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叙事伦理乌托邦建构 被引量:2
1
作者 伍茂国 《理论与现代化》 CSSCI 2009年第5期79-83,共5页
小说叙事作为一种虚构存在,在于探究人类存在的种种可能性,叙事伦理乌托邦的建构是这种可能性探究的基本面相之一。建构既体现为叙事对现实理性德目的虚构考量,也体现为叙事对新的德目的创造,其基本动因在于人对社会整体伦理的重造渴望。
关键词 伦理乌托邦 叙事伦理 建构 美德伦理
下载PDF
论虚构何以构建叙事伦理乌托邦 被引量:1
2
作者 陈淑娴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2期117-121,共5页
乌托邦是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希冀,小说是现代叙事的代表形式之一,它们的共同点即虚构,故而叙事伦理乌托邦即是小说家借助小说的虚构功能对人类美好希冀的建构,而在这建构之中又有不同面相,沈从文的《边城》和汪曾祺的《大淖记事》均是作... 乌托邦是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希冀,小说是现代叙事的代表形式之一,它们的共同点即虚构,故而叙事伦理乌托邦即是小说家借助小说的虚构功能对人类美好希冀的建构,而在这建构之中又有不同面相,沈从文的《边城》和汪曾祺的《大淖记事》均是作者虚构的伦理乌托邦,但前者是回归自然,在“真”中敞亮的乌托邦,后者是回溯民俗,在“善”中畅游的乌托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构 伦理乌托邦 叙事伦理
下载PDF
从《好兵》看福特的伦理观与骑士情结 被引量:1
3
作者 贺一舟 胡强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234-237,共4页
《好兵》是英国现代主义小说家福特的代表作。凯罗林.戈登认为:"它是一部堪与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一样的佳作,是一部题材最古老但却是用最娴熟的技术写成的最好的罗漫史。"小说通过描写贵族绅士爱德华在追求骑士道德理想... 《好兵》是英国现代主义小说家福特的代表作。凯罗林.戈登认为:"它是一部堪与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一样的佳作,是一部题材最古老但却是用最娴熟的技术写成的最好的罗漫史。"小说通过描写贵族绅士爱德华在追求骑士道德理想的过程中,与工业社会的理性精神冲突时演绎的一幕幕道德悲剧,反映了福特对导致人性异化的工业精神的担忧,对工业社会产生的物质主义和个人主义伦理思想的批判。而福特创作中表现出的骑士情结,又反映了他改良这种社会现状的伦理乌托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兵》 福特 骑士情结 伦理乌托邦
下载PDF
论科幻文学的宇宙伦理——以刘慈欣的“三体系列”为中心 被引量:5
4
作者 王瑞瑞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75-180,共6页
因认知与间离相结合、关切未来且指向当下的文类特征,科幻文学成为我们进入后人类时代思考宇宙伦理的绝佳方式。"三体系列"蕴含了宇宙伦理道德探索的两条相互纠缠的线路:其一,反转黄金法则,创设黑暗森林法则,揭示人类普遍认... 因认知与间离相结合、关切未来且指向当下的文类特征,科幻文学成为我们进入后人类时代思考宇宙伦理的绝佳方式。"三体系列"蕴含了宇宙伦理道德探索的两条相互纠缠的线路:其一,反转黄金法则,创设黑暗森林法则,揭示人类普遍认可的伦理道德观在宇宙世界中的无效性。其二,将黑暗森林法则回置于宇宙中展开质疑与反思,以一种伦理道德乌托邦的建构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不确定的未来。这一道德重建指向宇宙大义与至善,是刘慈欣对宇宙存在的理想假设。刘慈欣是道德的归零者,他从道德破壁到道德乌托邦建构的过程是一种理想主义的道德归零运动。道德的弃与举在此构成刘慈欣思考宇宙伦理的全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宇宙伦理 三体系列 道德破壁 伦理道德乌托邦 后人类伦理
下载PDF
莎士比亚与世界文学:历史意义与现代阐释——王忠祥教授访谈录 被引量:7
5
作者 张静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9,共9页
从1993年起,王忠祥教授开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在“七五”、“八五”、“九五”期间和“十五”前期(2001-2003年),受聘为国家社科研究外国文学学科规划小组(学科评审组)成员。曾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湖北省社联委员、湖... 从1993年起,王忠祥教授开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在“七五”、“八五”、“九五”期间和“十五”前期(2001-2003年),受聘为国家社科研究外国文学学科规划小组(学科评审组)成员。曾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湖北省社联委员、湖北省翻译工作者协会理事。现任华中师大文学院教授、英美文学和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外国文学研究》杂志名誉主编、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名誉理事、全国高校外国文学教研会名誉理事、湖北省外国文学学会名誉会长。王忠祥教授从1980年以来多次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莎士比亚研究”课。共发表易卜生、莎士比亚系列、西方现代派系列及其他方面的论文共200多篇。王忠祥教授在莎士比亚系列论文中较重要的有“真、善、美的统一———评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莎士比亚戏剧人物的审美意义”、“自我意识与自我观照———四大悲剧主角”、“重读莎剧《哈姆莱特》”等30多篇①。此外,还与人合作撰写了“莎士比亚在中国”,系统地评述了中国的莎士比亚翻译、演出、出版、评论方面的成就。“《外国文学研究》与莎士比亚情结”一文,评述《外国文学研究》自创刊以来积极参与中西古今“莎评对话”,由此搭建了中国莎学研究的交流平台。2006年7月,本刊特约记者张静就莎士比亚研究的相关问题对王忠祥教授作了访谈。王忠祥教授透露,他近期准备写一本《莎士比亚研究》,目前已收集到了百分之七十到八十的材料;还打算编写一本《莎士比亚故事新编》,用优美的散文形式改编包括《两位贵亲戚》和《爱德华三世》在内的39部作品。王忠祥教授认为,莎士比亚的悲剧、喜剧、历史剧、传奇剧和诗歌,在世界文学交响乐中有特殊的音色和强大的艺术魅力;这些作品教人懂得“人”的尊严、价值和力量,因为它讴歌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却不掩饰资本原始积累过程的罪恶,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都可从中发掘出无限的生命力;在莎剧艺术欣赏中,再创造、再评论不是毫无根据、随心所欲的,而是有原则的,一定要以不违背原著的基本精神,不违背人物形象的基本特征为前提,不能把哈姆莱特和唐吉诃德划等号,也不能把丹麦王子当作西方的嬉皮士。王忠祥教授认为,莎士比亚戏剧混合运用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象征主义方法,调动多种艺术手段凸现优化人性“以人为本”的道德伦理体系,追求终极道德伦理乌托邦,虽然由于缺乏科学发展观和主客观局限而难以兑现,却又是十分吸引人的美好幻想;要建立与发展中国莎学,重点和难点在于如何深入而真切地体验莎士比亚文学创作的人文关怀价值和艺术美学品质,全面理解全球化语境下中国莎士比亚研究的困惑与前景,对莎士比亚的精神探索与艺术实践进行深入的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 历史意义 现代阐释 中国莎学 伦理乌托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