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蒙古文典籍《本义必用经》之藏文来源考
1
作者
格格其
孙鹏浩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4-142,共9页
自1837年得到东方学学界关注以来,蒙古文典籍《本义必用经》(Ciqula kereglegci tegus udqatu neretu sastir,约1587—1620年间成书)的材料来源一直困扰着学界。或曰其为基于八思巴所撰《彰所知论》的译本,或曰译者利用多部藏文经典自...
自1837年得到东方学学界关注以来,蒙古文典籍《本义必用经》(Ciqula kereglegci tegus udqatu neretu sastir,约1587—1620年间成书)的材料来源一直困扰着学界。或曰其为基于八思巴所撰《彰所知论》的译本,或曰译者利用多部藏文经典自行编纂而成。本文通过语文学的分析和比对,首次认定这部蒙古文典籍的来源是1371年的藏文作品《必备论:见即获益》(Nyer mkho mthong ba don yod)。这一发现不仅为研究该典籍的翻译策略提供了必要的文本,也为研究这一时期的蒙藏史学史提供了新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义必用经》
《必备论:见即获益》
锡勒图·固什
帕竹(
伯木古鲁
)
原文传递
“怀柔远夷”话语中的明代汉、藏政治与文化关系
被引量:
5
2
作者
沈卫荣
《国际汉学》
2005年第2期213-240,共28页
"汉学"和"中国学"这两个概念在中国学术界有较大的分歧,我们在这里所用的"汉学"概念主要指的是"国外对历史中国的研究",以区别于那种国外很热的对当代中国现实政治和经济的研究。如果中国学术...
"汉学"和"中国学"这两个概念在中国学术界有较大的分歧,我们在这里所用的"汉学"概念主要指的是"国外对历史中国的研究",以区别于那种国外很热的对当代中国现实政治和经济的研究。如果中国学术界主张采用"中国学"概念的学者也是将概念限制在"历史中国"的研究,那么,"汉学"和"中国学"实际上是可以通用的。因为在我们看来,欧洲汉学所采取的传统的研究方法和美国中国学所采用的社会科学的方法,虽有不同,但研究的对象都是"历史中国"。当然,我们这样理解时虽然可以协调对欧洲汉学和美国中国学的概念分歧,但对日本来说仍有问题。因此,这一概念之争仍可能存在,尽管大家的所指略有不同,但将"汉学"锁定在国外对"历史中国之研究"大体不会错。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当我们使用"汉学"的概念来概括欧洲学术界的"对历史中国之研究"时,我们和欧洲学术界的朋友们似有分歧。因为,在欧洲学术界看来,汉学只是研究"汉族历史之学问"而不包括"西藏学"、"蒙古学"等。一般他们是将其放在中亚系里的,这是欧洲的历史传统。但对于我们今天国内做"汉学研究"的学者来说,我们的"汉学"概念是包括整个历史之中国的,这自然包括"西藏学"和"蒙古学"。李学勤先生就曾明确指出:"汉学非一族之一代之学问。"就是说,我们现在于中国所开展的汉学研究中的"汉学"概念,并不仅仅限制在汉族的历史中,这就和欧洲所理解的"汉学"划清了界线;同时,也不是我们中国学术界所常说的晚清的"汉学",即"乾嘉学派"或"朴学"。这又和国内学术界所理解的"汉学"划清了界线。基于以上的认识,在本辑我们特开辟了"西藏学·蒙古学·敦煌学研究"栏目,以表示我们对"汉学"概念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学研究
中国学
蒙古学
敦煌学研究
西番
大慈法王
《明实录》
行都指挥使司
永乐年间
伯木古鲁
原文传递
题名
蒙古文典籍《本义必用经》之藏文来源考
1
作者
格格其
孙鹏浩
机构
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
出处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4-142,共9页
基金
“清华大学水木学者博士后——文科高等研究专项”(项目编号:2023SM216)
南京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14370424)的研究成果。
文摘
自1837年得到东方学学界关注以来,蒙古文典籍《本义必用经》(Ciqula kereglegci tegus udqatu neretu sastir,约1587—1620年间成书)的材料来源一直困扰着学界。或曰其为基于八思巴所撰《彰所知论》的译本,或曰译者利用多部藏文经典自行编纂而成。本文通过语文学的分析和比对,首次认定这部蒙古文典籍的来源是1371年的藏文作品《必备论:见即获益》(Nyer mkho mthong ba don yod)。这一发现不仅为研究该典籍的翻译策略提供了必要的文本,也为研究这一时期的蒙藏史学史提供了新资料。
关键词
《本义必用经》
《必备论:见即获益》
锡勒图·固什
帕竹(
伯木古鲁
)
Keywords
Ciqula kereglegci
Nyer mkho mthong ba don yod
Siregetu guusi
Phag gru bka'brgyud
分类号
G09 [文化科学]
原文传递
题名
“怀柔远夷”话语中的明代汉、藏政治与文化关系
被引量:
5
2
作者
沈卫荣
机构
日本京都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
出处
《国际汉学》
2005年第2期213-240,共28页
文摘
"汉学"和"中国学"这两个概念在中国学术界有较大的分歧,我们在这里所用的"汉学"概念主要指的是"国外对历史中国的研究",以区别于那种国外很热的对当代中国现实政治和经济的研究。如果中国学术界主张采用"中国学"概念的学者也是将概念限制在"历史中国"的研究,那么,"汉学"和"中国学"实际上是可以通用的。因为在我们看来,欧洲汉学所采取的传统的研究方法和美国中国学所采用的社会科学的方法,虽有不同,但研究的对象都是"历史中国"。当然,我们这样理解时虽然可以协调对欧洲汉学和美国中国学的概念分歧,但对日本来说仍有问题。因此,这一概念之争仍可能存在,尽管大家的所指略有不同,但将"汉学"锁定在国外对"历史中国之研究"大体不会错。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当我们使用"汉学"的概念来概括欧洲学术界的"对历史中国之研究"时,我们和欧洲学术界的朋友们似有分歧。因为,在欧洲学术界看来,汉学只是研究"汉族历史之学问"而不包括"西藏学"、"蒙古学"等。一般他们是将其放在中亚系里的,这是欧洲的历史传统。但对于我们今天国内做"汉学研究"的学者来说,我们的"汉学"概念是包括整个历史之中国的,这自然包括"西藏学"和"蒙古学"。李学勤先生就曾明确指出:"汉学非一族之一代之学问。"就是说,我们现在于中国所开展的汉学研究中的"汉学"概念,并不仅仅限制在汉族的历史中,这就和欧洲所理解的"汉学"划清了界线;同时,也不是我们中国学术界所常说的晚清的"汉学",即"乾嘉学派"或"朴学"。这又和国内学术界所理解的"汉学"划清了界线。基于以上的认识,在本辑我们特开辟了"西藏学·蒙古学·敦煌学研究"栏目,以表示我们对"汉学"概念的理解。
关键词
汉学研究
中国学
蒙古学
敦煌学研究
西番
大慈法王
《明实录》
行都指挥使司
永乐年间
伯木古鲁
分类号
K207.8 [历史地理—中国史]
G122 [文化科学]
K248 [历史地理—中国史]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蒙古文典籍《本义必用经》之藏文来源考
格格其
孙鹏浩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
0
原文传递
2
“怀柔远夷”话语中的明代汉、藏政治与文化关系
沈卫荣
《国际汉学》
2005
5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