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儒家三纲之道的伦理学本体论 被引量:2
1
作者 康中乾 《中原文化研究》 2020年第1期5-13,共9页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定儒学为"一尊"。从哲学上看,所谓"一尊"就是要把儒学提高到本体的地位。儒学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伦理问题,所谓把儒学提升为本体,实则就是建立伦理学本体论...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定儒学为"一尊"。从哲学上看,所谓"一尊"就是要把儒学提高到本体的地位。儒学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伦理问题,所谓把儒学提升为本体,实则就是建立伦理学本体论。西汉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就是一种初级的伦理学本体论,通过"天"与"人"外在的比附、类比来建立,是比较粗糙的,尚不是真正本体意义上的伦理学本体论。经汉代的宇宙发生论、魏晋的宇宙本体论、隋唐的心性本体论,至宋代才建构起伦理学本体论,即统治中国封建社会六百余年的宋明理学。宋明理学是伦理学本体论或曰伦理学主体性的本体论,其核心任务是将儒学伦理学的思想内容和相关问题提高到宇宙存在的高度,使其成为有如宇宙存在一样的必然、根本和神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天人感应 宋明理学 伦理学本体论
下载PDF
“伦理学的本体论”如何可能?——牟宗三“道德的形上学”批判 被引量:17
2
作者 黄玉顺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77-80,共4页
牟宗三“道德的形上学”的根本问题出在对儒家心学的本体的规定上。其实 ,只要我们正确地理解了牟宗三所敬服的王阳明的“四句教法” ,就不难正确地理解儒家心学的本体观念 :作为形上本体的良心 ,绝非作为一个伦理范畴的道德主体或者道... 牟宗三“道德的形上学”的根本问题出在对儒家心学的本体的规定上。其实 ,只要我们正确地理解了牟宗三所敬服的王阳明的“四句教法” ,就不难正确地理解儒家心学的本体观念 :作为形上本体的良心 ,绝非作为一个伦理范畴的道德主体或者道德意识 ;道德主体或者道德意识都是形下的东西 ,而非形上的本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牟宗三 道德的形而上学 伦理学本体论
下载PDF
论《尼各马可伦理学》中的真与善——兼论一种本体论的伦理学 被引量:1
3
作者 杜海涛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111-115,共5页
人的功能性,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体系中的论证主线。这条主线贯穿着幸福、德性、善等重要原则的论证,由此其伦理学可称为本体论伦理学。本体论伦理学一直面临着事实和价值无法统一的困境。但亚里士多德对善的定义不仅是价值性的,而且还... 人的功能性,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体系中的论证主线。这条主线贯穿着幸福、德性、善等重要原则的论证,由此其伦理学可称为本体论伦理学。本体论伦理学一直面临着事实和价值无法统一的困境。但亚里士多德对善的定义不仅是价值性的,而且还包含着事实性的意义,最终善作为终极目的,不仅代表一种价值取向,也同样出于人的卓越的自然性目的,这使他的伦理学具有较完整的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 《尼各马可伦理学 本体论伦理学 自然主义
下载PDF
现代伦理学的方法论问题 被引量:1
4
作者 刘钢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8-24,共7页
亚里士多德很早就指出了理性的无能。在他看来,在柏拉图的哲学中被确定为我们能够正确把握实在世界的理性洞察的能力,实际上只是一种理论思维的能力,它在具体的实践生活中所能发挥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今天,认知主义伦理学似乎还是用程... 亚里士多德很早就指出了理性的无能。在他看来,在柏拉图的哲学中被确定为我们能够正确把握实在世界的理性洞察的能力,实际上只是一种理论思维的能力,它在具体的实践生活中所能发挥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今天,认知主义伦理学似乎还是用程序性的道德自我切断了自我与其自身内在的自然本性不可分的联系(它回避了亚里士多德的理性的无能的问题),而本体论伦理学以文化—伦理具有自我解释的功能为由,整个地否定了反思性的自我的特殊性(它走向了一种彻底的还原论)。因此,本文认为,有必要从方法论上入手:一方面对道德自我的形成重新做出一种非本体论的评价,另一方面对认知主义的程序理性思维进行批判,以便对处于历史的自然秩序中的自我做出正确的规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伦理学 本体论伦理学 理性的无能 主体性自我意识和自我理解 个体性的伦理生活
下载PDF
“反求诸己”的现代哲学解读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光成 李萍 《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2008年第2期103-107,共5页
孟子之前,儒家哲学基本限于伦理的领域。而孟子才赋予了它以认识论、本体论的基础。这一理论的深化过程也集中反映在他的"反求诸己"的命题中。孟子的这一命题,刻画了由主体通过"反求"而沉入本体;同时又从本体之源... 孟子之前,儒家哲学基本限于伦理的领域。而孟子才赋予了它以认识论、本体论的基础。这一理论的深化过程也集中反映在他的"反求诸己"的命题中。孟子的这一命题,刻画了由主体通过"反求"而沉入本体;同时又从本体之源获得力量,从而"扩而充之",立其大者,造成人的高博,最后实现修、齐、治、平的目的的深入而出的双向运动。在这一过程中,孟子的论证体现了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的统一,为儒家文化乃至中国文化无宗教的特征奠立了坚实的哲学基础。这一命题以积极能动的天人关系的论述,为人本主义学说提供了本体层面的论证,为中国天人合一学说增添了进取有为的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反求诸己 本体论伦理学的统一 即人即天 能动的天人合一观
下载PDF
Which Ontology behind Narrative Ethics
6
作者 Silvia Pierosara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16年第10期586-593,共8页
This paper addre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ntology and ethics, as outlined in Charles Taylor's essay "Ethics and Ontology," problematizing it from a narrative ethics viewpoint. It attempts to overcome the "bin... This paper addre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ntology and ethics, as outlined in Charles Taylor's essay "Ethics and Ontology," problematizing it from a narrative ethics viewpoint. It attempts to overcome the "binary" dichotomy presented in Taylor's essay, insisting instead in favour of an approach that distances itself from both reductionist naturalism and ancient and medieval ontological models. The move towards narrative ethics is positioned in relation to an implicit ontology. Taylor recognizes that man's way of life "consists of ways of sense making;" this human trait thus being an ontological presupposition, or precomprehension. Here, I suggest that this pre-narrative quality is in fact an ex ante projection of the work of meaning-making, arising ex post and, crucially, not universally attainable. If it were, it would be an unwarranted ontologization of features of human moral experience. Organi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ntology and ethics within the perspective of narrative ethics does not mean doing away with the ontological dimension. Indeed, as this paper seeks to demonstrate, the ontological background of narrative ethics may be traced from a phenomenology of fragility, exposure, and interdependence. The definition of man as a self-interpreting animal should therefore be delineated in the sense of an endeavour; in this way, the individual can build up his own mediated relation with meaning, and, as a result, the practice of self-narrative becomes available to a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rrative ethics weak ontology self-interpretation INTERDEPENDENCE
下载PDF
论中国古代形而上学思想
7
作者 康中乾 张维娜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11,共11页
追求形而上学是人类的本性,特别是一个有文化的民族的本性和自信的表现。古老的中华民族能历久弥新地延续至今,就是有其思想深层的形而上学思想的演化。中国古代的形而上学思想哺育了中华民族精神并维系了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提起中国... 追求形而上学是人类的本性,特别是一个有文化的民族的本性和自信的表现。古老的中华民族能历久弥新地延续至今,就是有其思想深层的形而上学思想的演化。中国古代的形而上学思想哺育了中华民族精神并维系了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提起中国古代的形而上学,人们习惯于将其视为那种唯物、唯心的观念和思想,并用一般西方哲学的思想和方法将其对象化、标签化、公式化,这严重影响了它应有的思想意义和价值。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有一以贯之的形而上学思想传统。先秦诸子中的儒、道各自摊出了一个形而上学;汉代经学中孕育成熟的是宇宙生成论,这是宇宙本体论这一形而上学的准备形式;魏晋玄学是宇宙本体论的形而上学;隋唐佛学是心性本体论的形而上学;至宋明理学建构完成了一个伦理学本体论的形而上学。中国古代的形而上学思想至近代受到了西方哲学思想的强劲冲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诸子 宇宙发生论 宇宙本体论 心性本体论 伦理学本体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