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民俗文化的产业化与“伪民俗” |
杨东篱
|
《天府新论》
CSSCI
|
2010 |
10
|
|
2
|
关于“传统的发明”与“伪民俗” |
宣炳善
|
《民间文化论坛》
|
2007 |
12
|
|
3
|
“伪民俗”判断之判断 |
毕旭玲
|
《中原文化研究》
|
2013 |
4
|
|
4
|
非遗保护之伪民俗探析 |
高艳芳
|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1 |
2
|
|
5
|
洋枪,伪民俗和“东北乱炖”——评《三枪拍案惊奇》 |
许姗姗
|
《媒介批评》
|
2010 |
0 |
|
6
|
伪民俗的制造 |
阿兰.邓迪斯
周惠英
|
《民间文化论坛》
|
2004 |
32
|
|
7
|
民俗纪录片中存在一种“伪民俗”吗?——文化记忆、影像与想象 |
冯加香
卢其亮
|
《现代视听》
|
2021 |
1
|
|
8
|
民族文学中的“伪民俗”书写 |
刘伟
|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0 |
|
9
|
表现民俗的理解及其功能分析 |
桂胜
陆朋
|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3
|
|
10
|
民俗形态与文化传统的活态保护 |
李灵灵
|
《文化遗产》
|
2009 |
11
|
|
11
|
农区蒙古族聚居村落中“转运珠”事件的民俗解析——以烟台营子村为个案 |
王志清
|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
1
|
|
12
|
论传统民间舞蹈与民俗的关系 |
马盛德
|
《中国艺术时空》
|
2019 |
4
|
|
13
|
民俗主义论与德国民俗学 |
王霄冰
|
《民间文化论坛》
|
2006 |
25
|
|
14
|
“一带一路”背景下闽东畲族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
袁泽锐
|
《丽水学院学报》
|
2018 |
1
|
|
15
|
我国民俗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许耀杰
|
《科教导刊(电子版)》
|
2017 |
2
|
|
16
|
人文学科的价值与时代性的“发明” |
钟宗宪
|
《民间文化论坛》
|
2007 |
2
|
|
17
|
本真性(Authenticity) |
瑞吉娜.本迪克丝
李扬
|
《民间文化论坛》
|
2006 |
38
|
|
18
|
在“传统”与“发明”之间 |
刘惠萍
|
《民间文化论坛》
|
2007 |
6
|
|
19
|
贵州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应避免八大误区 |
吴秋林
|
《当代贵州》
|
2006 |
0 |
|
20
|
消费文化中的文学叙说──一九九四年长篇俗小说的思考 |
郭晓春
|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7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