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意识形态的文化诠释 被引量:8
1
作者 杨文华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55-160,共6页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思想蕴涵着文化意义,文化意识形态是意识形态的文化本质的集中体现,政治文化意识形态、伦理文化意识形态、人文文化意识形态、科学文化意识形态是文化意识形态在不同的精神活动领域的不同存在样态,它们构成总体性的文...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思想蕴涵着文化意义,文化意识形态是意识形态的文化本质的集中体现,政治文化意识形态、伦理文化意识形态、人文文化意识形态、科学文化意识形态是文化意识形态在不同的精神活动领域的不同存在样态,它们构成总体性的文化意识形态,并且各自以其不同的方式作用于社会生活。意识形态的当代发展,应顺应文化生产力的本质要求,以其文化意义的提升,推进观念领域的革故鼎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文化意识形态 伦理文化意识形态 人文文化意识形态 科学文化意识形态
下载PDF
意识形态影响下的译本删改
2
作者 陈志耀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1年第5期153-154,共2页
翻译不只是简单的原语言到目标语言的语言转化,更是复杂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因为翻译的这一特点,翻译的社会性和文化特质越来越得到强调。本文通过对几个个别译本删节案例的分析,探讨了政治、文化、社会伦理意识形态因素对翻译的影响。
关键词 政治意识形态 文化意识形态 社会伦理意识形态 译本删改
下载PDF
《列宁在十月》的政治传播与世俗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袁庆丰 严玲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86-197,311-312,共12页
直到1980年代初,1950年由官方正式译制的《列宁在十月》始终在中国放映。尤其是1970年代"文革"期间,作为屈指可数的几个反复放映的苏联电影之一,数量庞大的观众人数在创造了电影放映史上奇观的同时,影片中的台词让人耳熟能详... 直到1980年代初,1950年由官方正式译制的《列宁在十月》始终在中国放映。尤其是1970年代"文革"期间,作为屈指可数的几个反复放映的苏联电影之一,数量庞大的观众人数在创造了电影放映史上奇观的同时,影片中的台词让人耳熟能详、出口成诵。影片的主题思想不仅融入内地民众的日常生活和行为意识之中,成为也我国当代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影片的译制引进,直接满足了1949年后政治生态的现实需求,除了用以证明马恩列斯毛在意识形态上的伦理血缘关联之外,还从根本上奠定了我国民众对自己领袖至高无上的个人崇拜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宁在十月》 意识形态血缘伦理 政治生态环境 世俗化对应 个人崇拜
下载PDF
客户感知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框架建构——以晋江市民营企业为例
4
作者 郑舒翔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4期62-68,共7页
以客户的感知企业社会责任为出发点,构建包含客户伦理意识形态、感知企业社会责任、购买意向及购买经验的研究框架。对晋江市民营企业客户展开调查,并借助结构方程模型对其进行分析,发现客户的理想主义能够积极促进其感知企业社会责任... 以客户的感知企业社会责任为出发点,构建包含客户伦理意识形态、感知企业社会责任、购买意向及购买经验的研究框架。对晋江市民营企业客户展开调查,并借助结构方程模型对其进行分析,发现客户的理想主义能够积极促进其感知企业社会责任的形成,而具有利己主义的客户则不能产生积极的感知企业社会责任。同时,还证实感知企业社会责任对购买意向具有积极影响,但是购买经验不能够调节感知企业社会责任与购买意向之间的关系。民营企业家应该着重启发客户理想主义的形成,抑制其利己主义的产生,以达到提升其购买意向之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知企业社会责任 伦理意识形态 购买意向 购买经验 民营企业
下载PDF
Ideological Expectations for Value Consensus in Chinese Society 被引量:1
5
作者 樊浩 Kang Xiaoni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16年第1期41-56,共16页
Surveys have shown that popular ideology has tended to move from pluralism to clustering around dualism at this sensitive and critical moment for the formation of value consensus in contemporary China. The formation o... Surveys have shown that popular ideology has tended to move from pluralism to clustering around dualism at this sensitive and critical moment for the formation of value consensus in contemporary China. The formation of a “value consensus” or “common values”must answer three questions: “What is ‘common' about this consensus?” How can “consensus” be reached? “How can‘values' be legitimated?”On the basis of survey information,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basic argument that what is common lies in ethics; consensus in spirit; and value legitimacy in our national cultural home. Ordinary people have three major ideological expectations of value consensus in contemporary China: expectation of ethical enlightenment with the theme of turning "I" into "we"; expectation of a spiritual baptism with the value "unity of the individual and the universal" and expectation of the endeavor to "return home." Specifically, their content is as follows: to protect ethical existence and undertake the reenlightenment of ethical consciousness at the national, family and group levels; to sublate "atomistic exploration" of the theory and mode of rationalistic ethics and carry out the "spiritual" construction of the three great ethical entities of society, state and family; and to "go back home" to national cultural traditions and ethics and build value legitimacy. These three major expectations can be condensed into three ideas: protecting ethics, reviving "spirit" and going back "ho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alue consensus IDEOLOGY ETHICS SPIRIT TRADI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