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数据时代个体数字化表演的伦理隐忧
1
作者 刘运来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4期149-152,共4页
在大数据时代,社交媒体似乎营造了一种良好的人际沟通,但实际上个体基于社交媒体的数字化表演却增加了人们的孤独和焦虑。考察在大数据时代,网民在网络日常生活中利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所进行的自我表演。研究发现,在伦理实践上这种... 在大数据时代,社交媒体似乎营造了一种良好的人际沟通,但实际上个体基于社交媒体的数字化表演却增加了人们的孤独和焦虑。考察在大数据时代,网民在网络日常生活中利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所进行的自我表演。研究发现,在伦理实践上这种数字化表演不仅反映了一种社会集体焦虑和孤独,还呈现出隐私观念的改变、内省式思考能力的降低,以及个体尤其是青少年群体自恋倾向加剧等方面的伦理隐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数据时代 社交媒体 数字化表演 伦理隐忧
下载PDF
区块链赋能研究生学术不端治理的伦理隐忧与消解
2
作者 刁燕洁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2年第2期127-131,共5页
区块链作为智能技术的重要代表,为教育治理提供了新型技术方案,其具有的数据透明、去中心化、防篡改性等特征与研究生学术不端治理诉求相耦合。但技术手段嵌入教育中时也引发了学生主体隐退、教育本质异化、学术权利受损和责任主体模糊... 区块链作为智能技术的重要代表,为教育治理提供了新型技术方案,其具有的数据透明、去中心化、防篡改性等特征与研究生学术不端治理诉求相耦合。但技术手段嵌入教育中时也引发了学生主体隐退、教育本质异化、学术权利受损和责任主体模糊的伦理困境。采用伦理和政策两条进路规制区块链算法治理以期消解伦理隐忧:学术道德教育回归实践主体;以教化理念关照学术不端治理;构建反思性的多主体协商共治和以公共政策规制算法权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生学术不端 算法治理 区块链 伦理隐忧
下载PDF
教育元宇宙的伦理隐忧与化解之策
3
作者 徐禄 武杰 《现代教育》 2022年第12期48-51,共4页
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化技术的推动下,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逼迫下,教育元宇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呈现在世人面前,表现出身份虚拟性、场景沉浸性等特征,促进了教育教学方式的创新发展。与此同时,也带来了生命体验... 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化技术的推动下,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逼迫下,教育元宇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呈现在世人面前,表现出身份虚拟性、场景沉浸性等特征,促进了教育教学方式的创新发展。与此同时,也带来了生命体验减损、自由使用过度等伦理担忧。本文在简述教育元宇宙的背景基础上,揭示其带来的伦理隐忧,并提出了相应的化解之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元宇宙 伦理隐忧 化解之策
下载PDF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量化评价的伦理隐忧与省思 被引量:3
4
作者 李树培 《教育发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71-76,共6页
随着电子白板、智慧学习平台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学生学习的过程性数据能够得以留存,再加上被冠以赋能、解放、智能、高效等特质的班级管理类软件的应用,学生的行为表现也得以更加便捷、持续地收集、记录与保... 随着电子白板、智慧学习平台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学生学习的过程性数据能够得以留存,再加上被冠以赋能、解放、智能、高效等特质的班级管理类软件的应用,学生的行为表现也得以更加便捷、持续地收集、记录与保存,为教师更全面地评价学生、更精准地开展教学提供了可能。然而,学生评价的高频次、数量化与全覆盖使得学生持续处于全景敞视之中,引发了焦虑、恐惧等深层困扰,亟需突破和超越简单量化管理评价的教学勇气和想象力,重新看见并给予空间来滋养难被量化的数字以外的重要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技术 量化评价 伦理隐忧
原文传递
网络祭祀的伦理审思
5
作者 陈绪新 王紫瑜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98-105,共8页
慎终追远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优良传统。古往今来,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国社会慎终追远的最主要形式,祭祀不仅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礼仪文化,更是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文化记忆和精神纽带。网络祭祀的出现赋予传统祭祀形式以新的时代内... 慎终追远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优良传统。古往今来,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国社会慎终追远的最主要形式,祭祀不仅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礼仪文化,更是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文化记忆和精神纽带。网络祭祀的出现赋予传统祭祀形式以新的时代内涵,改变并拓展传统祭祀活动的场域空间。从伦理学或者道德哲学的高度看,网络祭祀的价值合理性突出表征为网络祭祀推动了伦理文化的传统与现代“有机镶嵌”,打破了伦理表达的时间与空间“场域限制”,强化了伦理交往的空间与形式“情感共鸣”。然而,网络空间的去传统化、非人格化特别是脱域化倾向,致使网络祭祀存在着场域割裂性致使传统祭奠伦理被虚掷、伦理要求现时性与疏离性矛盾难回避以及道德虚拟化与情感被消费化双重叠加等伦理之隐忧。职是之故,各方主体应科学理性对待网络祭祀现象,传承发展传统伦理文化以重拾祭祀之“敬”,创新发展国家公祭仪式以重铸祭祀之“魂”,加强网络祭祀的制度规约以确保祭祀之“实”,从而有效规避网络祭祀的伦理之隐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祭祀 价值虚掷 情感消费 伦理隐忧
下载PDF
在“过好自己的生活”之后--深化小学德育课程与教材改革的新思路 被引量:8
6
作者 孙彩平 赵伟黎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4-30 111,共8页
本研究的目的是总结当下小学品德课教材在品德课程改革中实现的历史性突破,检视其目前存在的伦理隐忧,在进一步深化品德课程改革的思路上,提出小学品德课教材设计的改进理路。本文采用话语分析的方法,通过对现行小学品德课教材中相关内... 本研究的目的是总结当下小学品德课教材在品德课程改革中实现的历史性突破,检视其目前存在的伦理隐忧,在进一步深化品德课程改革的思路上,提出小学品德课教材设计的改进理路。本文采用话语分析的方法,通过对现行小学品德课教材中相关内容及以此内容为依据的教学设计思路的深入分析,认为现行教材以儿童现实的生活事件为主要素材,以"过好自己的生活"为核心目标,取得了品德课程改革的长足进步。但是,当下教材中存在着伦理立场的唯"我"无"他"、生活思路的技术化以及道德逻辑的功利化等伦理隐忧。结合新编教材的相关主题,借鉴解释学与存在主义的理论,论文解释了新教材编写中新的努力与超越:引入中国传统天人合一、与世界相依存的伦理立场,引导儿童深入理解个体与生活的文化意义与历史内涵,超越狭隘的功利主义思维,成为与世界和他者共在、有文化历史感的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品德课教材 伦理隐忧 超越
下载PDF
网络慈善异化的伦理审视
7
作者 陈绪新 张东悦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306-313,共8页
作为第三次分配的新形式和新样态,网络慈善在促进慈善理念创新发展、为我国道德建设及其运行模式注入新活力并凸显“共同富裕”显著价值优势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呈现道德观念的善恶私人化、权利理性的道德贫困化、规则觉解的价值虚掷化... 作为第三次分配的新形式和新样态,网络慈善在促进慈善理念创新发展、为我国道德建设及其运行模式注入新活力并凸显“共同富裕”显著价值优势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呈现道德观念的善恶私人化、权利理性的道德贫困化、规则觉解的价值虚掷化等伦理倾向或隐忧。鉴于此,基于伦理学视域,从道德、行为、规则三层维度提出相应策略:在道德觉解方面,坚持伦理之道,弘扬网络慈善的道德价值;在行为规范方面,完善伦理体系,助推网络慈善的道德建设;在规则完善中,坚持道德与制度双管齐下,唤醒网络慈善规则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慈善 异化理论 伦理审视 伦理隐忧 伦理边界
下载PDF
大学生身份认同的伦理底色及其培育
8
作者 洪艳荣 《教育探索》 2021年第10期67-72,共6页
大学生身份认同的伦理底色不仅关系到自身道德生命的完善、精神世界的挺拔、价值理性的稳健,还关系到知识理性的建构、家国使命的担当、社会责任的澄明。大学生身份认同需要经由"我"与自我的伦理自反、自我与他者的伦理承认... 大学生身份认同的伦理底色不仅关系到自身道德生命的完善、精神世界的挺拔、价值理性的稳健,还关系到知识理性的建构、家国使命的担当、社会责任的澄明。大学生身份认同需要经由"我"与自我的伦理自反、自我与他者的伦理承认、自我与普遍性规范的伦理内化而生成反身性身份认同、社会性身份认同、普遍性身份认同。当前,大学生身份认同中的伦理文化、伦理精神、伦理抱负与伦理气质匮乏,存在一定程度的伦理隐忧与道德风险。以伦理文化自信为价值线索与哲学依据,从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伦理元素嵌入、大学课堂教学的伦理向度自觉、大学实践活动的伦理设置、大学实体的伦理文化建设等维度培育大学生身份认同的伦理底色,是必要且紧迫的教育行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身份认同 伦理底色 伦理隐忧 伦理建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