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从《柳林风声》看儿童文学经典的伦理价值
被引量:
2
1
作者
王晓兰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2期59-63,共5页
《柳林风声》中的蛤蟆形象是儿童人格的真实写照,为儿童读者提供了认识自己的镜像。他从任性胡闹走向理性成熟的过程,隐喻个体从受自然天性驱动的顽童转变为受社会规范和理性约束的社会成员的社会化过程。《柳林风声》这类儿童文学经典...
《柳林风声》中的蛤蟆形象是儿童人格的真实写照,为儿童读者提供了认识自己的镜像。他从任性胡闹走向理性成熟的过程,隐喻个体从受自然天性驱动的顽童转变为受社会规范和理性约束的社会成员的社会化过程。《柳林风声》这类儿童文学经典之所以受到世界各地一代代读者的欣赏与认同,是因为作品既充满童心童趣,又蕴含着丰富的伦理价值。对自然天性及其后果的表现以揭示儿童接受教化的必要性、对真善美的表现以彰显人性的美好,构成儿童文学经典的不朽内涵。儿童文学经典的魅力与价值在于使读者在审美的愉悦中获得智慧的启迪、情感的触动和道德的教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林风声》
伦理混沌
道德成熟
经典价值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爱尔兰民众走向觉醒的诗意表达--叶芝小说《多亚》的文学伦理学解读
2
作者
何林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6期63-66,共4页
《多亚》是叶芝早年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主要讲述了巨人多亚与仙女的爱情故事。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角度来看,作品通过对多亚人生经历的描绘,表现了爱尔兰人从原初的伦理混沌到伦理意识萌生再到伦理秩序建立这样一个发展过程。在看似荒...
《多亚》是叶芝早年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主要讲述了巨人多亚与仙女的爱情故事。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角度来看,作品通过对多亚人生经历的描绘,表现了爱尔兰人从原初的伦理混沌到伦理意识萌生再到伦理秩序建立这样一个发展过程。在看似荒诞不经的神话情节中,作家叙述的不仅是多亚这一人物的人生经历,同时也是爱尔兰民众从混沌走向觉醒的真实历程。为了让作品达到更好的教诲效果,作家大量使用了爱尔兰地名和神话传说中的人名。这种写法调集了爱尔兰人世代相传的脑文本,与荣格所说的幻觉型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亚》
W.B·叶芝
伦理混沌
伦理
选择
道德教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白娘子”和“美人鱼”的斯芬克斯之谜与伦理选择
被引量:
4
3
作者
张欣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10-119,共10页
古老的"斯芬克斯之谜"使中国传统神话中的白娘子与安徒生笔下的美人鱼显现出高度共生互文的伦理起源和伦理旨归,进而成为中西文学探索人性与伦理建构的经典形象。通过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视角和方法对二者进行对比研究,可以赋予&...
古老的"斯芬克斯之谜"使中国传统神话中的白娘子与安徒生笔下的美人鱼显现出高度共生互文的伦理起源和伦理旨归,进而成为中西文学探索人性与伦理建构的经典形象。通过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视角和方法对二者进行对比研究,可以赋予"异类恋"文学母题更深刻的伦理意蕴。女主人公"成为人"的伦理诉求在其"去兽形、得人性"的伦理选择过程中,彰显了人类成长历经的伦理混沌和伦理启蒙。白娘子折损千年道行换得"为人"、"为妻"、"为母"的伦理身份,皈依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美人鱼"弃尾"、"割舌"换取了以"失语"为象征的残缺的人性,最终演绎了其在"得人性"的征程上殉道式的伦理悲剧。婚姻作为爱情神话中两性走向道德共同体最神圣的伦理归宿,体现了白娘子弃恶从善,修炼为人的伦理选择,也使美人鱼再现了希腊文学中自我牺牲的"殉情"情节,成为其追求人性之路的"殉道"之举。她们对天性的抑制和对人性的追求展现了在伦理启蒙中的人性至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娘子
美人鱼
斯芬克斯因子
伦理混沌
伦理
选择
原文传递
《蓝色的海豚岛》中的儿童伦理发展阶段及启示
被引量:
1
4
作者
李莲
《华中学术》
CSSCI
2016年第1期46-52,共7页
《蓝色的海豚岛》通过描写三个儿童的不同行为,展现了儿童伦理发展三个阶段的主要特征。伦理混沌阶段的拉莫没有伦理意识,需要进行伦理启蒙;伦理启蒙阶段的卡拉娜在受到故事和道德榜样的教育后,初步拥有伦理意识和家庭责任意识,会做符...
《蓝色的海豚岛》通过描写三个儿童的不同行为,展现了儿童伦理发展三个阶段的主要特征。伦理混沌阶段的拉莫没有伦理意识,需要进行伦理启蒙;伦理启蒙阶段的卡拉娜在受到故事和道德榜样的教育后,初步拥有伦理意识和家庭责任意识,会做符合社会规范的选择,但死守规则,需培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能力;伦理选择阶段的乌拉帕,拥有伦理意识及强烈的家庭和社会责任感,能进行伦理选择和理性推理,却易受外在诱惑,应学会理性抵制诱惑。作品刻画三个儿童形象,利于读者厘清儿童伦理发展各阶段特征及教育对策;也是在隐喻儿童和人类伦理发展是一个阶段性、连续性、重叠性且螺旋式上升的历时性进程,具有较高的现实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色海豚岛》
斯·奥台尔
伦理混沌
伦理
启蒙
伦理
选择
原文传递
题名
从《柳林风声》看儿童文学经典的伦理价值
被引量:
2
1
作者
王晓兰
机构
南昌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
出处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2期59-63,共5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0CWW014)
文摘
《柳林风声》中的蛤蟆形象是儿童人格的真实写照,为儿童读者提供了认识自己的镜像。他从任性胡闹走向理性成熟的过程,隐喻个体从受自然天性驱动的顽童转变为受社会规范和理性约束的社会成员的社会化过程。《柳林风声》这类儿童文学经典之所以受到世界各地一代代读者的欣赏与认同,是因为作品既充满童心童趣,又蕴含着丰富的伦理价值。对自然天性及其后果的表现以揭示儿童接受教化的必要性、对真善美的表现以彰显人性的美好,构成儿童文学经典的不朽内涵。儿童文学经典的魅力与价值在于使读者在审美的愉悦中获得智慧的启迪、情感的触动和道德的教化。
关键词
《柳林风声》
伦理混沌
道德成熟
经典价值
Keywords
The Wind in the Willows
ethical chaos
moral maturity
value of canon
分类号
I561.078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爱尔兰民众走向觉醒的诗意表达--叶芝小说《多亚》的文学伦理学解读
2
作者
何林
机构
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6期63-66,共4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叶芝创作中的国家认同研究”(17BWW064)。
文摘
《多亚》是叶芝早年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主要讲述了巨人多亚与仙女的爱情故事。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角度来看,作品通过对多亚人生经历的描绘,表现了爱尔兰人从原初的伦理混沌到伦理意识萌生再到伦理秩序建立这样一个发展过程。在看似荒诞不经的神话情节中,作家叙述的不仅是多亚这一人物的人生经历,同时也是爱尔兰民众从混沌走向觉醒的真实历程。为了让作品达到更好的教诲效果,作家大量使用了爱尔兰地名和神话传说中的人名。这种写法调集了爱尔兰人世代相传的脑文本,与荣格所说的幻觉型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
关键词
《多亚》
W.B·叶芝
伦理混沌
伦理
选择
道德教诲
分类号
J902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白娘子”和“美人鱼”的斯芬克斯之谜与伦理选择
被引量:
4
3
作者
张欣
机构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语言文化学院
出处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10-119,共10页
文摘
古老的"斯芬克斯之谜"使中国传统神话中的白娘子与安徒生笔下的美人鱼显现出高度共生互文的伦理起源和伦理旨归,进而成为中西文学探索人性与伦理建构的经典形象。通过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视角和方法对二者进行对比研究,可以赋予"异类恋"文学母题更深刻的伦理意蕴。女主人公"成为人"的伦理诉求在其"去兽形、得人性"的伦理选择过程中,彰显了人类成长历经的伦理混沌和伦理启蒙。白娘子折损千年道行换得"为人"、"为妻"、"为母"的伦理身份,皈依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美人鱼"弃尾"、"割舌"换取了以"失语"为象征的残缺的人性,最终演绎了其在"得人性"的征程上殉道式的伦理悲剧。婚姻作为爱情神话中两性走向道德共同体最神圣的伦理归宿,体现了白娘子弃恶从善,修炼为人的伦理选择,也使美人鱼再现了希腊文学中自我牺牲的"殉情"情节,成为其追求人性之路的"殉道"之举。她们对天性的抑制和对人性的追求展现了在伦理启蒙中的人性至善。
关键词
白娘子
美人鱼
斯芬克斯因子
伦理混沌
伦理
选择
Keywords
White Snake
Mermaid
the Sphinxiddle
ethical chaos
ethical selection
分类号
I106-03 [文学—世界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蓝色的海豚岛》中的儿童伦理发展阶段及启示
被引量:
1
4
作者
李莲
机构
湖北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
出处
《华中学术》
CSSCI
2016年第1期46-52,共7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
文摘
《蓝色的海豚岛》通过描写三个儿童的不同行为,展现了儿童伦理发展三个阶段的主要特征。伦理混沌阶段的拉莫没有伦理意识,需要进行伦理启蒙;伦理启蒙阶段的卡拉娜在受到故事和道德榜样的教育后,初步拥有伦理意识和家庭责任意识,会做符合社会规范的选择,但死守规则,需培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能力;伦理选择阶段的乌拉帕,拥有伦理意识及强烈的家庭和社会责任感,能进行伦理选择和理性推理,却易受外在诱惑,应学会理性抵制诱惑。作品刻画三个儿童形象,利于读者厘清儿童伦理发展各阶段特征及教育对策;也是在隐喻儿童和人类伦理发展是一个阶段性、连续性、重叠性且螺旋式上升的历时性进程,具有较高的现实启示意义。
关键词
《蓝色海豚岛》
斯·奥台尔
伦理混沌
伦理
启蒙
伦理
选择
分类号
I712.078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从《柳林风声》看儿童文学经典的伦理价值
王晓兰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
CAS
2018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爱尔兰民众走向觉醒的诗意表达--叶芝小说《多亚》的文学伦理学解读
何林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2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白娘子”和“美人鱼”的斯芬克斯之谜与伦理选择
张欣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
4
原文传递
4
《蓝色的海豚岛》中的儿童伦理发展阶段及启示
李莲
《华中学术》
CSSCI
2016
1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