂司各官签注意见,或加以评论。文献资料记载了这件事,但这些官员们批注了些什么意见,历史工作者却迄未得知。最近,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的同志发现了这一批附有当时各级官员签注或评论的《校邠庐抗议》,在他们的帮助下,我们得以阅读了这些材料。这批书,明清档案部现在尚存二百余部,四百三十七册,原书每部两册,现存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桂芬 戊戌变法时期 明清档案 资产阶级维新派 十九世纪 光绪皇帝 故宫博物院 伦常名教 评论 维新变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