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晶状体周围解剖结构与临床的关系
1
作者 徐莎莎 武志峰 《临床眼科杂志》 2024年第1期88-93,共6页
由于晶状体高度透明,且周围结构比较复杂,再加上其特殊的生物力学特性,想要精确地观察到晶状体周围的解剖结构有较大的难度。但近些年随着显微集成术中相干光层析成像术(OCT)的问世,眼科医生得以细致准确地观察晶状体周围结构[1,2],也... 由于晶状体高度透明,且周围结构比较复杂,再加上其特殊的生物力学特性,想要精确地观察到晶状体周围的解剖结构有较大的难度。但近些年随着显微集成术中相干光层析成像术(OCT)的问世,眼科医生得以细致准确地观察晶状体周围结构[1,2],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探寻晶状体周围结构在临床上的应用。本文将综述以往相关文献,就晶状体周围结构与眼科临床的关系予以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rger间隙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悬韧带 睫状体 综述
下载PDF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对Berger间隙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林文礼 耿文静 +3 位作者 季敏 李鹏飞 罗家伟 管怀进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506-512,共7页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对Berger间隙(BS)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2021年5至10月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眼科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的白内障患者。术前和术后1个月采用裂隙灯显微镜和眼前节相干光层析...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对Berger间隙(BS)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2021年5至10月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眼科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的白内障患者。术前和术后1个月采用裂隙灯显微镜和眼前节相干光层析成像术(AS-OCT)、术中采用显微集成术中相干光层析成像术(iOCT)及25G导光纤维辅助下对BS进行观察。统计围手术期BS及BS内颗粒物质(MIB)的发现率并测量BS宽度,记录术中超声乳化能量、时间等参数。采用χ^(2)检验、广义估计方程、Mann-WhitneyU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119例(119只眼)患者,其中男性44例,女性75例,年龄(65±12)岁。术前仅有4只眼(3.4%)可观察到BS,均未发现MIB;术中于皮质吸除后、植入IOL前,在47只眼(39.5%)中观察到BS,其中20只眼(16.8%)出现MIB;而术后1个月有33只眼(27.7%)可观察到BS,其中16只眼(13.4%)仍存在MIB。术中与术前相比,BS的发现率和MIB的发现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术后与术中相比,BS的发现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MIB发现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和术后BS的宽度[M(Q_(1),Q_(3))]分别为160.3(61.6,273.1)μm和106.8(0,259.4)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8,P=0.023)。此外,存在悬韧带脆弱高危因素的术眼术中BS的发现率[60.7%(17/28)]和MIB的发现率[42.9%(12/28)]显著高于无悬韧带脆弱高危因素者[33.0%(30/91)和8.8%(8/9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90,P=0.009;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存在悬韧带脆弱高危因素(OR=0.214,95%CI:0.081~0.561)和超声乳化累计能量复合参数较高(OR=1.255,95%CI:1.047~1.504)是导致术中BS结构改变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可损伤BS正常解剖结构,导致术中前、后房内的液体和颗粒物质进入B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体层摄影术 光学相干 berger间隙
原文传递
术中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辅助玻璃体Berger腔切除术的临床研究
3
作者 林明玥 周祁 +5 位作者 刘歆 曲申 陈开传 吕筱 韩雯婷 毕燕龙 《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 2023年第4期199-204,共6页
目的:探讨术中光学相干断层扫描(iOCT)辅助下玻璃体Berger腔切除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纳入2020年1月至2021年4月于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眼科完成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及玻璃体切除术的患者73例(73只眼)进行研究。其... 目的:探讨术中光学相干断层扫描(iOCT)辅助下玻璃体Berger腔切除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纳入2020年1月至2021年4月于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眼科完成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及玻璃体切除术的患者73例(73只眼)进行研究。其中,男性37例(37只眼),女性36例(36只眼)。年龄59~79岁,平均(65.1±4.2)岁。根据对Berger间隙处理的不同,分为传统组和Berger切除组。所有患眼均一期同时行硅油填充。Berger切除组患者,一期术中行晶状体后囊后方居中8 mm范围内玻璃体前皮质的彻底切除,切除时交替进行负压抽吸和切割。传统组患者,行传统术式而不处理Berger间隙。记录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白内障核分级、术前玻璃体腔内注药次数、眼压、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轴长度、手术时间、硅油取出后晶状体后囊区混浊程度及其光密度值。年龄、眼轴长度、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术前玻璃体腔内注药次数、眼压、手术时间及后囊光密度值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各时间点的组间比较采用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性别、高血压比例及白内障核分级等分类以例数和百分比描述,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后囊区混浊程度以四分位数和中位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结果:Berger切除组患眼在术前、一期术后1个月、二期取油前及二期取油后3个月的最小分辨角度对数视力(logMAR)BCVA分别为(0.93±0.73)、(0.62±0.18)、(0.50±0.08)及(0.48±0.08);传统组患眼分别为(0.90±0.10)、(0.69±0.14)、(0.56±0.12)及(0.52±0.61)。经两因素重复方差分析,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9.35,P<0.05),交互作用无统计学意义(F=0.113,P>0.05),经组间t检验比较的差异在二期取油后3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6,P<0.05)。Berger切除组iOCT光密度值为(0.60±0.03),传统组为(0.86±0.04),Berger切除组低于传统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04,P<0.05)。Berger切除组取油后3个月的pentacam光密度值为(4.21±0.51),传统组为(5.37±1.28),Berger切除组低于传统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9,P<0.05)。Berger切除组一期手术时间为(60.33±10.08)min,传统组为(57.22±9.89)min,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9,P>0.05)。二期取油术后3个月时,Berger切除组和传统组后囊混浊程度的四分位数(中位数)分别为1.00(1.00)和2.00(2.00),Berger切除组轻于传统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27,P<0.05)。结论:Berger腔完整切除可增加硅油取出术后后囊后视轴区的透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油残留 晶状体后囊膜 玻璃体切除术 伯格间隙(berger间隙) 术中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